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配给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位论文
声r,卜-日」决.浏匕
究研
论文题目(中文)
论文题目(外文)
信贷配给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TheinfluenceofereditrationingonChina,s monetaryPolieytransmissioneffect
研究生姓名赵能源
学科、专业经济学·金融学
研究方向银行理论与宏观金融调控
学位级别硕士
导师姓名、职称林柯副教授
论文工作
起止年月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
论文提交日期2010年4月
论文答辩日期2010年5月
学位授予日期
校址:甘肃省兰州市信贷配给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
本论文是作者在参加以下科研课题基础上完成的,属于
以下科研课题的一部分:
课题名称: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兰州办事处债券
资产包价值评估及开发运作研究
课题来源:企业委托横向课题
课题负责人:林柯副教授
校内账号:406一432301中文摘要
在我国市场化还未达到西方国家的发达程度时,信贷渠道仍然是我国货币政
策传导机制的主要渠道。
因此,研究商业银行信贷配给与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之间
的相关性是近年来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有针对性地对这十年来我国货
币政策传导效果的有效性与商业银行信贷配给行为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作出一
定的分析和研究,以便为探索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执行效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早在上个世纪中期,西方学者就针对信贷配给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并
对此行为产生的原因提供了种种解释。
但直到上个世纪末期,我国才有部分学者
对我国银行出现的惜贷行为进行关注。
由于我国与国外市场化成熟的差异程度,
有关信贷配给与货币政策执行效果的相关性的研究就有各自的差异和特点。
实践
证明,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信贷配给行为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本文通过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配给行为纳入西方经济学两部门经济的
IS一五材模型中,并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信贷配给行为对货币政策执行效果所产生
的影响,然后选取我国近年来的宏观经济数据,通过实证分析验证理论研究的结
论,以期为我国货币政策措施能更好的发挥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信贷配给;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效果AbstraCt
ChinesemarketizationhasnotyetreaehedtheextentofthedeveloPedwestem eountries,creditchannels15stillthemaincharmelofmonetaryPolieytransmission mechhasm,50thestudyofeonunereialballkereditrationingandmonetaryPoliey imPlementationeffectinreeentyears15ahotProblemoftheoretiealresearch.This
P即ertargetedfortherelationshiPsbe幻刀eenintenyearsChina,5monetarypoliey transmissioneffieieneyandeffeetofcommereialbankereditrationingbehaviorto makearesearchandanalysis,50astoProvidevaluablerefereneeforexPressingbetter monctaryPolieyimPlementationeffects.
Earlyinthemiddleoflastcentury,thewestemscholarshadmadelotsofanalysis
andresearchesonereditrationing,andhadProvidedavarietyofreasonsforthe generationofereditrationing.Butuntiltheendoflasteentu以ourscholarsstarted eoneemingaboutthebanktoPitytheloan.Thereexiststhematuremarketdi月免renee degreebetweenChinaandforeigneountries,thenrelevantereditrationingmonetary PolicyimPlementationeffeetofeorrelationstudyhaveresPeetivecharacteristiesand
difl七renees.ThePraeticeshaveProvedthatoureommereialBanksinChinaPlaysa moreimPortantroleinbankcreditrationingbehavior.
ThemainPurposeofthisstudy15toPutourcountryeommereialbankeredit rationingbehaviorintotwoseetoreeonomiemodelofIS一五对,weanalyZedthe
monetaryPolieyimPlementationeffeetsfromereditrationingtheoretieally,thenin ordertomakeChina,5monctaryPolicymeasuresbebetteruse,wegetthroughthe emPiriealanalysistoexPlaintheresultsofthetheoreticalresearch,bycombiningwith oureountry,5realsituationandseleetingthemaeroeconomiedata.
Keyword:ereditrationing,monetarytransmissionmeehanism,monetaryPolicy transrnissioneffeets
」目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n
导论 (1)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6)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和研究难点 (7)
一、信贷配给的相关理论分析 (8)
(一)信贷配给的含义..., (8)
(二)信贷配给的基础模型 (8)
二、我国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其政策执行效果 (16)
(一)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二,.,…,,....................……,.…
16
(二)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 (20)
(三)1998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措施及其所产生的效果 (23)
三、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行为特征及其变化的程度 (32)
(一)我国银行信贷配给行为特征 (32)
(二)影响我国信贷配给变化的程度的主要因素 (36)
四、商业银行信贷配给变化程度对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分析 (40)
(一)IS一乙对模型下的信贷配给.........................,.. (40)
(二)信贷配给变化的程度对货币政策的理论影响 (43)
五、信贷配给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实证.....,. (46)
(一)方法的选择 (46)
(二)模型的构建 (46)
(三)检验过程..............................................................,...,.,.,...........,....., (48)
(四)检验结果和说明 (48)
六、结论、启示和建议 (50)
参考文献............................................................................................................, (52)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54)
致谢…,.........................................................................................................……55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自上个世纪中期开始,信贷配给就在当时的学术界和现实经济中引起了广泛
的关注,虽然大家对信贷配给的概念的理解上有不少争议,但具有代表性的无非
是基顿(Keeton,1979)与斯蒂格利茨和魏斯(stiglitz&叭陌155,1981)的两个观
点。
一般而言,信贷配给指由于现行的利率低于信贷市场利率出清时的水平,信
贷市场存在超额需求的一种经济现象。
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计划是资源有效配置的主要政策和手段,信贷资金的
供给都是按照配给制度来分配和控制来完成的,银行只是充当国家财政的出纳而
已。
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下,不仅信贷资金的配置如此,还包括其他商品或者
资源的分配都是通过计划和控制完成的,因此,这样的状态根本无法由市场决定
的利率来达到出清状态。
所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讲述的信贷配给不是我们上面
谈到的信贷配给的真正含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资源配置发挥重要调节作用的当然是市场机制。
在信
贷市场上,银行作为资金的提供方,个人或者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方,双方会在
一个理想的信贷市场上达到一个均衡点,这个点便可以决定信贷资金量和市场利
率,使得信贷市场达到出清状态。
但就现实而言,理想状态下的信贷市场无疑是
一个空想,由于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市场双方对风险分析不尽一致和信用
环境的变化等都无法使信贷市场通过市场机制而达到出清状态。
所以本文所研究
的信贷配给正是上述现实下的一种状况。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国外的众多经济学家和学者们通过对金融机构
对市场上风险的判断、信贷资金供求双方信息的不对称、银行对信贷资金投放的
偏好等多角度分析和说明信贷配给行为的原因和其形成的合理性。
这便形成了早
期信贷配给这一社会现象的微观基础,之后学者和经济学家们重点对银行信贷配
给行为和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社会福利的分配等方面
所产生的关系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而到上世纪末期,在我国经济转型和改革
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学者们也对金融机构出现的惜贷行为做了大量的分析和探索。
而这些对信贷配给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正好形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
上个世纪末期,我国经济体制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化经济过渡的大
背景下。
正是这一改革的大背景,使我国的商业银行得以通过转换经营模式,逐
渐成长壮大。
尽管当时银行的一些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还未完全成熟,但是信贷
市场逐步的的迅速发展是我们亲眼目睹的。
1997年,由于我国经济受到东南亚
金融危机的影响,宏观经济逐步放慢了快速增长的步伐,这一变化导致商业银行
开始注重其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同时央行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加强了对金融
市场的监管,从而使信贷市场逐步走向市场化和规范化,商业银行的转型也逐步
得到确立。
从1998年到2000年,为了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我国宏观经济带来
的冲击和影响,央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发展,但是银行为了自身资
金的安全性,惜贷行为严重,导致信贷资金增长缓慢,从而使大多数企业,特别
是中小企业根本申请不到信贷资金,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偏离央行的预期目标。
进入21世纪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增长的加速,银行的信贷资金又重新又快速
增长的趋势,但此时信贷资金的集中化现象又成为一个新的焦点和问题,此时货
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又成为学者们研究和争论的热点问题。
这一问题在还未有定
论,自2006年到2008年上半年的两年半时间,我国银行信贷资金又出现新一波
增长势头,央行不得不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来为了防止经济增长过快,防止物价
由结构性上涨演化成明显的通货膨胀。
2008年下半年,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蔓
延和扩大,央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方向,面对着宏观经济的低迷,为了扩大内需,
货币政策需要转向,于是央行又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内需,但在此期间央
行货币政策执行效果要么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要么出现了货币政策出现了时滞
效应,所以研究商业银行信贷配给行为问题就成了当前国内学者的主要议题。
从1997年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一直未能体现出预期的效果,
鉴于此,本文有针对性地对这十年来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银行的信贷配给行
为二者之间的存在的关系作出一定的分析和研究,以便为探索更好地发挥货币政
策的效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相关研究回顾从19世纪早期开始,经济学家们就对信贷配给展开丰富的讨论和思考。
但
追溯其根源,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应该是对信贷配给进行分析的鼻
祖,他在对法定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关系进行研究后认为:“这个法定利率若低于
最低市场利率,其结果将无异于全然禁止放贷取利的结果”。
霍特里(Ha节八rey,1919)在对美国经济衰退进行研究后认为,造成经济衰
退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货币供应量和货币的流通速度的突然下降,因为这二者与银
行信贷资金的供给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而恰恰信贷资金的供给又是由银行所决
定的。
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都有可能为了经济增长而扩大信贷资金规模,但是如
果金融机构资金量短缺或者央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压力不向商业银行
提供贷款时,此时银行就不得不收缩信贷资金,同时由于准备金的增加,利率会
出现下降的趋势,这样会刺激经济复苏,但此时如果市场上出现悲观情绪时,信
贷停滞将会出现。
近代对信贷配给进行研究的代表人物是凯恩斯(Ke”es),他于1930年在《货
币论》一书中对未被满足借方需求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其主要观点是:在当时
的英国,银行的贷款不是按照完全竞争市场的原则进行的,当市场利率、借款人
的信贷资金需求和货币供给数量一定的时候,银行可以通过紧缩或者扩展他们的
信贷资金数量来影响社会的投资规模,可以说当时这种现象的产生便蕴含着信贷
配给行为的真正出现。
费雪(Fisher,1933)在凯恩斯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重点的债务通货紧
缩理论,他用此观点论证了债务通货紧缩是造成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最主要诱
因。
他主要强调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的过度负债(信贷资金量过多)所引起的
到期债务清算在通货紧缩的时候所产生的作用。
当企业的投资产出或者居民的消
费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资金的供给来满足时,此时宏观经济会在此情况下快速增
长,总产出、物价水平、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消费者的投资收益上升将导致市场上
弥漫着乐观的预期,银行将继续扩大信贷资金的供给,所以银行将出现“过度负
债”的情况。
2而这样的情况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反转,债务清算必将到来,
此时债务人将清偿银行贷款,引起实体经济中货币流通速度的大幅下降,最终使
,凯恩斯认为:“如果我们假定贷款按照完整的市场原则进行的,银行利率和债券利率就必然独一无二的存
在,从而决定社会投资量。
但是相对于贷款而言,英国就没按照市场原则来进行。
总是存在一些没有得到
信贷需求的边际借款者,因此银行可以通过缩减或扩大其贷款量来影响投资量”。
2实体经济中到期债务过多,如果经济出现波动,将没有充足的流动资金来清偿到期债务。
物价水平下降、企业净值大幅下降、产出大量削减和就业问题严重,此时市场上
的充斥中悲观的情绪,这会使货币流通速度再次降低,使市场利率升高,进一步
抑制投资产出,如此循环,使经济滑落低谷。
到了19世纪中期,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在西方经济学中得到了前
所未有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对信贷配给的争论也在该理论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
置,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当属罗萨(Roosa, 1951),他认为:“信贷资金的‘可
获得性’3是金融机构通过比如银行信贷资金投放的偏好、银行对信贷资金的配
给等这些非价格手段来对贷款资金进行投放和分配”。
其实这一行为很好理解,
当货币供应量适量减少时,市场利率便会有小幅度的上升,但这即便是此时居民
为了消费或者企业为了投资并没有减少其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时,但是他们受制于
信贷可获得性学说,也不能全部得到所申请的贷款需求。
迈伦·戈登(Myron J.Gordon, 1965)发现,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其操作行
为如下:先确定一个基准利率,然后在基准利率水平上向借款人发放的贷款有一
个额度,而此额度取决于银行的资金状况,超过这一额度,银行将拒绝发放贷款,
这就是信贷配给。
而贾菲和莫迪利安利(Jaffee&Modigliani, 1969)将信贷配给理解为:“银行
所确定的贷款利率水平将使贷款需求超过贷款供给。
所以信贷配给是在当前执行
的利率水平上对贷款的超额需求。
”另外他们依据贷款利率的种类,归纳出两种
方式的信贷配给:第一,均衡信贷配给是指利率是长期均衡水平时的信贷配给;
第二,动态信贷配给是指短期内利率尚未完全调整到长期最优水平时可能发生的
信贷配给。
然而,科里·赫兹和詹姆斯·考克斯(Corry Azzi&James Cox,1976)则认为
迈伦·戈登以及贾菲和莫迪利安利所理解的信贷配给是片面的,借款人的贷款需
求不仅取决于利率,还取决于信贷资金需求者所能够提供的抵押物。
因此他们认
为:“信贷配给是指未获得满足的贷款有效需求,而不是指未获得满足的要求”。
一个潜在的借款人必须提供一个正的抵押物或权益数额,才能将其贷款愿望转化
为有效贷款需求。
因此,在更为一般的条件下,若借款人能提供更多的抵押物或
权益,银行就会供给更多的信贷资金。
因此不存在信贷配给。
3罗萨
不敏感,
Roosa, 1951)对“可得性理论”的解释是:“正是由于信贷配给的存在,即使投资和储蓄对利率
货币政策仍然可以通过影响信贷资金来起到效果”。
布林德和斯蒂格利茨(Blinder&stightz,1983)分析了在假定刚性的情况
下银行信贷配给行为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他们认为:“从紧的货币政策使银
行减少信贷资金的供给,导致了企业和居民得不到足够的贷款而使实体经济产出
降低”。
布林德(Blinder,1987)在先前的思想上创建了一个存在银行信贷配给行为
的经济模型,得出结论信贷配给才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而此时通过货币
供应量的调整来影响实体经济在银行行为的自主性面前失效。
从国外的相关研究来看,应该说,所有学者对于信贷配给的确切概念还没有
达成共识,正是因为他们均按照自己所研究和分析的目的,对信贷配给的概念加
以界定。
关于信贷配给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国外则由于国外经济已处于发展
成熟时期,银行采取信贷配给行为已不能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所以国外学者对此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
2、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在我国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时,银行信贷资金基本是按照规定的配额制来完
成贷款的,银行充当的只是一个“出纳”的角色而已。
所以,在计划体制下根本
谈不上商业银行对信贷资金发放的自主性,政府和央行对信贷资金实行完全掌
控。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商业银行逐渐有了自己的自主权,
能够按照三个基本原则(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来经营和管理其资产和负债。
这一变化,正是银行出现惜贷和信贷资金投放集中化现象的深层原因,而国内学
者也正是从那时起(20世纪末期)运用国外理论,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对银
行的信贷配给行为对货币政策效果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分析和研究。
王健(1997)依据斯蒂格利茨和魏斯的利率和抵押的反向选择效应,对国有商
业银行的信贷配给现象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在不完善的信贷市场上,银行会
运用这一手段去识别和激励企业,使银行利润达到最大化”。
杨天宇(2002)在针对民营企业申请贷款的行为进行分析之后提出,商业银行
在对民营企业贷款选择时会认为,民营企业获得贷款后会产生逆向选择效应,,所
以商业银行将会对这些企业采用信贷配给。
4杨天宇认为:“申请贷款时除了利息费用而付出的一些其他成本,这样会使民营企业投资高风险项目,使
信贷资金的风险收回的概率更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课题组
和央行的货币供应量进行了仔细的分析研究,
(2003)对当时的银行信贷资金供给
得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结论:“信贷
资金投放的增长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要远大于央行的货币供应量,并且自1996年
以来,我国的实际信贷资金供给量与企业和居民的信贷资金需求量之间的缺口差
6个百分点,银行存在明显的惜贷现象”。
5
除上述的研究外,齐志鳗(2002)对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的惜贷现象从多个角
度进行分析和进行解释,总结出只有商业银行消除风险厌恶行为和消除信贷市场
上的信息不对称性,银行惜贷的行为才能得到避免。
就国内相关的研究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惜贷行为和商业银行信贷
集中化这一层面上,而没有对商业银行信贷配给的行为及其变化的程度对货币政
策执行效果的影响进行相关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将针对银行信贷配给行为和货币
政策效果之间的联系进行理论与实证的分析说明。
与国外的相关研究对比,国内对信贷配给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对现实的
解释和指导意义还不够明显,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而关于信贷配给
对于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由于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以信贷渠道为主,
所以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商业银行信贷配给行为仍然是我们关注的重
点,而信贷配给对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国内学者虽说做了一定的研究,但主
要还是集中在理论分析层面。
因此,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商业银行信
贷配给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详细的阐述。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文首先通过西方经济学家们对信贷配给概念之争,总结信贷配给所产生的
种种问题,分析影响我国银行配给行为的各种因素,通过理论模型说明信贷配给
行为的变化将如何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在此基础上通过我国的实际情况对
银行信贷配给行为和货币政策效果之间的联系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就研究的结论
和下一步所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探讨。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与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性分析,2003.2、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本文对国外与国内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收集、整理和总结,在
此基础上对信贷配给的概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解释和说明;
〔2)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针对我国现实的基本情况,首先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措施和其产生的
效果进行了定性分析,选取和应用适合本文的相关数据,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
行全面、深入地定量分析;
(3)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本文最后通过将商业银行信贷配给纳入两部门宏观经济模型中,对商业银行
信贷配给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然后结合我国的现实情
况,选取我国近年来的宏观经济数据,通过实证分析验证理论研究的成果。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和研究难点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通过引入宏观经济两部门IS一五材模型对银行信贷配给行为变化的程
度对货币政策产生的效果作出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而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们对银
行信贷配给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一现象的理论描述上。
第二,本文将结合我国现实的经济特点,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角度去分析信贷
配给行为主要特征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本文只从信贷配给行为变化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程度这一角度进
行了研究。
但实际上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各个时期各种因素的
影响程度也有不同。
第二,由于信贷配给量的确定是企业与居民所需的信贷资金与商业银行实际
能够提供的货币资金量之间的差额,但是这二者数据的收集都十分困难,几乎不
可能完全的得到,所以本文无法将信贷资金配给量纳入解释变量,只能采取货币
资金供给量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量来替代信贷资金配给量,这可能会对结论的准
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信资配给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信贷配给的含义
信贷配给作为一种伴随着金融发展应运而生的行为,在20世纪早期就引起
了众多外国学者们高度重视,随后关于信贷配给的概念和信贷配给行为产生的原
因解释在近半个世纪以来被专家学者们重点分析和研究。
关于信贷配给的概念一
般是指“由于现行的利率低于信贷市场利率出清时的水平,信贷市场存在超额需
求的一种经济现象”(Jaffee&Stiglitz,1990)。
然而,由于广大学者们对超额需
求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所以在不同的研究文献中,信贷配给的概念是各有不
同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采取基顿(Keeton,1979)的解释与定义,他所研究所涉
及了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在我们发现完全同质信贷资金的申请者中,一些借
款者获得了贷款,而剩下的贷款申请者则没有通过申请,并且被拒绝的申请者即
使支付更高的利率也将不会获得贷款;其二,当利率一定时,一个人(或者一个
企业)所获得的贷款数额低于他所申请的贷款,即使他愿意支付的利率高于现行
利率也不能获得其全部信贷资金需求”。
6
虽说众多的经济学家和学者们对信贷配给的概念和其产生的缘由的解释存
在着很大的分歧,但是综合主流经济学家们的看法,在研究信贷配给中,总存在
着两条比较清晰的逻辑思路,本文也将采用这样的思路来贯穿全文:第一,信贷
配给的理论解释和微观基础,这便囊括学者们对信贷配给的概念之争和对信贷配
给产生的原因作出理论分析。
第二,银行信贷配给行为对宏观经济所产生的重要
影响,这也是当前经济学家们近年来所关注的重点问题。
(二)信贷配给的基础模型
凯恩斯(Ke邓es,19--30)和罗萨(Roosa,1951)在早期对信贷配给进行了
重点的分析和研究。
在这之后,众多经济学家们为了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银行产
生信贷配给的根源,逐渐引入经济模型对这一行为进行阐述和分析。
这便有后来
6第二种清况被称为纯粹的信贷配给(Jaffee&Stjglitz,1990)。
非常典型的霍奇曼(Hod脚an,1960)模型与把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引入银行信
贷配给行为的斯蒂格利茨一魏斯(汝iglitz&weiss,1981)模型。
1、霍奇曼(Hodgman,1960)模型
霍奇曼模型的基本原理如下:
假设一个投资者向银行申请信贷资金为L,并保证期末向银行清偿货币资金
为S,S二(l+r)L,:表示银行信贷资金的贷款利率。
在投资期间范围内,投资
者可能获得的预期收益为R,此收益与L相互独立。
R则是随机变量,我们用
F(R)表示其概率分布的函数,因此,其密度函数为f(刃夕在这里当然该函数的
概率分布存在界限,可以表示为:O延R燕R0。
在这里我们假设R>S,借款人偿
付全部的信贷资金量,此时银行将得到S;但假若R<S,投资者将不能够清偿
到期债务,银行将收回投资者的全部收益R。
此时银行的期望收益可以用下式表
不:
p一犷“sf(“)dR+f形(R)dR(l一2一1)
上式右边第一项表示投资者清偿所有信贷资金银行所得到的收益,第二项则
表示投资者出现违约时银行所能够收回的资金。
p将伴随着s的增大而逐渐增
大,并且将在s二凡时取得最大值。
卜在这里,信贷资金的风险程度时用初始投入
资金的期望值EZ来表示的:
EZ一r(L一R)f(R)dR(1一2一2)
因此,上式表明申请信贷资金的风险将随着信贷资金L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因此,p/Ez则是该笔信贷资金的期望收益率,银行的目标就是为了使期望收益
率达到最大值。
假若在一个完全竞争的信贷资本市场上,各家银行的期望收益率
应该是等同的,此时用(p/EZ)*表示银行均衡的期望收益率。
在给定(p/EZ)’下,
对其中一个投资者而言,当s慢慢向R0趋近时,p值将逐渐增加并且最终达到
最大,与之相对应的是,信贷资金额度L0为银行所愿意提供的最大的信贷规模。
假如信贷资金大于L0,信贷资金供给量相对于利率完全无弹性。
此时银行信贷配给行为将在这里发挥作用,如果借款人的资金需求量超大于L0,即使借款人愿意
支付更高的利率也不能获得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