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S与软交换的比较
软交换系统与IMS系统的比较分析
在相应 的能力上有更好 的表现 。 2 . 2 . 2承 载 层 在承载层方面 . 两大 系统并没有太 大的不 同. 都 有事 I P网络承担 着承载 的工作但 是二 者也有 一定的差异 , I M S系统在 运行的过程中存 在着一定的网络限制 . 而软交换系统则对 网络没有很强 的限制 , 这也 是二者最为主要 的区别 2 . 2 . 3 应 用 层 I MS系统应用层 和软交 换系统 的应 用层 的作 用有着很 大的相似 性. 能够 向用户提 供多种业务 的应用 能力 . 能够更好 的为用户提供各 种相应 的业务 . 在业务扩展方 面也都 体现出更大 的优势 , 使得整个过 程更为灵活 . 工作质量也更 高。 2 . 2 . 4控制层 管理 、 服务注册 、 安全认证等多个功能。同时该系统能够对控制层进行 如果说 . I MS系统架构 与软交换 系统架构有 什么不同的话 ,那就 更加细致 的分解 . 它能够很好的提高 网络架构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是I M S 系统的控制层 比软交换 系统更为复杂 。 2 . 网络 架构 如前文所述 .软交换 系统的控制层功能 主要是通过软交换 机实 2 . 1 软交换系统的网络体 系架构 现。 软交换机可 以独立完成大部分业务控制 。 软交换机之 间则是对等 2 . 1 . 1 边缘接入层 逻辑实体之 间的互连互通 而I M S 系统则按照功能对控制层 网络实体 边 缘接人层的功能实 际上和 电话交换机业 务的接入模块有着 非 拆分 . 并 对每个 功能模块 的逻辑进行规范 , 对每个 接 口 进行标准化 。 此
外. I M S 系统支持终 端的移动特性 , 比如漫游服务 、 链路检测 能力等 , 这对 I M S系统 的控制能力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I M S 系统的网络功能实
软交换与IMS的对比与分析
软交换与IMS的对比与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进步,居民对于通讯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在通讯服务上从原有的软交换网络向着IMS交换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得通讯服务更为方便、快捷且包含更多的内容,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平台。
文章在分析软交换网络应用现状与其所具有的一些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将现有的软交换网络向着IMS的方向推进,并就演进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分析阐述,同时分析了IMS交换与软交换之间的演化关系。
标签:IMS交换;软交换;网络演进前言IMS是由3GPP在R5阶段所引入的,其主要目的是将Internet的功能与移动网络相结合,从而使得用户能够得到更为丰富使用体验。
通过在通信企业将现有的软交换网络向着IMS的方向演进,可以使得通信网络得到更好的拓展。
其中IMS是未来统一核心网的基础,通过使用IMS可以使得IP网上进行多媒体通信的可运营、可管理与可增值成为可能,从而实现Internet与移动网络之间的优势互补。
1 IMS交换简介IMS由3GPP在R5阶段引入,目的是将Internet的体验引入到移动网络,结合两者的优点。
IMS问世之后立即得到了3GPP2、ETSI、TISPAN、、ITU-T等众多标准化组织的认同,IMS核心架构也得到了这些组织的完全重用。
IMS交换是未来统一核心网的基础,其具有如下的特点:(1)采用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协议作为会话控制协议,利用SIP简单、灵活、易扩展、媒体协商便捷等特点来提高网络的未来适应能力。
(2)业务逻辑分布在不同的应用服务器中,网络只提供传输能力,实现业务逻辑与网络传输的完全分离,以最大程度的支持端到端业务。
(3)采用标准的SIP协议为业务触发接口,签约数据为匹配规则,完成业务触发条件的匹配,最大程度的支持业务匹配与触发的灵活性。
(4)将用户签约数据集中存放在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中,供会话控制网元与业务处理网元下载,最大程度的支持用户与业务的移动性。
IMS与软交换的区别(新)
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IMS是英文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的缩写中文译名:独立媒体服务IMS是MEGASTAR公司的一个部门,创始人Blong.He. 专门从事独立媒体运作业务。
IMS 1.1.IMS技术概念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IP多媒体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形式,它能够满足现在的终端客户更新颖、更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目前,IMS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
但是,目前全球IMS网络多数处于初级阶段,应用方式也处于业界探讨当中。
1.2.IMS的定位IMS在3GPPRelease 5版本中提出,是对IP多媒体业务进行控制的网络核心层逻辑功能实体的总称。
3GPP R5主要定义IMS的核心结构,网元功能、接口和流程等内容:R6版本增加了部分IMS业务特性、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规范和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特性等;R7版本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订,要求IMS支持数字用户线(xDSL)、电缆调制解调器等固定接入方式。
软交换技术从1998年就开始出现并且已经历了实验、商用等多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比较成熟。
全球范围早已有多家电信运营商开展了软交换试验,发展至今,软交换技术已经具备了替代电路交换机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能力。
在软交换技术已发展如此成熟的今天,IMS的出路在何方?又该如何发展和定位呢?首先需要对IMS和软交换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如果从采用的基础技术上看,IMS和软交换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基于IP分组网;都实现了控制与承载的分离;大部分的协议都是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许多网关设备和终端设备甚至是可以通用的。
IMS和软交换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在软交换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IMS更进一步的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2)IMS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因此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并增加了外置数据库——归属用户服务器(HSS),用于用户鉴权和保护用户业务触发规则;(3)IMS全部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的信令,而在软交换中,SIP只是可用于呼叫控制的多种协议的一种,更多的使用媒体网关协议(MGCP)和H.248总体来讲,IMS和软交换的区别主要是在网络构架上。
软交换和IMS的关系
软交换和IMS的关系摘要:当前软交换和IP多媒体子系统(IMS)成为下一代网络融合的2个方向,两者都基于IP承载,都具有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思想。
根据二者的体系结构与特点,软交换可作为传统电话网的平滑过渡,而IMS在业务的应用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文章介绍了NGN、软交换及I MS等概念,对软交换及I MS 做了简单比较,并对网络融合方向提出了看法。
NGN 是英文Next Generation Net-work的缩写,字面意思是下一代网。
目前研究的NGN是一个基于分组的核心网络(有别于先前的时分复用网络),能够提供包括电信业务在内的多种业务,支持多种宽带能力和具有按需求的服务质量(QoS)进行传送的技术,实现与业务相关的功能与底层传送技术的独立。
它可以根据用户的选择自由地接入网络、业务提供者和业务。
软交换是交换是一种功能实体,为NGN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NGN呼叫与控制的核心。
软交换技术作为业务/控制与传送/ 接入分离思想的体现,是NGN體系结构中的关键技术,其核心思想是硬件软件化,通过软件的方式来实现原来交换机务的控制、接续和业务处理等功能,各实体之间通過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在NGN中更快地实现各类复杂的协议及提供业务。
在我国《软交换设备总体技术要求》中规定,软交换是电路交换网向分组网演进的核心设备,也是下一代电信网络的重要设备之一。
它独立于底层承载协议,主要完成呼叫控制、媒体网关接入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要功能,并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机所能提供的业务以及多样化的第三方业务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 多媒体子系统)是3GPP 在Release 5 及更高版本中提出的支持IP 多媒体业务的子系统,它为移动通信构建了提供IP 多媒体业务的统一的体系构架和基础设施,尤其基于SIP (sessioninitiation protocol,会话初始化协议)的功能丰富的业务控制过程,将IP 灵活的业务能力植根于移动通信体系之中,极大地提高了移动业务生成能力。
NGN中的软交换和IMS技术的比较与分析
维普资讯
吕振华 : G 中的软交换和 I S技术的比较 —— I N N M — —— —与分析 —— — — — 一
室
N 中的软 交换 和 N G
I S技术的比较 与分 析 M
T eCo h mpa io n rs na dAn l sso o twic i g a dI a y i fS f s th n n MS
s f wi h n e w r n MS n t r ,o a i e h i u s o t t i g n t o k a d I ewo k n b sc t c n q e , s c
srie i lme tto n tn ad . h n c mp ste a — evc mpe nain a d sa d r s t e o  ̄e h d
摘 要 对软 交换 网络 和 I MS网络在 基本技 术、 业务 、 准 标
舅
吕振 华
肋 Z eha ^n u
—
等 方 面的 关键 技 术 问题进 行 了分 析和探 讨 , 对其优 、 并 劣进
行 了比较 。
毕 于 邮 大 算 通 , 学 业 北京 电 学计 机 信系 获 士 位。 国 信 团 州 究 网 学 中 电 集 广 研 院 络技
v n a e n ed s d a t g s a tg sa d t ia v n a e . h
K y r s NGN S f w thn I 3 P T S A e wo d o s i ig MS l c GP I P N
。 前 言
下一 代 网络 ( G 的概念 已经提 出很 多年 。 目 N N)
关键 词 下一代 网络
软 交换
软交换与IMS技术初探
软交换与IMS技术初探作者:张岩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01期摘要:软交换和IMS技术都是在发展下一代交换组网过程中受到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的技术,二者具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在研究过程中促进软交换向着IMS技术演进,可以进一步促进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
本文针对两项技术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软交换;IMS技术;技术分析针对下一代交换组网的相关研究以及发展下一代交换组网过程中对技术的应用是当前我国电信运营商重点研究的课题,也是电信运营领域高度重视的内容,为了推动电信事业的发展,就要针对软交换以及IMS技术进行系统的分析,在对比研究中形成深刻的认识。
1 软交换与IMS技术1.1 软交换软交换主要是通过将呼叫控制价功能与媒体网关分离开来,实现对电话交换网与IP电话有效沟通的交换技术,结合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合理使用分组数据网的信息传送能力,促进呼叫控制功能、业务功能以及媒体承载功能的分离。
从广义上讲,软交换泛指一种特殊的体系结构,涉及到边缘接入层、核心交换层、网络控制层和业务管理层几个方面,是下一代交换组网构成元素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应用方面可以促进新老网络实现融合发展。
将软交换作为核心构建下一代交换组网的层次结构。
1.2 IMS技术IMS技术是IP多媒体子系统中较为重要的工程元素,能夠以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形式表现出来。
IMS技术也是下一代交换组网中处于核心控制地位的技术形式,能够对固网和移动融合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进而通过合理应用视频、语音和数据三种不同的业务形式促进下一代交换组网体系的构建。
IMS技术最初在3G网络中被提出,主要作用是对IP多媒体业务进行控制,是针对网络核心层逻辑功能实体实施的总体概括。
随着技术的发展,由于其本身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特征,具备完善的全分布式架构,使其在应用方面更为广泛,成为对下一代交换组网进行研究的基础。
对IMS技术的网络框架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是将SIP协议作为中心的分布式网络架构,因此在研究中要从SIP协议入手对IMS技术加以研究,对协议中定义的多种对象在IMS 网络各种网元中融合和改进情况形成明确的认识。
软交换与IMS技术的探讨
蝴
博■ 帆
电话帆
P‘ 户 ( 甩
I P电话 网关不但要执 行媒体格式 变换 ,还 要进行信令 转 换 。除 此之 外 , 要控 制 网关 内部 资 源 , 每 个 呼 叫 建 立 网 关 内 还 为 部的话音通 路。这种 网关结构对 I P电话的大规模部署具 有相 当的制约 , 主要表现在 : 网关集 多种功 能于 一身 , 过于复杂 , 导 致其可扩展性差 , 且没有故障保障机制 。于是业界提 出了网关 分解 的概念 , 比如 IU T在其 H 33协议族 中定义 的 H3 3网 T— .2 .2 关功能分解模型, 图 2所示。 如
呼 叫服 务 器 、 体 网关 控 制 器 等 要领 的集 成 。 媒
3 软交换平滑演进到 I MS的观点
固 定 网络 中 , 交 换 和 I 软 MS的 界 限 比较 模 糊 , 定 软 交 换 固
1 软 交换 与 I MS技 术发展 分析
随着分组语音技术发展的进一步需要, 于电路交换 的语 基 音 网必将和基于分组交换 的数据 网融合 , 形成可以传递语音和 数据等综合业务 的新一代 网络 , 电信网最终将过渡到统一的分 组交换 网络 。 同 时 , 一 时期 I 电话 技 术 的发 展 , 其 是 网 关 分 解 思 想 这 P 尤 的出现 , 一步促进 了交换机 体系结构的演 进方式。在早期 的 进 I P电话系统 中, 由于规模 较小 , 一般 采用集成 式 电话 网关 ( 如 H. 3网关) 3 2 建立 P T S N和 Itre 之 间的互通 连接点 , nent 实现方 式 如 图 1所 示 。
2 MS技术进 一步发展 了软 交换 的技术特点 I
() 务 与 控 制 彻 底 分 离 。传 统 软 交 换 虽 然 将 大 部 分 增 值 1业 业务分离 出来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了业务层 , 其 自身仍 然保留了一些补充业 但
IMS、软交换、NGN三者关系与网络演进
IMS、软交换、NGN三者关系与网络演进两年前业界在谈论NGN的时候,不同的人说的NGN差别很大,以至于有人提出了狭义的NGN和广义的NGN概念,以示区别。
现在,随着IMS概念在国内的引入,谈论IMS的人也多起来了,难免出现当初NGN概念刚推出时的情形。
因此,本文企图从什么是IMS和提出的背景开始,结合我们熟悉的软交换和NGN概念,来解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便对IMS的作用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一、什么是IMS1、3GPP IMS和3GPP2 MMDMS是IP Multimedia Subsystem的英文缩写,最初出现于3GPP研究的R5版本3G系统中。
了解3GPP 3G移动系统的人知道,随着技术、业务和时间上的不断推进,3G的规范分为R’99、R4、R5、R6等版本。
从3G移动系统的核心网角度来看,R’99版本同2.5G相比,其网络架构是一致的,均存在一个电路域和一个分组域。
也就是说,从2.5G到3G的R’99,主要是在提供的业务上有所变化,而在网络架构上没有什么变化。
但是,到了R4版本,网络架构有了较大的变化。
其电路域的核心网不再基于TDM的电路交换方式,而是基于分组域相同的IP骨干网;同时,引入了MSC 服务器和媒体网关来替代传统的MSC,以便在R4版本的网络中提供语音业务。
所以,R’99到R4是网络架构上的变化,但在提供的业务上是没有区别,引入的MSC服务器也只是为了语音业务而设计。
自从以GPRS为代表的分组域概念推出后,出现了多种移动数据业务,也不乏有成功者,而在前几个版本中,对数据业务和应用的提供没有定义统一的网络架构,因此,到了R5版本,为了解决如何为移动数据用户提供IP多媒体业务,提出了IMS的概念。
也就是说,IMS是为了IP多媒体业务所提出,因此,从理论上来说,R4到R5主要是在提供的业务上,而不是在网络架构上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以及无线和终端全IP化的出现,R4网络中的MSC 服务器架构将逐步退出,取而代之是IMS网络的扩大和扩张。
软交换与IMS技术研究与对比
软交换与IMS技术研究与对比作者:张升伟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5期摘要:本文介绍了软交换和IMS及其特点,并对软交换和IMS的区别进行了研究分析、对比。
关键词:通信技术;软交换;IMS;SIP;中图分类号: S972.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软交换及其特点1.1软交换的提出软交换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IP电话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在通信网由窄带向宽带过渡,由电路交换向分组交换演进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
它继承了电信网集中控制的架构和可靠的信令技术,采用分层的机构实现了呼叫控制和媒体处理相分离的原则。
经过几年的发展,软交换在国内电信、移动、网通等运营商的网络上实现了大规模的商用。
运营商采用软交换技术实现了公共电话交换网(PSTN)向NGN的演进,通过引入彩铃、“一号通”等新业务实现了业务收入的持续增长,并降低了总体运营成本。
1.2软交换的特点以软交换为核心的NGN基于IP网络,实行业务、控制、承载以及接入分离和开放的架构。
与传统PSTN相比具有下述特点:(1)突破地域组网限制交换机基于有连接的TDM网络,这限制了一个局点的覆盖范围。
由于基于IP分组网络,一个软交换控制的Dateway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地域。
这个组网能力上的重大突破,带来了运营的巨大变革。
(2)突破64KTDM带宽约束在PSTN时代,通信信息基于64 kbit/s的TDM通道进行传递,主要传递语音信息,也少量支持视频传递。
质量稍好的视频信号需要同时连续占用多个64;kbit/s同步通道,这个约束使得PSTN中开展视频业务受到了限制。
在NGN中,媒体流跑在IP分组承载网络中,网络对媒体流的带宽没有约束。
(3)扩展了人机交互手段普通话机是人们使用PSTN的单一接口,这个接口简单而且标准化。
普通话机过于简单的交互能力约束了PSTN的新业务发展,多数智能业务是依靠按键机械而烦琐的交互来提供业务的。
NGN基于IP网络,Internet为NGN提供很多成功的人机交互的方法。
IMS与软交换的区别(新)
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IMS是英文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的缩写中文译名:独立媒体服务IMS是MEGASTAR公司的一个部门,创始人Blong.He. 专门从事独立媒体运作业务。
IMS 1.1.IMS技术概念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IP多媒体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形式,它能够满足现在的终端客户更新颖、更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目前,IMS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
但是,目前全球IMS网络多数处于初级阶段,应用方式也处于业界探讨当中。
1.2.IMS的定位IMS在3GPPRelease 5版本中提出,是对IP多媒体业务进行控制的网络核心层逻辑功能实体的总称。
3GPP R5主要定义IMS的核心结构,网元功能、接口和流程等内容:R6版本增加了部分IMS业务特性、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规范和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特性等;R7版本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订,要求IMS支持数字用户线(xDSL)、电缆调制解调器等固定接入方式。
软交换技术从1998年就开始出现并且已经历了实验、商用等多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比较成熟。
全球范围早已有多家电信运营商开展了软交换试验,发展至今,软交换技术已经具备了替代电路交换机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能力。
在软交换技术已发展如此成熟的今天,IMS的出路在何方?又该如何发展和定位呢?首先需要对IMS和软交换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如果从采用的基础技术上看,IMS和软交换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基于IP分组网;都实现了控制与承载的分离;大部分的协议都是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许多网关设备和终端设备甚至是可以通用的。
IMS和软交换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在软交换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IMS更进一步的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2)IMS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因此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并增加了外置数据库——归属用户服务器(HSS),用于用户鉴权和保护用户业务触发规则;(3)IMS全部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的信令,而在软交换中,SIP只是可用于呼叫控制的多种协议的一种,更多的使用媒体网关协议(MGCP)和H.248总体来讲,IMS和软交换的区别主要是在网络构架上。
电力系统应用中软交换及IMS技术比较
电力科技 电力系统应用中软交换及IMS技术比较姚星源1,陈杭洲2(1.国网铜川供电公司,陕西 铜川 727000;2.国网安康供电公司,陕西 安康 725000) 摘要:伴随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逐渐增快,人们在通讯方面的要求逐渐提高。
为了让用户的实际诉求得到有效满足,各区域逐渐增大了电力通信网的探究力度,其中IMS技术、软交换技术是拓展新业务的核心技术。
因此,本文对于这两种技术展开论述,对这两种技术在电力体系中的运用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软交换技术;电力通信;IMS技术;应用伴随我国电力网络电力机制变革速度的增快,另外为了给智能电力网络的通信业务提供强大的支持,需大大提升国家电网行政办公交换网的囊括范围与业务开展水平。
IMS技术是新兴的网络通讯技术,能够支持更多数量多媒体业务的开展。
这项技术运用承载、管控、业务互相分隔的结构,和之前的软交换技术比较,更适宜用来布置与研发多媒体等级别较高的应用型业务。
为此,本研究对软交换技术和IMS技术运用进行具体剖析和论述。
1 软交换及IMS技术比较1.1 软交换技术概述软交换技术也可以称为媒体网关控制、AGENT等,这是一种独立存在于传输网络中的技术,可以实现媒体网络开放化的作用,还能够推动呼叫控制的有序化,自身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软交换技术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呼叫控制。
软交换技术可以独立于协议和设备呼叫,在软交换网络中可以保证执行的安全性,不会产生错误的应用行为和有害影响,具体可开展的控制操作有很多,例如呼叫处理、资源控制及连接控制等。
(2)媒体网关介入。
该功能能够将多类别的媒体网关连在一起,比如PSIN的IP中断网关、数据媒体网关等等,而且能够和SIP客户端等相连,进而让有关功能全面发挥出来。
(3)提供业务支撑。
软交换技术是侧重常规电话业务、新型多媒体业务所存在的不足的处理方案,能够为PSTN/ISDN交换机供给多种业务支撑。
1.2 IMS技术简述IMS用英文单词IP Multimedia Subsystem表示,也就是IP多媒体子系统,依托在移动通信互联网上开展多媒体业务,逐步应用演变成多元接入模式下的关键网络机制。
在电力系统应用中软交换及IMS技术比较
在电力系统应用中软交换及IMS技术比较作者:毛卉罗仁华孙红霞周至寯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7年第14期一、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电力电话交换网络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度及行政语音网络分别用于传送电力系统调度电话及办公电话信号。
调度电话具有跟随调度席位走的特性,需要考虑主、备系统的互通、异机同组的呼叫共振等功能;而行政电话则具有系统用户容量大、用户数量攀升迅速、大流量业务需求增长等特点。
目前省内的电力调度、行政交换网仍以程控交换技术为主,但程控交换技术存在的问题日趋明显:设备老化、故障率逐年升高、维护成本增加;调度程控交换系统主、备投资高、实时切换困难;程控交换机容量已经不能满足电力行政系统日益增长的业务量需求;电力营业厅网点覆盖采用程控交换网性价比低;程控交换设备人机维护复杂度较大。
二、技术分析2.1 软交换技术软交换技术是基于VoIP 应用到电话交换网中应运而生的,以分组交换为基础,实现呼叫控制和承载的分离,目前在我国固网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技术较为成熟。
软交换技术相比传统的程控交换,有以下特点:软交换技术可灵活提供多类型业务需求,如语音、多媒体、数据,而程控交换相对单一,仅支持语音信息;软交换基于分组交换、网络利用率高、可通过网管协议转换灵活实现不同系统之间的互通;软交换网络组网灵活,可依据承载网结构灵活扩容网元。
2.2 IMS 技术IMS 是IP 多媒体子系统,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支持移动性管理并具有服务质量QOS 保障机制。
与软交换技术相比,IMS 技术具有以下特点:IMS 及软交换均基于分组交换,但IMS 主要用于移动多媒体业务;国际关于软交换的技术标准已较为成熟,而当前IMS 技术标书仍处于分版本发布阶段;国内运营商的软交换产品应用广泛、产品性能已经过实践检验,而IMS 技术商用产品的功能、运行稳定度仍有待验证;IMS 全部采用SIP 协议;而软交换则除SIP 外,还支持MGCP、H.248 等协议,其对语音业务的侧重更为明显。
IMS与软交换的区别(新)
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IMS是英文Independent Media Services的缩写中文译名:独立媒体服务IMS是MEGASTAR公司的一个部门,创始人Blong.He. 专门从事独立媒体运作业务。
IMS 1.1.IMS技术概念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是IP多媒体系统,是一种全新的多媒体业务形式,它能够满足现在的终端客户更新颖、更多样化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目前,IMS被认为是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也是解决移动与固网融合,引入语音、数据、视频三重融合等差异化业务的重要方式。
但是,目前全球IMS网络多数处于初级阶段,应用方式也处于业界探讨当中。
1.2.IMS的定位IMS在3GPPRelease 5版本中提出,是对IP多媒体业务进行控制的网络核心层逻辑功能实体的总称。
3GPP R5主要定义IMS的核心结构,网元功能、接口和流程等内容:R6版本增加了部分IMS业务特性、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规范和无线局域网(WLAN)接入特性等;R7版本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订,要求IMS支持数字用户线(xDSL)、电缆调制解调器等固定接入方式。
软交换技术从1998年就开始出现并且已经历了实验、商用等多个发展阶段,目前已比较成熟。
全球范围早已有多家电信运营商开展了软交换试验,发展至今,软交换技术已经具备了替代电路交换机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能力。
在软交换技术已发展如此成熟的今天,IMS的出路在何方?又该如何发展和定位呢?首先需要对IMS和软交换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和分析。
如果从采用的基础技术上看,IMS和软交换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基于IP分组网;都实现了控制与承载的分离;大部分的协议都是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许多网关设备和终端设备甚至是可以通用的。
IMS和软交换最大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在软交换控制与承载分离的基础上,IMS更进一步的实现了呼叫控制层和业务控制层的分离;(2)IMS起源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应用,因此充分考虑了对移动性的支持,并增加了外置数据库——归属用户服务器(HSS),用于用户鉴权和保护用户业务触发规则;(3)IMS全部采用会话初始协议(SIP)作为呼叫控制和业务控制的信令,而在软交换中,SIP只是可用于呼叫控制的多种协议的一种,更多的使用媒体网关协议(MGCP)和H.248总体来讲,IMS和软交换的区别主要是在网络构架上。
软交换和IMS的区别
软交换和IMS的区别
佚名
【期刊名称】《通信世界》
【年(卷),期】2005(000)040
【摘要】@@ 软交换是什么?rn本质上讲,软交换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它更多的是相对于传统交换机而言的.与传统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和电路交换合一的模式不同,软交换的重点在于呼叫控制,它没有传统交换机的交换网片,这就是它"软"的地方.【总页数】1页(P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6
【相关文献】
1.移动软交换与固定软交换的区别 [J], 邵伟翔;杨金生
2.移动软交换与固定软交换的区别 [J], 邵伟翔;杨金生
3.软交换与IMS技术初探 [J], 张岩
4.软交换和IMS技术实现固定和移动核心网融合的方法 [J], 解炜
5.软交换和IMS技术实现固定和移动核心网融合的方法 [J], 解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NGN_软交换和IMS的关系
IPQoS 参数,发送给 A-RACF 和边界网关功能 (BGF),以请求相应的 QoS 资源预留。
资源。
2.4 选择机制
A-RACF 位于接入网中,具有接纳控制和网络策略汇聚的功能。
为了能够在相关功能实体之间传递 QoS 请求,功能实体首先需要
从 SPDF 接收请求,然后基于所保存的策略实现接纳控制,接受或拒 选择通信方,RACF 定义了两种机制:静态机制和动态机制。所谓静
盗用的现象发生。
务支持节点 (SGSN/GGSN) 等,直接执行传送层 QoS 的协商。
1 功能架构和实体
2.3 资源控制模式
1.1 TISPAN RACS 的功能架构
RACF 支持“拉 (Pul)l ”和“推 (Push)”两种方式的 QoS 资源控
RACS 由两个实体组成:基于业务的策略决策功能 (SPDF) 和接 制模式,以适应不同类型的 CPE。所谓 Pull 方式是指 SCF 为 CPE 发起
信息科学
民营科技 2009 年第 1 期
浅谈 NGN、软交换和 IMS 的关系
王 东 李连松 (黑龙江电信国脉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 要:下一代网络 (NGN) 是业界的热点话题,其中关于 IP 多媒体子系统 (IMS)、软交换 (Softswitch) 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需要达成 共识。软交换和 IMS 都是属于 NGN 的业务网。软交换从设备的实现而言,应该可以平滑演进到 IMS,但是从网络的演进而言,由于软交换将主 要支持传统的公共交换电话网/综合业务数字网 (PSTN/ISDN) 业务,而它的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都是在本地实现,因此要实现向 IMS 的平滑演 进有一定难度。
绝对传送资源的请求。A-RACF 通过 e4 参考点从网络附着子系统 态机制是指功能实体通过静态配置的本地信息确定对端实体 (例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MS与软交换的比较
1.软交换概念
软交换(Soft-Switch)的基本含义就是把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中分离出来,通过服务器上的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包括呼叫选路、管理控制、连接控制(建立会话、拆除会话)和信令互通(如从SS7到IP),其结果就是把呼叫传输与呼叫控制分离,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建立分离的平面,使业务提供者可以自由的将传输业务与控制协议结合起来,实现业务转移。
软交换采用了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API),允许在交换机制中灵活引入新业务,主要提供连接控制、翻译和选路、网关管理、呼叫控制、带宽管理、信令、安全性和呼叫详细记录的生成等功能。
2.IMS概念
IMS(IPMultimediaSubsystem)即IP多媒体子系统,由3GPP标准组织在R5版本基础上提出,是在基于IP的网络上提供多媒体业务的通用网络架构,R5版本主要定义了IMS的核心结构、网元功能、接口和流程等内容;R6版本对IMS 进行了完善,增加了部分IMS业务特性、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规范和WLAN 接入等特性;R7加强了对固定、移动融合的标准化制定,要求IMS支持xDSL、cable等固定接入方式。
3.IMS与软交换的比较
3.1 IMS网络与软交换网络的联系
需要从固定软交换和移动软交换网络两方面分别加以分析:对于固定网络中的软交换,两者是一个互通和演进的关系;对移动网络中的软交换,是一个业务互补、网络互通、融合替代的关系。
固定软交换已经具备了基于SIP的智能终端接入能力和SIP的会话控制能力,首先通过将用户数据从软交换中提取出来,建设独立的用户数据库并通过标准的信令进行访问,再将软交换的业务逻辑从交换中提取出来,实现业务与控制的分离,这样软交换网络己具备IMS的核心特征。
在网络的演进过程中,会形成S一CSCF、P一CSCF、I一CSCF的分布。
而移动软交换的CS域和IMS域不是平滑演进的关系,而是一个业务互补、网络互通、融合替代的关系。
CS域是一个以提供话音业务为主要目标的网络,其引入软交换技术只实现了核心网的承载IP化,并没有解决多媒体业务的提供问题。
IMS域具备了多媒体业务的提供能力,因此,IMS在3G网络中的引入,应该是以CS为互补。
3.2软交换与IMS的区别
接入独立性与SIP全局的支持。
IMS网络是端到端IP承载网络,真正实现了与接入独立,不再承担媒体控制器角色;IMS网络的另一特征是SIP成为端到端的会话控制信令协议,不需要多种不同呼叫信令的支持。
业务与控制的彻底分离。
软交换的技术实现了控制与承载传送相分离,但它并没有实现控制与业务的严格分离,依然与传统交换机相似,承担着基础业务、补充业务等功能,只是对智能业务和增值业务的提供可更加灵活;IMS则实现了业务层与控制层的完全分离。
用户数据与交换控制的分离。
由于IMS开始是3GPP定义在WCDMA移动网络上的技术,因此天然具备了这一特征,并且此特性对于向固定网络演进也十分有利,可解决用户的漫游、移动性、智能业务触发等问题;IMS在数据分离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HSS的访问接口用IETF定义的Diameter协议,取代了原来移动网络中的媒体访问协议(MAP),使之有利于固定网络与移动网的融合及向全IP网络的演进。
将软交换和IMS进行比较,如下表4所示:【下一代网络IMS中QoS的研究】
表4软交换和IMS系统的比较分析
由此可见,从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开放性与融合性更强的IMS代表着固定移动网络融合的趋势,是未来通信网发展的方向。
软交换只是NGN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目前软交换系统初步具备宽带业务的能力(V olP和短信),但多媒体业务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多媒体业务发展要求;IMS才是NGN发展的终极阶段,这样才能整合出针对特定客户群的业务应用,为客户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信息化应用,从业务捆绑开始,将逐渐过渡到业务融合、终端融合和网络融合,为客户提供融合信息和通信的整体解决方案。
但通过对现软交换网络向IMS演进的分析,结合当前的国际规范、技术水平、厂家提供设备等现情况来看,IMS网络完全兼容现软交换网络但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相关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
【软交换到IMS网路的演进研究】
总体来讲,IMS和软交换的区别主要是在网络构架上。
软交换网络体系基于主从控制的特点,使得其与具体的接入手段关系密切,而IMS体系由于终端与核心侧采用基于IP承载的SIP协议,IP技术与承载媒体无关的特性使得IMS体系可以支持各类接入方式,从而使得IMS的应用范围从最初始的移动网逐步扩大到固定领域。
此外,由于IMS体系架构可以支持移动性管理并且具有一定的服务质量(QoS)保障机制,因此IMS技术相比于软交换的优势还体现在宽带用户的漫游管理和QoS保障方面。
■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