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珠海市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
析)
一、单项选择题
1.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都属于
A.原始人群时期
B.旧石器时代
C.金石并用时期
D.新石器时代
【答案】D
2.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战国时期农业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
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
B.铁犁与牛耕的使用
C.郡县制普遍确立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答案】B
3.春秋时代,出现了“诸侯僭越自己的身份,用天子之礼;卿大夫僭用诸侯之礼、天子之礼”的现象。

这说明
A.世袭制崩溃
B.分封制瓦解
C.宗法制巩固
D.礼乐制破坏
【答案】D
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献典籍汗牛充栋。

某古典文献中有“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等记载。

该文献是
A.《论语》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答案】D
5.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

“九州”的出现
A.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
B.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
C.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
D.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
【答案】D
6.《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制曰:‘……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中所包含的政治制度是
A.皇帝制度与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与世袭制
C.皇帝制度与世袭制
D.宗法制与郡县制
【答案】C
7.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制度
D夺去王侯爵位
【答案】A
8.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如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张骞通西域
【答案】C
9.对如图所示的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A.经济重心南移
B.农业生产恢复
C.社会分工扩大
D.民族交融加强
【答案】D
10.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C
11.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府加强社会流动的重要创造。

以下可以证实这一功能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
【答案】C
12.《资治通鉴·唐纪》:“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这一制度
A.使得官员之间相互倾轧
B.推动专制皇权走向顶峰
C.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
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答案】C
13.如图是古代中国科技成果分布图,这说明古代中国科技
A.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B.体现了传统农耕经济的特点
C.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D.受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答案】B
14.北宋前期,中枢机构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的局面。

这说明,当时北宋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C.削弱了中央集权
D.铲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答案】A
15.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

这一做法
A.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
B.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
C.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
D.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
【答案】C
16.“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郡,与都省互为表里。

”材料记载的政治制度开始实行于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答案】C
17.“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
A.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B.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C.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D.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
【答案】A
18.《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

这种认识
A.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
B.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C.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
【答案】C
19.明初,朱元璋在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

这一举措
A.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D.缓和了君相之间的矛盾
【答案】A
20.下图所示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A.官僚体系的完善
B.东南海防的巩固
C.中外联系的加强
D.国家疆域的奠定
【答案】D
21.1684年,清廷户部设江海关(驻松江)浙海关(宁波)闽海关(泉州)粤海关(广州),监管货物出入和收取关税。

此外,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
明当时
A.政府严格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B.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
C.政府突破朝贡贸易体系
D.外贸繁荣倒逼政府对外开放
【答案】B
22.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粮食的需求量日益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答案】D
23.明代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道”就存在于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

这反映了心学
A.逐步走向大众化世俗化
B.进一步得到民众的支持
C.理论体系发生根本变化
D.逐步背离传统民本思想
【答案】A
24.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

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国家立场决定了战争的性质
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答案】D
25.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焚毁了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这件事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中法战争期间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答案】B
26.据统计,19世纪前期中国茶叶出口占中国贸易总出口量的一半以上,但到了19世纪后期,茶叶出口却出现萎缩,甚至滞销的情况。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中国关税主权完全丧失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C.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27.在1872—1885年的第二阶段中,虽然国防工业仍然是主要的着眼点,但也有更多的关注投向了发展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

这类“洋务”逐渐被看作是“时务”。

这里的“时务”是指
A.创办军事工业
B.兴办民用工业
C.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D.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答案】B
28.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

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
9∶00~10∶00朝鲜与东学党起义
10∶10~11∶00北洋海军的悲歌
11∶10~12∶00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A.基督教与太平天国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
D.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
【答案】B
29.《绝版袁世凯》一书中写到:“好样的如光绪皇帝,数千年的旧制度,人家103天里发了数十条手谕就想改变,后来一个上午就让人给废了。

”该书作者评述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答案】B
30.辛亥革命期间,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有学者称之为“廉价革命”。

这一革命形式
A.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覆灭
B.增加了反封建斗争的难度
C.促成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D.奠定了后来军阀割据基础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

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

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

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诗经·周颂·我将》所蕴含的主要意义。

综合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答案】(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32.历代都城布局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读图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明特点。

(2)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1)特点:①皇权至上。

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区域位于城市中央的北端,基本形成了各市坊围绕皇宫的布局。

②以儒治国。

最高学府国子监以习儒学为主,为选拔官员创造了人才条件;建立孔庙,开创了普建孔庙的风尚;皇宫、市坊等布局,遵循了儒家所倡导的等级分明、严格有序的礼乐原则。

③兼容并蓄。

西市里有大量外商开办的店铺,体现了对外来商业文化的包容;各种宗教的场所在城中并存,体现了对各种宗教的包容。

(2)示例一
信息:唐长安城在规划时就采用明确的中轴线对称布局,宋东京整个城市并未完全形成对称的布局。

说明:唐代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有条件在隋都大业的基础上对长安城进行规划设
计与扩建。

宋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政局不稳,积贫积弱,故始终无法形成规整的棋盘式布局。

示例二
信息:唐代对商业严格限制,宋代商业经济迅速发展。

说明:唐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市坊制,坊市分开。

有集中设置的商业区东市和西市,有布局严整的居民区坊。

宋代东京城“坊”与“市”的界限已被打破;商业区分布很广,且有“晓市”“夜市”。

示例三
信息:唐长安城更多地体现为政治中心,宋东京由单一的政治中心向政治经济中心转变。

说明:东京城中,随处可见商业繁华地区,并有“晓市”“夜市”“鱼市”等专门市场,城市商品经济得到发展,说明东京不但是政治中心还是商业中心。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重大事件
1840—1842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1年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1883—1885年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1888—1889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
1894—1895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90年代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1900—1901年英、美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90年代列强侵华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

【答案】(1)以战争为主要手段;战后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侵略国家日益增多;侵略区域多在边疆和沿长江地区。

(2)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