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租庸调制
以人丁为主
两税法
以财产为主
变化创新之处:
放松了人身控制
不唯 以以
征税项目 租庸调、杂役
户税和地税
简化了税收种类 丁资
以的征征征人一税税收两对次内丁 大税象 数 容为变法主革是一征受逐和我次收田渐进征实国农收物民过 步赋渡 。税到制以度不夏钱土史分、一物主地上秋律两客两财纳收的农季税产转商,多折少点为,实主扩它固物大,定税标了了向是志收征货我税着税币对国时税征象间过赋税渡税标制身为本。准度由产为宗,
②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5租)①庸作以调用庸制:代的役特,点保:证农时,有助于劳动积极性提高。 ②农①民以负人担丁相为对主减要轻征,税有利标于准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历时一百年繁荣局
面的出现②,以正实是物实税行为租主庸或调制以和实均物田地制租的代结替果劳。役地租。 ③保③障可了纳政绢府或赋布税代收役入,巩称固为了庸府。兵制。 ④由④租贵调族制官到僚租享庸有调免制交的转租变庸,调标的志特着权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
评价两税法:
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 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 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 之权,始归于朝廷。
——《旧唐书·杨炎传》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 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 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 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吏胥 迫我纳,不许暂逡巡。”
——白居易《重赋》
积极: ①简化了税种,减轻百姓负担; ②扩大收税对象,增加财政收入; ③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 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01
选官之变——门阀士族到寒门庶族
02
中枢之变——皇权的加强与限制
03
赋税之变——丁身为本到资产为宗
一、选官制度:
(一)发展沿革:①夏商西周:世卿世禄 ②战国至汉初:军功爵制 ③汉代:察举制 ④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⑤隋—清:科举制
名法、誊录法、锁院)
僵化
明清 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文体为八股文
废除
1905年 1898废八股,1905废科举,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的分离
选官制度
世袭制 (夏商周)
军功爵制 (战国)
察举制 (西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 (隋——清)
【知识总结】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选官标准
血缘
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财 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政家

治治
变 化 与
中枢之制
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制理 度体 不系 断不

赋税之变
从租调制到两税法
完断

善完
善 隋唐的制度创新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④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
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消极: 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大地主隐瞒 财产转嫁赋税现象增多,政府为保证财 政又增加捐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社 会矛盾加剧。
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
征税 标准
人身 控制
(不按①租论丁征庸土交调地纳税制、同标)财等准以产数转“的量人多的变丁少绢,”,、以为都粟人本要。,丁为为标主志→)(以两财税不法以产)丁为“身主唯为(以本资。以产”两为税宗法, (子②均承田担政制一府)定对成的农年徭男役民的人身(“控租以制庸 庸调代减制役弱)”(以两税(庸两法调税为和法一标)切志取杂消)役租
税收 种类
(两税法)杂每役户。缴一纳年户③分税税夏和收季地种和税类秋,简季取两化消次租纳庸税调。和一切杂税、
征税 内容
(纳租布为庸调调制;)纳纳布④粮代征为役税租为内;庸 容变化(,两实税地物法税)→按户货亩税缴币按纳户谷等物高。低征钱,
本课知识线索小结


选官之法
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古 古代

代国
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3、两“税凡法(百7役80之年费,,唐一德宗钱、之宰敛相。杨先炎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
无主内客容,: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 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
之,俗有不便者正之。
——《旧唐书·杨炎传》
征税标准
皇帝
1、特点: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互相制衡。
政事堂(中书门下)
2、意义:
①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三省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决策失 误,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 ③皇帝颁行的诏令,未经政事堂通
中书省
草拟诏令 (决策)
门下省
审核诏令 (审议)
尚书省 (执行)
过,不能施行,一定程度上节制了君权。 ④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成熟。
军功 孝廉 才能→家世 考试成绩

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 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

趋 势
选拔原则: 逐渐走向制度化, 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选官基础: 选官基础不断扩 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二、三省六部制
(一)发展历程: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成尚书省,三省体制形成; 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二)运行程序及特点:
(二)九品中正制——曹魏创立
背景(1)汉末动荡,察举制失去社会基础; (2)地方大族操纵人才选拔,不利于 中央集权;
标准:家世、才德——家世
材料:举秀才,不知书; 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 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乐府诗集》
影响:
进步性:初期有助于选拔人才和加强中央集权。 弊端:后来以家世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成为维护门阀士族特权政治 的工具。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三、赋税制度(税+役) 1、沿革:秦汉:编户齐民 魏晋南北朝:租调制 唐初:租庸调制 唐中后期:两税法
2、从魏晋到唐的赋税制度演变:
魏晋南北朝:租调制
唐初:租庸调制
唐中后期:两税法
租 : 粮食
调:帛或布
创新之处
庸:纳绢或布代役
田亩税(租): 人头税(调):
粮食
帛或布
庸:用绢代徭役
(4)影响:
材料一:“贫苦子弟, 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 ……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 ,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 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 之力也。”
积极: ①加速了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把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以儒学为
核心的社会道德伦常。
租调制: (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
①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 ②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制度(隋朝实行,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1)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财政收入,巩固封建统治 (2)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3)内容:租是田租(谷物);调是人头税(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 (4)发展:①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减轻农民负担。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科举武制则的天特点扩大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开创殿试、武举
①唐玄标宗准的用客高观官性主:持考以试学,识提和高考了试科举成考绩试作的为地标位准,选拔人才。
②方式的把公诗平赋性作:为进以士严考格试的内考容试作为选官制度。
善 ③宋范围的确广立泛了性乡:试不、论省试贫、富殿出试身的,系皆列考可试参制加度。;严格考试程序,完善了 ④时间的考延试续环性节:和规从则隋减朝少开考始试,科目到,19增0加5录年取正名式额被,废皇除帝掌。握录取权(糊
消极:
材料二:“愚以为八股
①考试内容大都局限于儒学经典,严重禁
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 锢读书人的思想,使被选拔之人缺乏进取和
,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创造精神;
—顾炎武《日知录》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技创新。
4、发展概况
阶段
皇帝
对科举制的贡献

隋文帝 废除九品中正制,分科考试

隋炀帝 设进士科
意义:①以庸代役 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 制,农民有了较充分的 生产时间;
②增加了政府的赋 税收入。
基础: 均田制(实施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实行的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随着地主经济的发 展壮大,土地兼并也随之日益严重,唐德宗建中元年均田制被废除。
内容: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按照户口登记的人数授给田地,分为露 田(种谷物之田,死后把田地还给官府)和桑田(永业田,可以买卖)。 受田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租粟、调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兵(1)产生背景: ①寒门庶族地主势力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 ②统治者要求巩固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③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2)发展历程:
隋(文帝、炀帝)——唐(太宗、武则天、玄宗)——宋元明清
(3)特点:
方式:由推荐品评变为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 原则:制度化、公平公开; 延续性:隋朝开始,1905年正式被废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