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语文论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兴旺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对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语文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传统的教育观的根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长期以来的应试倾向已使学生形成一种保守心态,习惯于某种固定模式的学习,学生思维的惰性和单向性积习已成常态。
因此,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质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
要在教学过程中表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一〕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
我们的初中生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
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
其实语文教学中很多题目都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
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符合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
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
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
在?散步?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有说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一个关于一家三代一起散步的故事;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一个尊老爱幼的故事;一个珍爱生命的故事…….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很多种答案,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样的发散思维中已或多或少的渗入了创造性阅读的内容,这样不但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二〕创造性地进行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
在课文中适时地对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可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让学生做,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但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课外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只有大量地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因此要对课外阅读进行艺术的指导、有创造性地指导,〔1〕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方案。
这是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标志,可一期一订,中途做必要修改,使其常新,保证切实可行。
〔2〕指导学生获得根本阅读方法。
教给他们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精读提炼、速读猎取等方法,以到达开卷有益。
〔3〕指导学生形成根本阅读能力。
在阅读中必须从内容到形式,由形式到内容反复深化,并适时使用工具书,〔4〕阅读后要及时写出体会、心得。
〔5〕要指导学生适时检查阅读情况。
用以上方法到达创新阅读并得到良好效果的目的。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之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呢?我根据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总结出如下四种方法。
〔1〕发散创新。
所谓发散创新,就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产生合理性的联想,进而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新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
一个人物、一句话、一点回忆、一个场景、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可以触动学生的情思,成为他们作文的“契机〞。
有了这个契机,头脑中原来杂乱无章的生活积累就会突然变得有序,一个原本平凡的事件会突然闪现出光荣,几个毫不相干的人物、事情,突然会产生某种特殊的联系。
如席慕容的?外婆和鞋?一文,就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件极平常的东西“鞋〞,想到自己已经去世的外婆,从而抒发自己对父亲的无限思念之情。
这双“鞋〞就是作者借以表达情感的纽带。
也就是说,作者由写“鞋〞,进而联想到外婆对自己的无限关爱。
在教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鞋〞是抽象事物还是具体事物?学生一致答复是具体事物。
我顺势点拨:具体事物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那么抽象事物就是——学生一致答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
我又问:对一个人来说,哪些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呢?学生略作思考后,总结出有:思想、情感、体验、心思、愿望、理想、意志、苦恼等。
在此根底上我就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爸爸的……?,省略号上既可以填具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
要求学生自己把题目填完整,并写成记叙文。
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空间翻开了。
很多学生都写出了情真意切的作文。
〔2〕求异创新。
就是对同一事物选取不同的观察点,从而得出新鲜的结论。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比拟、思考,在相同的表象中找出不同的因素来,摒弃陈规,发前人所未发,立意求异。
如在上完?马说?这一课后,我就引导学生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各抒己见。
有的学生说:伯乐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千里马自己。
有的学生说:真正的千里马是不需要伯乐的。
它应该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把自己的一切建立在对伯乐的赏识上。
还有的说:千里马很多,而伯乐不会很多,就是有伯乐赏识,他也只能发现其中的极少数。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会起作用。
因此,千里马被埋没的责任,应该由千里马自己承当……在此根底上,我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逆转创新。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径才能通幽。
作文最忌的就是平铺直叙,要在自然中求变化,流畅中求跌宕,才能做到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这样的文章在我们的初中课本中很多,如?散步?等,上完这些课,我就出如下一些作文题让学生训练:?难忘的星期天??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我第一次学……??不平常的日子??特殊的礼物?等。
另外,我国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是运用逆传法写作的典范,我就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阅读,并写出读书心得。
〔4〕巧合创新。
人们在阅读时,常常有这样的一种体验,当读到出乎意料的情节时,往往会冲动地赞叹:真是无巧不成书啊!这里的“巧〞是指碰巧、凑巧、巧合、巧遇。
精巧的构思,巧合的情节,确实能使作品锦上添花、出奇出新。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令人难忘的巧合情节。
如?红楼梦?中,当贾宝玉与孽宝钗结婚之日,正是林黛玉离开人世之时。
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并合理地创设“巧合〞。
作文创新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大胆想象,出奇制胜,就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突出“思〞字,变学生的“学答〞为“学问〞。
一直以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往往无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知识获得者,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
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教师指疑多,学生质疑少。
显然,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开展。
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
“跳起来摘果子〞。
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
如讲?愚公移山?后,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
还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如讲?小抄写员?时,我让学生大胆质疑,有学生说:“尽管这篇课文的课前提示中说叙利奥的父亲是一个关心、疼爱孩子的人,可是孩子连续为他抄了四个月的签条,他居然没有发现,他怎么会是一个称职的父亲?〞气氛宽松了,有价值的问题接连提出,并展开了剧烈的讨论,这样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