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探究法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动探究法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孟蕾(亳州市大寺中学206831)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主动探究法,主动探究法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举例说明了主动探究法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目的在于探索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新教法的使用价值和使用意义。

关键词主动探究法课程标准教学法阅读提示
主动探究法是主动式探究教学法的简称,该教学法是按照“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根据“以生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而确立的教学方法。

笔者根据近两年教学实践的探索,概括如下:1.问题的提出
2001年秋的某一天,笔者上了这样一节课:上课后,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约30分钟),之后,笔者说“下面我们做作业”。

当时,学生面带疑惑,满脸的惊谔,一位大胆的学生说“这一节还没有学,怎么做作业?”“没学?刚才30分钟的时间,你们在干什么?”。

学生略有所悟,笔者深深所思。

人教版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编写指导思想: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
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1] 2.主动探究法的课堂设计
主动探究法的课堂程序流程图:
3.主动探究法的教学过程
下面就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主动探究法的教学过程:
3.1 自读教材自读教材是主动探究法的前提和基础。

学生怎样才能主动阅读教材呢?首先是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所以每一节课的导语和“阅读提示”的设计非常重要,要十分精心。

特别是“阅读提示”的设计,既要起到引起学生兴趣、主动阅读的作用,又要给后面学生主动生疑阶段留有思考的余地、想象的空间。

即两者只能起到“引子”的作用。

其次是学习
的习惯。

习惯成自然,习惯成主动。

离开了教室就不知道学习,离开了老师就不会学习,离开了教材就不能学习,是当代学生的通症和流行病。

当年发问“老师没讲,作业怎么做”的学生,现在不是也能认真、主动阅读了吗?第三是学习的必然。

据心理学调查研究表明,视觉和听觉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门户,其中视觉占83%,听觉11%,所以“百闻不如一见”。

因此,要强调阅读课本的作用。

[2]
3.2 讨论“阅读提示”此过程一般是分小组进行讨论,四人一组,每人都参与其中。

在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扬学生的民主性和合作性,让学生敢想象、敢质疑、敢评说、敢议论、敢辩解。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向课本挑战,敢于向老师“挑衅”。

通过讨论,能达成一致结论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参与下阶段的讨论;不能达成一致结论的,以个人为单位参与下阶段的讨论。

老师在此过程中,只是一位特殊的学生,不是“严师”,也不是“慈母”。

而是朋友,是学生同教室的同学,工作室的同事和助手。

3.3 师生共同讨论此过程是上一步骤的延伸和深化,相比而言,方式较灵活。

可以使用讨论法,亦可以采用谈话法;可以是辩论赛,也可以答记者问等等。

无论使用哪种方式,关键是要为下一
步骤——进一步探究做准备。

所以,笔者使用的不是“去问题”讨论法,而是采取的是“发现新问题”的方法。

例如,通过学生的共同讨论,学生发现“染色体在精子形成过程中有一定的规律,规律如何?”另一位学生受此启发,“DNA在精子形成过程中也有一定的规律”。

此时,老师就可以很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去探究其规律,画出其曲线图,并指导学生应用图解。

3.4 学生主动生疑教材不仅具有释疑解惑的功能,而且具有启疑生惑的功能。

探究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是美国萨奇曼提出来的。

萨奇曼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事件会如此这般地发生?’然后由学生为解答疑问,合乎逻辑地获得资料和加工资料,并形成一般的理智策略,找到‘为什么事件就象现在这种样子’的答案,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理智素养和能力。

”[3]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是一种能力。

我们说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其实知识何尝不是能力的载体。

而实践能力又重中之重,有疑问,才有实践的动力;有实践,才有实践能力的锻炼。

所以教会学生“提出问题”,是目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笔者实践“主动探究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3.5 学生探究、小结“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是“行动”,探究过程的思维及探究的结果
就是“思想”,培养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是就“创造”吗?学生的探究活动是“主动探究法”的落脚点和归宿。

此阶段在操作时重点关注探究的过程,而非注重探究的结果。

学生只有亲自探究,才能真正掌握科学知识,才能真正培养方法和能力,才能真正体现“以生为本”。

学生小结,是笔者的一个尝试。

让学生自己总结一节课的所获,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信息的能力。

在一次公开课后,一位同行说:“你的‘学生小结’很有创意,但小结效果不是太理想。

”笔者认为:上课不是做秀,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主动探究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就是愉快的体验,探究是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朱正威、赵占良,人教版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简介,生物学教学,2003(1),P22
[2] 冉启国、张映鸿,怎样上好高中第一节《生物》课,生物学教学,2000(7),P18
[3]王翔,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探究”教学刍议,生物学教学,2000(6),P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