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下的动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下的动物(一)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 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使得人类对动物产生喜爱、同情、厌恶、恐惧等错综复杂的情感, 人们也常常借动物来寄托和表达人的感情, 所以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有许许
多多与动物相关的词汇。

语言中的词汇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差异, 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英两种语言赋予动物词汇以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 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 每个词除了具有字面意义(denotation) 外, 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cultural connotation) , 即该词所隐含的附带的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及带有感情色彩的褒义和贬义等。

许多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其语词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例如: 中国生产的“山羊”牌闹钟质量好, 畅销国际市场。

可是在英国却无人问津, 原因就在于商标用的词语上。

在中国“山羊”可代表博学之人, 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老山羊爷爷很有学问;而goat 在英语中含有“好色的不正经的男子”的文化内涵。

由此可见, 同一动物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

从文化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对比中英两种语言中动物词的文化内涵之异
同会有助于语言学习。

通过对同一动物在英汉语言中内涵相同、相反、零对应、不同的动物词可能引起相类似的联想诸方面的对比研究, 可以透析出文化对词汇的影响,也生动地揭示出中英两种文化间的差异。

一、同一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
由于人类生活的生态环境大致相似, 中英两国人民从动物的基本属性这一角度去认识
动物, 自然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 赋予动物词相同的文化内涵。

比如: 英国人说:“He is a fox. ”中国人的理解是“他这个人非常狡猾。

”可见英语中也常用狐狸来形容人奸诈、狡猾。

又如, as cunning as a fox (象狐狸一样狡猾)。

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语言文化赋予了“狐狸”相同的文化内涵。

具有相同文化内涵的同一动物词还有很多。

羊(sheep ) 在中西文化中均被视为一种性情极驯服、温顺的动物。

该词在英汉文化中都用来比喻性格温和、恭顺。

鹦鹉(parrot) 是一种会模仿人发音的鸟, 英汉文化中都用来表示只会学舌, 人云亦云, 没有独立见解的人。

狼(wolf) 本性贪婪、凶残, 所以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相似的表达方式as cruel as a wolf (像狼一样凶残)。

猪(pig) 除了生性肮脏、贪吃外, 还有懒、憨、丑等文化内涵, 如eat like a pig; make a pig of oneself (指大吃大喝)。

蜜蜂(bee) 在英汉语言中都是“忙碌勤劳”的象征, as busy as a bee (像蜜蜂一样忙碌)。

鸽子(pigeon) 是和平的象征, 因此中国人称之为“和平鸽”。

驴子(ass) 在中英文中都用来形容那些愚蠢、没有头脑的苯蛋, 如make an ass of oneself(使自己出洋相、干蠢事)。

二、同一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由于英汉两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 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
联想, 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从传统文化差异、审美价值取向两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

1 传统文化差异使一些动物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龙(dragon) 是中西方文化神话传说中的动物。

中文里吉祥尊贵的“龙”与英文中邪恶
凶残的dragon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中国文化中, 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在封建社会, 龙是帝王的象征, 历代皇帝都把自己称为“真龙天子”。

时至今日, 龙在中国人民心中仍是至高无上的, 我们把自己的国家称作“东方巨龙”, 龙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汉语中有大量的关于龙的成语, 诸如龙腾虎跃, 龙飞凤舞, 龙凤呈祥, 生龙活虎都展现了龙在汉文化中的文化内涵。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 人们却认为dragon 是邪恶的代表, 是一种狰狞的怪兽, 是恶魔的化身。

“圣经”中撒旦被称为dragon。

英语中还称凶暴的女人为dragon, 如She is a real dragon, you‟d better keep aw ay from her.(她是凶狠的母夜叉, 最好离她远点)。

中英文化的差异使同一动物词有不同的内涵, 给人带来的联想截然不同。

人们若想用英语表达汉语中的“龙”这一概念, 最好将其译成the Chinese dragon。

如“亚洲四小龙”可译成“Four tigers”, 而不是“Four dragon s”, 以免引起误解。

类似的动物还有凤凰(phoenix)。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是一种神异的动物, 是百鸟之王, 人们用凤凰比喻皇后。

所以在汉语中凤凰象征“吉祥”。

然而英语中phoenix 寓意“纯洁”, 还有“再生、复活”的涵义。

如Religion, like a phoenix, has been resurrected from the ashes of the war (宗教就像凤凰一样,在战争的灰烬中又复活了)。

2.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的差异的不同造成同一动物词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产生不同的
褒贬义, 这与英汉两个民族对动物的好恶有关。

对该动物喜欢、欣赏, 那相对应的动物词就会向褒义方向发展。

反之, 就会向贬义方向发展。

(1) 同一动物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褒贬意义截然不同。

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表示褒义, 在汉语中却表示贬义, 如狗(dog)、猫头鹰(owl)、熊(bear)。

与人友善的dog 和令人厌恶的狗。

在英汉语言中狗的基本意义是一致的, 都表示家养的, 有四条腿, 可帮人看家护院的一种动物。

但其文化内涵意义却差异甚大。

狗在英语中大多数场合是褒义词, 可用来形容值得同情信赖的人, 如help a dog over a still(助人度过难关) , a lucky dog (幸运儿) , an o ld dog (老手) , love m e, love m y dog (爱屋及乌)。

很显然, 这些说法反映了英国人的文化心理, 他们视狗为可爱的同伴, 人类最好的朋友, 如as faithful as a dog 就是用来形容人的忠诚。

可在汉文化中, 狗是屡遭谩骂的东西, 代表卑劣可恶的品性。

带有狗字的词语明显具有贬义色彩, 如走狗、狼心狗肺、狐朋狗友、丧家狗、狗仗人势、狗咬狗等。

智慧的owl 和不祥的猫头鹰。

在英语中owl 是一种聪明、机智的鸟, 因而带有“精明、智慧”等文化内涵, 如as wise as an owl (象猫头鹰一样聪明)。

但在中国人心目中由于它夜间叫声凄惨, 认为它是不祥之物。

人们一听到猫头鹰叫就会想到厄运或不吉利的事即将来临, 所以才有“猫头鹰进宅, 好事不来”的说法。

天才的bear 与窝囊熊。

熊在中国人和英国人头脑中产生的联想意义更是大相径庭。

在英语口语中bear 可形容有特殊才能的人, 如He is a bear at maths (他是个数学天才)。

但中国人一谈到与熊有关的词汇就会想起“窝囊、没本事”等文化内涵,如“瞧他那个熊样儿”、“真熊”等贬义词。

(2) 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具有贬义, 而在汉语中却含有褒义色彩的也比比皆是, 如, 孔雀(peacock)、蝙蝠(bat)、海燕(petrel)、喜鹊(magpie)、鱼(fish) 等等。

骄傲狂妄的peacock 与吉祥美丽的孔雀。

由于英汉民族的审美角度不同, 所以同一动物常常在他们的心目中产生不同的联想。

英国人强调peacock与人媲美的高傲的一面, 如as proud as a peacock(孔雀般骄傲) , play the peacock (沾沾自喜)。

而汉族人注重她开屏时的美丽, 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美丽的象征。

邪恶的bat 与吉利的蝙蝠。

西方人一提起bat就害怕。

蝙蝠令人厌恶, 使人联想到丑陋
与罪恶, 所以英语中凡带有bat 的习语都含有贬义, 如as blind as a bat (有眼无珠) , bat 成了睁眼瞎的典型形象。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蝙蝠因其中“蝠字与“福”字同音, 摇身一变成了吉祥物。

兴风作浪的petrel 与英勇顽强的海燕。

英国人把pet rel 喻为那些带来灾祸、纠纷的人,《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将pet rel 释义为“A stormy petrel is a person whose presence excites discontentment, quarrelling, etc. in a social group. ”, 由此可见其一斑。

而在中国人眼里, 海燕是不屈不挠、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 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的《海燕之歌》更是歌颂了海燕这种坚毅勇敢的精神。

令人生厌的magpie 与报喜的喜鹊。

英语中magpie 用来比喻爱唠叨、喋喋不休的人。

而在中国喜鹊被视为“吉祥鸟”, 人们把它与喜事、吉利、运气联系在一起。

人们常说:“喜鹊叫, 喜事到”, 喜鹊临门是令人高兴的事。

可怜的fish 与给人带来富裕的鱼。

fish与鱼的文化内涵在中英文化的喻义更是大相径庭。

英语中fish 含有贬义色彩, 一般用来形容不好的人和事, 如a poor fish (可怜虫) , a loose fish (生活放荡的女人) , fish in the air (水中捞月)。

汉语中鱼和“余”谐音, 中国人过春节时除夕夜的餐桌上不能没有鱼。

据说, 即使在不出产鱼的山区, 人们也用木头刻成鱼的形状, 摆在餐桌上, 藉此表达年年有余(鱼) 的良好企盼。

特有的社会习俗赋予了鱼以丰富的文化色彩。

三、同一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没有相关对应词
1. 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汉语中却没有相关的文化内涵
cat (猫) 在英语民族文化中是一种有着丰富喻义形象的动物, 如rain cat s and dogs (大雨倾盆)。

中国人对此想象不到, 由于文化差异更难于理解。

英语中还有很多与猫有关的习语, 如, bell the cat (为别人冒险) , 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 (泄露机密) , a cat in the pan (叛徒) 等等。

而汉语中很少有与猫有关的类似表达法。

beaver (海狸) 是生活在北美洲的一种动物, 它有特有的技艺和富于独创性, 英美人通常用它来比喻工作勤奋认真的人。

而对于那些对此一无所知的中国人来说, 它不过是一种普通的动物而已, 海狸这一动物词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联想。

2. 同一动物词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英语中却没有
蚕( silkworm ) 产于中国, 吐出的丝所织成的丝织品深受外国人的喜爱。

“丝绸之路”早就闻名于世,中国的蚕文化源远流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句诗高度颂扬了蚕的奉献精神, 蚕的这一特定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刻印在中国人的心里,打上了不可磨灭的文化烙印。

可silkworm 在英国人的眼里充其量只不过是一只小虫, 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可想而知。

四、不同的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 即中英文中用不同的动物词来表达同样意思。

虽然两种语言中所用的动物词不同, 但它们的喻义却是相似的。

比喻“胆小”, 我们立刻会想到中文的“胆小如鼠”, 中国人常用鼠来形容胆子小。

而英语中却用rabbit, chicken, pigeon 来类比, 如as timid as a rabbit, chicken-hearted or pigeon- hearted。

比喻“着急”, 汉语用“热锅上的蚂蚁”, 英语却用like a cat on hot brick s (热砖上的猫)。

比喻“说大话”, 汉语说“吹牛”, 可英语中却用talk horse。

汉语中一般用牛来形容力气大; 而英语中要用horse, 如, 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

比喻“顽固”, 英语用as stubborn as a mule (顽固得像头骡子) , 而汉语通常说“犟
得象头牛”。

形容一个人蠢笨, 在汉语中一般用“猪”来指代,如蠢猪、笨得象头猪等; 而英语中却用ass 来表达这个意思, 如, make an ass of oneself (干蠢事)。

中文常用“猫哭老鼠”来形容虚伪和伪善, 英语中相似的表达法是shed crocodile tears (鳄鱼的眼泪)。

汉语中人们把老虎看作百兽之王, 人们常用“虎”形容勇猛威武。

而英语中雄壮威猛的形象当首推lion , 如, as bold as a lion。

以上数例只在说明中英两种语言中的不同的动物词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

正是文化差异导致了语言表达上的不同。

四、从文化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
英汉动物象征意义对比关系离不开其内涵比较,文化意义是指社会所赋予词语的引申义、隐喻义、借代义、联想义、象征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以及特有的含义,在浩瀚的词汇海洋里,动物词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它不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典的意义,还有内涵的,情感的,迁移的意义。

尽管不同语言动物词的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相同或相近,但具有其民族特征的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有时则大相径庭。

许多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其语词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同一动物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里给人带来的联想也截然不同。

例如,提起“公鸡”,国人往往会联想到“闻鸡起舞”、“金鸡报晓”、“雄鸡一唱天下白”,但“金鸡”牌闹钟销往英美国家,若商品名译为“Golden Cock”则恐怕无人问津,因为在英语中cock有“雄性动物生殖器”之意,这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联想自然会令商品滞销。

从文化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对比
中英两种语言中动物词文化内涵的异同会有助于语言学习,通过对同一动物在英汉语言中文化意义基本重叠,部分重叠,完全不对应和存在语义空缺的动物词可能引起相类似联想等诸
方面的对比研究,可以透析出文化对词汇的影响:
第一种是汉英动词完全相同的涵义,动物千姿百态,特征突出,常被用来描述有关人或物的某种品质、性格,使表达鲜明,形象生动,各民族人民对某些动物属性往往有共同的认识,从而对一些动物名称产生相似的联想,汉语和英语从动物的基本属性角度出发使用动物名称时,其文化内涵往往是相同的。

例如“狐狸”一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会引起“精明,狡猾,多疑”的联想,汉语里“狐媚,狐疑,狐狸精,狐狸尾巴,狐假虎威,狐群狗党”等词多带贬义,英语中的fox也表示“诡计多端”之义,如:Don't trust that man. He's a sly old fox。

(不要相信那个人,他是只狡猾的老狐狸。

)由此可见“狐狸”与fox在英汉两种文化里是象征“狡猾”和“欺骗”的动物。

很多不同文化中引起不同民族的相似的联想。

比如,在英汉两种文化中,豺狼凶残贪婪,汉语说“狼心狗肺,狼子野心”,英语也有类似用法greedy as a wolf;兔子的迅捷,汉语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英语有as rapid as a hare;汉语和英语都用“母鸡”(hen)喻妻子,汉语说“母鸡司晨家不兴”,英语中的hen-pecked(被母鸡啄的)即指“妻管严”。

这些联想表明不同的民族社会之间存在许多共同点或相符点点(correspondence),这些相符点反映在不同体系的语言之中。

第二种有部分相同,部分出现歧义。

由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不同动物名称可以表达相同的文化内涵。

汉语里常用“虎”来比喻“勇猛威武”,如“龙腾虎跃”、“虎踞龙盘”、“九牛二虎之力”、“狐假虎威”、“如虎添翼”,汉语中的“虎威”在英语里却不用tiger(虎),而用lion狮)来表示。

在西方,狮子是力量和好战勇猛的象征,如bold as a lion(如狮子般勇猛),majestic as a lion(如狮子般威风凛凛)。

中国的俗语“老虎屁股摸不得”,对应的英语则说Don't beard the lion(不要挑逗狮子)。

英国人还以lion为自己国家的象征,勇武大胆的英王查理一世被喻为lion-hearted(狮心),史称“狮心查理王”。

另外,lion还引申作“危险”、“险地”,如place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于虎口)。

可见,由于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不同,英汉语言中设喻的喻体也不同,汉英不同动物名称表达相同的文化意义,还体现在如下表达法中,如表示不敢做声的“曦若寒蝉”与as mute as fish(沉默如鱼),表示焦急不安的“像热锅上的蚂蚁”与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如热砖上的猫)或like a hen on a hot girdle(像热锅上的鸡)。

还有“牛饮”与drink like a fish(如鱼饮水),“落汤鸡”与wet as a drowned rat(湿如落水鼠),a rat in a hole与“瓮中之鳖”,goose flesh与“鸡皮疙瘩”,“过牛马不如的生活”与lead a dog's life(过狗般的生活),“滑得像泥鳅”与,slippery as an eel(滑得像鳝鱼),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第三种完全不对应,例子就多了。

英语的cricket与汉语的"蟋蟀"同指一种鸣叫的小昆虫,却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中,"蟋蟀"常给人以优伤凄凉,孤独寂寞的联想.早在《诗经》中,蟋蟀的叫声就被作为农夫岁末困顿生活的映衬,如《幽风七月》.此后,蟋蟀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其凄苦,悲凉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宋玉《九》),"蚤唱如波咽,更深似水寒"(杜牧《寝夜》),"但闻四壁虫声卿卿,如助余之叹息"(欧阳修《秋声赋》),"恼碎芳心近砌下.啾啾卿卿寒蛋闹"〔王和卿《百字知秋令》〕,"昨夜寒蛋不住鸣,惊回梦,已三更.……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而在英语中,自从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中用过as merry as crickets以后,英美人就一直沿用着as merry as cricket这一明喻成语,cricket成了欢乐,愉快的象征,如C. Kingley在Two Years Ago中写到:"1 have not had all the luck I expected, but... am as merry as a cricket. 可见,同样的蟋蟀在不同的文化中所产生的联想反映了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对自然界的独特认识和态度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

再如,中国古代"龙"是有鳞有须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封建社会"龙"是帝王和高贵的象征."龙"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
赫地位,它不仅象征皇权,威严与神力,还象征吉祥,财富,前途和权力,象征一种蒸蒸日上的精神.中国人对"龙"的偏爱可追溯到原始部落的图腾时代,在整个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龙"已经
超越了"图腾"和"法力"的实体词汇意义,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

凡与"龙"有关的词语无一不是褒义词,如:龙凤呈祥,望子成龙,乘龙快婿,龙马精神.而dragon在西方的象征意义与中国有关龙的传说截然不同,西方中世纪dragon是守候在地狱之门的有翼能喷火的巨大怪物,象征魔鬼与邪恶.在基督教里,龙被看做是一种不祥的动物,dragon一词基本含贬义,喻指"凶暴的人".如:We were real行frightened of the maths teacher. She was a real dragon.(我们的确害怕数学老师,她真是一个凶狠的脾气很坏的老太婆.)"龙"与dragon虽指示意义相同,但二者所蕴涵的民族文化信息则是对立的,相反的,所以"望子成龙"宜意译为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而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势必会使西方人误解以至有损形象,因此,有人主张把中国的"龙"译成long而不是dragon,这大概也不无道理.同一个动物词在不同语言中的文化内涵的褒贬能折射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心态及其价值观念.再比如汉语“狗”一词的概念意义是:一种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的家畜,与dog两词的直指意义基本相同,但一涉及到与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特征有关的文化意义,这两个词就不能一一对应了.英语国家中,狗被视作人们的忠诚朋友,所以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比喻人的行为,此时dog不指狗,更不含贬义,而是代人的普通用语.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Give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但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则多为贬义,如:狗急跳墙,狗屁不通,狗尾续貂,狗仗人势,狗血喷头,狼心狗肺,鸡鸣狗盗,狐朋狗党.
第四种情况是语义空缺。

文化不是等效的,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迥然不同,有些动物词在一种语言文化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且能引起美好的联想,而在另一种语言文化里却
平淡无奇,毫无文化意义,两种语言的转换很难做到完全对等,这就是文化的个性和差异。

文化差异造成了动物词语义空缺现象的出现,所谓空缺是指原语所载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无“对
等语”。

一方面,指称意义(conceptual meaning)相同的动物形象,在原语和译语中的语用意义(pragmatic implication)可能相去甚远,甚至完全相悖;另一方面,有些动物形象在原
语中含有丰富的语用意义,而在译语中却没有,因而在译语中不能产生等值的意象联想.汉英
动物词汇里的这种情况显著地表现在crane与"鹤"这一组词上."鹤"一词的实体词汇意义是"鸟类的一属",英语叫crane,"鹤"与crane均有"鸟的一种,,的实体词汇意义,但英语的crane只有因其颈长而具"伸长脖子"的引申义,几乎没有什么文化意义,如:Jane craned her head to look for her husband in the crowd.(简探头四望在人群中寻找她丈夫.)汉语里的"鹤"相对于英语的crane,却有独特的文化内涵.鹤在汉文化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①对中国人而言,它首先是长寿的象征,如"鹤发童颜""松鹤延年""龟鹤齐龄".《淮南子说林训》日:"鹤寿千岁,以极其游."古人以鹤为长寿仙禽,后人便常用"鹤"为祝寿之辞.②由于鹤在鸟类中给人亭亭玉立的感观印象,所以"鹤立鸡群"常用来形容仪表和才能出众的人.③"鹤"
暗含"归隐"意,如"闲云野鹤"表示自由自在,不受红尘俗事所烦.再如刘禹锡荣秋词》:"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喻"身处逆境,直飞云霄,冲天而去".④鹤在中国古代就是稀少的珍贵动物,物以稀为贵,因此还可以喻美好的东西.如"焚琴煮鹤"是杀风景之一,把琴当做燃料烧了去煮白鹤,喻"随意糟踢美好的事物".⑤"鹤驾""鹤驭"中的"鹤"为仙人车驾,"鹤驾何时去,游人自不逢","鹤驭已从烟际下",又因仙人乘鹤升天,故此两语又为死的讳称,如“鹤驾不来尘世隔,芙蓉城阂月茫茫”。

通过英汉动物词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任何一种语言中的动物词
都不仅仅是动物形象的符号代表, 文化差异给动物词打上了深深的文化印记, 动物词也因
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要想真正掌握词汇就必须在理解词的内涵上下功夫。

同样, 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 就应坚持不懈地大量阅读, 研究其文化差异, 阅读时切忌望文生义。

只有深入地了解英国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真正做到“胸有成竹”。

跨文化交际下的动物(二)
1.英汉文化联想意义基本相同的动物词
不同民族对一些动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能引起人们相似的属性联想,他们所具有的民族文化附加意义也就基本相同。

如:在中国人眼中是一种奸诈、狡猾、多疑的动物。

狐狸(fox)指人狡猾多用“狐狸” 。

这与fox 在英语中的意义是相符的。

fox指的是” a crafty sly or clever person”.(狡猾而聪明的人)。

“ crafty”狡猾的)“crafty- “(或由之产生的形容词foxy 的意思是”样子狡猾的”。

如:“Don‟t trust that man, he is a sly old fox.” (别信那人,是一只狡猾的老狐狸)
绵羊(sheep)在中国人看来是驯服、善良、温顺、任人宰割的,“可怜的小绵羊” 迷途的羔羊” 替罪羊” 故有,等俗语,表达了中国人对绵羊的爱怜与同情,英语中sheep 也指驯服、温顺,有些愚钝腼腆的人。

“ to fellow like sheep”(盲从), “to cats sheep‟eyes”(媚眼),”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分辨好人与坏人)。

狼(wolf)在汉文化中表示凶残、野蛮、杀戮,因此人们常说“狼子野心” 狼狈为奸“。

英语中的wolf也让人联想到野蛮残忍。

“W olf in sheep‟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 as greedy as a wolf”“the big bad wolf”(令人恐怖的人或物.
stupid的动物,我们常想到驴(ass)在汉语里是一种较愚蠢说“蠢驴” 驴脑袋” 、“ 。

英语中也有“ as dull as an ass” (蠢得像驴一样),an ass in a lion‟s skin(冒充有智慧的人),“ to make an ass of oneself”(犯傻)。

轻盈的鹿(deer)” as fleet as a deer“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