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复古还是超越?——陶渊明“世外桃源”与老子“小国寡民”社会理想之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复古还是超越?——陶渊明“世外桃源”与老子“小国寡
民”社会理想之比较
杨林
【摘要】人们在对陶渊明“世外桃源”社会理想进行评价时,都认为其受到老子“小国寡民”社会理想的影响,甚至判定这种影响是复古的、消极的.若将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理想与“世外桃源”的情境进行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已经扬弃了老子“小国寡民”社会理想中消极倒退的内容,表达了积极的向往追求,是作者归隐生活的一种理想境界.显然,“世外桃源”是对“小国寡民”社会理想的超越.
【期刊名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00)005
【总页数】3页(P60-62)
【关键词】陶渊明;老子;"世外桃源";"小国寡民"
【作者】杨林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教育局,江苏东台 224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在对陶渊明“世外桃源”社会理想进行评价时,都会提及到它的消极之处,认为他
的社会理想受到老子“小国寡民”社会理想的影响。
如苏教版《教学参考书》
说:“文中也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对上古时代自耕自食、
无识无知生活的仰慕”[1](P.34)。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说:“它又带有一定
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2](P.176)。
那么,“世外桃源”与老子所叙述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有哪些联系与区别呢?陶渊明是否受到的是一种消极影响呢?我们可以把老子的“小国寡民”社会理想与“世外桃源”的情境进行比较,才能得到比较可信的结论。
老子的《道德经》里,对“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有专门的叙述:“小国寡民,使
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P.211)其意是说,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即使有各种各样效率高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
有船只车辆,却不必去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
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
在这样的国家里,人民住得安适,过得快乐。
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老子之所以主张回到那个“小国寡民”的社会之中,是基于减少社会的管理成本。
治理的人俭约不奢,不劳民众。
因为国家很小,人口很少,不需要设立国家机器,那么也就没有了苛捐杂税,这样,人民才能够“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因为国家大了,必然需要管理,那必然会有兵役、徭役、赋税,必然会有阶级、剥削、战争。
同时,他又是主张清静无为的,所以才认为“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人民不去追求安逸享乐的生活,不好出入游娱。
因为“老死不相往来”,还需要船和车做什么呢?至于“虽有甲兵,无所陈之”,那是人们之间没有怨恶,不
必动干戈,那些武器也就派不上用途。
但他理想中的消极内容不可忽视,如主张人
民无知无识,反对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不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人们过着封闭的生活。
更为过分的是,他要求复古倒退,“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认为这样才是返朴归真。
这些主张表现出的是社会的一种倒退。
所以,老子的社会理想与孟子提出的“王道”社会理想、或者“大道之行”的“大同”理想的最大区别,就是他无视社会发展的现实以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而后人谈及这种社会理想时,只能取其合理的内核,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内容。
如果说“世外桃源”受到了“小国寡民”社会理想的影响,那么,这种影响也只是积极方面的,而不是消极的。
它既与“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譬如,人民生活安定幸福,没有战乱而能安居乐业。
都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不满,进而通过这些理想或者幻想进行批判与否定。
但“世外桃源”的社会理想更多的却是对“小国寡民”社会理想的一种超越。
其一,崇尚悠闲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从出仕到隐居,这是他人生之路的行迹。
而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隐居生活,因为在这里可以远离政治而自得其乐。
读一读《桃花源诗》就可以知道,他描写的“世外桃源”生活图景,其实就是隐居者的理想社会。
他说:“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
径遂芜废。
”[4](P.194)他从贤者隐居的原因说起,接着说“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是说夏黄公、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先生等“四皓”(四位须发皓白的
老者)去商山隐居,而桃花源中人的先世也就带领“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这很自
然地交代了桃源中人的来历。
他们其实和黄、绮一样,都是来此避世隐居的。
这正是作者隐居生活理想的显性与寄托。
这里才能得到作者希望的悠闲快乐的生活,“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人随自然一起生活,无忧无虑,不需要操心劳神,更没有尔虞我诈。
由此可以想到他在《归去来辞》所说“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5](P.527),春天到了而事劳作,那是农人告诉他的,这样的生活真
是“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而且,诗作的结尾“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更是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理想追求,愿意追踪前贤,高飞远举寻找和自己意气相投的人。
所以,“世外桃源”是作者的一种理想归宿,是他用文学的语言进行的描绘与诠释。
如果我们读一读他的其他诗作,就会发现那些作品中有着许多“世外桃源”的影子,而“世外桃源”是他其他诗作中对理想社会生活描写的一个荟萃。
其二,崇尚自然的田园诗情。
作者是一位田园诗人,我们可以从“世外桃源”中感受到作者所流淌的田园诗情。
先看看那“世外桃源”的外景:“忽逢桃花林,夹岸
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明媚的春光,艳丽的桃花,而且是一望无际,空中地上,都是花的世界。
这是一个怎样的迷人情境啊。
但这里的描写还只是一种衬笔,以此暗示桃源中的景色一定更加迷人。
当渔人进入桃源中,看到的景象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旷则视野开阔,屋舍俨然则生活富足,良田美池桑竹则是一派田园风光。
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吐绿的桑树,碧翠的竹林,一景一景进行叠加,给人一种美不胜收之感。
这里的写景并不是作者表达的重点,他只是用这种概括的手笔,把桃源中的景象进行提取,而作为社会生活的背景。
但已经不难发现其中流淌出的田园诗情,并且与他所写的田园诗景的风格是一致的。
譬如,桃源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和《归田园居其一》[4](P.195)所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景物是一样的境界,或者说这两句诗与《桃花源记》里两个句子是相互诠释,表现出悠闲恬静的田园风情。
这里的“鸡犬相闻”不是“小国寡民”社会中的那种“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自我封闭的情态。
所以,决不能把“鸡犬相闻”等同与老子所设想的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状态。
它是田园诗情的一种点缀。
其三,崇尚自由的耕织生活。
桃源中人过的是一种自由的耕织生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
这样的耕种生活,真是其乐融融。
而作者也是曾经有过这样的
劳作,如《归园田居》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自己归隐田园后的劳作生活,并且从这样的生活中获得自由快乐。
并且认为“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希望自己的劳作能够有收获,自己归隐躬耕的生活不会改变。
所以,我们看到作者在描写桃源中的生活时,起笔就是写他们的劳作。
他曾在《庚戌岁九月于西田获早稻》中写道:“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
观。
”[4](P.200)作者把耕种劳作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他还在劳作中怀古,表现
对古代隐者的羡慕之情。
也是同样在这首诗中说:“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
关。
”“沮溺”是指长沮与桀溺,他们是春秋时楚国的两位隐居躬耕而不愿出仕的人。
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里,他再次用典:“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
津。
”[4](P.199)这里也是以长沮、桀溺自比,怀念躬耕的隐士。
从作者的劳作与
表现劳作的诗歌中,都可以看出他对归隐后耕种生活的赞美与崇尚。
“世外桃源”就是寄托了他这种归隐耕种生活的理想。
其四,崇尚纯朴的古道热肠。
与“小国寡民”社会中“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不同,“世外桃源”中的人却是有着纯朴的古道热肠。
请看作品的几处描写:“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因为这里已经与世隔绝几
百年,见到渔人自然非常吃惊。
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的交往,更不妨碍表达自己的热情。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设酒杀鸡”,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最好的款待了。
如孟浩然的诗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那是老朋友才有的招待。
而桃源中人与渔人素昧平生,却是这样热情而丰盛的招待,这是多么纯朴而真挚。
并且家家都是这样的,“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大家都是如此的纯朴善良,可见这是一个多么理想的社会。
而“停数日,辞去”,渔人能够游玩几天,受到食宿款待,这在今天看来,可能让人感到不
可思议。
但这就是一种纯朴的民风。
正如作者在诗中所写:“淳薄既异源”,桃源
内外世风不同,而桃源内是质朴敦厚,这样的世风也是作者一直所希望与追求的。
如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6](P.171)他自己
希望成为无怀氏与葛天氏时代的人,因为这两个人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在他们的统治下,社会安定,民风淳朴。
作者这样看重纯朴的民风,其实就是对当时尔虞我诈的社会风气的批判与否定。
而他所崇尚这样的理想,绝不是一种复古倒退,而是对一种社会道德的期待与重建。
这也是与“小国寡民”社会理想中复古倾向的本质区别。
其五,崇尚和谐的社会秩序。
因为作者崇尚的是一种田园诗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与社会,应当是没有剥削、没有王税、没有战争、没有朝代更迭的。
他在《桃花源诗》中说:“秋熟靡王税”。
“王税”是中国古代社会人民最沉重的负担。
从《礼记·檀弓》中记叙的孔子所说“苛政猛于虎”[7](P.16),到唐代的柳宗元所叹“孰
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赋税一直在残害百姓。
因此,没有赋税,没有剥削,就成为一种最高的理想境界。
作者直接说出“秋熟靡王税”,就是对这种最高社会理想的肯定与向往。
在那个生活力水平还很低下的时代,没有赋税才有人民的幸福生活,才有和谐的社会秩序。
所以,我们才看到桃源中人的生活情境:“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诗中对老人小孩的幸福生活写得更
具体更形象。
一个社会是否幸福,老人孩子的生活状况是一个衡量的标志。
作者特别写到老人小孩,其实就是表现老人小孩快乐幸福的社会才是真正幸福的社会,才是真正和谐快乐的社会。
这个社会,自然也就是远离战乱,没有追名逐利,没有尔虞我诈。
这样才有了桃源中人对渔人叙述桃源外社会生活情形后的“皆叹惋”。
这一“叹惋”,不仅反衬了世人生活的不幸,更表现作者对没有剥削与压迫、没有战乱、和平恬静社会理想的追求。
基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其实是他归隐生活的一种理
想境界,他把这种生活诗化后变成了一种归隐生活的理想。
而后来的人们从他这种隐居躬耕生活的理想中,感受到了这是一种新的社会生活蓝图,进而吸收并演变成为中国古代的又一种社会理想模式。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语文数学参考书(九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本书编写组.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弼.老子道德经注[Z].北京:中华书局,2011.
[4]沈德清.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
[5]古文鉴赏辞典[Z].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
[6]本书编写组.古诗文诵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7]文言文精品阅读[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