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把尺子,毫米取消了,只剩公分。
“今天几号啊?”这声音无处不在。
我自己也常想不起日子,甚至误差大得惊人。那天,我寄一份文稿,末了署日期,竟将“2009”落成了“2007”。我明白,这不是笔误,是心误。
时间的粗化,意味着人生的恍惚、知觉的紊乱。
老日历之美
日子须一天一天地过。
如此,才知时、知岁、知天命。
(选自《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有改动)
(注释)①廛(chán):街市。②幞(fú)头:古代男子的一种头巾。
父母带领小绍和小兴去新疆游学,打卡位于乌鲁木齐的“中国棉花博物馆”。
5.小兴刚小学毕业,有些文字他看不太明白,请帮他解释下面(1)(2)(3)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并完成第(4)题。
四、名著阅读
4.名著阅读。
每一位青少年(成长者)在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幸事莫过于拥有一位了不起的引路人。通过阅读名著,我们就有了许多机会遇见人生的引路人。请依据你的阅读经验,完成下表。(只选择其中的两条作答。若选第④条,答题时请先写出书名。)
书籍名
成长者
引路人
人生引领
(示例)《傅雷家书》
傅聪
傅雷
傅雷对傅聪既有生活上的指导,教他西方人的礼仪,叮嘱他注意安全,劳逸结合;也有艺术上的探讨和道德修养上的教诲。最终,傅聪成为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地铁,忽听一女孩感慨:你说哎,日子真快,眨眼又过年了,不就看了几部剧,听了几首歌嘛,我夏天裙子还忘了穿呢……
是啊,我们对光阴的印象愈发模糊,时间消费上,所用尺码也越来越大,日变成了周,周变成了月,月变成了年……日子不再一天一天地过,而是捆成大包小包,甩手即一周、一月。A打个比方,从前是步枪瞄准,现在则像冲锋枪,突突一梭子,点射变扫射,准星成废物。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字词书写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八年级下册的语文学习之旅马上就要结束,这半年中,我们与迅哥儿一起随着归省_____(A.xǐnɡB.shěnɡ)的母亲,伴着chán chán__________的水声,看了最好看的戏,吃了最好吃的豆;我们也曾跟随吴伯箫暖rónɡ rónɡ__________的灯笼火光,畅想烈火燎原的盛况;我们还曾见过黄河壶口的一川大水,跌得粉碎,ɡǔ ɡǔ__________如泉,哀哀打转,像聆听一曲交响乐,观赏一幅写意画。
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松江棉织品还大量销往欧洲等地。世界近代贸易史上鼎鼎大名的“南京布”,指的就是以南京为中心的南直隶广大地区生产的棉布——当然松江最为重要。1786年,“南京布”的外销量达37.202万匹;1795年,出口增加到100.5万匹。最高的年份是1819年,多达330多万匹。
据说“南京布”带有淡淡的紫色,所以也称“南京紫花布”。“南京紫花布”远销欧洲,因为轻薄透气,亲肤性强,广受欢迎。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笔下的“小资”女人包法利夫人,穿着南京布的裙子;而大仲马笔下的基督山伯爵,则穿过“南京紫花布”的裤子。
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
_______
__________
②《苏菲的世界》
苏菲
_______
_________
③《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青年们
_______
__________
④《_______》
我(读者)
_______
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非文学作品阅读
改变历史的神奇织物——棉花
棉花,锦葵科棉属植物,英文名cotton。棉花其实不是“花”,而是花凋谢后的果实——棉桃(也叫棉铃)里保护种子的絮状纤维。这种絮状纤维,经过简单加工后可纺纱织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在我国,拥有悠久种植历史的主要是从西域传入的非洲棉和从印度传入的亚洲棉。而现在我国所种的棉花,99%都是源于美洲中部的陆地棉。
三、语言表达
3.知识网红罗胖罗振宇从央视辞职后,先开公众号做“罗辑思维”私媒体,后又开公司做“得到”APP,从事知识服务。一路开挂,名利双收。每次他回家跟老父亲聊起自己的工作,谈到自己取得的成就,父亲就会郑重其事地来一句:“你可不要骄傲。”当父亲这么说的时候,他总感觉很不是滋味,却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只好沉默。请从下面三个选项中选一句你觉得应对得最好的话推荐给罗胖,并阐明推荐理由。
元朝时,元世祖忽必烈“奖励农桑”,推动了非洲棉在我国的种植。公元1273年,元朝颁布《农桑辑要》一书,内有“苎麻本南方之物,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苎麻艺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木土无异,二方之民,(2)深荷其利。”这里的“木棉”指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棉花”。
亚洲棉原产印度,1928年,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亨支达佛发现了距今4500年的棉布标本。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棉花和棉布传播到了地中海一带,欧洲人形象地称棉花为“植物中的羔羊”。C与此同时,亚洲棉也从印度河流域向东传播,经越南、柬埔寨等地传到中国。到了西汉以后,关于海南岛民用棉花织布的记载就不绝于书了。西汉时,棉花经海南岛慢慢传至广东、广西和福建南部等地,但直到宋代才推广到长江流域。明太祖朱元璋以法令的形式强行推种棉花:“凡民田五亩到十亩,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植棉成为国家战略。明万历二年嘉定城修的西门外高义桥上有副楹联:“西成万户稻梁入,东望千艘吉贝(吉贝,古印度文棉花的音译)来。”将棉花种植提到和水稻种植相同的高度。
二、情景默写
2.古诗文默写填空。
不少诗词在表情达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如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1)__________,__________”和陆游《卜算子·咏梅》中“(2)__________,__________”都表达了词人孤傲高洁的品性;而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喊出的“(3)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传达出的忧国忧民的精神,与白居易在《卖炭翁》中借主人公的心理“(4)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对穷苦百姓的悲悯之情大致相类。
(1)持重价不克致__________
(2)深荷其利__________
(3)恃此女红末业__________
(4)关于“衣被天下”中的“被”字,姐姐小绍查阅词典,她觉得下面A、B两项最有可能但又难以判断,请你帮她选出正确的一项,并解释“衣被天下”在文中的意思。
A.bèi,及,遍及。《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于流沙(沙漠)。”
(材料一)
卢廷兰,明代桃源(今泗阳县)人。于科举文章之外喜读《天工开物》《梦溪笔谈》等古代科学类书籍。曾在赴乡试后参观南京织坊。卢廷兰见到十个工人操纵一台织机,便笑说:“君等如是操纵,无乃太拙乎?”机工当即向他请教,卢廷兰便为他们重新设计,改进织锦工艺,以一人的十指代十人。他还按所织花纹编写歌谣,让机工边唱边操作,便于记忆。卢廷兰的名声很快传扬开去,织坊争相延聘。卢廷兰落第后长期在江南指导丝织工作,改革工艺,后卒于南京。江南机坊多设像祭祀,奉其为“卢祖”。
(材料来源:语文版课文《黄道婆》)
我选择__________(人名)为棉花的代言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学作品阅读
日子你要一天一天地过
王开岭
光阴尺码
北京台有档周播节目叫《七日》,其广告词这么说:“生活,就是一个七日接着一个七日。”我也做电视媒体,按同行眼光,这句话堪称神来之笔,既行云流水勾勒了百姓过日子,又将岁月和节目划了等号,自恋了一把。
A:我哪儿骄傲啦?我压根就没骄傲。真没劲,下次不跟你聊了。
B:我知道,我知道。您别担心,儿子我也就是跟您这么聊,在外面我不会乱吹的。
C:我已经老大不小了,早就学会不骄傲了。我跟您聊我取得的成就,是想要您能为儿子我感到骄傲。
我选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危机,即人生危机。没什么比握紧光阴更重要。
有天,突想起儿时的日历本,即365页的那种撕历,一天一页,平日乃黑色,周末为红绿,除公历日期,还有农历节气。记得每逢岁末,父亲总要去新华书店买本新历回来,用纸牌固定后挂墙上。早晨,父亲头件事即更新日历,他从不撕,而是用铁夹子将旧页翻上去,所以一年下来,还是厚厚一本。我最喜红绿两页,不仅颜色漂亮,更意味着可罢学了。
(乙)不少诗人留下了吟诵这种物品的诗句,如杜甫:“细软青丝履,光明白氍巾”。
甲段:__________。乙段:__________。
8.恰逢馆中举行“棉花代言人”投票活动。弟弟和姐姐分别支持黄道婆和卢廷兰,二人相持不下。请你做个裁判,并从精神品质和所作贡献两方面给出理由。可参考文本和所给材料,但不能照搬。
B.p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史记·绛侯周勃列传》:“军士吏~甲。”
我选择: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馆中配有讲解,小兴弟弟也想尝试。请你依据文本,帮他拟写关于“南京紫花布”的说明文字,要求说明对象特征鲜明,文从字顺,并至少能运用一种说明方法。
十九世纪末,原产于中美洲墨西哥一带高原地区的陆地棉传入我国。该棉种产量更高,棉花纤维质量更好,我国普遍改种该种棉花,棉花种植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黄婆婆”到“南京布”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这首民谣中的“黄婆婆”,就是中国棉纺织发展历史中的重量级人物黄道婆。黄道婆(1245-1330年),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徐汇区)人。她在海南岛向当地黎族人民学会了精良的棉纺织技术,又把这种技术带了回来,并进行了改良,后来传遍整个江南。元、明、清三代约600年,以松江府为中心的江南棉纺织业独步全国,其产品远销各地,有“(4)衣被天下”之称。据学者估计,明清两代松江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大约占其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年产棉布4000万匹以上。不仅松江府,苏州、杭州、常州、镇江、嘉兴、湖州等周边地区也都得此泽福,“(3)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木棉”从西来,“吉贝”由南始
棉花种植历史久远。考古学家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A大约于公元3世纪前后,非洲棉传入我国新疆。可能在唐朝时已经通过河西走廊传到黄河流域了。但是,B在唐朝,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珍贵之物。如中唐时,贾昌(人名)“行都市间,见有卖白衫白叠布,行邻比廛①间。有人禳病,法用帛布一匹,持重价不克致,竟以幞头②罗代之”。由此可见由棉布织成的“白叠布”在当时是很珍贵的,以致“(1)持重价不克致”。
(材料来源:“头条百科”、“卢廷兰——泗阳明代人物专题”)
(材料二)
黄道婆,宋末元初松江乌泥泾人。她从小做童养媳,受到百般虐待。于是,她设法躲到了一条海船上,漂泊到了海南岛。当时,海南岛的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都比较先进,于是,黄道婆便认真向他们学习。后来,她重返家乡,无私地教乡亲们植棉、纺纱、织布,又设计出更先进的整套纺织工具,还教大家把图案织进织物中。就这样,图案生动、色彩艳丽的“乌泥泾被”诞生了,不久便闻名全国。黄道婆去世后,当地人民建祠堂纪念她,名为“先棉祠”。
可我老觉哪儿不对,似乎某根神经被偷咬了一口,后恍然大悟:它在光阴上的计量单位——那个“七日”刺疼了我,它等于是在说,人生即一周加一周加一周……
这尺码太大、太粗放了。它把生命密度给大大冲淡、稀释了。
若央视“春晚”给自己打广告,会不会说成“生活,就是一个春晚加一个春晚”呢?如此生命换算和记忆刻度,简直恐怖。
7.在“种植史”展厅中,他们见到了很多史料。小绍姐姐想起自己做攻略时找到的下面甲乙两则资料,觉得可以作为补充。你觉得它们可以分别作为文中画线的ABC三处文字中哪两处的补充?
(甲)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籍《尚书·禹贡》中说:“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这里所说的“岛夷”,指海南岛的居民;“卉服”,通常被认为是用棉布做的衣服。
许多年了,我未见这种老历,总是豪华的挂历和台历。本以为它消失了,可去年逛厂甸庙会,我竟然遇上了,兴奋至极。
从此,我恢复了用老历的习惯。
和父亲一样,我也舍不得撕它,只是一页页地翻。
“今天几号啊?”这声音无处不在。
我自己也常想不起日子,甚至误差大得惊人。那天,我寄一份文稿,末了署日期,竟将“2009”落成了“2007”。我明白,这不是笔误,是心误。
时间的粗化,意味着人生的恍惚、知觉的紊乱。
老日历之美
日子须一天一天地过。
如此,才知时、知岁、知天命。
(选自《人文草木:16种植物的起源、驯化与崇拜》,有改动)
(注释)①廛(chán):街市。②幞(fú)头:古代男子的一种头巾。
父母带领小绍和小兴去新疆游学,打卡位于乌鲁木齐的“中国棉花博物馆”。
5.小兴刚小学毕业,有些文字他看不太明白,请帮他解释下面(1)(2)(3)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并完成第(4)题。
四、名著阅读
4.名著阅读。
每一位青少年(成长者)在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幸事莫过于拥有一位了不起的引路人。通过阅读名著,我们就有了许多机会遇见人生的引路人。请依据你的阅读经验,完成下表。(只选择其中的两条作答。若选第④条,答题时请先写出书名。)
书籍名
成长者
引路人
人生引领
(示例)《傅雷家书》
傅聪
傅雷
傅雷对傅聪既有生活上的指导,教他西方人的礼仪,叮嘱他注意安全,劳逸结合;也有艺术上的探讨和道德修养上的教诲。最终,傅聪成为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地铁,忽听一女孩感慨:你说哎,日子真快,眨眼又过年了,不就看了几部剧,听了几首歌嘛,我夏天裙子还忘了穿呢……
是啊,我们对光阴的印象愈发模糊,时间消费上,所用尺码也越来越大,日变成了周,周变成了月,月变成了年……日子不再一天一天地过,而是捆成大包小包,甩手即一周、一月。A打个比方,从前是步枪瞄准,现在则像冲锋枪,突突一梭子,点射变扫射,准星成废物。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字词书写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或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八年级下册的语文学习之旅马上就要结束,这半年中,我们与迅哥儿一起随着归省_____(A.xǐnɡB.shěnɡ)的母亲,伴着chán chán__________的水声,看了最好看的戏,吃了最好吃的豆;我们也曾跟随吴伯箫暖rónɡ rónɡ__________的灯笼火光,畅想烈火燎原的盛况;我们还曾见过黄河壶口的一川大水,跌得粉碎,ɡǔ ɡǔ__________如泉,哀哀打转,像聆听一曲交响乐,观赏一幅写意画。
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松江棉织品还大量销往欧洲等地。世界近代贸易史上鼎鼎大名的“南京布”,指的就是以南京为中心的南直隶广大地区生产的棉布——当然松江最为重要。1786年,“南京布”的外销量达37.202万匹;1795年,出口增加到100.5万匹。最高的年份是1819年,多达330多万匹。
据说“南京布”带有淡淡的紫色,所以也称“南京紫花布”。“南京紫花布”远销欧洲,因为轻薄透气,亲肤性强,广受欢迎。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笔下的“小资”女人包法利夫人,穿着南京布的裙子;而大仲马笔下的基督山伯爵,则穿过“南京紫花布”的裤子。
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
_______
__________
②《苏菲的世界》
苏菲
_______
_________
③《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青年们
_______
__________
④《_______》
我(读者)
_______
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非文学作品阅读
改变历史的神奇织物——棉花
棉花,锦葵科棉属植物,英文名cotton。棉花其实不是“花”,而是花凋谢后的果实——棉桃(也叫棉铃)里保护种子的絮状纤维。这种絮状纤维,经过简单加工后可纺纱织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在我国,拥有悠久种植历史的主要是从西域传入的非洲棉和从印度传入的亚洲棉。而现在我国所种的棉花,99%都是源于美洲中部的陆地棉。
三、语言表达
3.知识网红罗胖罗振宇从央视辞职后,先开公众号做“罗辑思维”私媒体,后又开公司做“得到”APP,从事知识服务。一路开挂,名利双收。每次他回家跟老父亲聊起自己的工作,谈到自己取得的成就,父亲就会郑重其事地来一句:“你可不要骄傲。”当父亲这么说的时候,他总感觉很不是滋味,却不知道该怎么应对,只好沉默。请从下面三个选项中选一句你觉得应对得最好的话推荐给罗胖,并阐明推荐理由。
元朝时,元世祖忽必烈“奖励农桑”,推动了非洲棉在我国的种植。公元1273年,元朝颁布《农桑辑要》一书,内有“苎麻本南方之物,木棉亦西域所产。近岁以来,苎麻艺于河南,木棉种于陕右,滋茂繁盛,与木土无异,二方之民,(2)深荷其利。”这里的“木棉”指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棉花”。
亚洲棉原产印度,1928年,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亨支达佛发现了距今4500年的棉布标本。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棉花和棉布传播到了地中海一带,欧洲人形象地称棉花为“植物中的羔羊”。C与此同时,亚洲棉也从印度河流域向东传播,经越南、柬埔寨等地传到中国。到了西汉以后,关于海南岛民用棉花织布的记载就不绝于书了。西汉时,棉花经海南岛慢慢传至广东、广西和福建南部等地,但直到宋代才推广到长江流域。明太祖朱元璋以法令的形式强行推种棉花:“凡民田五亩到十亩,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植棉成为国家战略。明万历二年嘉定城修的西门外高义桥上有副楹联:“西成万户稻梁入,东望千艘吉贝(吉贝,古印度文棉花的音译)来。”将棉花种植提到和水稻种植相同的高度。
二、情景默写
2.古诗文默写填空。
不少诗词在表情达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如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1)__________,__________”和陆游《卜算子·咏梅》中“(2)__________,__________”都表达了词人孤傲高洁的品性;而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喊出的“(3)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传达出的忧国忧民的精神,与白居易在《卖炭翁》中借主人公的心理“(4)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对穷苦百姓的悲悯之情大致相类。
(1)持重价不克致__________
(2)深荷其利__________
(3)恃此女红末业__________
(4)关于“衣被天下”中的“被”字,姐姐小绍查阅词典,她觉得下面A、B两项最有可能但又难以判断,请你帮她选出正确的一项,并解释“衣被天下”在文中的意思。
A.bèi,及,遍及。《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于流沙(沙漠)。”
(材料一)
卢廷兰,明代桃源(今泗阳县)人。于科举文章之外喜读《天工开物》《梦溪笔谈》等古代科学类书籍。曾在赴乡试后参观南京织坊。卢廷兰见到十个工人操纵一台织机,便笑说:“君等如是操纵,无乃太拙乎?”机工当即向他请教,卢廷兰便为他们重新设计,改进织锦工艺,以一人的十指代十人。他还按所织花纹编写歌谣,让机工边唱边操作,便于记忆。卢廷兰的名声很快传扬开去,织坊争相延聘。卢廷兰落第后长期在江南指导丝织工作,改革工艺,后卒于南京。江南机坊多设像祭祀,奉其为“卢祖”。
(材料来源:语文版课文《黄道婆》)
我选择__________(人名)为棉花的代言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学作品阅读
日子你要一天一天地过
王开岭
光阴尺码
北京台有档周播节目叫《七日》,其广告词这么说:“生活,就是一个七日接着一个七日。”我也做电视媒体,按同行眼光,这句话堪称神来之笔,既行云流水勾勒了百姓过日子,又将岁月和节目划了等号,自恋了一把。
A:我哪儿骄傲啦?我压根就没骄傲。真没劲,下次不跟你聊了。
B:我知道,我知道。您别担心,儿子我也就是跟您这么聊,在外面我不会乱吹的。
C:我已经老大不小了,早就学会不骄傲了。我跟您聊我取得的成就,是想要您能为儿子我感到骄傲。
我选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危机,即人生危机。没什么比握紧光阴更重要。
有天,突想起儿时的日历本,即365页的那种撕历,一天一页,平日乃黑色,周末为红绿,除公历日期,还有农历节气。记得每逢岁末,父亲总要去新华书店买本新历回来,用纸牌固定后挂墙上。早晨,父亲头件事即更新日历,他从不撕,而是用铁夹子将旧页翻上去,所以一年下来,还是厚厚一本。我最喜红绿两页,不仅颜色漂亮,更意味着可罢学了。
(乙)不少诗人留下了吟诵这种物品的诗句,如杜甫:“细软青丝履,光明白氍巾”。
甲段:__________。乙段:__________。
8.恰逢馆中举行“棉花代言人”投票活动。弟弟和姐姐分别支持黄道婆和卢廷兰,二人相持不下。请你做个裁判,并从精神品质和所作贡献两方面给出理由。可参考文本和所给材料,但不能照搬。
B.p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史记·绛侯周勃列传》:“军士吏~甲。”
我选择:__________。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馆中配有讲解,小兴弟弟也想尝试。请你依据文本,帮他拟写关于“南京紫花布”的说明文字,要求说明对象特征鲜明,文从字顺,并至少能运用一种说明方法。
十九世纪末,原产于中美洲墨西哥一带高原地区的陆地棉传入我国。该棉种产量更高,棉花纤维质量更好,我国普遍改种该种棉花,棉花种植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黄婆婆”到“南京布”
“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这首民谣中的“黄婆婆”,就是中国棉纺织发展历史中的重量级人物黄道婆。黄道婆(1245-1330年),松江府乌泥泾(今属上海徐汇区)人。她在海南岛向当地黎族人民学会了精良的棉纺织技术,又把这种技术带了回来,并进行了改良,后来传遍整个江南。元、明、清三代约600年,以松江府为中心的江南棉纺织业独步全国,其产品远销各地,有“(4)衣被天下”之称。据学者估计,明清两代松江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大约占其总耕地面积的一半,年产棉布4000万匹以上。不仅松江府,苏州、杭州、常州、镇江、嘉兴、湖州等周边地区也都得此泽福,“(3)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木棉”从西来,“吉贝”由南始
棉花种植历史久远。考古学家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A大约于公元3世纪前后,非洲棉传入我国新疆。可能在唐朝时已经通过河西走廊传到黄河流域了。但是,B在唐朝,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珍贵之物。如中唐时,贾昌(人名)“行都市间,见有卖白衫白叠布,行邻比廛①间。有人禳病,法用帛布一匹,持重价不克致,竟以幞头②罗代之”。由此可见由棉布织成的“白叠布”在当时是很珍贵的,以致“(1)持重价不克致”。
(材料来源:“头条百科”、“卢廷兰——泗阳明代人物专题”)
(材料二)
黄道婆,宋末元初松江乌泥泾人。她从小做童养媳,受到百般虐待。于是,她设法躲到了一条海船上,漂泊到了海南岛。当时,海南岛的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都比较先进,于是,黄道婆便认真向他们学习。后来,她重返家乡,无私地教乡亲们植棉、纺纱、织布,又设计出更先进的整套纺织工具,还教大家把图案织进织物中。就这样,图案生动、色彩艳丽的“乌泥泾被”诞生了,不久便闻名全国。黄道婆去世后,当地人民建祠堂纪念她,名为“先棉祠”。
可我老觉哪儿不对,似乎某根神经被偷咬了一口,后恍然大悟:它在光阴上的计量单位——那个“七日”刺疼了我,它等于是在说,人生即一周加一周加一周……
这尺码太大、太粗放了。它把生命密度给大大冲淡、稀释了。
若央视“春晚”给自己打广告,会不会说成“生活,就是一个春晚加一个春晚”呢?如此生命换算和记忆刻度,简直恐怖。
7.在“种植史”展厅中,他们见到了很多史料。小绍姐姐想起自己做攻略时找到的下面甲乙两则资料,觉得可以作为补充。你觉得它们可以分别作为文中画线的ABC三处文字中哪两处的补充?
(甲)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籍《尚书·禹贡》中说:“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这里所说的“岛夷”,指海南岛的居民;“卉服”,通常被认为是用棉布做的衣服。
许多年了,我未见这种老历,总是豪华的挂历和台历。本以为它消失了,可去年逛厂甸庙会,我竟然遇上了,兴奋至极。
从此,我恢复了用老历的习惯。
和父亲一样,我也舍不得撕它,只是一页页地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