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及给现代人的启示]红与黑于连悲剧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及给现代人的启示]红与黑于
连悲剧的原因
于连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中的主人公。
在这部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代为背景的小说中,作者以平民于连与贵族资产阶级顽强曲折的斗争为主线,描写了于连从18岁到23岁短短五年的社会生涯,勾勒出一个有才能、有追求,想通过个人奋斗实现自我理想的典型人物形象。
于连的追求是执着勇敢的,奋斗历程是曲折艰辛的,结果是悲惨可叹的。
本文试从于连形象的分析入手,揭示其个人奋斗的悲剧给现代人的启示。
一于连的矛盾性格和奋斗历程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连的评议众说纷纭,褒贬皆有。
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认为他是个野心家、骗子、伪君子等等。
这些说法都是片面的,既没有真正认识于连,也没有真正理解《红与黑》。
于连的思想性格是复杂而矛盾的,一方面他自尊、进取、勇敢和反抗;另一方面他自卑、孤傲、野心和虚伪。
所以他既羞怯又勇敢,既高傲又自卑,既虚伪又诚实。
他对上层统治阶级有着刻骨的仇恨,却又一心想跻身于他所仇恨的那个阶级,因此他“一面向上爬,一面忿忿不平”。
于连的性格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演变:时代的变迁,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及向上爬而不能如愿的愤怒,使他经历了反抗――妥协――反抗这样的变化。
于连既称不上什么英雄,也不是骗子、伪君子或者野心家,他只不过是法国波旁复辟王朝末期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一个自我抗争和自我奋斗的悲剧典型。
于连矛盾复杂的性格,是由于他不断变化的生活所致,他经历了下面四个生活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明显地展现出了于连复杂矛盾的性格形成变化的轨迹:
第一阶段:苦涩的少年生活。
于连出生在一个贫民家庭。
他的父亲
是一个贪财而庸俗的木匠,少年时期的于连虽然聪明好学,精力充沛。
但却被“残酷地剥夺了一切幸福”,幸运的是,他得到了一位拿破仑时代老军医的帮助,受到了启蒙教育。
追求自由平等的意念,使于连不甘心安守他那屈辱而贫穷的地位。
他有志气,有抱负,有才能,却无贵族头衔可作晋身的资本,唯一有的就是他的灵气和才华。
但拿破仑时代那种凭自己的才华穿上“红”军服、立功于战场的英雄主义已随着波旁王朝的复辟,一去不复返了,而教会的“黑”长袍又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于是于连做出了决定性的抉择,他凭着能背下《旧约全书》得到了西朗神父的欢心,以至于被推荐到德瑞那市长家做家庭教师。
至此,他的理想和抱负的实现有了良好的开端。
第二阶段:维立叶尔小城中上流社会的生活。
于连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平民意识,“他是抱着到敌人营垒中去的思想接受当家庭教师的聘请的”,他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他应聘的条件是和主人同桌吃饭。
他对上层统治阶级怀着本能的戒心和仇视,征服市长夫人的初衷也是出于报复心理,只是后来被德瑞那夫人感动而爱上了她。
但是统治阶级是绝不能让这种爱情持续下去的,他们的爱情遭到扼杀,于连被迫离开了德瑞那夫人。
他向往上流社会,但上流社会又不容他,使他受伤害,所以于连又憎恨上流社会。
第三阶段:贝尚松神学院艰苦的教士生活。
于连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他自信“在拿破仑的统治之下,我是一个军曹,在未来的神父当中,我将是一个主教”。
他正是怀着当主教的愿望来到了神学院。
他并不信奉天主教,但为了实现自我理想,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卑下地位,他才不得不在充满了邪恶、狡诈、猜忌、诬陷告密的神学院里,去闯他的前程。
他开始伪装自己,并变得虚伪。
但是,由于教会和僧侣内部派系的争斗,宠爱于连的比拉院长被迫离职,于连也被比拉院长带到了阴谋与伪善的中心巴黎,为孔德省最大的地主、法兰西大臣德・拉・木尔侯爵做私人秘书。
第四阶段:巴黎豪华的贵族生活。
于连是个复杂的人,在侯爵府,他的性格变得更复杂矛盾了。
在“伪善和阴谋的中心巴黎”,置身于高级贵
族之中,于连意识到他唯一的“生活艺术”就是提高警惕,伪装自己,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因此他勤奋工作,成绩出色。
他因沉静、聪明和善于谄媚得到了木尔侯爵的器重,并以渊博的学识与优雅的气质,赢得了侯爵女儿玛特尔小姐的爱慕。
尽管他不爱玛特尔,但他为了抓住这块实现野心的跳板,竟使用诡计占有了她。
他去伦敦镀了金,得到了一枚十字勋章,自尊心和虚荣心得到了初步的满足,开始做起了“三十岁当司令”的美梦。
但统治阶级是绝对不会让一个平民出身的人混进他们的阵营里的。
就在于连踌躇满志,青云直上时,整个上层社会开始对他群起而攻之,木尔侯爵暗地同地方反动教会相勾结,让教会利用德瑞那夫人对宗教的虔诚感情,诱逼她誊写了一封由他们起草的告发信,揭发于连没有丝毫宗教信仰,专靠引诱良家妇女来达到他跻身上流社会的目的。
于连多年的苦心经营到此全部化为泡影,他的锦绣前程毁于一旦,他从幸福的顶点一下子跌进了万丈深渊。
于连怒不可遏,在极端的愤怒和冲动之下,他赶回了维立叶尔城,枪伤了德瑞那夫人,于连也当场被抓获,押在贝尚松监狱,等待着判决。
于连是不甘心自己的现状而怀着美好的理想向上冲击的,在其奋斗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为达到目的,他不得不伪装自己,这就形成了他“红”与“黑”相交织的复杂矛盾的性格。
二于连的悲剧根源与典型性
于连的一生,在矛盾中做事,在抗争中妥协,尽管他极力发挥了他的应变才能来适应当时的环境,但最终也没能逃脱悲剧的命运。
在贝尚松监狱中,于连对自己整个人生道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惜扭曲了自己的性格与作为,但他无法选择卑微的出身、低下的社会地位,所以他的追求受到限制、理想难已实现。
于连终于清醒地明白:像他这样出身卑贱,没钱没靠山的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中是不可能通过个人奋斗而实现自我理想、飞黄腾达的,因此他坦然走上了断头台,结束了他年仅23岁的生命。
于连热爱自由和生命,但为了不在贵族面前失去平民的尊严,为了不成为上流社会耻笑和侮辱的对象,他宁可失去生命,也要拒绝上诉。
在那个黑暗的复辟年代,于连作
为一个平民知识分子,为了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向贵族资产阶级所作的反抗与斗争,是应该给予肯定的。
于连是一个为实现自我价值而个人奋斗的典型,但他既不同于只求温饱的青年,也不属于甘愿出卖灵魂、最终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的一类,他是有理想、有抱负、不满现状、要求民主平等、富有反抗精神的“理想型”青年。
他有才华却又无处施展,因而感受到了生不逢时的矛盾。
他崇拜拿破仑,并对复辟势力怀恨在心,同时又对跻身于统治阶级阵营的愿望难以舍弃,这就形成了他以反抗和妥协为中心的多种矛盾性格,从而演出了他的人生悲剧。
于连是不公平的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的牺牲品,他身上交织着的种种矛盾,无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都是他自身无法克服的,他的爱与恨、自尊与反抗、理想与抱负及其幻灭,都集中地代表了王朝复辟时期勇于进取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和特征,他的悲剧具有典型意义。
生活在复辟时期的一代法国青年,因出身低下而怀才不遇,他们徒有满腹的才华、惊人的毅力和美好的秉性,却无用武之地。
他们因此痛恨贵族阶级,憎恨教会,鄙视上流社会,并寻找机会进行反抗和报复,发泄他们心中的愤懑。
同时,他们又因受到的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教育,要求自由平等,要求改变自己卑下的社会地位。
但残酷的现实使他们无法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理想。
因此不得不用诡诈的行动来替换他们天赋的本质,甚至不得不同自己的良心做斗争而依附和投靠他们的敌对阶级,走上妥协的道路。
但是他们为此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并没有换回他们所期望得到的东西,无论他们的才能有多大,也逾越不了他们与贵族之间的鸿沟,封建门第和血统观念总要野蛮地阻止他们超越这一界限,他们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于连就是他们许多人中的一员,是他们命运的浓缩,于连的反抗及其理想和抱负的破灭,是法国波旁复辟王朝时期的历史必然,因此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
三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给现代人的启示
悲剧作为一种文学艺术,与其他的一切意识形态一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
司汤达以敏锐的政治头脑和惊人的洞察力,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以高超的艺术技巧,从人与环境的多种关系中,塑造了于连这样一个性格充满矛盾的个人奋斗的艺术典型,揭示了造成于连悲剧的根源,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思考。
从于连的整个奋斗过程来看,他是以个人奋斗的方式同过于强大的对象进行抗争的,他的反抗是基于社会的压制和个人的野心。
他为实现理想,靠的是自己聪明的才能和顽强的拚搏,而不是他人的施舍,对他来讲,最重要的是个人的荣誉和尊严。
正是为了雄心和骨气,他才给自己规定了反抗上层社会的责任,这是于连值得肯定的方面。
但于连的奋斗反抗注定是会以悲剧而告终的。
他追求自由平等,维护荣誉尊严,反抗不公压抑是合理的,没有错,他的错就是太过于自我追求,太注重个人奋斗,他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的,他的反抗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迹和飞升,没有明确的政治理想。
这种个人主义的反抗一旦个人的追求得到满足,就很容易同现实妥协。
他的奋斗和抗争“是除了个人尊严和出路而别无他想的个人英雄主义”,他想靠个人奋斗取得成功,但生不逢时,在这个扼杀一切生机的王朝复辟时代,他只能扮演“一个叛逆的平民的悲惨角色”,成了与“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人”。
另外,于连人单势薄,反动势力强大,他要靠自己之力反抗上层社会,取得成功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于连必定要失败,成为悲剧人物。
现代社会迅猛发展,新生事物接连不断,生活多姿多彩,人们的追求目标也多种多样,理想事业、名誉成就、权力地位、金钱美色等等,都驱使人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为了达到目的,于是涌现了一些现代的“于连”,他们身上同样有着“红”与“黑”的交织,理想与现实,自由与放纵、自尊与自卑、正直与虚伪、反抗与妥协等也相互纠葛。
自我实现成了他们人生中最高的奋斗目标和生命生存的最高境界,他们自我奋斗的目标就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而在没有任何精神信仰支撑的过程中,人要支配物质,而物质又反过来要支配着人,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造就了现代人生存的困境。
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奋斗中,可能
因社会或个人的一些因素影响而受到羁绊,同时也会受到金钱、权力、名誉、美色等的诱惑,于是物欲膨胀而带来的精神危机成为现代“于连”悲剧的重要特征。
这种以个人为中心,为满足自己利益而奋斗的人生追求,最终也将遭到失败。
所以,自我实现不仅是于连所处时代人们的追求,也是现代、甚至未来人们的追求,自我实现中人的内在矛盾和外在冲突不解决,人在自我实现中的悲剧就不可能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