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分析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运用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案分析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运用浅析
《方剂学》是中医基础临床课,所以它起着沟通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作用[1]。
如何开展《方剂学》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地学习热情,为临床课打下坚实基础,已成为教学过程中的焦点问题。
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体会到学生在学习方剂学以前已经有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的基础,初步具有了分析病案辩证的能力。
通过辩证分析病案,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运用中医学分析症状和体征的能力,提高临床思维素养,对《方剂学》的教学工作有较大的帮助,收效显著。
1 病案分析与中医基础知识相结合,巩固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辨证体系是由理、法、方、药共同组成的,医生开出一张正确的处方,最关键在“理”即辩证分析病案的过程,然后才是治法的确立以及方药的选取。
在病案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综合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解释症状和体征,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
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渐渐就会明白中医是具有一套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完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科学的,加强了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
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医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督促学生加强对中医理论的深入学习,巩固了学生的中医基本知识,在以后的方剂学学习过程中,即便是枯燥的方歌,学生也会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例如:老师在介绍辛凉解表剂“银翘散”主脉为“脉浮数”的时候,如果没有辩证的过程,就让学生机械的记住,他们还是能记住的,但无非就是多记住了一个症状而已。
如果有无数个症状要求机械记忆,学习就变成了乏味、枯燥的记忆过程,学生没有兴趣,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但如果我们能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辩证分析脉浮数一症产生的机理,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就能够下意识的将它记住了。
为什么会产生脉浮数呢?是因为病人感受了表邪,肌体的正气奋起抗邪于表,病位在表,故会产生脉浮;那为什么脉会数呢?因为病人感受了表邪中的热邪,热为阳,它会加速脉搏的跳动,所以脉数。
在分析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中医基础的能力,刚开始可能是单一症状的分析,逐渐由简到繁。
2 病案分析与方药相授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病案辩证分析是为了确立治法,选取正确的方剂,比如:脉浮数的病人,通过辩证分析,概括为风热表证,选方银翘散。
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每一味药都有自己的性、味、归经以及功效,每一味药和不同的药物配伍都会产生不同的功
效。
现行《方剂学》教材中介绍的主治病证是体现方剂特点的具有代表性的症状,而实际临床中而病无成病,方无成方,疾病是复杂的,每个病例在选取方剂后,都会根据具体的病情,进行药物的加减和重新配伍。
所以在病案分析中需要学生熟悉中药的药性、归经和药物的多功效通过配伍控制它更符合病症的变化,不仅通过讲解加深学生对药物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查找资料、主动探讨的学习热情。
3 病案分析与类方对比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所学方剂的理解
异病同治在基础理论中已经讲授过,但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
反之,同一疾病由于发展的阶段、病势的变化不同也会采用同病异治。
通过辩证分析病例,使学生能运用中医辨证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治法之后,在选择方剂时就要针对具体的病因病机,鉴别功用和主治病证相似的类方,深入剖析类方间的差异,例如:能够治疗风热表证的这一类方剂有很多,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具体要选哪一个呢?就要根据具体的分析辩证,病案分析法能加强学生对所学方剂的理解,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显著。
4 病案分析法学习方剂,为临床各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剂学》在传统的讲授过程中是按照组成、功用、主治病证、药物配伍特点及临床运用的顺序介绍方剂的,突出以方测证,从方到证的教学模式,与中医临床治疗过程相反。
为了让学生能适应中医内、外、妇、儿等各中医临床课程的学习,学以致用,病案分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病案分析,使学生适应了从临床患者的症状入手,辨证分析,归纳病因病机,并根据病机关键确立正确的治法,选方用药,达到了《方剂学》作为基础临床课的教学目的。
5 病案分析与中医辩证思想相结合,开启学生学习中医之门的“金钥匙”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治未病是中医临床治疗的优势,治病必求于本,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是组方遣药的宗旨。
病案分析就是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一例病人治疗是否成功,关键是看是否有正确的辩证,有了正确的辩证,才有正确的治法,有了正确的治法,才有正确的方剂。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中医,如何用中医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这才是应该贯穿于整个中医教学过程中主线。
应该说病案分析法不仅适用于方剂学,对临床各科也是一项必备的教学手段。
通过具体病案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从起初的祛邪不考虑人体正气强弱、补益不考虑脾胃运化的强弱、选药不考虑药物配伍关系等
想法的单一,逐步形成全面思考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思想,领会了中医的精髓,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
病案分析法促进了《方剂学》的教学效果,教学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为学生今后中医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义祁.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