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古代议论性散文 序列写作3善待生命 学习论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列写作(三)
善待生命学习论证
1.了解五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并学会使用。
2.能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论点。
所谓“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议论文论证方法的系统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针对论证方法,我们重点讲以下几个问题。
一、论证的结构
常规的议论文的写作,有一些基本结构形式,如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综合式等。
1.并列式
并列式结构的议论文需遵循以下写作模式。
(1)引入(事实、名言材料引入,一般从题目给定的材料入手)
(2)中心论点(提出中心论点,一般独立成段)
(3)分论点一(独立成段)+论据一
(4)分论点二(独立成段)+论据二
(5)分论点三(独立成段)+论据三
并列式结构议论文三个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分解,内容平齐对等,顺序可以互换,论据与分论点的先后顺序也可以灵活调整。
请看下面的写作提纲X例:
题目:意气
第一段:引材料
第二段:中心论点“人,欲傲立于世,成为一代雄主立一世伟业,那舍我其谁,勇战万方的意气就是其成功的基石”。
分论点一: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
分论点二:献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
分论点三: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
2.层进式
层进式结构的议论文有三种写作模式。
(1)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2)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3)针对某些不好的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的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即“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
请看下面的写作提纲X例:题目:孤独与幸福
第一段:名言引入(叔本华),提出中心论点“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
第二段:诠释论点
第三段:(分论点一“是什么”)孤独即意味着超越常人的旷达与淡泊,它是幸福的前提。
第四段:(分论点二“为什么”)孤独让我们拥有内省的时空,它是享受幸福的条件。
第五段:(分论点三“怎么样”)孤独要求我们与现实适当地保持距离,它是享受到幸福的方法。
第六段:联系现实,谈独生子女问题。
第七段:辩证思考,得出结论。
3.对照式
对照式结构的议论文有两种写作模式。
(1)正反对比:先从正面论述,再从反面论述(或顺序相反)。
(2)破立结合:先论证正面的观点,再批驳反面的观点。
请看下面的写作提纲X例:
题目:知足常乐
第一段:事实材料引入,引出中心论点“人要懂得知足常乐”。
第二段:(分论点一,正面论述)“知足常乐”常受世人错误的非议,现在我要为它昭雪了。
第三段:(分论点二,反驳错误观点)驳“不知足常乐”:“不知足者”在物质和精神成功之后,享受的是一时之乐而非“常乐”。
第四段:(辩证分析肯定“知足常乐”)界定“知足者”的内涵:“知足”不是无所追求,“知足”是忘我,忘我则“常乐”。
第五段:(联系生活,明确写作指向)虽然能做到“知足常乐”的人并不多,但“知足常
乐”的确是至理名言。
第六段:总结升华。
4.总分总式
简言之,即是“提出论点——用论据证实论点——得出结论”。
请看下面的写作提纲X 例:
题目:诚信就是财富
第一段:事实材料引入,引出中心论点“我认为诚实就是言行与思想的一致。
它既表现为对人的真诚,也表现在办事与求知过程中的实事求是”。
第二段:(分论点一)诚实是做人的根本。
第三段:(分论点二)诚实也是求知的唯一途径。
第四段:总结升华主旨。
5.综合式
所谓综合式,就是在论证过程中综合运用以上四种议论文写作模式,在论证方法上体现变化,避免单一,为节约篇幅,兹不举例。
二、常见论证方法
在议论文写作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六种:例证法、喻证法、引证法、对比法、假设法和因果法。
1.例证法
例证法是议论文写作常用技法,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
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事实论据的准确、典型;要关注使用的数量,过少则显得单薄,过多则有堆砌之嫌;要关注论据使用的顺序,一般按照古今中外、先正面后反面的顺序排列;要注意论据的详略处理;还要有适当的论证分析。
请看下面的写作X例:
对待传统习俗文化,一定要辩证取舍,学会扬弃。
扬是发扬精华,弃是舍弃糟粕。
像“杀年猪”一样,这些习俗的具体做法只是一个载体,去除糟粕绝不会影响民俗的传承。
我们可以像周有光那样让汉语拼音走向世界,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接轨;可以像陈嘉德守护手工墨厂一样传承文墨书香;可以像余秋雨那样穿越地域限制传承先哲智慧;可以像梁思成、侯仁之一样传承建筑气派、城市血脉;可以像安东尼一样传承乡土气息和故乡情结……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脉络绵绵,为何偏就选中了一个血腥暴力的场面呈现在孩子面前呢?
(学生习作《民俗应三思而后“扬”》) 这段文字运用例证法论证对待民俗应有的正确态度,以简明的语言例举了周有光、陈嘉德、余秋雨等人的事例,论据丰富而典型,排列恰当,分析论证也很到位,故而振聋发聩,
很有说服力。
2.喻证法
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贴切,生动,有理趣。
请看下面的写作X例: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也许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会让原本心情不佳的你悲哀,但你不需要以在暴雨中伫立的方式来表达你的反抗,为何不撑起一把伞,静待雨季的离去;也许突然降临的寒冬会使衣袖单薄的你寒冷彻骨,但你不需要以整个身躯去撞击冬天的大门来表达你内心的不满,为何不裹上厚重的棉被,笑看春天的到来。
学会变通,忍一时之屈,你便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生习作《弯腰也是一种智慧》) 这段文字运用喻证法论证“弯腰也是一种智慧”的观点,以“暴风雨”“暴雨中伫立”“撑起一把伞”等贴切生动的比喻论证“弯腰”的重要意义,形象生动。
3.引证法
引证法属于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
请看下面的写作X例:
叔本华说“不要让你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生活在全民直播、资讯爆炸的当下,作为信息的接收者,我们更要练就一双辨别真伪的慧眼,锻造一颗笃定坚实的心灵,做到如丰子恺先生所言“勿感于时,勿伤于怀,勿耽美色,勿沉虚妄”。
这样就不会被直播完全带离日常,不会被潮流裹挟着茫然前进,也不会纯粹依赖于虚幻的人际交往手段,更不会偏执在某些离经叛道的生活方式上无法自拔。
我们还是“拂去心头的千年尘埃”,“等长安的雪落下来”,这般的相处更好。
“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苇草”,只要我们秉持回归本真之心,就能笑看直播云卷云舒。
鸿雁传书也好,尺素传情也罢,慎用直播,善莫大焉。
(学生习作《慎用直播,善莫大焉》) 这段文字运用引证法论证“慎用直播,善莫大焉”的观点,文段引用叔本华、丰子恺等人的名言,还引用作者平时看到的警句华章与教材中的优美文句,很有说服力。
4.对比法
对比法是把两种相反的或有差异的观点、事物进行比较,从而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论述的是非。
请看下面的写作X例:
某某主义战士林觉民在参加战斗前夕,把生命献给革命事业时,并没有因家有爱妻而迟疑,而退缩,只是写了一篇文短情长的《与妻书》表明心志;左联作家殷夫因为担心哥哥的
阻挠,索性连自己入狱都不让身为国民党航空署长的哥哥知道。
而周幽王只为博美人一笑,三百里烽火烧出褒姒的片刻欢笑,也烧掉了大周江山;吴三桂仅仅为了一个陈圆圆,就“冲冠一怒”,引得清军入关,留下千古骂名。
前者心中有情,却不为情所困,成为后人仰慕的楷模;后者心中唯有自己的私情,并且为情所困,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
(学生习作《勿以亲疏论英雄》) 例段的前部分,引述了正反两方面的各两个事例;后部分是对正反事例以“情”为核心进行评说,以证明论点。
5.假设法
假设法是运用假言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一般来说,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
请看下面的写作X例: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蛋,当你画了一个,再去画另一个时,形态又不同了。
即使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其形态也有很大的区别。
只有把画蛋的基本功练好了,才能画出更好的画。
”达·芬奇老师的谆谆教导,说出了一个真理:基本功训练很重要。
由于达·芬奇从师阶段培养了扎实的画画基础,使他后来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卓越的画家。
试想,如果他没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不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到同一对象的细微差别,不能发现创作对象随着光影、色调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识到“世界上是没有完全相同的鸡蛋的”,他能创作出被誉为世界画坛一绝的《蒙娜丽莎》吗?那“神秘的微笑”决不可能是信手就能画出来的。
干什么事,都要从打基础开始。
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也是达·芬奇画蛋的故事给予人们的深刻的教育意义所在。
假设分析法可以多用几个“试问”“试想”,并且注意从多角度阐述材料,紧密联系中心论点,就可以使分析更加深入、透彻。
6.因果法
因果法是抓住论据所叙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的原因的一种方法。
请看下面的写作X例:
留白是与前人的叫板。
南宋马远和夏圭,尤善留白。
因为他们发现,前人已留下大量详尽备至的山水作品,尤其宋代之前的山水画师,大多事无巨细,皆一一列举下来。
怕是远处草丛中的几块石子,几块污秽的牛粪,前人也会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装裱好以登大雅之堂。
这些画师的画作,大多或碧水蓝天、枯藤怪石,或雕梁画栋、飞桥楼阁,或人物繁多,惟妙惟肖,画面布满画纸,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却鲜能带给人想象的空间,于是他们另辟蹊径,尝试留白,故而人送雅号“马一角”“夏半边”。
X禹锡作《秋词》,乐观而通达,个性鲜明,很有创意。
因为他看到,自古以来有太多的悲秋怀古,似乎一到秋天,日历撕下一页,人的心境也会转凉,故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闾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等诗句,承载了太多的悲伤情怀。
于是,他以一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表现了秋天的欣欣向荣,成了最美的秋词。
(某某高考满分作文《我言秋日胜春朝》)
以上文段由果溯因,论证严谨。
机遇与创造交响曲
①机遇是拿着碗、捧着书的左手,托着一份希望;创造是操着筷子、握着笔的右手,画出一道亮丽的弧线。
若说抓不住机遇,那么创造的筷、笔到哪里去展现风采呢?机遇和创造,左手和右手,它们都离不开对方,只有紧紧握住了,拥有的那方天空才会更广阔,更湛蓝。
②你若问我要机遇还是要创造,这仿佛是在问我要砍左手还是砍右手,哪都不行,我要两手——右手抓住左手,让机遇不会溜走,才能让创造成为可能!
③机遇是定时定量的车票,那列车才会带着人们去追逐梦想。
我们勇毅地赶着,长途跋涉、艰难困苦也在所不惜,只为买到那X可能不会发第二次的机遇车票。
而创造就是机遇列车经过的旅途,一路明朗,一路芬芳,只看到窗边的鸟儿对着“创造”的洒脱叽喳地手舞足蹈。
创造,乐哉!
④创造,得密切关注机遇。
⑤机遇是别涅迪克不小心掉在地上的烧瓶,静静地躺着,等待细心人的关注。
别涅迪克执着地追求答案,握着烧瓶,仿佛握着机遇的翅膀,终于有一天腾飞,便收获了辉煌。
创造理所当然是那块让人深感安全的不碎的玻璃。
给予人们更多的安乐!创造,快哉!
⑥创造,得及时抓住机遇。
⑦机遇是康桥河畔婀娜多姿的细柳,摇曳着,姿容妖娆。
徐志摩抓住了娇柳的轻声呢喃,挥笔而就朗朗上口、飘逸隽永的《再别康桥》,创造了二三十年代典型的诗歌风格。
创造熠熠发光,只缘机遇的造访,蓬荜生辉。
创造,美哉!
⑧创造,得善于开发机遇。
⑨机遇是破旧仓库里的那只东突西窜的老鼠,搅坏了仓库里那个可怜鬼的梦和正常生活。
而创造往往只会留给那个时刻期待机遇、勇于开发机遇的人。
要不你看,迪斯尼乐园的那些可爱的米老鼠哪会凭空而生?其实设计者就是被老鼠打扰的那个可怜鬼。
颠沛流离、穷困潦
倒的可怜鬼由活蹦乱跳的小老鼠突发奇想,便拥有了今天令人艳羡的成就。
创造,易哉!
⑩其实,机遇就潜伏在我们身边,创造也就潜伏在我们身边。
它们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善于关注机遇,善于抓住机遇,善于开发机遇,创造根本就没有那么困难!
⑪生活,从来不冷落有志向的人。
它就是一部由机遇和创造结合而成的交响曲。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我们原本就应该吟唱成功,吟唱快乐!,
第①②两段运用比喻论证法阐明了机遇与创造的辩证关系,从而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第③段比喻论证,语言形象生动,新颖活泼。
第⑤段运用例证法:举别涅迪克事例论证第④段的分论点。
事例虽简洁,但综合运用比喻论证法,语言有味。
第⑦段,事例论据二,举徐志摩事例,兼用比喻,充分地论证了分论点“创造,得及时抓住机遇”。
第⑨段,把机遇比喻成老鼠,进而使用迪斯尼乐园米老鼠的事例。
语言风趣生动。
结尾引用古诗文名句,呼吁人们把握机遇,勇于创造。
[总评] 这篇文章巧用比喻论证法、例证法、引证法等来立论述理,短短千字,却妙语连珠,说理充分,语言生动,形象具体地阐述了“机遇”与“创造”的关系,颇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1.依据提示,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补充完整下面语段。
我们要善待生命,珍爱生命。
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__________________曾经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我希望我的生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至少我的生命不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比)
[答案] 聋哑女作家海伦·凯勒,尽管耳聋眼盲,依然乐观地执着于心不盲,让生命最终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像交响乐一样铿锵有力像二胡一样低迷不振。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说过:“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
许多发达国家将生命视为一切,生命高于财富,生命重于名誉,生命贵于安乐。
然而我们有些人却始终将世俗的价值凌驾于生命之上,褒渎生命,异化灵魂。
读了上面的这几段话,你有什么感想?请选定一个角度,明确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写作指导] 材料是由两则名言和一段提示语组成的,因而对名言的寓意的解读和对提示语暗示的理解对审题立意至关重要。
两则名言共同指向的是对生命的善待,也存在各自的“小异”:第一则,虽遇挫折,但生命长存,强调的是生命的坚毅;第二则,了解生命并热爱生命的人是值得赞美的,强调的是对生命的重视。
提示语用对比的方式揭示了生活中存在的对生命正确与错误的态度和做法,其倾向性显而易见。
立意可依据两则名言含意的不同而丰富多彩。
[佳作展示]
善待生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丞相横槊赋诗慨叹人生苦短;列御寇御风而行,超然洒脱;庄周不为世俗所累,曳尾于泥泞;李白淡泊名利,留下千古佳话。
而反观周兴、来俊臣之辈贪图钱财,使自己一生不得安宁;卫青曾与霍去病抵抗匈奴立下大功,却为了功名害死李广,自己也忧郁而终。
生命应得到善待,但凡追名逐利而不择手段者,其生命也终将黯淡无光。
建功立业,众人所望。
但有人是为了造福国家,也有人是为了财富地位。
为国者的生命是精彩的,只为捞取个人钱财的生命没有任何价值。
善待生命,我们就要让生命有意义。
一个人的存在应该让周围的人感到幸福,而不应让别人意识到他仅仅是活着而已。
当你立下汗马功劳时,人们会敬仰你,渴望拥有与你一样的生命。
你的生命是伟大的,因为你在用行动维护它的尊严。
当你想靠发不义之财得到别人的艳羡时,你得到的只能是别人的唾弃。
名和利的紫罂粟小巧美丽却身带剧毒,想让它与你一生为伍吗?抑或不为名不为利,像陆羽一样品着清茶洗涤自己的生命,感染身边的人?不为名,生命本身便是精彩的,它在别人心中的地位更高;不为利,那亦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它比金银更贵重。
生命的高贵并不体现在权势上,而体现在能够善待生命上。
钱财不会改变一个人生命的价值;有人想用钱财掩盖自己生命的缺憾,殊不知,这只是欲盖弥彰。
贪污受贿者如此,勾心斗角者亦如此。
如此,纵使拥有百万家产,显赫的身份和地位,也换不回完整而精彩的生命,还不如淡泊名利,修
身奉献,成就完整而精彩的人生。
探究人生真谛,回首人生之路,生命的碑记上不会刻上你所拥有的金钱,只会镌刻上你所做出的贡献;不会刻上你的物质享受,只会刻上你的奉献。
善待生命,让我们的一生真的有意义而不为名利所累。
我们仰慕那些英雄,他们拥有光辉的人生;细细数来,他们是真的善待生命者。
[名师点评] 本文从生命的意义谈善待生命,议论的角度明确而集中。
援引大量典型例子辅佐论证,并且运用对比的方法,大大增强了说理的力度。
语言上注意结构美,有节奏感,有一定的气势,如能增强现实针对性则更好。
质量检测(三)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二是“民本”。
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
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
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
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
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
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X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
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X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
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
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去拼命。
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
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孟子主X“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
因为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
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
“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
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
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
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
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
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是很难有市场的。
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了。
(摘编自X杰文等主编《经学十二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将“王道”作为最高政治理想,他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B.孟子反对“霸道”,他借助诠释圣王的历史与业绩来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历史的走向。
C.“民本”是孟子政治思想体系的基础,而“君本”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政治传统的基础,二者之间尖锐对立,势同水火。
D.孟子认为“霸道”就是“以力服人”,其结果是“非心服”,朱元璋废黜孟子祠、下令删节《孟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霸道”。
[解析] 根据原文第一段中所讲,“霸道”是与“王道”相对的政治理念,可知废黜孟子祠、删节《孟子》不属“霸道”。
[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