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经济思想与儒家和西方经济思想的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经济思想与儒家和西方经济思想的差异
老子的经济思想与儒家和西方经济思想的差异
一、《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历史中尽管统治者以儒学思想作为其巩固政权的政治武器,但《老子》以其"道"的思想,融入了哲学思维并加以辩证阐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思想体系. 老子的《道德经》从根本上阐述了哲学上的基本问题,阐述了天地万物从何而来归往何方,以及万物运行的客观规律,提出了"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第一章)的基本哲学论题,说天地万物产生于"有名","有名"又由"无名"孕育而来,这"无名"即老子的所谓的"道",这"道"有两重含义,一是物质世界的实体,亦即宇宙本体;二是支配物质世界或现实世界变化的普遍规律.
〔1〕《道德经》中老子虽然探讨的是世界本源问题,但所有的一切理论及其论述还是离不了他对于现实的观察,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雄踞一方,在国与国的战争之中受到迫害程度最早最深的往往是农民阶层, 而老子的思想基本上是倾向农民小私有者阶层的.
〔2〕在老子看来统治者不应该干预百姓的生活, 统治者用于管理和束缚百姓的一切政治措施大都是不必要的,真正的体"道"的圣人国君要能够"处无为之事,言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国君的治国上策是顺应天性,任其百姓发展,而不加以干预. 道德经中有一句"太上,下有知之" (《道德经》第十七章),意思是说理想的执政者百姓们仅仅知道有他,但不知道他做了什么,因而帝王之力于百姓是非常有限的. 老子的道德经主要从治国的角度来阐述其"道"的思想,对统治者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第三十七章)的思想主张.
当然这种政治主张有其消极的一面, 因为老子是站在农民阶级利益这一边的,农民阶级属于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力量同君王对抗, 故只能期冀出现一位理想的执政者来施无为之政,但这是不可能的,封建统治阶级不可能放弃自己的统治力量任百姓发展,因此老子的守静、无为、寡欲、退让等思想难以得到统治者的青睐.
二、老子的主要经济思想及其所形成的原因
在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化,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确定,在这一过程也是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 矛盾的集中爆发决定了需要相应的思想来加以阐释和缓解矛盾, 于是当时各国之间的战乱以及社会的变革促使了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关于治国治世的思想,形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诸子百家提出的有关思想对当时乃至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孔子确立的儒学,以孔孟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了思想上的绝对统治地位, 其余有关思想比如道学、法学、墨学等也在中国的历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尽管老子的学说主要是从帝王如何执政来加以论述,当然也涉及到如何做人处事. 但没有直接论述经济活动的规律,原因总结应该主要有二,其一是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之际还是封建社会的初期, 奴隶社会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生产力不可能很发达,当商品满足于家庭的需要后用于供给到社会上的毕竟很少,所以现在的一些"市场"、"经济"等概念在当时还是很模糊的,自然而然,《道德经》里直接关于归于经济的一些活动还是很少的; 另一个原因是道家学派关注的是世界本源及其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 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对于经济、商业这一类功利性质非常强的活动是持排斥态度的,道家学派强调清静无为,逐利之人在老子的眼里绝对是连"下德"之人也算不上了,属于末流之辈.
这两个原因决定了我们难以直接从《道德经》中找到与经济有关的事例,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中摸索出经济方面的思想, 探讨经济管理的根本乃其经济现象或管理活动背后支配其形成的规律, 这与老子探讨万事万物背后所蕴含的"道"亦即支配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如出一辙,都是揭示研究对象背后所掩藏的一些客观性的东西.
在老子的理论中,对物质财富是持有鄙夷态度的,道家学派注重内在精神世界的修为, 在道德经中有这么一段,"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田猎 ,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第十二章),这足以可以看出老子对于商业活动的厌恶. 在儒家学派主张要维持社会上的伦理道德关系、礼仪法治,就要在社会上构造层层的等级制度,难得之货可以看成身份的象征,所以它的存在是必要的. 但在老
子看来这些都是人类利用原本自然之物加以改造而来的东西,其生产、流通的过程组成了经济的一部分即手工业和商业, 这些由伦理礼义和等级关系所产生的一系列生产活动在老子看来都是社会的毒瘤,"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老子主张"绝巧弃利"(《道德经》第十九章).
老子反对工艺乃至反对商业的原因从哲学上看, 道教学派注重自然之本性,所谓"朴". 工业生产首先就是改变自然界的形体以适应人们需要的,这破坏了自然界的本性;从社会经济来看,战国手工业的巨大发展,在军事器械上表现的最为突出,这和他们反对兼并战争,憎恶当时的权贵的思想更是不相容的.
〔3〕但这两点原因其实都与老子代表的对象所处的阶级地位为小农经济软弱地位所决定的, 且不说老子注重内在精神修养而忽视外在的物质财富, 单从老子所代表的阶级来说,为农业生产者,他们在战国诸侯割据以及社会变革时代所遭受的利益损失最为深重. 但由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在农业之外其余各行各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就使得农业的地位相对来说遭到削弱. 统治者的苛政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以牺牲农业的代价来换取其他行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聚敛更多的财富从而不得不加大对农民的剥削. 但又由于这些破了产的公社农民所处阶级软弱的地位并且没有强大的政治武器,无法与统治者相抗衡, 所以代表小农阶级的道家学派很明显的表现了对手工业、商业等新兴行业的厌恶.
当然老子的学派对经济的排斥不全来自于小农阶级利益的损失,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道教学派所研究的对象更侧重于世界本源和万物万事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就决定了他们更注重内在精神世界的修养, 外在的一切有形之物出于无名也终于无名,但凡有名之物不遵循"道"(即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发展的规律)都会过早的走向灭亡,即"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道德经》第三十章). 经济活动实质是就是利益活动,道教注重守静寡欲、绝巧弃利,从这一方面来看, 道教所研究的对象也决定了他们对于经济活动的排斥. 然而我们在这里要在一定程度上淡化老子的这种精神上的价值取向, 否则对老子理论中的经济思想就无从研究了.
三、老子的经济思想与儒家思想和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对比
关于老子的经济思想这里我认为要强调两个对比,第一点是将道家的思想与儒家的思想加以对比, 以体现老子的价值观以及经济思想; 第二点将老子的经济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加以对比, 以体现中西文化的相同点以及差异. 前者是由于儒家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占据了绝对的思想统治地位, 后者则是由于西方的自由经济思想与老子的"无为而治"有着极大的相同之处. 将这三者统一起来看,我们对于道家的经济思想将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一)老子与儒家经济思想上的差异
孔子提出了义利观,这是孔子思想的灵魂,于此之上产生了相应的生产与商业观、分配和消费观、财政观,这一系列的派生观点都离不开其核心"义利"二字. 儒家在行为处事方面强调重礼义, 任何活动要受到社会伦理的限制,"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都说明了伦理标准在其理论中的重要性. 而老子在行为处事方面则主张顺应自然, 儒家所确定的礼义廉耻等道德标准其实是社会失"道"后的表现,这在《道德经》的部分章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道德经》第十八章),德经的第一张对此也有表述,"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这些老子对于儒家思想的直接批判, 他们认为儒家的这些伦理思想是对百姓的一种束缚, 任何的经济活动违背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是一种反自然的活动.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八章),这些儒家文化所重视的因素在老子那里全部成了危害社会的罪魁祸首. 所以他们强调顺应天道、无为而治,政府应当行无为之政, 并对统治者提出了下列建议"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指放任自流,而是要顺应自然,统治者们所施行政策的应符合自然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并利用这些客观规律对百姓的生产活动加以指引,而不是强加干涉.
儒家对农、商、手工业等不同行业分别给与了不同层度的重视,提倡各部门均衡发展,〔4〕老子则可以说是将重心全部放在了农业生产
上,认为农业是一国之根本,这是由于老子崇尚清心寡欲、知足知止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农业为其生存提供了维系人们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 而其他行业对自然资源加以改造而来的各种财富给百姓带来了过多的私欲,有私
欲就会产生矛盾进而产生斗争,那么社会将会陷入混乱. 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对老子的这一狭
隘思想加以批判了,固然老子提出了"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四十章)的光辉命题, 认为
自然界所存在的客观规律会使万事万物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任何生命体终将归于死亡,万
事万物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从无到有, 又将回归于无的这么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5〕故
老子对于发展是持有消极态度的,认为物极必反,物壮则老. 但老子以朴素的辩证主义观点将
自然之道完全推及道人道就犯了过于绝对的错误, 他只认识到了万事万物只会顺着循环的
方向发展, 却没有认识到事物也会沿着前进和上升的方向发展, 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就
属于后者,反观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有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再发展到后来的资本主义
社会,一直到我国现在的社会主义,我们可以看到这不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而是一个发展进步、逐级上升的过程. 由于老子对于世界发展认识的不同, 所以对于经济的认识也只能处于一种
原始落后的状态,如果说儒家的经济束缚于伦理道德,那么老子的经济认识则困于他对于人
生保守的态度上.
老子的人生态度也决定了他的消费观也是趋于保守的, 这和儒家以礼的等级制度来规
范社会成员消费思想也是不同的.〔6〕老子不仅强调"不贵难得之货" (《道德经》第三章),
而且重视节俭,"制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 重积德,则攻无不克"(《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在这里老子把节俭看做是攻无不克的法宝,也说了"俭,故能广 ",
节俭对于经济来说有其两面性 ,在老子的时代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社会环境不稳定,这决定了
个人、家庭乃至国家都要进行必要的物资储备, 故在当时的年代崇尚节俭非常有必要. 但对
于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来说,消费观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如果任然将老子的一味
从俭的思想贯彻到今天, 那我们现在这内需不足的社会状况将更为严重.
(二)老子的经济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差异
但和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相比,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与之类似, 都主张政府不要对民众
的生产活动过分的进行干预, 这在西方自由主义思想里的表述是市场经济会由一只"看不见
的手"自行调节,任何市场的失衡都会通过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来恢复均衡,而
政府的一切干预政策比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造成经济波动的因素,政府经常性的干预
会造成经济内部的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性决定了政府原本为了平抑经济的政策却加剧了
经济的不稳定性, 所以自由主义思想的提出者们认为市场的有效运行得依靠市场内在的基
本规律, 亦即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 西方社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对外发动殖民主义战争,这种扩张政策
是依靠军事侵略、经济侵略的手段来逐步控制对方的政治经济. 所以这就需要自由主义思
想来形成向外扩张的动力, 这种自由主义思潮在当时不仅带来了国
内经济的活跃, 而且带来
了向外传播的趋势. 但是我们得辩证地看待问题,西方的这种自由思想乃是带有极强的功利
性质,其目的是为了国民财富的增长,而不在乎这种增长后面所采取的手段以及其本质性质,
我们可以这样说西方的这种自由主义思想是给他们的侵略行为、攫取财富所编造的一种借口, 其自由是建立在被侵略国的痛楚之上的, 这种自由与受压迫的对立关系决定了矛盾的对立与严重激化. 在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泛滥过后,国家内部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以及世界范围内的战争, 将这种自由主义内在的缺陷展露无遗,自由主义思想岌岌可危.
老子的"无为而治"与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都强调统治者不要过分干预民众的生产活动和经济的发展, 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来治国治世,但老子的理论中的"为无为"与西方当时主张的"行自由"有着本质区别. 这种区别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两点上,其一,本质不同. 对当时的
西方而言,个人主张自由思想是为了从他人那里得到个人财富的积累,国家主张自由主义思想是为了从他国那里得到本国财富的积累,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利益,而且这种利益的得取都是以损害他人的利益为前提. 而老子的为无为是从百姓的角度出发,尤其代表着广受迫害的农民阶级,他的无为政策同样也是强调百姓的自由, 认为统治者不应对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带来过多的干预, 但他的这种自由乃是社会上一种平和的状态, 心态上的平和决定了老子强调的无为思想忽视利益的取得. 其二,两者的自由观所依循的规律不同.
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认为存在一个"看不见的手" 来调控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就是由市场而产生并令市场恢复均衡的内在力量,亦即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 而老子所依循的规律乃是支配物质世界或现实世界的普遍规律,这种规律来源于自然界又顺应自然界,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无名之道使万物发展并支配他们的运动,而经济活动和支配经济活动的规律在老子认为并不产于自然界,乃是人类根据自己的欲望改造自然之物的活动, 因此西方自由主义的市场规律并不属于老子所说的规律的范畴. 以上两点区别将老子的"为无为"思想与西方的自由主
义思想明显的划分开来了.
四、结语
虽然老子"无为"的学说和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但根据求同存异的原则,我们更应该看到中西方之间经济思想的共同点, 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强调各自所追求的自由. 他们的这种自由又都与儒家学派存在着的对立,儒家学派更注重于社会伦理和道德标准的拘束,认为国家的管理是极其必要的, 否则社会上将会因为个人的私利活动乱了秩序. 虽
然古往今来不同的学派在认识上存在着差异,我们当然不能说其中任何的一种是完美无缺的,阐尽了一切的真理. 老子的无为论在中国的经济思想史上虽然不及儒家思想的地位那般显着, 但其在历史上绝对是首开先河并且独树一帜, 虽然有其消极的一面我们绝不能否定其存在的意义,他对后来人的意识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仅仅还是老子思想在经济思想方面的体现, 他在哲学思维和中国传统文化上的贡献不可估量.
〔参考文献〕
〔1〕都鹃,李守信,权淑静.浅析道家之 "道 "〔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3).
〔2〕刘雅文. 老子经济思想探讨〔J〕. 东北师大学报,2006,(03) .
〔3〕胡寄窗.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4〕陈启智. 儒家经济思想及其特点〔J〕. 孔子研究,2000,(06).
〔5〕陈鼓应.老子与孔子思想比较研究〔J〕. 哲学研究,1989,(08).
〔6〕傅允生.去奢从简:中国古代消费观溯源---从孔子、老子消费思想说起〔J〕.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