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献破解器官捐献瓶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器官捐献破解器官捐献瓶颈
死囚捐献的现实困境
据卫生部统计,中国每年约有150万的人需要器官移植,但是每年仅1万人能够接受移植手术,器官缺乏是主要原因。

由于人们身后保留完整遗体的观念根深蒂固,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死囚来获得移植器官。

截至2022年底,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有超过65%器官移植手术的器官来源于死刑。

但自从2022年死刑纳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每年死刑都是成倍下降。

黄洁夫在其一篇论文中表示,如果继续依靠死囚器官,而不努力地去建立公民自愿捐献器官的体系,我国的器官移植发展就将面临无源之水的困境。

“取消死囚器官捐献这一承诺,代表了政府层面的决心。

”黄洁夫同时表示,死囚器官的真菌感染率和细菌感染率很高,这也是导致我国器官移植长期存活率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主要原因。

其实,我国对死囚器官捐献采取自愿原则。

1984年10月9日出台的《关于利用死刑罪犯尸体或尸体器官的暂行规定》明确,无人收殓或家属拒绝收殓的、死刑罪犯自愿将尸体交医疗卫生单位利用的、经家属同意利用的死刑罪犯尸体或尸体器官可供利用。

但国际社会担忧,在被囚禁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死囚自愿选
择的自由。

潜在捐献者群体庞大
来自南方某试点省份红十字会的器官捐献专职人员小黄说,其实医院、医生的顾虑也很大,有时候,家属主动提出捐献,但医生坚决反对,多因害怕引起医疗纠纷;有时候,医生也不知道捐献渠道是什么。

小黄回忆,曾有一个患者已经脑死亡,没有救活的希望,只能靠呼吸机维持。

“当时捐献者父母主动找到医生,提出捐献孩子的器官。

”小黄说,但医院坚决反对家属放弃治疗,他们害怕引起医疗纠纷。

小黄颇为感慨:“如果社会能形成器官捐献的大氛围,医生也就不会害怕了。


小黄所在的省份是卫生部人体器官捐献的试点省份。

2022年3月,受卫生部委托,中国红十字会启动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

截至2022年5月,人体器官捐献试点范围扩大至16个省(市、区)。

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办公室主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郝林娜分析,从已经完成的捐献案例分析,发现潜在捐献者的渠道并不畅通。

郝林娜说,很多医院和医生不能正确按照卫生部印发的《中国心脏死亡器官捐献分类标准》来判定死亡,还有很多医院有顾虑,怕担风险,不愿开展器官捐献工作,不能及时准确发现潜在
捐献者并及时上报信息。

另外,专家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对器官捐献的认识,在传统文化和理念上有很大差异。

比如说,在美国,大部分州采用领取驾照登记器官捐献意愿制度,在欧洲一些国家也是这样。

但在我国,不少人觉得,领驾照时登记器官捐献是晦气、不吉利的事。

黄洁夫说,如果交通事故死亡者可以进入自愿捐献渠道,“哪怕只有1/10,就会远远超过目前的捐献规模。

”另外,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危重病人也是被长期忽视的潜在捐献者群体。

法律与制度尚待完善
2022年3月,国务院通过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以下简称《移植条例》),为中国人体器官移植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但对于目前开展具体工作的红十字会来说,维系其行为合法性的依据只有卫生部的一纸授权书,在机构建设及合法性方面尚待明晰。

为了给器官捐献工作提供适合的场地及工作人员,天津红十字会目前首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天津红十字会的第二个工作,就是推动人体器官捐献的地方立法工作。

天津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郑新建透露,卫生部和中国红十字会正在推动《移植条例》的修改,以确立红十字会做器官移植工
作的合法地位。

《天津市人体器官捐献条例》有望在今年9月的人大常委会上审议。

“通过之后,对天津的器官捐献工作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相关条例出台后就会明确红十字会的职责与任务,包括宣传动员、捐献见证、抚恤救助等。

”郑新建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工作人员下医院采集危重病人信息时,有的医务人员很不理解,对你的目的产生质疑。

对此,在《条例》中就会规定医疗卫生机构有义务报送病人信息,便于协调员开展工作。

”除了与医疗机构进行协作外,交管、民政、宣传部门也都是红十字会需要协调交涉的对象。

如何公平地实施器官分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目前,卫生部正在全国逐步建立器官移植系统,对器官移植、分配形成一个监管网络,以改变过去由医院或医生分配器官的局面。

接受移植病人的排序,在同等条件下依据病情优先原则。

对捐献者家属是否给予救济,也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议。

有人提出,如果实施救助有可能导致器官买卖。

对此,天津红十字会咨询了法学、伦理学方面的专家,讨论结果为,在自愿捐献在前、救助在后的前提下,应对捐助者家庭予以救助。

但救助的形式和红十字会人道救助的宗旨要吻合。

对救助资金的来源、管理和使用都必须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

世界推崇的西班牙做法
西班牙是全世界器官捐献率最高的国家,2022年器官捐献者达1667名,创下了新的历史纪录。

根据西班牙国家移植协会
(ONT)的数据,目前全球每100名器官捐献者中,至少有7名是西班牙人。

西班牙早在1979年就通过了器官捐献法,对器官捐献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其中规定,在西班牙,所有公民都被视为器官捐献者,除非其本人“生前表达过反对的意见”。

西班牙医疗体系中已经发展出了一个器官捐献协调员的网络,无论是在全国还是地方范围内,这些协调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各大医院的急诊病房里寻找到那些脑死亡的潜在器官捐献者,并与他们的家人协商沟通。

正是在这些协调员的努力下,捐献者家人的反对意见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30%降至去年的15.3%。

再有,器官捐献在西班牙如此深入人心,和西班牙20年来的广泛宣传是分不开的。

截至2022年,西班牙第五电视集团已经连续12年坚持不懈地开展一项名为“12个月,12个理由”的器官捐献宣传活动。

今年活动的主题是“你对别人来说是完美的”。

西班牙在器官捐献领域采取的整体框架模型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被全世界不少国家效仿,这其中ONT所起的作用颇为关键。

作为一个服务机构,创立于1989年的ONT支撑着整个系统的运行,包括分配器官、组织运输、管理等候名单、进行统计和信息汇总、实施任何可能有助于完善捐献和移植过程的行动等。

■(本刊综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