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上课讲义
(完整版)药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药理名词解释大全1.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的一门学科。
药理学主要指研究有关使用化学物质治疗疾病时引起机体机能变化机制的学问。
2.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3.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
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
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学或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在创新药物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研究、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药物消除动力学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又叫恒比消除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按照恒定的量消除,又叫恒量消除6.药物清除半衰期(half life),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其长短可反映体内药物清除速度。
7.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清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的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8.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的体液容积。
9.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即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内药物的百分比。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1.中药药理学: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不良反应:质量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与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3.副作用:中药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药用目的无关作用。
4.毒性反应:中药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机体所产生的严重功能紊乱与病理性损害,甚至危害生命。
5.后遗效应: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6.变态反应:少数过敏性体质病人,多次接触某种中药或其成分后所产生的特殊反应。
7.特异质反应:因先天性遗传异常,少数人用药后,发生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
8.首剂效应:某些药物在首剂使用时,机体对药物的反应较为激烈。
9.继发反应: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10.三致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11.药物不良事件:药物在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或经历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物有因果关系。
12.安慰剂:不含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的药物。
13.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4.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15.泻下药:能滑润肠道、促进排便,治疗里实证的药物。
16.祛风湿药:以祛除风寒湿邪,解除痹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7.芳香化湿药:凡就是气味芳香,具有化湿健脾作用的药物。
18.利税渗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泻水湿,用于治疗水湿内停病症的药物。
19.温里药: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症的药物。
20.理气药:能疏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
21.消食药: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2.止血药:凡能促进血液凝固,而使出血停止的药物。
23.活血化瘀药:能疏通血脉、祛除瘀血,用于治疗血瘀证的药物。
24.化痰止咳药:具有祛痰、化痰、缓解或制止咳嗽、喘息,用于痰多咳嗽、痰饮喘息以及痰饮有关的瘿瘤瘰疬等证的药物。
25.安神药:凡以安神定志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中药四气(性)的现代研究•不1.请写出中药药理、中药的概念,中药药理研究的内容简答题•中药药理概念: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间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中药概念: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疾病的各种物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
•研究内容:•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理。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中药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的规律)。
1、中药四性的现代研究/中药四性的药理作用:温热药:对机体功能的病理性衰退起兴奋性作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呼吸循环及新陈代谢活动,调节内分泌腺功能,增加体内产热。
寒凉药:与温热药相反,对机体的病理性亢进起抑制作用,并且多具有抗感染和抗肿瘤的作用。
第二节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1、成分药理作用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和生物碱解热、兴奋胃肠道平滑肌,扩张冠脉、抗心肌缺血、抗心绞痛等作用酸味药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酸涩药也含大量鞣质止血、止泻、治疗烧伤、促进胃溃疡愈合甘味药以氨基酸、糖类、蛋白质、苷类等机体代谢所需的营养成分为主补充营养、强壮人体,增强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苦味药以生物碱和苷类成分为多,是苦寒药“苦”、“寒”的来源泻下、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止血、抗肿瘤咸味药碘、Na+、K+、Ca2+、Mg2+、Zn2+等无机盐成分泻下、利尿、治疗甲状腺肿2、四气和五味的关系四性是药物作用在人体后产生的效应;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产生作用(四性)的物质基础,其本质是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具有各种药理作用的基础。
五味是成分,四性是作用。
五味是四性的基础。
“因有五味,故有四性”3、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指中药对机体既可产生治疗作用,又可产生不良反应;中药由于成分的复杂性导致治疗作用的多效性。
(多效性、成分)(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指的是中药药理实验由于影响因素多而重现性差。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药效学:全称药物效应动力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基本作用和作用机制。
药动学:全称药物代谢动力学。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等体内过程,以及药物在体内浓度变化的规律,即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用于预防(保健)、治疗、诊断疾病及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毒理学:药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药物毒性反应的表现、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临床药理学: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并以人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质反应:药理效应是阳性或者阴性,也称全或无反应。
量反应:药理效应的高低或多少可用数字或量的高低表示其作用强度。
局部作用:药物在用药部位(或在吸收入血循环之前)所发生的作用。
吸收作用:药物在吸收入血液循环后分不到机体各部位发生的作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对机体不同组织器官反应性的不同。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对人体有防治疾病作用的一方面,又有引起病人不利反应的另一方面,即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的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甚至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内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不同,这种差异性称为个体差异。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称为不良反应。
副作用:指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毒性反应:指的是用药剂量过大或者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药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不正常(病理性)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害,称为变态反应。
后遗反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经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最小有效量:刚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安全范围: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距离,距离愈大反映药物愈安全,范围愈大。
治疗指数:LD50/ED50的比值称之为治疗系数,用于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比值愈大愈安全。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汇总
《中药药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药理学(PTCM):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和中药毒理学。
20世纪初,陈克恢发现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
3.当归龙荟丸可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其主要成分为青黛中的靛玉红。
第二章中药药性1、四气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趋势。
2、四气的现代研究:(1)中药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寒证患者中枢处于抑制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温热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热证患者中枢处于兴奋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寒凉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
(2)中药四气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3)中药四气与对内分泌系统功能(4)中药四气与能量代谢功能3、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1)辛味药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等作用相关。
(2)甘味药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能力。
(3)酸味药化学成份:单酸味要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
(4)苦味药化学成份:主要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其次为挥发油、黄酮、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止血。
(5)咸味药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4、中药归经:是药物对机体治疗作用及适应范围的归纳,是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或影响。
5、中药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即在人体环境里药物作用的部位。
第四章中药药效学一、中药药效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针对中药的功能主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中药药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二)
中药药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动学:研究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特点。
3.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量用法下,机体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4.双向调节:指某些药物可使两种极端的病理现象向正常的方向转化。
5.中药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6.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7.解表药:凡能疏肌解表、促使发汗, 用以发散表邪、解除表症的药物8.温热药:具有温性或热性,能够祛除寒邪的药物。
9.中药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总论1,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进展?答:现代对中药四气的研究,通常将中药分为寒凉及温热两大类进行。
针对中医临床寒热病证的表现与机体各系统功能活动变化的关系,发现它们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能量代谢等方面的影响具有一定规律性。
2,中药五味与其化学成分的规律性?答:不同的化学成分是中药辛、甘、酸、苦、成五味的物质基础。
中药五味与其化学成分的分布,表现出一定平行性,也显示出一定规律性性。
中药通过五味-五类基本物质作用于疾病部位,产生药理作用,从而调节人体阴阳,扶正祛邪,消除疾病。
即五味-功效-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四者之间存在一定规律性。
3,七情配伍是什么,它的概念是什么?答:把单味药的应用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概括为七种情况,称为"七情",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七种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用方的基础。
其中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配伍关系。
4,中药药效学的基本特点?什么是双向性?双向性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4.1基本特点:(1)多样性(2)选择性(3)复杂性(4)非线性(5)双向性4.2双向性:有的中药作用可随机体状态改变而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即为中药药效作用的双向性。
中药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一、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1、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分子大小、脂溶性高低、溶解度和解离度等均可影响吸收。
一般认为:药物脂溶性越高,越易被吸收;小分子水溶性药物易吸收,水和脂肪均不溶的药物,则难吸收。
解离度高的药物口服很难吸收。
2、药物的剂型。
口服给药时,溶液剂较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吸收快,因为后者需有崩解和溶解的过程。
皮下或肌肉注射时,水溶夜吸收迅速,混悬济或油脂剂由于在注射部位的滞留而吸收较慢,故显较慢,作用时间久。
3、吸收环境。
口服给药时,胃的排空功能、肠蠕动的快慢、pH值、肠内容物的多少和性质均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如胃排空迟缓、肠蠕动过快或肠内容物多等均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皮下或肌肉注射,药液沿结缔组织或肌纤维扩散,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其吸收速度与局部血液流量和药物制剂有关。
由于肌肉组织血管丰富、血液供应充足,故肌肉注射较皮下注射吸收快。
休克时周围循环衰竭,二、详细说明在生物样品的制备过程中,分别针对样品的各种特性和分析的要求与条件所采取的对策有哪些?样品的特性:亲水—疏水性;离子—非离子型;挥发—非挥发性;介质的简单—复杂。
分析的要求与条件:定性—定量检查;个别组分—整体组分测定;分离—制备;净化—回收;成本—速度;个人习惯—可能的设备。
(1)亲水—疏水性:亲水性样品:常用水以及稀盐、稀碱、稀酸溶液提取。
疏水性样品:常用不同比例的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氯仿、四氯化碳等;一些与脂质结合比较牢固或分子中非极性侧链较多的蛋白质和酶,常用丁醇提取效果较好。
(2)离子—非离子型:用Nafion和亲水性离子液体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OMIM]Br)作修饰剂制作了Nafion离子液体一修饰碳糊电极;在0.1 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 7.40)中,用循环伏安法(cv)和方波伏安法(swv)研究了多巴胺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建立了抗坏血酸和尿酸存在下选择性测定多巴胺的新方法。
中药学名词术语解释..
《中药学》名词术语解释安魂魄:肝藏魂,肺藏魄,魂魄指部分神志活动。
又因心主神明(泛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所以安魂魄即安定心神之义,亦称“定魂魄”,药如朱砂,琥珀等。
安神解郁:能安定心神,解除肝郁,舒畅情志药物作用,谓之安神解郁。
适用于情志抑郁所致的忿怒忧郁,健忘,失眠等,药如合欢皮。
安神益智:安定神志,增弗智慧,谓之安神益智。
安神益智药性味甘微味微温,用以治疗气血不足所致的神疲倦怠,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健忘等症,药如人参。
八纲:在辩证方面,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即八纲。
八纲是以阴阳作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
拔毒:某些有毒药物,局部外用于已溃痈肿,能促使脓液排泄,解除疮毒,谓之“拔毒”或“提毒拔脓”,药如升药,雄黄。
本草:为中药学的古称,本草即本源于草之义。
五代时期韩保晟谓:“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众也。
”故本草是我国历史上记载中药的著作所通用的名称。
闭门留寇:“寇”指病邪。
在表邪未解,以邪实为主,正气未衰时,若使用具有敛邪之性的补位置药或收敛固涩药,则如关闭大门,留住敌寇,使外邪留恋难去,且损伤正气。
补火助阳:治疗阳虚证的方法,扶助脏腑阳气,补益命门之火,用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畏寒肢冷,腰酸脚弱,阳痿尿频者;阴寒内胜,脾阳不足,而见腹冷痛,大便稀溏等症;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者;心阳衰虚的心悸气短,胸痹心痛之证。
药如附子、肉桂。
补命门火;温肾阳作用的一个方面。
药性辛热,能补命门之火,治疗命门火衰之证,如五更肾泄,阳痿、尿频,腰膝酸软,浮肿等,药如附子、肉桂。
补气安胎:安胎作用之一。
通过补气而安胎。
补气安胎药药性多甘温,治气虚胎动不安者,药如白术等。
补气升阳:既能补脾肺之气,又能升举阳气。
汪谓之补气升阳,补气升阳药性味甘温,有升发之性。
适用于脾肺气虚,食少便溏,气短乏力,甚则中气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及其他脏腑下垂,崩漏,便血等症,药如黄芪。
中药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
)2.本草:本:是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他植物。
重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
但中药来源以植物类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故在古代将药物称为本草。
3.官药:由国家专营的、正规中药书上有记载的,称为官药。
4.草药:相对官药而言,一些流传在民间,在一些正规的药学著作上没有记载的药物,即为草药。
5.民族药:是指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是在吸收中医药及外国医药学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发展形成具有本民族医药特色和较强地域性的药物。
6.中成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的一定剂型,并且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以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7.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史的一门学科。
8.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炮制独特,疗效突出,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9.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10.炒: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时取出,根据火候大小分为炒黄、炒焦、炒炭。
11.烫:与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
12.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
13.煅:将药物直接放入无烟炉火中或置于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方法,称为煅法。
14.煨:取净药物用湿面皮或湿纸包裹,或用吸油纸均匀的隔层分放,进行加热处理,或将药物与麦麸同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
15.燀:将药物放入沸水中,翻动片刻,立即取出的方法。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重点掌握药效成分、作用、机制)一、中药药理学1.中医基础理论: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论。
2.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1.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以及有毒和无毒。
四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2.中药的四性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向。
(1)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即具有清热、凉血、泻火、清虚热,滋阴等功效的药物,其药性属于寒性或凉性。
(2)能减轻或消除寒症的药物,即具有祛寒、温里、助阳功效的药物,其药性属于热性或温性。
3.中药四性的影响:(1)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热证→中枢兴奋症状寒症→中枢受抑症状①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如钩藤、羚羊角等具有抗惊厥作用,黄芩、栀子、苦参等具有镇痛作用,金银花、板蓝根、连翘、穿心莲、知母、栀子、柴胡、葛根等具有解热作用。
②温热药如五味子、麻黄、麝香等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寒症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寒症:形寒肢冷,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咯痰稀薄;热证: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小便赤短,大便秘结。
根据寒症和热证病人的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六项定量指标制定植物神经平衡常数。
寒症(热证)病人的植物神经平衡常数偏低(偏高),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偏高)。
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β受体—cAMP 系统功能的亢进;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M 受体—cGMP 系统功能的亢进(3)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温热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
温热药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鹿茸、人参、白术、当归、何首乌),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附子、肉桂、人参、何首乌),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附子、肉桂、鹿茸、虫草、海马、五味子)。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药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药物:影响细胞生物学过程,用来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2.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产生的作用、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3.药动学: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4.药效学:研究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禁忌症,适应症等。
5.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原发作用。
6.药物效应:是指药物原发作用所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变。
7.治疗作用:符合用药目的,对疾病有防治效果的作用。
8.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甚至会给病人带来不适和痛苦的药物反应。
9.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10.毒性反应:用药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使机体内药量达到最小中毒量以上时出现的反应。
11变态反应:是机体对药物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12.继发效应(继发性反应):是由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1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14.特异质反应:指少数病人对药物产生的特殊反应。
15.受体: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能与特异性配体(ligand)结合,并能传递生物信息,引起生物效应的生物大分子,多为蛋白质、核酸等。
16.向下调节(又称不应性或衰减性调节):指长期使用激动剂后,使受体数目减少或亲和力下降。
17.向上调节(又称上增性调节):指长期使用拮抗剂后,使受体数目增多或亲和力增强。
18.同种调节:配体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使自身的受体发生变化。
19.异种调节:配体作用于其特异性受体,对另一种配体的受体产生调节作用。
20.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又有较强内在活性的药物。
21.拮抗剂(部分激动剂):对受体有较强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的药物。
(能阻断激动剂作用的药物)22.储备受体:有些药物只占领部分受体,就能引起最大效应,剩余的受体称为储备受体。
23.竞争性拮抗剂:指拮抗剂和激动剂可相互竞争相同的受体,其药理效应强弱取决于两者的浓度和亲和力。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等知识的⼀门学科,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由于还原以植物性药材居多,所以古往今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地道药材:将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
四⽓:也称四性,是指药效所反应的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寒凉:清热泻⽕,凉⾎解毒,⽤于热证。
温热:温⾥散寒、补⽕助阳,⽤于寒证(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五味:是药物因作⽤不同⽽具有⾟⽢酸(涩)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能散、能⾏,可发散、⾏⽓、⾏⾎等作⽤⽢: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缓和⽌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
还有解药⾷中毒之功。
酸:能收、能涩,⽤于收敛固涩,兼能⽣津。
涩:作⽤与酸味相似但不能⽣津。
苦:能泄、能燥,能坚阴。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
归经:是药物作⽤的定位概念,即表⽰药物的作⽤部位。
升降沉浮:指药物作⽤的趋向性。
毒:分为⼴义毒,古代乃⼀切药物的总称以及指药物的偏性;狭义的毒专指药物对⼈体的毒性和副作⽤。
配伍:有⽬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
七情:指药的单⾏,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去性留⽤: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
炮制:是药物在应⽤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煨法:将药材包裹于湿⾯粉、湿纸中,放⼊热⽕灰中加热,或⽤草纸与饮⽚隔层分放加热的⽅法。
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法。
⽔飞:药物与⽔共研,细粉随⽔倾出,粗粉继续加⽔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法。
中药药理学资料
1.中药药理学基本概念与主要内容。
P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相互规律的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一、中药药效学;二、中药药动学;三、中药毒理学2.简述中药药效学概念和研究内容。
P33中药药效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环节与效应,以及产生作用和效应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的科学,一、中药药效研究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三、重要作用机制研究3.麻黄平喘机制有哪些环节?P901 可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β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升高细胞内cATP,使平滑肌松弛2 尚可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3 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递质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4 阻止过敏介质释放,麻黄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能抑制过敏介质(5-羟色胺组胺白三烯)的释放4.黄连的抗菌机制涉及哪些环节?P117a影响细菌糖代谢中间环节----病痛酸的氧化脱羧过程 b 破坏细胞结构,能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中隔变形,在细胞质和你和中染色体颗粒消失,核糖体出现高电子密度的团块c 抑制细菌DNA的复制。
d 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
5.泻下药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分为哪几类及如何发挥泻下作用?P142分为攻下、润下和峻下沥水三类。
攻下:刺激大肠粘膜产生写下作用润下:润滑肠壁从而致泻。
峻下沥水:刺激消化道黏膜,是肠胃运动增加,分泌亢进,导致泄水。
6.苍术抗溃疡作用机制主要有哪几方面?P174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抑制胃酸分泌,苍术中所含有的有关物质能够减轻甾体激素以及对抗皮质激素对胃酸分泌的刺激。
2.增强胃黏膜保护作用,苍术中所含有的有关物质可使胃黏膜组织血流量增加,还具有促进胃黏膜修复作用。
7.附子具有抗休克作用,是如何抗休克的?P201抗休克的有效成分除与其强心的有效成分去甲乌药碱相关外,去甲猪毛菜碱对β受体和a受体均有兴奋作用,能兴奋心脏,加快心率,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氯化甲基多巴胺为a受体激动剂,亦有强心升压作用。
中药学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集锦
中药学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集锦名词解释:(考两个)1.宣肺平喘:即开宣肺气以平定喘息之义。
适应病症:多用于邪气壅遏,肺气不宣。
症见咳嗽、气喘代表性药物:麻黄2.引火下行:引上炎之火下行,而消退火热之证谓之引火下行。
适应病症:可用于上部火热证,以及血热妄行的吐衄。
由于火降而使血不上溢,故亦称“引血下行”代表性药物:牛膝3.纳气平喘:摄纳肾气,平定气喘之义。
亦称“温肾纳气”。
适应病症:纳气平喘药能温补肾阳,恢复肾脏纳气功能,用于肾虚气喘代表性药物:补骨脂、蛤蚧、胡桃肉4.形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
5.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6.炮制: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药物功效比较:(考两个)1)麻黄发汗力强,治风寒表实无汗证,又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发汗解表桂枝发汗力弱,治风寒表实、表虚证,又温通经脉通阳化气2)黄芩善治上焦,长于清肺热,且安胎,凉血止血清热燥湿黄连善治中焦,长于泄心、肝、胃火,又为湿热泻痢要药泻火解读黄柏善治下焦,长于泄相火,退虚热3)车前子利水湿、分清浊,又祛痰、清肝明目滑石清热利尿通淋利水湿、解暑热,外用收湿敛疮木通利水湿、清心火,又能利痹、下乳4)附子刚燥——走而不守,回阳救逆多做主药,补火助阳,温里散寒用于心肾阳虚肉桂温润——守而不走,温肾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散寒止痛温通经脉,温煦气血干姜温燥——能走能守,回阳救逆辅药,温肺化饮,温中止呕5)半夏归脾、胃、肺经。
药性缓和,善治脾胃湿痰、寒痰燥湿化痰又能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消肿止痛天南星(外用)归肝、脾、肺经。
药性峻急,善治顽痰、经络风痰祛风解痉6)牡蛎咸、涩、微寒,长于平肝潜阳,且能息风,软坚散结平肝潜阳煅用制酸止痛收敛固涩龙骨甘、涩、平,长于镇静安神,外用收湿敛疮7)白术健脾而燥湿,又固表止汗,健脾安胎,利水苍术燥湿而健脾,又能祛风湿,解表明目8)鱼甲VS鳖甲共同点:滋阴潜阳——阴虚风动,阴虚内热,阴虚阳亢不同点:鱼甲:能滋阴养血止血,治疗崩漏下血,又益肾健骨,治疗肾虚筋骨萎软鳖甲:清虚热力强,阴虚发热多用之,又软坚散结,治疗癥瘕积聚简答论述:(考两个)1.化痰药的定义,适应症,使用注意:a化痰药:凡能化痰或祛痰治疗痰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b适应症:寒痰:痰色白清稀,伴畏寒肢冷,苔白润热痰:痰黄粘稠,伴发热口干,舌红苔黄腻湿痰:痰多色白,伴胸闷纳呆,苔白腻燥痰:干咳少痰,伴咽干唇燥c使用注意:药性温燥的温化寒痰药,一般不宜用于热痰、燥痰药性寒凉的清热化痰药,一般不宜用于寒痰、湿痰凡咳嗽兼咯血或痰中带血有出血倾向者,不宜用作用强烈而有刺激性的化痰药,以免加重出血麻疹初起有表邪之咳嗽,不宜单投止咳药,温性或有收敛功效的止咳药尤为所忌,以免恋邪而影响麻疹之透发有毒性的药物,应注意其炮制、用法、用量及不良反应的防止。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用于治疗、预防和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3 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
4 药动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的动态变化。
6 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选择性是相对的.有些药物有多方面的作用.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反应。
7 受体.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传导的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的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8 治疗指数:治疗指数(TI)= LD50/ED50半数致死量(LD50):50%的实验动物死亡时对应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50%的实验动物有效时对应的剂量。
9 效价强度:效价即效价强度,是指药物达到一定效应时所需的剂量(通常以毫克计)。
10.兴奋药: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强的药物。
11.抑制药:凡能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
12.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13.拮抗药: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物质。
14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15 半衰期: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6 首过(关)效应:又称第一关卡效应。
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肝脏,有些药物在通过粘膜及肝脏时极易代谢灭活,在第一次通过肝脏时大部分被破坏,进入血液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的现象。
17 耐受性:指药物连续多次应用于人体,其效应逐渐减弱,必须不断地增加用量才能达到原来的效应。
18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虫以及肿瘤细胞对于化疗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药性一旦产生,药物的化疗作用就明显下降。
19 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
中药药理学名词解释
一、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对机体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的科学,主要探究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中所发挥的药理效应及其变化规律。
二、中药药理学的特点:
中药药理学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等特点。
它涉及到中医学、中药学、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机制。
三、中药药理学的任务:
中药药理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及其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2.探究中药在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疾病方面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发掘和整理传统中药方剂及单味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思路;
4.研究中药在体外实验及动物模型上的药理作用,为新药研发提供实验依据。
四、中药药理学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在临床用药、新药研发、药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中药药理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中药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同时,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也为新药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五、中药药理学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中药药理学将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未来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涉及的领域也将更加广泛。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也将更加精准和智能化。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1.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经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或增加新适应征不属于新药。
2.药理学(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1.细胞色素P450:肝药酶肝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促使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2.零级动力学消除:单位时间内消除向等量的药物,也称衡量消除动力学。
3.一级动力学消除:药物的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消除某恒定比例的药量。
4.首关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
5.首剂现象(first dose phenomenon):又称首剂综合征或首剂现象,系指一些病人在初服某种药物时,由于肌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烈反应。
6.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药物制剂中的活性药物被全身利用的程度,包括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剂量和速度。
7.自身诱导:有些药物本身就是它们所诱导的药物代谢酶的底物,因此在反复应用后,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增高,其自身代谢也加快,这一作用称自身诱导。
8.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不良反应。
9.二重感染(suprainfection)长期使用四环素类等广谱抗生素后,由于敏感菌株被抑制,使肠道内菌群间的相对平衡被破坏,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继发性感染。
10.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有效浓度之下,但仍残存的生物效应。
11.最大效应(效能,maximal effect)药物引起的最大效应。
12.效价(potency)产生相同效应所需的剂量或浓度大小。
13.极量出现疗效的最大剂量。
14.半数致死量LD50使群体动物死亡50%时的剂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药药理学:以中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不良反应:质量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与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3.副作用:中药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药用目的无关作用。
4.毒性反应:中药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机体所产生的严重功能紊乱和病理性损害,甚至危害生命。
5.后遗效应:停药以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所发生的不良反应。
6.变态反应:少数过敏性体质病人,多次接触某种中药或其成分后所产生的特殊反应。
7.特异质反应:因先天性遗传异常,少数人用药后,发生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
8.首剂效应:某些药物在首剂使用时,机体对药物的反应较为激烈。
9.继发反应: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10.三致作用:致畸、致癌、致突变
11.药物不良事件:药物在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或经历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物有因果关系。
12.安慰剂:不含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的药物。
13.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4.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15.泻下药:能滑润肠道、促进排便,治疗里实证的药物。
16.祛风湿药:以祛除风寒湿邪,解除痹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17.芳香化湿药:凡是气味芳香,具有化湿健脾作用的药物。
18.利税渗湿药:凡能通利水道,渗泻水湿,用于治疗水湿内停病症的药物。
19.温里药: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症的药物。
20.理气药:能疏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治疗气滞或气逆证的药物。
21.消食药: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2.止血药:凡能促进血液凝固,而使出血停止的药物。
23.活血化瘀药:能疏通血脉、祛除瘀血,用于治疗血瘀证的药物。
24.化痰止咳药:具有祛痰、化痰、缓解或制止咳嗽、喘息,用于痰多咳嗽、痰饮喘息以及痰饮有关的瘿瘤瘰疬等证的药物。
25.安神药:凡以安神定志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6.平肝息风药:凡以平肝潜阳、熄风止痉为主要作用,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证的药物。
27.开窍药: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8.补虚药:凡能补充人体物质,增强机能,以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的药物。
29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效的药物。
30.适应原样作用:具有抗疲劳,耐缺氧,抗寒冷,抗高温等作用。
31.停药反应:由于药物长期使用参与机体的代谢和调节,人体对药物的产生不适应,一旦停药则使机体处于不适应状态,而出现原有症状或新的症状,应采用逐渐减量的方法来完全停药。
32.药物依赖性:一些药物连续使用后,用药者表现出强迫性地要定期连续使用该药的行为,一旦停药会产生严重的戒断症状。
1、试比较寒凉药、温热药对机体的影响。
寒凉药:抑制中枢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使基础代谢偏低,抑制内分泌系统。
温热药:兴奋中枢神经,兴奋交感神经,使基础代谢偏高,促进内分泌系统。
2、举例说明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药物因素有哪些?
药物因素:品种、产地、采收、储藏、炮制、剂型和制剂、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配伍。
品种:蔷薇科苦杏仁有苦杏仁和甜杏仁之分;产地:甘肃的当归;采收:根在秋季;储藏:干燥、阴凉、通风处;炮制: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剂型和制剂:片剂、丸剂;煎煮方法:先煎、后煎;配伍:十八反,十九畏。
3、妊娠禁忌用药分为哪几类?分别包括哪些中药?
禁用药:巴豆,乌头;忌用药:红花、水蛭;慎用药:桂枝、大黄。
4、举例说明药物不良反应类型。
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作用、成瘾性、特殊毒性
5、举例说明中药的毒性作用有哪些类型?
1)消化系统反应:川穹: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2)肝脏毒性反应:粉防己:引起肝损伤;3)泌尿系统毒性反应:汉防己:肾功能损伤;4)神经系统毒性反应:附子:引起事物模糊;5)造血系统毒性反应:抗肿瘤药物:抑制造血;6)循环系统毒性反应:附子:循环系统损伤;7)其它毒性反应:苦杏仁:引起窒息。
6、试比较A型不良反应和B型不良反应的区别。
7、炮制的目的是什么?
1)减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增强疗效;3)保护药物药效的稳定性;4)突出或加强某一作用。
8、试比较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的辩证要点。
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清涕咽痒,痰稀,无汗,口喜热饮。
风热表证:微恶风,发热重,黄浊涕,咽喉红肿痛,痰粘,汗出不畅,口渴喜冷饮。
9、试述黄连抗病原图作用的特点和机理。
特点:抗菌谱广、耐药性好;机理:黄连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破坏细菌结构;抑制细菌糖代谢;抑制核酸,蛋白质合成。
10、试述刺激性泻下、容积性泻下、润滑性泻下作用的机理。
1)刺激性泻下:刺激肠道和粘膜及粘膜下神经,从而促进肠蠕动
2)容积性泻下:在肠道内形成较高的渗透压,吸引周围的水分向肠内转移,肠容积增大张力刺激肠蠕动。
3)润滑性泻下:富含油脂,润滑肠道,促进排便。
11、附子的哪些药理作用与其治疗亡阳证有关?
a.强心;
b.对心率和心律的影响;
c.对血管和血压的影响;
d.抗心肌缺血;
e.抗休克;
f.抗寒冷。
12试述附子中毒症状以及中毒后解救办法。
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腹痛、头昏眼花、口舌、四肢及全身发麻、畏寒、严重出现瞳孔散大,呼吸困难、视觉模糊、躁动、大小便失禁、体温与血压下降。
解救方法:静脉注射阿托品、利多天因。
13、为什么理气药口服给药没有心血管系统作用?
因为有效成分为N—甲基酪胺和对羟福林,口服时,有效成分会被消化液破坏,不能起作用。
14、中药止血药的特点是什么?
1)止血成分复杂;2)止血不留瘀;3)标本兼治: 4)炒炭存性
15、为什么炒炭存性能增强止血作用?
1)增加活性炭含量,活性炭能促进止血; 2)破坏止血成分,使止血成分含量相对增加
3)炒炭存性性能增加止血成分的溶出率; 4)能降低止血药中有毒物质含量
16、试述止血的过程。
1)血管收缩; 2)激活凝血因子;3)纤维蛋白原转变纤维蛋白,形成牢固血栓。
17、阐述机体在血瘀证时的病理变化。
1)血液流变学异常;2)血液动力学异常;3)微循环障碍
18、血瘀证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可归纳为“浓、粘、凝、聚”,试说明。
浓:血液的浓度增高;黏:血液粘稠;凝:血液凝固性增加;聚:细胞剧集里增强
19、苦杏仁中毒原理及解救方法。
原因:苦杏仁中含苦杏仁苷,可分解产生氢氰酸,抑制色素氧化酶,使细胞氧化反应停止,若过量服用会引起组织窒息。
解救方法:1)亚硝酸钠:使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2)硫代硫酸钠:还原高铁,氧化氢氰酸为硫氰酸盐。
20、分别阐述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辩证要点。
气虚:元气耗损,功能失调,脏腑功能减退,抗病能力下降,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表现为神疲乏力;血虚:血液不足或血液的濡养功能减退,常见血液系统疾病,表现为面色蒌黄,心悸失眠;阴虚:机体精、血、津液等物质亏损,阴不制阳,导致阳相对亢盛,机体处于虚性亢奋状态,表现为心烦热、失眠、晕眩目涩;阳虚:阳气虚损,阳不制阴,机能减退或衰弱,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尿频尿急、阳痿早泄。
21、试述甘草能解毒的原因。
1)吸附毒物以减少吸收;2)通过物理、化学、沉淀毒物以减少吸收;3)皮质激素样抗应激反应,提高机体对毒物的耐受力;4)提高小鼠肝细胞色素P-450的含量,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