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看上去很美》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看上去很美》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看上去很美》的思考
注:参考自豆瓣网友,开头结尾,中间部分原创。
如有雷同,算我抄你。
关于《看上去很美》的思考
说实话,看完张元导演的《看上去很美》这部影片,我感受到的不是童年的快乐,无忧无虑,而是一种来自内心的压抑,这部片子真的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它反映了许多社会现象,许多潜规则,许多来自社会上所形成的风气都成为了我们从小成长的“榜样”或“风向标”。
我们幼小的心灵就像方枪枪的倔强被这个社会所同化,变成了一个规规矩矩,圆圆滑滑的“好孩子”。
我们的叛逆也在集体化的体制下变得那么可怜,只有和大家一样,才能使自己看得不那么怪异。
尿床成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控诉,也保留了我们童年那种不可被剥夺的纯真的权利。
那么就请让我的尿给这寒冷的大地以温暖,每个成人身上,永远都有一个奔跑的男孩子,不管他变得多么苍老,我们都是方枪枪。
这部影片是根据王朔的同名小说《看上去很美》改编的,因为王朔,影片注定了不会按照常理出牌,即便这只是一群小孩的故事。
同样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阴暗的人,但我愣是没看出来《看上去很美》里的温暖和感动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
这根本就是一个黑色童话,幼儿园和孩子们是童话的表层架构,隐藏在内里的,还是那些沉重且无奈的东西。
下面我来谈谈这部影片中涉及到的社会现象和某些潜规则。
首先是打小报告,这种情况在影片里出现得不算多,却让人记忆犹新。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最痛恨的就是打小报告,我们有许多秘密的相互渗透的团体,但都拒绝任何与老师“狼狈为奸”的人加入其中。
即使到了今天,那些曾给老师通风报信的同学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也很难说是正面的。
在漫长的不晓人事的童年
里,老师是绝对统治者,有权利干涉一切即使与之无关的行为,
定下苛刻标准,并强制执行。
这些被同龄人广泛排挤而实质上什么也不懂的小“奸细”们,也许他们的最初动机,仅仅是为了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却变相成了学生们与老师或者与教育制度冲突中的牺牲品。
其次是潜规则,任何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群体都存在潜规则,在儿童世界里,或许这只关系到跟谁玩和不跟谁玩。
简单直接,但不能例外。
于是电影里我们时常看到主人公方枪枪形单影只、孤身奋战。
这种说法丝毫没有夸张,因为确实,方枪枪由始至终没有成功进入到任何一个小团体里。
并不是他不够好不够吸引力,仅仅因为他是后来者,而他的伙伴们没有足够勇气,战胜自身可卑而又强大无比的从众心理。
之后是误导,影片中最令我震撼的一场戏,是方枪枪当着全园小朋友脱衣服,引来哄堂大笑。
场景如此突兀,孩子们本该天真的笑声此刻听起来刺耳至极。
他们不知道取笑别人是错误的行为,只是觉得有趣而已。
可是没有人指责,那个面容可憎的李老师说:“你就慢慢耗着吧,做不好你就别下来。
”语气冰冷。
这个角色几乎完全没有表现出任何讨好的地方,而另外一个唐老师却几乎成了“真善美”的化身。
这大概是张元一直以来都把握得不太好的人物刻画,不过我们姑且把它理解为孩子的视角——他们通常一叶障目。
最后是权利与利益,影片中权利的象征有许多——总是打人的调皮小孩和他的领导父亲,特别是领导父亲来视察幼儿园那一段,老师们为讨领导开心,给领导孩子和唯一没有小红花的方枪枪一朵小红花,那一段让我感觉那么好笑,又那么无奈,小红花在那一刻变得那么一毛不值,为的只是讨领导开心,和炫耀一下自己幼儿园的管理得当,教育合理,奖惩分明;笑起来跟巫婆没什么差别的幼儿
园园长,当然还有说话尖刻的李老师。
基本上,他们的每次出现都意味着打官腔和强制性命令的下达。
利益的象征是小红花。
老师们管教孩子惯用的手法只有两种,奖励小红花或者扣除小红花。
紧接着导演就让我们看到了一张张可爱的小脸蛋为这种红色小纸片趋之若骛的表情。
还有影片的英文名是“Little Red Flower,”我相信它是个多义词。
张元导演还是没能摆脱第六代的潜在悲观意识,对于一个追求上
进的导演来说,有点遗憾了。
虽然“看上去很美”的前三个字总让我觉得它跟中国的教育者脱不了干系,可我还是忍不住想,电影拍成这样,会不会并非张元的本意?也许他要的,只是一个简单明媚的故事,用纯美孩童勾起我们于幼年生活的美好追忆。
不幸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方枪枪如此聪明,接收能力超凡,他迅速完成了由弱者到幼儿园园霸的角色转换,同时让我们毫无遮掩地,目睹了他迷失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他自己一无所知。
关于影象的风格,我一点也不觉得它干净写实。
《看上去很美》的色调更像是一部落伍的老片,一如影片本身描绘的仿佛早已成为历史的幼儿园。
没有过多刻意做作的类似贾樟柯的时代细节描写,真好。
孩子们的天真笑容,也足够使中国的观众不用再面对《小鬼当街》望洋兴叹。
最美的一个镜头,是方枪枪的梦境。
他光着身子,走到操场上撒尿,那时下着雪,天地一片雪白。
这也许才是人生命之初,最简单和真实的写照。
可我们知道,过不了多久他会醒来,并且学着自己穿衣服。
现在回来想想,有的时候,男女在一起,不论在一起开始谈恋爱,到最后一起生活,甚至年纪大了以后一起相濡以沫,总是就像小朋友在一起,开心、哭、悲伤和在一起讲的话,一切都好像小孩。
人生当中,就是这样,和自己最亲的人
——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妻子丈夫——在一起讲话,永远都会像个小孩子。
人当年纪过了一定岁数,就以为自己长大了,怎么样了,但有的时候真正看自己在最亲的人面前却其实还是个孩子。
所以,在我们的父母眼里,在自己的伴侣眼里,自己永远都是一个孩子,永远长不大。
说是长大,只是为了显示我们已经长大而已,为了工作、为了在这个社会朋友面前显示自己是个成人,装出来的。
在我们心底里,我们总是愿意自己永远都是那个在幼儿园里淘气、任性、让人又心疼又好气的宝宝吧。
所以,看上去很苦,很委屈的时候,是我们最真实最美的时候;而等生活过的看上去很美,很坚强的时候,心里却其实早就很苦很累
了。
因此,小的时候盼着长大,真的长大了却总幻想着能不能回去小的时候了。
人生就如一场戏。
戏往往只是看上去很美。
《看上去很美》是一部挺写实的影片,她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其中的辛酸,痛苦,孤独,只有自己才能品尝。
就像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孤独的方枪枪累了,他躺在一块冰冷的石头上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安详,恬静,那一刻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没有了制度的压迫,没有了规矩的限制,有的只是任凭老师撕心裂肺的叫喊,而方枪枪沉浸在自己美好的梦境中。
注:参考自豆瓣网友,开头结尾,中间部分原创。
如有雷同,算我抄你。
第二篇:看上去很美
《看上去很美》讲了一个每个大陆人应该都很熟悉的故事,在一个架构中,通过一系列手段,去掉每一个人的个性,让每个人都制度化。
被制度化了的人又再去制度化其他人。
而这个制度化的过程从每个人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
方枪枪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就被老师剪掉了小辫子。
然后老师告诉他们,不许说话,不许吵闹,不许尿床,要听话,要举手,要自己穿衣服,要早上拉屎晚上洗屁股,一切一切全部按照一定制度实行。
还有不许质疑制度的合理性。
遵守制度的优秀分子被奖励小红花。
老师们应用小红花这种诡异的手段,建立了红花会组织。
红花会组织中的积极分子,响应老师的命令,方枪枪曾经试图加入红花会。
当某部长的儿子因为其父亲的关系拿到了小红花,并因次连带着让方枪枪拿到了第一朵小红花以后。
方枪枪开始放弃了进入红花会的努力,转而开始反抗制度化的进程,他试图利用妖怪鬼魔的传说,来组织同学一起对抗老师,被迅速有力的镇压了。
他接着又试图使用暴利反抗的方法,再次被镇压。
之后,方枪枪还没有来得及实施下一个反抗计划的时候,他已经被整个红花会隔离了。
整个红花会的意思就是,除了方枪枪一人之外的所有同学。
但是,方枪枪乐得如此,他的夙愿就是长大,离开幼儿园,离开有红花会的地方。
可是,当他刚逃出幼儿园,他就见到了成人的红花会。
红花会的势力竟然遍布整个世界,方枪枪逃无可逃……这个剧情看起来还不错吧,特别是对
于那些正在遭受红花会迫害的人,和如同我一般打算终生反抗红花会的人来说,应该会很喜欢这个故事吧。
可是,张元把这个故事拍得非常乏味。
实际上,他的这部电影中,虽然用红砖黄瓦高院深宅作了些些暗示,但是基本上,这部电影没有多少超出幼儿园生活的地方。
如果要从这部电影挖掘出她的主题,观者必须象我一样来作一次二次开发。
而电影毕竟是一种声光艺术,无论主题如何深邃,电影也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来把这个主题讲出来,而不是让观众来作什么二次开发。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是失败的。
实际上,有很多优秀的电影都是用儿童的角度来讽刺这个世界的荒谬,例如《铁托和我》。
可是这部《看上去很美》显然没有做到。
当然我也可以想像,如果《看上去很美》明确地讲述他那个反制度化反红花会地主题,那么他应该也就没有公映的可能性了。
据我所知,搞电影审查的那帮人中,不乏红花会的核心人员。
实际上,就是目前这个电影,能够公映,也很让我吃惊的了。
那帮人究竟在搞什么,怎么让这么一部嘲讽红花会的电影公映了呢?当然,细想之下,也不奇怪,红花会本来就是培养弱智的组织。
好吧,虽然我极度痛恨红花会,虽然这电影让我觉得有隐约的快感,可是我还是得承认,从纯粹电影的角度来说,这不是一部好电影。
而且,电影中的小男孩,在表演上比较做作,特别是和《我要一个爸》那种电影比较的话。
而且当小男孩被摆弄着拍这样一部电影的时候,制作者其实是在做和红花会一样的事情。
一个是现代派作品描述严肃的社会主题时往往采用沉重的表现手法,作品的内容力图与时代背景相一致。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处于阶级斗争高度发展的时代,社会价值观推崇集体主义,完全抹杀个人价值,抹杀个人的创造,要求个人必须服从集体,服从国家,否则将遭到社会的惩罚。
而《看上去很美》这部影片所表现的内容几乎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比如小朋友要按照规定的时间上厕所,集体露屁股给老师擦,日常起居必须安幼儿园的规章进行,否则将得不到象征荣誉的小红花。
他们的一举一动似乎都在一种规范中进行,谁破坏了这种稳定的秩序,谁就会遭殃。
而主角方枪枪比较调皮捣蛋,坚持不了本不应该存在的所谓规矩,甚至对老师提出质疑。
可就是这样的举动,
他遭到老师的各种惩罚,幼儿园对他来说无异于地狱。
影片描述的这样的内容,因为其背景放在六七十年代,我们便不觉得那是无中生有、毫无意思;但如果将其背景放在现代社会,那观众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现代社会几乎很难看到这种现象了。
现代主义影视作品几乎都有这样的特点,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关于女性自由追求更高等教育、婚姻等的内容与当时的女权运动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云水遥》以红大的革命年代为背景歌颂伟大的爱情实在恰如其分。
另一个,可以通过现代主义作品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社会心理。
《看上去很美》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中,个人价值,个性化的东西在强调集体第一的社会中完全被抹杀,人们的生活已经规范化。
方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是个顽皮的孩子,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他不会因为自己尿床而感到羞愧,因为他还是小孩。
他会因为得不到小红花对权威者-老师的奖励规则提出质疑。
然而这从满了个人特点的思想及好奇的行为再强大的集体意识面前及为脆弱。
在权威的规章制度下,在行为上已经规范的环境下,在被引导着争取权威者制定的崇高目标下,个人怎能不服从,不争取拿到“小红花”呢?可是他已经冒犯了规则,此后不管怎么努力总是收到冷遇甚至被隔离。
最终只能逃避。
当时的社会,人不敢有自己的思想,人人都争着与集体保持一致,生怕被隔离出去,只为了生存。
也有人试图逃离,但只要在国内,谁能逃脱那种生活呢?到处都是一样的生活,连幼儿园都如此!当然,有这样的分析是基于对当时社会有所了解的基础下作出的,这种了解对我来说更多的是来自各种文学作品、艺术作品。
而这种途径的了解是具有合理性的,因为不管古典作品还是现代作品,必然受到当时的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其描述的内容自然打上社会生活的烙印。
即便是描写怪异、鬼神之类的艺术作品,我们也可通过分析了解创作者所在的社会背景、社会心理。
第三方面,表现沉重主题的艺术作品试图引起人们的思考,反思一种社会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并激发人们的取舍倾向。
《看上去很美》这部电影通过貌似天真纯洁的场所的表现,折射出来的是成年人社会的病态。
符号化的语言小红花是小朋友努力的目标,而当时社会,红
袖章不一样是人们追求的东西吗?而这种追求有多大程度上是有意义的?这就引起人们思考:这样的时代不应该再存在下去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以夸张的手法描写极端的吃人社会,就是要换起人们反抗封建礼教,走向自由社会。
以社会学看艺术作品本身,也会发现有趣的现象。
法国社会学家丹纳提出艺术发生的三要素:时代、环境、种族。
以这三种因素去分析,像《看上去很美》这类反映中国六七十年代社会
题材的艺术作品,从八十年代开始出现得特别多,所谓百花齐放。
出现这种现象与时代因素分不开的。
文革结束以后,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而人们对未来、对自己的命运尚没有确定的打算,但对曾经遭受的苦难却心有余悸。
于是大量出现了反思文革、反思专制的艺术作品。
随着时间流逝,人们从苦难的阴影中走出来,生活逐渐恢复稳定并日益富裕时,这样的作品便逐渐退出艺术舞台了。
比如现在,这种艺术作品就很少出现了,估计五十年以后不会有人创作这类作品了,至少很难还原那种社会生活了。
第三篇:看上去很美
成长,永恒而沉重的话题
——评影片《看上去很美》成长的话题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在每个人的视野中,既有成长的喜悦,也有成长的烦恼。
体味成长,回味成长,成长是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
影片《看上去很美》用独特和尖锐的视角带受众走进属于中国的、特殊的、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和成长,给人们以深思和启迪。
让人们又一次探讨成长,探讨中国式的教育。
这种震撼和影响是影片带给人们最沉重的话题。
片中一上来,方枪枪刚来幼儿园,因为拖着一小辫子,于是李老师要把它剪掉。
方枪枪不肯,想要挣脱世俗的统一规范拔腿就跑,但是李老师手下的小朋友个个是这个规范下的人类,他们一齐逮住方枪枪并在李老师的剪刀下了断送了他的小辫子。
这一段里,有个镜头,就是方枪枪跑掉的时候,镜头的4分之3是剪刀,剩下的似乎就只听见李老师命令其它小朋友追捕方某了。
完全以小孩子的视角透过的镜头,暗示了初来乍到的方枪枪对这些规范的恐惧,而逃跑却只是无力
的反抗。
当然最终是抵不过这些力量的。
方枪枪的独树一帜,独具一格,反映出他自己的精神领域还是自由的,自己的心灵还没有被老师们同化。
整部电影充满了讽刺。
对整个社会的讽刺,对中国式教育的讽刺。
这种教育摧残着人的个性,磨灭独立的思想。
甚至无形的把人推向犯罪。
这就与方枪枪的内心的纯净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的反映了主人公的心灵是如此的自然美丽,如此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在幼儿园的赏罚体制中,小红花是一个唯一的载体,阿姨们靠这种荣誉的象征物来把集体的权威意志施加到每个孩子的心目之中,其实,小红花的赏罚都来自上层,这是集体的肯定,连汪若海那个做后勤副部长的父亲都很在乎自己的孩子得了多少小红花,可见获得集体的认证,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另外,小红花或者是奖状这种虚无的奖赏在中国,确实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这个意义上,影片又一次证明了自己的“中国模式”。
反观整个社会都在这层体制下,都在为自己的小红花而奋斗着,社会里的每个人都逃脱不了意识形态对他们的影响。
片子里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细节,当他被关静闭后重新归队的时候,唐老师把方枪枪带回到小朋友的队伍时,他却立刻出队,小朋友们还是没人理睬他,方枪枪转身跑开了。
他所做的一切事情,叛逆的,恶作剧的,其实只是想要被别人注意,这只不过是一个孩子的普通心理而以。
但是他发现自己错了,他发现自己不再被别人注意,于是,他默默的跑开了,在路口,他发现了一个更大的“幼儿园”:锣鼓喧天,长长的队伍,每个人胸前都佩戴着一朵大红花。
这是他从没见过的一个世界,他变得迷惑,他开始没有方向,他不明白为什么总有那么多规矩,他也不明白小红花为什么有那么大威力,他更不明白,为什么老师的一句话,小朋友都可以不理自己。
最后,方枪枪独自一人来到城墙根下,任凭寻找的人呼唤他的名字,自己孤零零的靠在一块大石头上睡着了。
也许这时候,他触碰到了自己还没有被同化的心灵,也许这个时候,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也许这个时候,只有他,逃离了意识形态的禁
锢。
导演对这种意识形态持否定态度。
在这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孩子们不在有着自己的精神领土,他们活在一种禁锢中,丧失了孩子的调皮与天真。
表面看上去,这种集体化的体制培养了一批很听话的孩子,实则让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天真。
可见,对于这种支配着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导演持否定的态度。
成长,特别是影片中的成长或许都深深的印在每个受众的成长印记中,小时候的成长,长大后的成长,工作之后的成长…… 都离不开人们所处的社会,说它永恒,是因为成长是必须去面对的话题。
不论时间的更迭,国家形态的变化,成长、教育是人们必须来探讨的。
说它沉重,是因为成长是没有人能够去阻挠和破坏的。
不论是意识形态的差别,所处环境的优劣,成长都是神圣的,都是应该不被侵犯的。
影片《看上去很美》折射出的这一话题,令人沉思。
在成长的脚步中,人们在最本性的自我中体味成长的过程,感悟最真实的人生,这或许才是影片所期盼的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第四篇:看上去很美
《看上去很美》这个作为本片的片名真是绝伦!寓意深刻!
影片中老师看上去很美,这个童年看上去很美。
老师的笑容美丽,看上去幼儿园的阳光灿烂,孩子在自由地玩耍唱歌游戏,而实际呢?
唏嘘,回忆当初我小时候的幼儿园,竟与电影如此相似。
我小时候曾经也是全托;曾经自己为了那个小红花压抑个性;曾经被冷落,看着远处小朋友的嬉闹而落寞;曾经也是大教室里,所有几十个小朋友脱得光溜溜睡自己的床里;排队做每一件事情;睡不着觉也不敢起床,只有通过乱尿尿来反抗。
(我记得很清楚,我在幼儿园的两种怪物的假思,就是到了今天,还常常会惊吓到睡梦中的我,但我现在学会了努力不去想它们。
如何而来已经不记得了。
)也是那样的床,也是那样的墙,就是少了门外的梧桐树。
在那个年代,我们的个性,就这样一点点被磨成共性。
心理的残酷压制,已经失去了坚持个性的勇气。
走在大街上,看到的我们70年代的人仿佛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
来的一样,没有特别个性的人,几乎都是墨守成规的成年人。
看了这个电影,心情沉重而翻涌。
现代的教育应该是好多了吧。
关于幼儿园,我们探讨几点:
孩子多,幼儿园就强制小朋友统一行事,是否值得商榷。
应该说现在大多幼儿园或者私立园都是这样做的。
也许我们习惯了这样服从的惯性思维,觉得没有关系。
但是仔细想想,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每个孩子都有表达自己爱憎好恶的权利,他们不是军人,是天使,将来会位于社会不同的位置为社会做事,保持他们的个性,保持他们的探索个性,保持他们的张扬,是否会比让幼儿园更好管理来得重要呢?或者幼儿园是否能折中考虑,把需要集体做的事情降低到最少最少呢?或者允许小朋友对集体事情提出异议呢?能否从尊重儿童的个性出发,而不是便于管理的角度出发,来安排幼儿园的事务呢?也许蒙氏教育说的就是这点吧?
如何杜绝老师对儿童的心理惩罚呢?
电影里,我没有看到过一个温馨的拥抱,一个温暖的画面。
应该来说,这个在现在的幼儿园应该不会这样绝对了,应该很少有这么冷酷的情景了。
但是少数应该不能排除,对于心理的惩罚,我们该如何杜绝,而不是允许少数呢?我听到一个家长说,每次送园都哭哭啼啼不愿意去,但是问他换不换园,他又说不换。
猜想如果我们问影片中的方枪枪,他应该也不愿意换园的,因为孩子一般都有种惯性,虽然不快乐,但他们没有涉世经历,更害怕面对未知的世界,在已知世界里妥协求全,比在陌生世界历险来得容易。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抽时间到幼儿园与老师交谈一下,找到原因,不要忽视孩子的感受。
并不是说这样就受到心理惩罚什么的,孩子也会因为各种别的原因哭泣,但一定要找到原因,否则有些阴影会影响孩子一生。
我只想说,对于如何杜绝个别老师有这个倾向,也需要幼儿园做出努力的。
因为我生活中也发现,用心理惩罚的方法很容易控制孩子,很容易制服孩子,孩子毕竟是弱者。
当然老师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是一个很难的工作,特别是对于个性特别强的孩子(这样的人培养得好,将来最有可能有大作为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