2017年度上古汉语研究学科发展报告(上古音部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度上古汉语研究学科发展报告(上古音部分)
2017年,上古汉语语音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体现出“三结合”的特点:(1)出土文献材料与传世文献材料相结合。

(2)上古汉语语音现象与上古音系理论相结合;(3)上古音研究与亲属语言以及汉语方言比较相结合。

其中也涌现出不少学术热点,尤其是上古音与汉语古文字研究的密切结合,使上古音研究更加深入。

同样,各家上古音构拟理论体系的优劣评述也是今年的争鸣热点之一。

此外,对于上古音研究的文献发掘和学术史回顾也占有较大比重。

下面我们择要叙述有关进展。

一. 上古音与古文字研究
为了增进古文字和上古音研究者之间的了解,朴慧莉、程少轩主编了论文集《古文字与汉语历史比较音韵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论文集共收录论文21篇,来自不同学科或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就文字学和音韵学各自的研究方法以及两个学科的良性互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其中不少文章涉及到上古音研究的原则和方法,如赵彤《谐声、假借和通假的语音性质》、郑伟《上古音研究中的分等依据、谐声及通假问题》、朴慧莉(Haeree Park)《古文字学与汉语历史比较音韵学的交叉点上的几个问题》等文分别就如何界定上古谐声、假借和通假的语音性质等问题提出了各自独到的看法。

陈忠敏《汉字与汉语语音层次研究》一文则介绍了用历史层次法观察汉字和语音的研究方法并对相关问题做了阐述。

王弘治《方言历史比较与古音研究——从闽方言看上古音流音声母演化的例证》一文则从方言历史比较的角度,论述了闽方言与上古音的关系。

龚勋《嘉绒语组语言与上古汉语的形态学》一文则通过对汉藏语系中嘉绒语的研究,展示了利用亲属语言研究上古汉语形态学的具体方法。

另外一些论文则探讨了上古的音类区分和音值构拟。

如许思莱(Axel Schuessler)《上古汉语中的送气清音》一文讨论了上古汉语送气清音中的非送气起源。

野原将挥《再论上古音T类声母与L类声母》一文利用楚简中的异构字论证了上古塞音T类与流音L类声母的合理区分。

沈瑞清《从出土先秦文字数据看“喻四”的上古分类问题》一文据出土古文字考察了“喻四”声母的上古舌音和牙喉音两类来源。

还有一些论文见微知著,从古文字的具体问题出发,利用新的上古音体系给予全新的理论解释。

如郑张尚芳《子巳探源》一文从甲骨文“子”“巳”的假借谈到了中古清塞擦音的上古来源。

叶玉英《“今”声系及其上古音构拟》一文则以古文字材料为中心讨论了“今”声系之字的上古音构拟问题。

来国龙《从楚简中“兔”和“鼠”字的混淆谈古楚语与雅言的接触和影响》一文通过上古音构拟,对战国中山王壶上从㲋从一的字和楚简中从鼠从一的字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全新看法。

张富海《据古文字论“色”“所”“疋”三字的上古声母》一文又以“色”“所”“疋”等古文字材料为例,讨论了中古生母的上古来源。

另外一些文章则综合运用各种材料探讨了上古音研究中未被重视的某些问题。

如孟蓬生《〈说文〉“”读若“耿”疏证——谈支通转例说之一》一文汇辑了侵(缉)支(锡耕)两系之间的数十组通转实例,并通过对上古汉语非线性音系结构的考察对这种现象的合理性进行了解释。

王志平《〈说文〉叠文的孳乳及其语音演变》一文发现了《说文》叠文的复体与单体之间原先被忽略了的同源关系,无论是语音还是语义,复体与单体之间都是密切的孳乳与分化关系。

散见于其他报刊杂志的论文也有一些值得关注。

叶玉英《古音研究中应该注意的文字问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1期)一文提醒上古音研究应该注意同源字、形声字、同形字、同义换读、讹
混、俗字、错别字、异体字等文字问题。

罗婷婷《东周金文通假字声韵状况考察分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对东周金文通假字进行了汇集和整理,通过425组通假字的声韵状况进行考察分析,进一步探讨了其上古韵部和声纽现象。

雷黎明《敦煌马圈湾汉简新见通假字通释》(《西部学刊》7期)就敦煌马圈湾汉简中的105个通假字做了研究,指出47个为未见于其他文献或未被相关工具书收录的新见通假字。

其他如蔡一峰《“害”字新证》(《古汉语研究》第1 期),郭飞《“”字上古音读考》(《古汉语研究》第1期),刘刚《释〈上博六·用曰〉20号简的“裕”和“褊”——兼说“扁”声字的上古音归部问题》(《安徽大学学报》第5期),李文《释“”为“砍”再商榷》(《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第6期),翁娟、刘伟浠、王淑群《〈说文〉从“去”谐声字——兼谈形声字“灋”》(《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等文分别对相关各字的上古音归部做了具体而微的个例分析与详尽讨论。

二、上古音系理论与亲属语言及汉语方言比较研究
上古音体系百花齐放,名家众多。

尤其是白一平、沙加尔的上古汉语新构拟体系引起了中国古音学界广泛讨论。

马坤《历史比较下的上古汉语构拟——白一平、沙加尔(2014)体系述评》(《中国语文》第4期)从历史比较角度介绍了白一平、沙加尔的新旧拟音方案的异同以及最新构拟中的各项重要进展,并简要评价了当中的某些问题。

冯蒸《关于郑张尚芳、白一平-沙加尔和斯塔罗斯金三家上古音体系中的所谓“一部多元音”问题》(《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第4期)一文主要探讨了郑张尚芳、白一平-沙加尔和斯塔罗斯金三家上古音体系中“一部多元音”的问题。

李开《试论俄籍汉语古音学家斯塔罗思京的
古音学》(《语言科学》第3期)则对斯塔罗思京(斯塔罗斯金)的古音构拟做了详尽的介绍与分析。

李鹃娟《论上古韵部元音与入声韵尾的清浊——对郑张尚芳先生“韵部元音”以及“入声韵尾清浊”问题的商榷》(《邯郸学院学报》第2期)一文就郑张尚芳韵部元音的拟定与演化关系、入声韵尾清浊性质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商榷。

上古音与亲属语言以及汉语方言的历史比较一直是历史语言学的研究重点。

丁邦新《论汉台语中辨认同源词与借词的方法》(《中国语文》第5期)找到并梳理了许多汉台语之间的关系字,据此提出了辨认同源词跟借词的几个方法,试图厘清这个众说纷纭的历史疑难问题。

王艳红《古苗瑶语**ts组音的今读类型及其分布和形成》(《语言研究》第3期)认为古苗瑶语的**ts组音从来源来看可能是从汉语借入的。

其今读从发音方法和发音部位来看有不同的读音类型,这些类型的区域分布特征,是语言接触和自然音变共同作用的结果。

李玉《汉语“青”词族研究——兼论汉藏语历史比较研究与原始汉语**st-型复声母的构拟》(《语言研究》第3期)一文从音系法系联出的汉语“青”词族出发,推求出其“语核”为原始汉语复辅音声母**sth-。

文章利用粤方言以及亲属语言同源词方式,对原始汉语及上古汉语**st-型复声母的构拟加以了印证。

王艳春《杨福绵汉藏语同源词声母对应比较研究》(《宁夏社会科学》第4期)一文通过全面整理杨福绵论著中收录的322对汉藏语同源词,进而对其汉藏语同源词的声母对应关系加以比较研究。

上古音与汉语方言比较如欧阳美婷、欧阳美娴《安远方言声母系统中的上古音遗存》(《语文学刊》第8期)一文依据上古音类学对安远话声母系统进行分辨,发现它含有一些明显的上古音特征遗存。

席德育《太康方言中的分音词研究》(《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第5期)通过对太康话中分音词的分析及与其他方言分音词形式的比较,为上古汉语复辅音研究提供了材料参考。

三.上古音与学术史及古籍文献整理研究
上古音研究的历史回顾也是学术研究的必要积累。

专著方面如李无未《台湾汉语音韵学史》(中华书局)一书探讨了台湾汉语音韵学的发端、形成、历史分期和特点,上古音研究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叙述。

乔秋颖、王任赵、史晶璐、胡林霞《民国音韵学三论》(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书则对民国时期的学者研究汉语上古音、中古音成果做了专题考察,从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研究条件等方面讨论了民国学者上古声纽研究的内容概况。

有关论文讨论的主题更为丰富多样。

李超《高诱注中音注反映的汉末韵母特点》(《历史语言学研究》第11辑)一文以高诱音注材料为研究对象,试图探求东汉末的一些语音面貌及其语音规律。

毕谦琦《〈经典释文〉声母异读的语音类型》(《嘉兴学院学报》第3期)一文认为《经典释文》声母异读是古音的保留,在上古音框架下,声母异读大致包含三种类型:清浊交替、冠音异读、介音异读等。

李子君、王思齐《论江有诰〈谐声表〉之反切》(《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6期)一文通过考察《谐声表》反切的内容、体例、来源、古音学思想等,揭櫫江氏对上古音值的认识。

此外,还有一些上古音专题研究引起了大家广泛兴趣。

如通转研究,尤为聚焦热点。

刘忠华《“音转”“合韵”说在段玉裁古音学理论体系中的价值》(《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第2期)、《〈说文解字〉重文声符的异部变换与段注“合韵”论析》(《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第1期)、《试论〈说文解字〉“读若某”并非“音近注音”——从段注“音转”看〈说文解字〉正篆与读若字异部的问题》(《西华大学学报》第4期)等文认为段玉裁古音学理论体系从历时纵向上说明韵部系统的演变,并用“音转”解释例外;从共时横向上说明韵部系统与支撑材料的关系,并用“合韵”解释例外。

段氏通过重点解释“音转”与“合韵”两类例外现象,保证了其所分韵部系统的科学合
理性。

李福言《〈广雅疏证〉术语显示的韵转问题与王念孙古韵思想》(《西华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一文对《广雅疏证》训诂术语“一声之转”“之言”“声近义同”“犹”表现的韵转情况进行梳理,深化了对王念孙古音学理论和“就古音以求古义”这一因声求义理论的认识。

马坤《论声转说之产生及推阐》(《古汉语研究》第3期)一文联系戴震、钱大昕、章太炎、黄侃等学者的相关研究,勾勒出声转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脉络。

认为声转说与“古声纽考证”和“古本纽假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一定联系,在清人“因声求义”的训诂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许良越《论章太炎的古声纽研究》(《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第2期)一文对章太炎的上古声纽研究做了详尽的研究和评述。

李建强《从黄侃〈声韵略说〉看当前复声母问题的论争》(《长江学术》第1期)对黄侃《声韵略说》“一字数音”说做了考察,认为一字多音与复声母无关。

王松木《传承与裂变——黄侃古音学之建构及其正反评价》(《长江学术》第1期)一文观察黄侃古音学之建构及其与当代学术思潮之间的互动,重新估量了黄侃古音学在当代学术转型过程中可能蕴含的意义与价值。

李福言《〈说文段注小笺〉研究》(《励耘语言学刊》第2期)一文认为黄侃《说文段注小笺》训释《段注》以古音学理论为基础,表现为韵部相同、韵部相邻、韵部较远但声母相同、韵部较远但韵部可相转等情况。

罗芬《古无轻唇音研究述评》(《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第3期)一文对清代以来的“古无轻唇音”研究做了评述和总结。

上古音研究的古籍文献整理方面也成果丰硕。

张民权专著《万光泰音韵学稿本整理与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将清代学者万光泰的七种音韵学稿本进行整理研究,发掘万光泰的音韵学思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为学界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

论文如赵晓庆《北大藏〈王念孙手稿〉流传考述》(《文史哲》第3期)一文对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王念孙手稿》的流传、刊布情况进行了详细考察,
披露了不少尚未刊布的《王念孙手稿》宝贵信息,有助于《手稿》的进一步整理和研究。

胡世文、孙张平《黄式三稿本〈诗音谱略〉述略》(《浙江海洋大学学报》第4期)一文介绍了宁波天一阁收藏的晚清经史大家黄式三《诗音谱略》遗稿,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毕晓乐、曲传刚、穆红梅《韵海遗珠泽存后世——记新泰市博物馆新发现的清铜活字印本〈音学五书〉》(《人文天下》第3期)介绍了新泰市博物馆新发现的顾炎武《音学五书》两部刻印不多、流传不广的清代林春祺福田书海铜活字印本。

牟歆《楚辞音义文献研究述评》(《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4期)一文则针对有关楚辞音义文献做了全面的述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