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游灵岩寺翻译赏析
灵岩记文言文翻译
![灵岩记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12d344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ef.png)
昔者,灵岩者,隐于幽谷之间,四周峭壁,云雾缭绕。
其地古木参天,奇花异草,遍布山谷。
传闻此地为神仙所居,常有瑞气氤氲,非同凡响。
岩之巅,有古寺一座,名为灵岩寺。
寺中僧侣,修行多年,悟道高深。
寺外,常有群鸟栖息,鸣声嘹亮,如奏天籁。
每当月夜,山泉潺潺,寺钟悠扬,宛如仙境。
一日,有道士自远方来,云游至此,见灵岩之胜,心向往之。
遂于寺中结庐而居,日与僧侣参禅论道,探讨宇宙人生之理。
道士博学多才,寺中僧侣皆以其为师,共研佛道之理。
道士居寺数载,一日,忽感天命将至,遂告别僧侣,云游四方。
僧侣感其才德,赠以一卷《灵岩记》,以志其行。
《灵岩记》云:“灵岩之地,天地造化之奇,神仙隐居之所。
古木参天,奇花异草,香气袭人。
山泉潺潺,鸟鸣啁啾,宛如仙乐。
寺钟悠扬,月夜山泉,令人心旷神怡。
此地虽隐于山谷,实乃天地之间,最为灵秀之地。
”道士得《灵岩记》,遂携卷云游。
每至一地,必寻幽访胜,以《灵岩记》为伴,感悟天地之道。
一日,至一山巅,见一古寺,状若灵岩寺。
道士心有所感,遂入寺中一观。
寺中僧侣见道士风尘仆仆,知其为远方来客,遂以礼相待。
道士与僧侣交谈,知其寺亦名灵岩寺,乃同出一源。
道士遂与僧侣共论《灵岩记》之理,感慨万千。
道士曰:“吾游历四方,见山川之胜,无出灵岩之右。
然灵岩之美,非目所能见,乃心之所感。
今日得与同出一源的灵岩寺相遇,实乃缘分。
”僧侣答曰:“吾寺虽小,然亦灵秀之地。
愿与道长共赏灵岩之美,共论天地之道。
”于是,道士与僧侣于寺中结伴,日日论道,共赏灵岩之胜。
岁月如梭,道士终因天命将至,再次告别僧侣,云游四方。
僧侣感其情谊,赠以一卷《灵岩记》,曰:“此卷《灵岩记》,乃天地造化之奇,愿道长携卷,游历四方,传颂灵岩之美。
”道士携卷离去,心中感慨万分。
此后,道士行走江湖,以《灵岩记》为证,传播灵岩之美。
世人闻之,皆向往灵岩之地,欲一睹其风采。
岁月流转,灵岩寺声名远播。
然灵岩之美,非言语所能尽述。
唯有亲临其境,方能体会那天地造化之奇,神仙隐居之所。
游灵岩寺+注椒+翻译
![游灵岩寺+注椒+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4f6a696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68.png)
《游灵岩记》姚鼐原文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
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
其状如垒石为城墉(yōng城墙),高千余雉(zhì,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周(环抱)若环而缺其南面。
南则重嶂(重叠如屏障的山峰)蔽之,重溪络(缠绕、环绕)之。
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翳,yì,遮蔽;塞,填满。
(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灵岩寺(法空禅师于北魏正光年间始建于灵岩山下)在柏中。
积雪林下,初日澄澈(初日:初升的太阳。
澄彻:明朗清澈),寒光动寺壁(省略“于”)。
寺后凿岩为龛(龛:kān供奉神像、佛像或神位的小阁子或石室),以居佛像。
度(估计)其高,当岩之十九(当,相当。
十九,十分之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横出,横着走;斜援,斜着身子攀援)乃登。
登则周望(环视)万山,殊骛而诡趣(殊鹜wù,群趋交驰,形容山脉不同走向;诡趣,异趣,奇怪。
山势如万马奔驰般奇形怪状),帷张而军行(山势如帷幕张开,如军队一样前进)。
岩尻(山岩的末端。
尻,kāo脊骨末端)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喝酒的碗勺)酌(这里是斟酒)以饮余。
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
有墁(màn同“镘”,涂刻)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曰“政和”(北宋徽宗年号)云。
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正当)子颍有公事,乃俾(使)泰安人聂剑光(字剑光,泰安人。
对泰山周的山川位置、地理形势颇有研究,著有《泰山道里记》,姚鼐曾为之作序)偕(同)余。
聂君指岩之北谷,溯(sù逆流而上)以东(迎着山谷流水东行),越一岭,则入琨瑞之山。
盖(大概)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
世言佛图澄(西晋末后赵高僧。
西域人,西晋怀帝永嘉四年东来洛阳)之弟子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不时,偶尔)为人说其法于灵岩。
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旧名琨瑞溪,因竺僧朗居此,故名),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灵岩文言文翻译
![灵岩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47afe6d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2b.png)
灵岩,古称琅琊,位于吾国东南隅,背倚巍峨之山,面朝浩瀚之海。
自汉武帝封禅以来,已有千年之历史。
其地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向往之地。
灵岩之胜,首推其山。
山势巍峨,峰峦叠嶂,如龙蜿蜒,气势磅礴。
山中松柏参天,古木参差,四季常青,宛如仙境。
又有瀑布飞流直下,激起层层白浪,声如雷霆,蔚为壮观。
山间幽谷,古藤缠绕,鸟语花香,使人流连忘返。
其次,灵岩之水亦为一大奇观。
泉水清澈见底,潺潺流淌,似玉带缠腰,滋养万物。
沿溪而上,可见碧波荡漾,鱼跃水面,令人心旷神怡。
更有传说,山中有一古井,名为“灵泉”,水质甘甜,可疗百病,故而香客络绎不绝。
灵岩古迹众多,其中以灵岩寺最为著名。
寺建于南北朝时期,历经风雨,虽屡遭毁损,然终得以修复。
寺内有大雄宝殿、观音阁、药师殿等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寺内僧侣虔诚,香客众多,每逢佳节,寺内香烟缭绕,钟声悠扬,蔚为壮观。
此外,灵岩还有许多民间传说。
其中最为著名者,莫过于“灵岩三宝”:白猿、紫凤、金龟。
白猿善变,能通人性,常与游客嬉戏;紫凤非同凡鸟,能歌善舞,被誉为“灵岩仙子”;金龟则身怀绝技,能吐金珠,为灵岩增色不少。
每当月明星稀之夜,游客可于灵岩山顶俯瞰大海,波光粼粼,海天一色。
此时,若能饮酒作诗,更是人生一大乐事。
古人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灵岩之地,实为结交知音之佳所。
而今,灵岩已成为我国东南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
每年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流连忘返。
望未来,灵岩将继续传承千年文化,发扬光大,成为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胜地。
译文:《灵岩记》灵岩,古称琅琊,位于我国东南隅,背靠巍峨的山峦,面临浩瀚的大海。
自汉武帝封禅以来,已有千年之历史。
此地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向往之地。
灵岩之胜,首推其山。
山势巍峨,峰峦叠嶂,如龙蜿蜒,气势磅礴。
山中松柏参天,古木参差,四季常青,宛如仙境。
又有瀑布飞流直下,激起层层白浪,声如雷霆,蔚为壮观。
山间幽谷,古藤缠绕,鸟语花香,使人流连忘返。
游灵岩记
![游灵岩记](https://img.taocdn.com/s3/m/eaaf274a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46.png)
此文在描写方法上,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作者善于以精练的语言描写事物的状态。如“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彻, 寒光动寺壁”等。前者状物逼真形象,寥寥数笔便把遍山柏树;灵岩寺隐在柏林中的情况表现出来了。后者写 “积雪”、“初日”,“寒光”,又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季节特点和游人的特殊感受,可谓传神之笔。“桐城派” 作家写文章,要求言辞“雅洁”。“雅”是文雅;“洁”是精炼。因此用少的语言恰当地表现出所描写事物的特 点,是“桐城派”作家的共同要求,而此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谢谢观看
原来我打算与泰安知府朱子颍一块来游,恰好子颍有公事,他派泰安人聂剑光陪我。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 谷说:迎着山谷流水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可达琨瑞山。灵岩诸山的溪水西流,汇集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山 水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泰山北谷的溪流。据传说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朝,曾住在琨瑞山,有时到灵 岩寺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当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 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废弃。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建更加兴盛。
泰山以北大山很多,而灵岩最有名,我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像石砌的城墙, 高千余文,周围环抱着的群山像个玉环;南面为群山的缺口。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岭遮蔽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 从山岩到溪流,几有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而灵岩寺就在这荫翳 蔽空的柏林中。当时大地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卑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 地移动。寺后的山崖上,有供佛用的石龛,酌量它的高度,大约在接近崖顶的地方,陡峭壁立,不可直上,只有 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登上灵岩山山顶眺望,只见四周的群山竞相奔驰,姿态非常奇异,又像军队 移动,搭起了行军的帐篷。山崖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泉”。寺的和尚拿出碗勺,让我们 尝尝甘露泉的水。扭头去看寺院左右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建立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石块砌成,上面有 字,刻着北宋末年徽宗政和的年号。
袁宏道《灵岩》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宏道《灵岩》原文及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88352f03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5d.png)
袁宏道《灵岩》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宏道《灵岩》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袁宏道《灵岩》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宏道《灵岩》原文及翻译袁宏道原文:灵岩一名砚石,《越绝书》云:“吴人于砚石山作馆娃宫。
”即其处也。
山腰有吴王井二:一圆井,日池也;一八角井,月池也。
周遭石光如镜,细腻无驳蚀,有泉常清,莹晶可爱,所谓银床素绠①,已不知化为何物。
其问挈军持瓶钵而至者,仅仅一二山僧,出没于衰草寒烟之中而已矣。
悲哉!有池曰砚池,旱岁不竭。
或曰即玩华池也。
登琴台,见太湖诸山,如百千螺髻,出没银涛中,亦区内绝境。
山上旧有响屧廊,盈谷皆松,而廊下松最盛,每冲飙至,声若飞涛。
余笑谓僧曰:“此美人环佩钗钏声,若受具戒乎?宜避去。
”僧瞠目不知所谓。
石上有西施履迹,余命小奚②,以袖拂之,奚皆徘徊色动。
碧镱缃钩③,宛然石髬中,虽复铁石作肝,能不魂销心死?色之于人甚矣哉!山仄有西施洞,洞中石貌甚粗丑,不免唐突。
或云石室,吴王所以囚范蠡也。
僧为余言:其下洼处,为东西画船湖,吴王与西施泛舟之所。
采香径在山前十里,望之若在山足,其直如箭,吴宫美人种香处也。
山下有石可为砚,其色深紫,佳者殆不减歙溪④。
米氏《砚史》云:“蠖村石理粗,发墨不糁。
”即此石也。
山之得名,盖以此,然在今搜伐殆尽,石亦无复佳者矣。
嗟乎,山河绵邈,粉黛若新。
椒华沉彩,竟虚待月之帘;夸骨埋香,谁作双鸾之雾?既已化为灰尘白杨青草矣。
百世之后,幽人逸士犹伤心寂寞之香趺,断肠虚无之画屧,矧夫看花长洲之苑,拥翠白玉之床者,其情景当何如哉?夫齐国有不嫁之姊妹⑤,仲父⑥云无害霸;蜀国无倾国之美人,刘禅竞为俘虏。
亡国之罪,岂独在色?向使库无湛卢⑦之藏,潮无鸱夷⑧之恨,越虽进百西施何益哉!(取材于《袁宏道集笺校》)【注】①银床素绠:指井栏与井绳。
②小奚:即“小奚儿”,小童儿。
③碧镱缃钩:青色鞋缘和浅黄色鞋扣。
④歙溪:地名,所产石砚石质优良。
登则周望万山翻译
![登则周望万山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9e2d8f8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31.png)
登则周望万山翻译登则周望万山翻译:登上灵岩山山顶眺望。
出自《游灵岩记》翻译:泰山以北大山石很多,而灵岩最有名。
我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
灵岩的形状象石砌的城墙,高千余丈,周围环抱着的群山象个玉环;南面为群山的缺口。
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岭遮蔽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
从山岩到溪流,凡有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而灵岩寺就在这荫翳蔽空的柏林中。
当时大地布满了积雪,初升的太阳,显得明朗清澈,深冬的阳光照在寺院的墙壁上,光影慢慢地移动。
寺后的山崖上,有供佛用的石龛,酌量它的高度,大约在接近崖顶的地方,陡峭壁立,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
登上灵岩山山顶眺望,只见四周的群山竞相奔驰,姿态非常奇异,又象军队移动,搭起了行军的帐篷。
山崖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泉”。
寺的和尚拿出碗勺,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
扭头去看寺院左右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建立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石块砌成,上面有字,刻着北宋末年徽宗政和的年号。
原来我打算与泰安知府朱子颍一块来游,恰好子颍有公事,他派泰安人聂剑光陪我。
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迎着山谷流水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可达琨瑞山。
灵岩诸山的溪水西流,汇集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山水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泰山北谷的溪流。
据传说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朝,曾住在琨瑞山,有时到灵岩寺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
当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废弃。
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建更加兴盛。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靠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多似一天。
然而至于琨瑞山,岩谷更加幽深,景色更加奇丽。
我来不及去。
写信告诉朱子颍。
子颍以后来游,可沿泰山的西坡,观赏灵岩,北至历城,然后沿朗公谷东南行,到达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
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姚鼐记。
游灵岩记
![游灵岩记](https://img.taocdn.com/s3/m/7ebde84e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2.png)
谢谢观看
游灵岩记
王思任散文
01 作品概况
03 作品注释 05 作者简介
目录
02 作品原文 04 作品赏析
基本信息
《游灵岩记》是
作品名称:游灵岩记 创作年代:明代 作者:王思任 作品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
作品原文
游灵岩记(1)
域中有四大刹,灵岩居其一,以泰岱之屋乌也(2),乃希有佛化。见道场当谷中,有峰堡而立,就之猊蹲。 入谷三里许,一梁横跨,水淙淙出焉。北山但苦渴,得水便佳。寺古废,然材尽豫章(3),丽犹旧家面目。谒五 华殿,中须弥,南观音、北药师,东释迦,西阿弥,各庄严精好,云是晋像。殿右古柏,则霜溜石根(4),与泰 山松通寒接气矣。上千佛殿,鲁藩所布金钱也(5),万缗一绘耳。乃入禅室,绿竹漪漪,亦山之阿。从香积厨扪 泉而上,谒后土夫人殿,俱雄兀。阶前看四山宫宇,费几许膏汗(6),而今不尽不仁也。上达磨庵,随喜铁袈裟 (7),从起山涌起,高四尺,袒其半,文似水田区,金耶石耶?不可辨。或曰神通游戏,名山中往往有之。更上 为曲水亭,石可矶而流可觞,望江南耶?又上为甘露亭,佛座下一勺之多,旨而沁(8)。又上为抱灵亭,老璧千 仞,云木毵稠(9),绝似五台秘魔崖(10)。欲访禅林功德两洞,而路螟不可即(11),乃归宿。夜肃如秋, 鱼剥鲸(石訇)(12),梦回峰冷。质明,礼辟支塔,佛图澄以之镇水者(13),今渐殂落,愍道人救饥不暇矣 (14)。入鲁班洞,门楗不启(15),幻其事耳。而所谓通明窍者,亦牛首倒影之意,惑愚儿,便笑也。王弇州 谓其弟(16);有泰山不可无灵岩。予固令指不静者(17),即弃此寸脔可矣(18)。
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是作者游灵岩后所作的游记。文中寓情于景,通过描绘灵岩的宏伟景象,表达了作者缅怀历史先贤, 寄望朝代中兴的思想感情。
游灵岩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游灵岩记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6cbbed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a7.png)
游灵岩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游灵岩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游灵岩记原文翻译及赏析1游灵岩记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词,拔其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
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
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
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
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之波,曰涵空,虚明动荡,用号奇观。
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启,吴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閟胜,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
今年春,从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与客十人复来游。
升于高,则山之佳者悠然来。
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
氛岚为之蹇舒,杉桧为之拂舞。
幽显巨细,争献厥状,披豁呈露,无有隐循。
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公顾瞻有得,因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记。
启谓:“天于诡奇之地不多设,人于登临之乐不常遇。
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
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夫岂偶然哉!宜其目领而心解,景会而理得也。
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启为客最少,然敢执笔而不辞者,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十人者,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吴陵刘胜也。
翻译吴县东面没有山,只在城西,山峰联在一起,山岭相叠,数量诸多;山势有起有伏,而灵岩就在其中,拔奇挺秀,像是不肯和其他山峰混为一伍。
远望过去,都知道灵岩与众不同。
从山下往上走,有一座亭,在半山,大概建在这里,路人不必费太多体力就可以在此稍事休息;由亭往上,有一处幽深曲折的洞,有人说是西施洞;这里还有旺盛的泉水,相传是西施濯花之处,这里都是过去吴王夫差宴游的遗迹了。
其上有草堂,可以宿息;有琴台,站在那里可以远眺四周;有轩,可以看到对面的洞庭山,轩名抱翠。
八声甘州吴文英原文翻译赏析
![八声甘州吴文英原文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cc5d2508a1284ac85043f8.png)
八声甘州吴文英原文翻译赏析八声甘州吴文英翻译赏析,这是南宋著名词人吴文英所创作的一首怀古词,借吴越争霸的往事以写其满眼兴亡、一腔悲慨之感。
原文: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吴文英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
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
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
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
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
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字词解释:1.八声甘州:词牌名。
唐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是唐边塞曲,因以边塞地甘州为名。
《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改制的。
因全词前后片共八韵,故名八声。
慢词,与《甘州遍》之曲破,《甘州子》之令词不同。
《词语》以柳永词为正体。
九十七字,前片四十六字,后片五十一宇,前后片各九句四平韵。
亦有在起句增一韵的。
前片起句、第三句,后片第二句、第四句,多用领句字。
另有九十五字、九十六字、九十八字体,是变格。
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
2.灵岩:又名石鼓山,在苏州市西南的木渎镇西北。
山顶有灵岩寺,相传为吴王夫差所建馆娃宫遗址。
3.庾幕:幕府僚属的美称。
此指苏州仓台幕府。
4.长星:彗星。
5.苍崖云树:青山丛林。
6.名娃金屋:此指西施,为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的美女。
金屋,用汉武帝金屋藏娇的故事。
《汉武故事》载汉武帝为胶东王时,曾对其姑母说:"若得阿娇,当作金屋贮之也。
"借指吴王在灵岩山上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
7.残霸:指吴王夫差,他曾先后破越败齐,争霸中原,后为越王勾践所败,身死国灭,霸业有始无终。
8.箭径:即采香径。
《苏州府志》:"采香径在香山之旁,小溪也。
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水采香。
今自灵岩山望之,一水直如矣,故俗名箭径。
"9.酸风射眼:寒风吹得眼睛发痛。
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魏官牵牛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句意。
余侍御游灵岩赋第七段赏析【明代】祝允明骈体文
![余侍御游灵岩赋第七段赏析【明代】祝允明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02910417240c844768eaeebc.png)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生于天顺四年十二月六日,卒于嘉靖五年十二月二 十七日,字希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长像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 故自号枝山,世人称为“祝京兆”,明代著名书法家。
• 祝允明的科举仕途颇为坎坷,十九岁中秀才,五次参加乡试,才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中 举,后七次参加会试不第。甚至其子祝续也在前一科中进士,于是祝允明绝了科举念头,以举 人选官,在正德九年(1514年),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年),转任为应天 (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
THANK YOU!
• 祝允明擅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 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 追“二王”。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北京大学 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祝枝山的狂草,骨力弱于旭、素,但在宋人影响下, 又自成一格”。其代表作有《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等。所书“六体书诗赋 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皆为传世墨宝。
猱援子以升木,鵠矯羽而戾天。木■〈艹集〉蔤以巑■〈山 蔓〉,草葱蒙而芊綿。異種之果比實,莫名之卉交妍。
……………………………………………………… ………………………………………………………
灵岩山位于江南水乡苏州西南的木渎灵岩山,因为灵岩塔前有一块"灵芝石"十分有名,因此得名" 灵岩山"。 山上多奇石。巨岩嵯峨,怪石嶙峋,物象宛然,得于仿佛。旧有"十二奇石"或"十八奇石 "之说。灵岩山有"灵岩秀绝冠江南"和"灵岩奇绝胜天台"的美誉。有昂首攀游状的石蛇,敲打有声的 石鼓,状若发团的石髫,伸首隆背的石龟,两耳直竖的石兔,形影不离的鸳鸯石,埋头藏泥的牛 背石等。灵岩山,本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馆娃宫的旧址,也是越国献西施的地方。现今尚存吴王 遗迹和古迹有:吴王井、梳妆台、玩花池、玩月池、响廊、琴台、西施洞、智积井、长寿亭、方,祖父祝颢也由山西布政司左参议致仕归乡,返乡后 也与徐有贞、杜琼至于沈周,之交。他对祝允明早有了以内、外祖 父为中心的文人雅集与酬唱,势必在祝允明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 他五十几岁时回忆与徐有贞同游灵岩山:外祖武功公为此游作词时, 允明以垂髫在侧,于斯仅五十年矣。当时缙绅之盛,合并之契,谈 论之雅,游衍之适,五十年中,予所接遇皆不复有相似者,真可浩 叹。四他感叹祖父辈的文人酬倡与艺事盛况不再。幼年时期的祝允 明很幸运地能在两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带领下,接触到当时最核心的 文人文化,启发他日后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也很欣赏他的才华, 所以此次的拔擢也合乎情理。
《灵隐寺》的古诗赏析
![《灵隐寺》的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27784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de.png)
《灵隐寺》的古诗赏析灵隐寺宋之问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赏析:《唐诗纪事》说:“之问贬黜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宋之问两次贬谪,第一次是神龙元年(705)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不久逃回洛阳,第二次是景云元年(710 )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县)。
《旧唐书》说:“先天中,赐死于徙所。
”《新唐书》说:“赐死桂林”。
总之,未能生还。
《新唐书》中记载他于景龙中下迁越州(今浙江绍兴)长史,“颇自力为政,穷历剡溪山,置酒赋诗,流布京师,人人传讽。
”这首《灵隐寺》诗大约作于此时。
灵隐:山名。
在浙江杭州市西,亦称武林、灵苑、仙居。
灵隐寺即东晋时在灵隐山所建的禅寺。
相传晋咸和元年(326 ),印度僧人慧理来到这里惊称:“此天竺国(古印度)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
”因山起寺,名为灵隐,取灵山隐于此之义。
首联描述灵隐寺的地理位置和概貌:“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是说静穆的寺院座落在高峻葱郁的飞来峰山麓,更显得庄严清寂。
鹫岭:即印度灵鹫山,这里指灵隐山的北高峰即飞来峰。
郁:茂盛葱茏之意。
岧峣:高峻;高耸。
龙宫:借指灵隐寺,相传龙王曾请佛祖讲说经法,佛祖所在之地故称龙宫。
“锁”字透露出佛门清静空寂的永恒。
“鹫岭”、“龙宫”,连用两个典故,上下对得精切自然,神话色彩浓郁,引人浮想联翩。
排律首联一般不对偶,而这里对得流走自然,给读者以整齐和谐的美感。
第二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上句写的是远景,海上日出,光芒四射,红霞满天。
下句写的.是近景,江潮澎湃,白浪滔滔。
入胜境而观佳处,开人胸怀,壮人豪情,怡人心境,这两句以工整的对仗和壮观的景色成为千古流芳的佳句。
这里的字句并不奇异,辞藻也不繁富,然而却能给人以特殊的美感。
吴文英《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原文译文及赏析
![吴文英《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原文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99c6b7c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d.png)
吴文英《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原文译文及赏析吴文英《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①吴文英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②?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③,残霸宫城④。
箭径酸风射眼⑤,腻水染花腥⑥。
时靸双鸳响⑦,廊叶秋声⑧。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⑨,独钓醒醒。
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
水涵空阑干高处⑩,送乱鸦斜日落渔汀。
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注释】①庾幕:幕府僚属的美称。
此指苏州仓台幕府。
灵岩:又名石鼓山,在苏州市西南的木渎镇西北。
山顶有灵岩寺,相传为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之馆娃宫遗址。
②青天坠长星:意指灵岩山是天上的星辰坠落而化。
③名娃金屋:指吴王夫差为西施修筑馆娃宫。
名娃,指西施。
④残霸:吴国夫差先败越国,再败齐国,一度有望与晋国争霸中原。
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国,复国成功。
吴王夫差之霸业有始无终,故称“残霸”。
⑤箭径:灵岩山上有采香径,一水直如矢,故俗名“箭径”。
《吴郡志》:“灵岩山前有采香径横斜如卧箭。
”酸风射眼: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东关酸风射眸子。
”酸风,即冷风。
⑥腻水:语出杜牧《阿房宫赋》:“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指女子洗脸后,脂粉沾染了河水。
《古今词话》载:“吴宫香水溪,俗云西施浴处,人呼为脂粉塘。
吴王宫人濯妆于此。
”⑦靸(sǎ):鞋无跟称为靸。
这里作动词用。
指穿鞋。
双鸳:鸳鸯履,指女鞋。
⑧廊:指响屧廊,《吴郡志》卷八“古迹”载:“响屧廊在灵岩山寺。
本传吴王令西施辈步屧,廊虚而响,故名。
”⑨倩:让。
五湖倦客:指范蠡。
据说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后,功成身退,携西施泛舟五湖(即太湖)。
⑩水涵空:远水与天空相连。
灵岩山旁有涵空洞,下瞰太湖。
琴台:在灵岩山西北绝顶,春秋时吴国遗迹。
【译文】眺望四周,一片烟雾无涯,是哪一年啊,长星从天空坠下?于是一切都从此幻化:云树簇拥着苍崖,金屋藏居着娇娃,宫城里吴王夫差争王争霸。
《宿灵岩寺上院》翻译赏析
![《宿灵岩寺上院》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a5b0fa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1d.png)
《宿灵岩寺上院》翻译赏析《宿灵岩寺上院》翻译赏析《宿灵岩寺上院》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白居易。
其古诗全文如下:高高月白上青林,客去僧归独夜深。
荤血屏除惟对酒,歌钟放散只留琴。
更无俗物当人眼,但有泉声洗我心。
最爱晓亭东望好,太湖烟水绿沈沈。
【前言】《宿灵岩寺上院》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夜宿灵岩寺时所题写的一首诗作。
该诗通过对寺院自然环境以及僧人日常生活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浓郁文化氛围的禅净意境。
【注释】①灵岩寺:佛教名寺,位于江苏吴县木渎之灵岩山上。
上院,即正院。
②荤血:指可食之禽兽之类。
③歌钟:歌舞钟鼓,指供娱乐之演奏。
④洗心:涤荡心中杂念。
《易·系辞上》:“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
”⑤太湖:湖名,古称震泽、具区、笠泽,在江苏省南部,乃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岸而成。
【翻译】高高明月升上青冥的树林,客人散尽我独对黑夜沉沉。
屏除荤血食物只留下酒杯,遣散娱乐歌钟只剩下瑶琴。
再无俗物阻碍我的视野,惟有泉声涤荡我的心灵。
更喜欢明朝临亭向东眺望,只见那太湖烟水一色青漾。
【鉴赏】这是一首表现禅净意境的诗歌。
该诗中的禅净是文人心中的禅净,它浸淫着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并非是一种空寂的净。
作者先以“白月”与“青林”二词描绘出境界的明丽,然后送走游客甚至僧人也让其归去,他独对这一派天地。
这一派天地里,他的`身心是有所取舍的。
在放与禁中,他选择了禁:屏除荤血,这是遵从不杀生、不食生这一佛教中的大禁,而他又留下了酒,表现出传统文人的嗜好。
在俗与雅中,他选择了雅:他将用于娱乐的歌钟遣走(这里也是遵从了佛教之戒律,据《俱舍论·十四》有八种戒,第六种便是涂饰香蔓歌舞视听),却留下琴,而琴历来被中国文人视作培养高尚情怀的乐器。
经过一番取舍,他进入了文人的禅净:眼中一切都是雅净的,更是潺潺的泉声传来,可荡尽心中一切杂念。
有心可洗,可见作者此时是有心向禅而未彻悟。
诗之尾联却开始进入了禅境,这是一片浑然的境界,朝霞与烟雾一色、湖天一色,作者此时也无所谓取舍,他以全部身心融入这个境界,于是,在不经意中,他步入了禅。
游灵岩记文言文评讲
![游灵岩记文言文评讲](https://img.taocdn.com/s3/m/670fd735192e45361066f545.png)
/素眛:向来不了解、向来不明白,1分/大意1分) • (2)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 夫游观之乐也。(4分) 有这样的山却遇到不到这样的人,或者有这样的人却见 不到这样的山,都不能算完全获得那游览的快乐。 (而:表转折,却,1分/尽:完全获得,极尽享受,1分/夫, 代词,那,1分/大意1分)
•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 见孟子》) •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 诘。) •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婉商 ) •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祈 使语气)
• (三)用作连词。
•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 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 【何其】译为“多么”。 •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 官传序》)
•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 列传》) •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表示测度、反诘、婉 商、期望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 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 也作主语,译为"你"。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 事》) • 固定用法 •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逍遥游》) • 【而后】才,方才。 •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②三月而后成。 •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 【既而】不久,一会儿。 •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游灵岩记》第六十八句是什么
![《游灵岩记》第六十八句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3422a09a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9.png)
《游灵岩记》第六十八句是什么《游灵岩记》第六十八句是:“顾非幸也欤”,这是出自于明朝高启所著的《游灵岩记》。
附《游灵岩记》全文赏析游灵岩记作者:高启朝代:明朝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词,拔其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
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
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
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
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之波,曰涵空,虚明动荡,用号奇观。
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启,吴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閟胜,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
今年春,从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与客十人复来游。
升于高,则山之佳者悠然来。
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
氛岚为之蹇舒,杉桧为之拂舞。
幽显巨细,争献厥状,披豁呈露,无有隐循。
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公顾瞻有得,因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记。
启谓:“天于诡奇之地不多设,人于登临之乐不常遇。
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
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夫岂偶然哉!宜其目领而心解,景会而理得也。
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启为客最少,然敢执笔而不辞者,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十人者,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吴陵刘胜也。
游灵岩记(清)姚鼐
![游灵岩记(清)姚鼐](https://img.taocdn.com/s3/m/b2abb803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c4.png)
游灵岩记(清)姚鼐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
其状如垒石为城墉[1],高千余雉[2],周若环而缺其南面。
南则重嶂蔽之[3],重溪络之。
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4]。
灵岩寺在柏中[5],积雪林下,初日澄彻,寒光动寺壁。
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6]。
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7],帷张而军行[8]。
岩* 有泉[9],皇帝来巡[10],名之曰“甘露之泉”。
僧出器,酌以饮余。
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11],又有取石为砌者[12],砌上有字曰“政和”云[13]。
余初与朱子颖约来灵岩,值子颖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
聂君指岩之北谷,泝以东[14],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
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
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15],居于琨端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
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16],而灵岩有朗公石焉。
当苻坚之世[17],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而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
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
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
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颖:子颖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泝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
张峡夜宿,姚鼐记。
注释:[1]城墉(yōng庸):城墙。
[2]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
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3]重嶂:重叠如同屏障的山峰。
[4]翳高塞深,遮掩了高远处。
翳(yì益):遮蔽。
塞:隔绝。
[5]灵岩寺:建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5),在山东省长清县东南之方山下,寺中有四十罗汉像、立鹤泉、佛日岩、辟支塔、摩顶松等古迹,寺周古木参天,风景优美,为游览胜地。
[6]横出斜援:旁行斜攀。
[7]殊骛而诡趣:山势如奔马,形态特出而有奇趣。
南宋-吴文英《八声甘州 灵岩陪庾幕诸公游》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宋-吴文英《八声甘州 灵岩陪庾幕诸公游》原文、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b64609b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63.png)
南宋-吴文英《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这是一首怀古词。
吴文英游灵岩山,见吴国遗迹想起了吴国兴衰的史实,联想到宋朝国事,抒发感慨而作此词。
吴文英是南宋的一位奇才雅士,但他一生政治不得志,终志只能将满腹经纶寄之于词曲。
原文: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南宋-吴文英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
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
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
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
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
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翻译: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极目远眺四方,缥缈的长空万里,云烟渺茫向四处飘散,不知是何年何月,青天坠下的长星。
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
幻化出这座苍翠的山崖,云树葱笼,幻化出上面有残灭的春秋霸主吴王夫差的宫城,美人西施就藏娇馆娃宫,幻化出气壮山河的霸业英雄。
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
灵岩山前的采香径笔直如一支弓箭,凄冷秋风刺人眼睛,污腻了的流水中漂流着当年每人用来化妆的脂粉,沾染得岸上的花朵都带了点腥。
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耳边仿佛传来阵阵清脆的声响,不知是美人穿着木屐走在响廊的余音,还是风吹秋叶发出飒飒的凄凉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
深宫中吴王沉醉于酒色,以亡国亡身的悲剧留下让后人耻笑的话柄,只有头脑清醒的范蠡,在太湖上垂钓,功成身退。
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
我想问苍茫的水波,到底是什么力量主宰着历史的兴衰盛亡,苍波也无法回答,默默无声,我的满头白发正是愁苦无奈之结果,而无情的群山,却依旧翠苍青青。
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
江水浩瀚包涵着无垠的长空,我独自凭倚高栏鸟瞰远景,只见纷乱的几只乌鸦,在夕阳的余晖下落下凄凉的洲汀。
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我连声呼唤把酒取来,快快登上琴台,去观赏秋光与去霄齐平的美景。
注释:八声甘州:词牌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游灵岩寺翻译赏析
《游灵岩寺》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韦应物。
其古诗全文如下:始入松路永,独欣山寺幽。
不知临绝槛,乃见西江流。
吴岫分烟景,楚甸散林丘。
方悟关塞眇,重轸故园愁。
闻钟戒归骑,憩涧惜良游。
地疏泉谷狭,春深草木稠。
兹焉赏未极,清蟾期杪秋。
【前言】本诗以游记的形式,从白天入山,游山,到晚上戴月归来,娓娓写来,如行云流水一样的灵动自然。
其中写景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自然天成,情因景生,景随情变,将灵岩山寺和灵岩山的风景尽收心中,让人流连忘返,并生来日故地重游的想法。
【注释】⑴楚甸:犹楚地。
甸,古代指郊外的地方。
⑵轸:伤痛。
如轸怀、轸念。
⑶清蟾:称澄澈的月亮。
因传说月中有蟾蜍,故以蟾代称月。
宋张先《于飞乐令》词:“宝奁开,菱鉴静,一掬清蟾。
”宋范成大《代人七月十四日生朝》诗:“已饶瑞荚明朝满,先借清蟾一夜圆。
”【鉴赏】本诗是一首记游诗,韦应物一进入灵岩山,就看到茂密的松林,遮蔽着长长的道路,他非常高兴地独自来到了山中幽静的灵岩寺。
不知不觉中登临了一处如槛一样的绝壁处,终于可以看到滚滚奔流的长江。
极目吴楚大地,山峦起伏,云烟穿空,林木茂盛。
这时感到边塞的遥远,加重了对故园的愁思。
忽然,听到寺院中钟鼓之声,是告诉远足的游子,及早归来。
在山涧稍事休整和游玩后,更感觉到不虚这次灵岩山一游,这里虽然地势偏远,泉谷狭小,但是草木稠深,春色诱人。
到这儿玩赏还没有尽兴,一轮
清月已经爬上山顶,下次等到秋天再来欣赏明月吧。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