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职业性肺部疾病的预防(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职业性肺部疾病的预防
职业性肺部疾病是指由于吸入职业性粉尘、气体或化学物质等因素引起的肺部损害。

这些疾病主要发生在工作场所,而预防职业性肺部疾病的关键是通过采取措施来减少或消除暴露职业有害因素的风险。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2024年职业性肺部疾病的预防。

一、加强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职业卫生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确保企业和雇主落实职业健康安全的责任。

此外,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检查,确保企业合规操作和保障职工的安全健康。

二、健全职业性肺病监测和报告机制。

建立全面的职业性肺病监测和报告机制,对暴露高风险的行业和岗位进行重点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职业性肺病病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和防控。

三、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

通过开展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职工对职业性肺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增强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此外,还可以开展职业性肺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职业健康水平。

四、提倡安全生产文化。

企业应加强安全生产文化建设,通过倡导安全生产的理念和行为,培养和弘扬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确保职业性肺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得到有效实施。

五、控制职业有害因素的暴露。

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或消除职业有害因素的暴露是预防职业性肺病的关键。

具体做法包括:
1. 强化工作场所的通风设备和工艺改造,减少职业有害物质的排放和浓度;
2. 采用可靠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防护服等,减少职业有害物质的吸入;
3. 对职业有害物质进行有效的工程控制,如密闭和隔离操作,减少有害物质的释放;
4. 加强设备维护和监测,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操作环境的安全健康。

六、加大职业卫生监督执法力度。

监管部门应密切关注职业性肺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确保企业对职业卫生的重视和合规操作。

七、加强职业性肺病研究和科技支撑。

加强职业性肺病的研究和科技支撑,推动科学技术在职业性肺病预防和控制中的应用,提高预防控制的效果和水平。

综上所述,预防职业性肺部疾病需要多方合力,包括政府、企业、职工和社会公众。

只有通过加强法规和政策制定、健全监测和报告机制、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提倡安全生产文化、控制职业有害因素的暴露、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加强研究和科技支撑等措施的综合应用,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性肺部疾病。

预计到2024年,随着社会对职业健康的重视和关注度的提高,职业性肺病的预防工作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2024年职业性肺部疾病的预防(2)
职业性肺部疾病是指一类由吸入职业性有害因素引起的,以呼吸系统损伤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常见的职业性肺部疾病有尘肺、职业性哮喘、棉尘病、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及职业性肺部肿瘤等。

尘肺
一、概况
尘肺是由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部进行性纤维组织增生为特征的
尘肺是流行范围最广、严重危害接尘工人身体健康的职业病。

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资料,印度尘肺患病率为55%,拉美国家37%,美国100多万接尘工人中约10万人可能患尘肺。

目前,我国接尘工人超过600万,累计检出尘肺病人达558624例,已死亡133226例,病死率为23.90%,现存活425392例;另外,有可疑尘肺者60多万,每年新发生尘肺病人1.5~2万例。

尘肺人数占我国职业病总病例数的79.55%,由尘肺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超过工伤死亡数。

尘肺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影响到劳动力资源和国家建设的持续发展。

做好尘肺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二、粉尘与尘肺
尘肺由吸入粉尘引起是无疑的,但不是所有的粉尘都可引起尘肺。

目前,确认能引起尘肺的粉尘有矽尘、矽酸盐尘(如石棉尘、云母尘、滑石尘等)、炭粉尘(如煤尘、碳黑尘、石墨尘、活性炭尘等)、金属尘(如铝尘)。

矽尘是生物学活性最强,对人体危害最严重的粉尘。

一些粉尘吸入后并不引起尘肺,如铁尘、锡尘、钡尘等引起的是粉尘沉着症,木尘、谷物尘、动物蛋白尘等有机粉尘可引起支气管哮喘,发霉干草、蘑菇孢子、甘蔗等粉尘则引起过敏性肺泡炎。

致尘肺的粉尘引起尘肺还与粉尘粒径大小、粉尘的浓度、粉尘的形态和表面活性等有关,只有那些粉尘粒径5um的呼吸性粉尘才能进入肺泡起生物学
作用,只有吸入的粉尘达到一定浓度才能发病,粉尘浓度与疾病发生有明确的量效关系。

三、职业与尘肺
尘肺发生于工作中与产生粉尘的行业,最常见的有矿山开采、建筑材料、钢铁冶炼、机械加工、道路修筑、水电建设等行业。

常见的工种有矿山采掘、隧道挖掘、岩石开采、石料粉碎和加工、翻砂、清砂、喷砂除锈、玻璃和陶瓷配料、电焊、碳黑生产、石棉加工、粉尘运输等。

四、我国法定尘肺名单
根据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xx年4月18日颁发的《关于印发职业病目录的通知》中列出的尘肺有: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碳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诊断的其他尘肺。

五、尘肺发病机制
机体吸入粉尘后为什么能发生尘肺,即尘肺的发病机制,曾提出过多种学说,但至今仍不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粉尘被吸入后,巨噬细胞吞噬粉尘,吞噬细胞成为尘细胞,由于粉尘的毒性作用,在酶的参与下,细胞本身消化死亡,细胞内的粉尘又游离出来为又一巨噬细胞吞噬,继而又死亡,如此循环往复,导致大量巨噬细胞死亡,并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为肿瘤坏死因子(FNfa)、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白细胞介素(IL1、IL6)、表皮细胞因子(EGF)等,最终形成肺组织纤维化。

六、尘肺病理改变
主要的病理改变可归纳为巨细胞型肺泡炎、粉尘性肉芽肿和肺纤维化3种。

巨细胞型肺泡炎是机体吸入粉尘后的早期反应,由多形核白细胞、多核异物巨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嗜伊红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构成。

继之形成粉尘性肉芽肿,它是以尘细胞为主,与淋巴细胞、多形核白细胞等炎性细胞共同构成的。

肺纤维化为最后环节,一种是尘斑,为伴有呼吸性细支气管扩张的尘细胞纤维灶,另一种是以胶原纤维为主,细胞成份为辅的结节病灶。

淋巴间隙、毛细淋巴管、腺泡间隔、小叶间隔、胸膜下等肺组织中的粉尘,则形成区域性或弥漫性间质纤维化。

七、尘肺临床表现
尘肺的临床表现与尘肺病变程度及是否有合并症有关。

最常见的症状有咳嗽、咯痰、胸疼、气短、心悸,亦可有咯血、乏力等。

单纯Ⅰ期尘肺患者常无明显症状。

Ⅲ期患者常有明显的呼吸困难,甚至发绀、端尘呼吸等。

如合并肺部感染,则可有体温升高等。

需要指出的是,一般临床化验多无特殊改变,粘蛋白、铜兰蛋白、胶原蛋白、溶菌酶、尿羟脯氨酸等特殊化验可有改变,在实验研究中常被采用,但缺乏特异性,不能作为尘肺诊断和病情判断的依据。

肺功能测定对了解尘肺患者的病情有一定帮助,随着病变进展,肺功能逐渐减低。

肺功能测定对尘肺患者的劳动能力鉴定是不可少的项目。

肺功能测定结果对尘肺的诊断无帮助。

八、尘肺胸部x线主要表现
胸部x线检查是发现和诊断尘肺的主要手段。

检查方法以胸部平片摄影为主,体层摄影、CT检查、核磁共振等对尘肺诊断和鉴别诊断
有重要价值。

尘肺的胸部x线主要表现可归纳为小阴影、大阴影、胸膜斑3类,另外尚有肺门和肺纹理改变。

1.小阴影。

其阴影大小不超过10mm,可分为圆形小阴影形和不规则形小阴影二类。

圆形阴影的形态呈圆形或类似圆形,根据阴影直径大小可分为p(直径1.5mm)、q(直径1.5~3.0mm)、r(直径3.0~10.0mm)。

不规则形小阴影,其为一群粗细、长短、形态不一的致密阴影,它们可以相互不连接,亦可杂乱无章地交织在一起呈网状,有时可成蜂窝状,按其宽度可分为S(宽度1.5mm),t(宽度1.5~3.0mm),u(宽度3.0~10.0mm)
2.大阴影。

是指最长径超过10mm的阴影,可呈长条形、圆形或椭圆形。

3.胸膜斑。

尘肺可有不同程度的胸膜增厚、粘连及钙化等改变。

当限局胸膜厚度大于3mm时称胸膜斑。

胸膜斑在石棉肺的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以不规则形小阴影改变为主的石棉肺诊断中,当肺部改变为O+时,如两侧胸壁出现限局性胸膜斑,即可诊断为Ⅰ期石棉肺。

4.肺门改变。

尘肺早期可见肺门阴影增大增密,有时可见肿大的淋巴结,淋巴结钙化亦是常见的表现。

肺门可移位。

晚期可见肺门残根现象。

5.肺纹理改变。

尘肺早期即可见纹理增强、变粗、变形,随后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九、尘肺的诊断
尘肺诊断主要依据详实可靠的生产性粉尘接触史,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如:生产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粉尘性质、防护设施
等,技术质量合格的x射线后前位胸片或病理组织切片等资料,另外需排除其它肺部类似疾病。

1.x射线胸部表现分期
(1)无尘肺,代号[0],x射线胸片无尘肺表现或表现不够诊断为Ⅰ者。

(2)一期尘肺,代号[1],有总体密集度Ⅰ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至少达到两个肺区。

(3)二期尘肺,代号[Ⅱ],有总体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四个肺区。

(4)三期尘肺,代号[Ⅲ],有大阴影出现,其长径不小于20mm,短径不小于10mm。

2.病理诊断分期
(1)无尘肺。

仅见肺及肺引流区淋巴结出现粉尘反应;或出现尘肺病变,但不够诊断Ⅰ期尘肺。

(2)Ⅰ期尘肺。

a.全肺各切面尘肺结节总数在20个以上,或10个以上,伴接近1级/1度纤维化。

b.尘性弥漫性纤维化1级/1度以上。

c.全肺尘斑气肿面积占50%以上。

(3)Ⅱ期尘肺。

a.全肺各切面尘肺结节总数在50个以上;或20个以上,伴1级/1度以上弥漫性纤维化。

b.尘性弥漫性纤维化2级/2度以上。

c.全肺尘斑-气肿面积占75%以上。

(4)Ⅲ期尘肺。

a.肺内出现尘性块状纤维化,并伴有Ⅰ期以上尘肺病变基础。

b.尘肺弥漫性纤维化3级/3度以上。

病变符合上述各期中a、b、c之一者即可作出相应的病理诊断。

需要说明的是,尘肺胸部x射线表现分期与病理诊断分期不是一个概念,不能相互套用。

十、尘肺的主要并发症
尘肺常见的并发症有感染、气胸、肺源性心脏病及呼吸衰竭等。

尘肺的并发症使病情加重,影响预后。

1.感染。

可分为特异性感染——结核和一般感染——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细菌、真菌等。

(1)结核。

尘肺患者易感染结核。

据调查,我国尘肺结核并发率随着尘肺病情进展,合并结核的比例明显升高,Ⅰ期为17.60%,Ⅲ期达37.07%。

尘肺和结核二者的病变相互促进。

加之抗结核治疗效果明显较单纯肺结核差,是尘肺死亡的主要原因。

尘肺并发结核后,可见咳嗽加重、痰量增加、痰中带血或经常咯血,如结核为浸润型或纤维空调型,可有发烧、盗汗、血沉增快、痰结核菌检查阳性率较高等。

尘肺合并结核的诊断主要依据是结核菌检查、临床表现及胸部x 射线表现,特别是动态胸片变化。

(2)一般感染。

尘肺患者因机体抵抗力下降,呼吸道清除异物功能障碍,加上肺广泛纤维化、细支气管扭曲变形和狭窄导致引流不畅,易于感染。

患者易患感冒、支气管炎和肺炎,尤其是冬春季节。

合并感染时咳嗽加重、痰量增加、气短更明显,同时伴有发热及血白细胞计数增加,病程常常迁延较长。

(3)气胸。

尘肺患者多有泡性肺气肿,当呼吸道感染、剧咳、用力、机械通气压力过高时,可诱发气胸。

气胸发生后出现突然胸痛、气短,气胸达30%时,患侧胸廓可膨隆,纵隔及器官移向对侧,气胸侧听诊时呼吸音减低或消失,叩诊呈过度清音或鼓音。

(4)肺源性心脏病。

尘肺时因肺弥漫性纤维化、小血管狭窄、闭塞、损毁及支气管发生的一系列改变等因素,导致肺循环阻力增高,结果发生肺源性心脏病。

随着病情的进展,最终发生呼吸功能衰竭和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发绀、心悸、胸闷、头痛、烦躁、精神障碍、下肢水肿、腹水、肝脏肿大等,严重者昏迷,甚至死亡。

(5)呼吸衰竭。

晚期尘肺,由于肺组织大量损毁,肺部气体交换发生严重障碍,出现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患者表现严重呼吸困难、发绀、精神障碍、血液气体分析见动脉血氧分压明显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明显升高。

十一、尘肺劳动能力鉴定
粉尘作业工人确诊尘肺后,必须进行劳动能力鉴定,以便妥善安置。

劳动能力评价的主要依据是:①尘肺诊断分期;②呼吸困难程度;③肺功能损伤程度。

根据鉴定结果定出伤残程度:Ⅰ期尘肺,肺功能正常,定为七级残。

Ⅰ期尘肺,肺功能轻度损伤,定为六级残。

Ⅱ期尘肺,Ⅰ期尘肺伴肺功能中度损伤或呼吸困难Ⅲ,定为四级残。

Ⅲ期尘肺,尘肺Ⅱ期伴肺功能中度损伤或呼吸困难Ⅲ级,尘肺Ⅰ、Ⅱ期合并活动性肺结核;定为三级残。

尘肺Ⅰ、Ⅱ期伴肺功能重度损伤或呼吸困难Ⅳ级或PaO24.1~8kPa,PaCO27.9-6kPa,尘肺Ⅲ期伴肺功能中度损伤或呼吸困难Ⅲ级,可定为二级残。

十二、尘肺预防
尘肺的病因明确,是完全可以预防的,预防的关键是控制生产场所的粉尘浓度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内,如含有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和石棉尘及含有10%以上石棉的粉尘,生产场所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不超过2mg/m3,含有10%以下游离二氧化硅的滑石粉,最高
允许浓度不超过4mg/m3;含有10%以下游离二氧化硅的水泥粉尘,最高允许浓度不超过6mg/m3,含有10%以下游离二氧化硅的煤尘,最高允许浓度不超过10mg/m3;铝、氧化铝、铝合金粉尘最高允许浓度不超过4mg/m3。

具体措施是:领导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依法治理,工程设计真正做到“三同时”,即卫生防护措施和生产工艺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对原有的设备应按要求进行改造,使生产场所的粉尘浓度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我国探索总结出的防尘、降尘八字方针——“革、水、密、风、护、管、教、查”,是行之有效的综合治尘经验。

加强卫生监督是做好防尘工作的保证。

开展职业卫生教育,提高领导和工人对防尘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防尘工作成为领导和工人的自觉行动。

就业前的体检亦是预防的重要内容,不准有粉尘作业禁忌证的人从事粉尘作业。

另外,对粉尘作业的工人要做好定期健康监护,确保工人身体健康。

2024年职业性肺部疾病的预防(3)
职业性肺部疾病是由长期接触特定工作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粉尘、烟雾等因素引起的一类职业性疾病。

常见的职业性肺部疾病包括尘肺、矽肺、煤工尘肺、石棉肺、镍尘肺等。

这些疾病对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预防职业性肺部疾病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职业性肺部疾病的预防措施。

1. 加强职业卫生管理
职业卫生管理是职业性肺部疾病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企业应建立职业病防治机构,配备专职职业病防治人员,制定相关的职业卫生
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同时,企业还应定期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性肺部疾病的早期病变,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做好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是预防职业性肺部疾病的重要手段。

工人在接触有害气体、粉尘时应佩戴防护面具、口罩、防护眼镜等防护用品,避免有害物质进入呼吸道。

对于有易燃、易爆的有害物质,还需穿戴防火防爆工作服,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

3. 定期进行职业卫生培训
职业卫生培训是提高工人自身防护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企业应定期组织职业卫生培训,向工人传授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教会工人正确使用防护设备,了解有害物质的危害性,学会正确的作业方法等。

通过培训,提高工人的职业素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职业性肺部疾病的发生。

4. 控制有害物质的排放
有害物质的排放是职业性肺部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企业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浓度。

比如采用封闭性作业,加强通风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使用防护屏障等措施。

同时,对于高风险的作业岗位,应定期进行空气质量检测,确保作业环境的符合职业卫生标准。

5. 合理安排工作岗位
工作岗位的合理安排对预防职业性肺部疾病起到重要作用。

企业应对工作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避免工人过度暴露于有害物质的环境中。

尽量将操作岗位与有害物质源进行分离,采取自动化设备进行作业,减少工人接触有害物质的机会。

6. 加强职业康复
对于已经患有职业性肺部疾病的工人,应加强职业康复,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企业可以组织专业的医务人员开展康复治疗,同时为工人提供心理援助和职业重返服务。

此外,还应建立职业病患者档案,定期进行随访,及时发现患者的复发和并发症。

总之,预防职业性肺部疾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除了企业应加强职业卫生管理,采取措施控制有害物质的排放,工人也要做好个人防护,并定期参加职业卫生培训。

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减少职业性肺部疾病的发生,保障工人的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