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4章 城市交通出行需求

合集下载

第04章 城市交通出行需求要点

第04章 城市交通出行需求要点

式中: EPYX—X价格变动引起Y需求量变动的反应灵敏程度。 QY—Y的需求量; △QY—Y需求量的变化量; PX—X的价格; △PX—X价格的变化量。
12
4.1 城市发展与交通出行需求
交通出行需求特点
(1)交通出行目的的多样性与异质性
(2)交通出行需求的随机性 (3)交通出行需求的可控性
(4)交通出行需求的替代性
交通出行需求交叉弹性:需求交叉弹性是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简称。对 任何一种交通工具的需求,无疑会受到与其竞争或与其互补的其他交 通工具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收费或价格方面变动的影响。交叉弹性 反映一种交通出行方式的需求量受可以替代的另一种出行方式价格变 化的反应程度,表示为: EPYX=
QY / QY PX / PX
Q / Q Ed P / P
其中:
Q、 Q —交通出行需求量及变化量; P、 P —广义费用(价格)及广义费用(价格)变化量; 交通出行需求收入弹性 :反映交通出行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化的反应程 度,用交通出行需求量的变化率与消费者收入的变化率的比值来表示。
11
4.1 城市发展与交通出行需求
17
4.2 交通出行方式选择
2、交通方式特性因素
不同的交通出行方式在速度、费用、舒适与方便性、安全性等方面具 有不同的特性,这些都会影响到人们的选择决策。
(1)出行速度
时间是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出发地和目的地之间 存在多种交通方式时,不同交通方式所耗费的出行时间往往成为乘客 选择的关键因素。 (2)准时性
6
4.1 城市发展与交通出行需求
二、交通出行方式
私人交通出行:消费者自行完成的空间位移,这种位移动的 实现可以借助交通工具,也可以不借助交通工具。 公共交通出行:消费者通过公共交通服务供给商完成的空间 位移,这种位移动服务面向全体消费者,一般有固定的 营运线路和营运时间。 辅助公共交通出行:消费者通过特定的交通服务供给商完成 的空间位移,这种位移动服务面向特定的消费者群体, 或者没有固定的营运线路和营运时间。

交通规划第四章 交通的发生与吸引

交通规划第四章 交通的发生与吸引

38.3
90.3
37.9
一般地, 上班发生——常住人口;吸引—就业人口 上学——常住人口; 自由——常住人口+就业人口; 业务——就业人口; 回家——上班+上学+自由的返回。
【例3】
日本城市单位发生与吸引交通量指标(1990年京 阪神都市圈居民出行调查)
发生 上班 上学 自由 业务 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 常住 就业 就业人口 0.32 0.26 0.30 0.44 吸引 就业人口 就业人口 常住 就业 就业人口 0.64 0.20 0.28 0.46
10
20
30
40
50
60
70
年龄段
6¡ «
« ¡
¡ «
« ¡
« ¡
« ¡ 56
16
26
36
46
女性不同年龄的平均出行次数
66
« ¡
第二节 影响出行生成的因素
3.汽车保有率
汽车保有率高,人均出行数增加。 原因:(1)出行需求高的人买车,(2)有车后容易 诱发出行。
4.自由时间
自由时间=24-生活必需时间(睡眠、饮食)-约束时 间(工作、学习) 自由时间多 出行机会大 自由出行量: T=at+b t:自由时间;a,b:系数和常数。
第二节 影响出行生成的因素
5.职业、职务
司机、推销、市场开拓人员出行多,教师出行少。
6.外出率
因工种、年龄的不同而异。
7.企业环境
企业大,外出率高。
8.收入
收入高,出行机会多。
9.其他
天气、周日、季节等。
第三节 生成交通量的预测
生成交通量(T) Trip Production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学习报告(杨梅)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学习报告(杨梅)

第1章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猛增长、地域不断扩大,原有的城市地面交通无法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要等等问题摆在每个城市的面前。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个快捷、安全、舒适、大运量、低能耗、少污染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成为现代化城市中理想的、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的一种公共交通工具。

城市轨道交通通常是指以电能为动力,采取轮轨运转方式的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的总称,一般包括地铁、轻轨列车、有轨电车等。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

城市轨道线网规划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城市公共交通网应当采取“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与其他交通方式共同构建成高效率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其次,选型应符合城市规划,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所具有的的开放性、公益性、社会性、服务性特点决定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企业必须贯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温馨服务与严格管理齐抓、人性化服务于自动化设备兼容”的经营理念;再次,应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合理布局,衔接其他城市公共交通工具,方便乘客出行,保护城市古迹与文物,考虑周边城市的发展;最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应满足运营管理的要求,合理进行车站商业综合开发,及时调整车站服务设备。

一般认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形成的物理条件是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三条以上独立运行的轨道交通线路;◆各独立运行线路有至少一个以上与其他运行线路相连通的换乘车站。

列车运行采用集中调度、统一指挥的控制原则,行车组织则按预先编制的行车时刻表进行控制。

围绕行车组织和运营服务就形成了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个专业。

这些不同性质的专业在功能实现方面,除了需要确保本专业系统的可靠运行外,更需要各专业间的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才能确保安全运行目标的实现。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行车管理、客运管理、安全管理行车值班员、列车驾驶员、车站服务员。

、设备保障所涉及的专业有线路、车辆、通信、信号、变配电、接触网、自动售检票(AFC)、车站机电设备。

交通规划第四章

交通规划第四章

三、交通网络模型
路段与节点连接矩阵 A 表示各路段的起始节点和终了节点 I×A矩阵(行数I = 节点个数,列数A = 路段数) i行a列元素: 节点 i 是路段 a 的起始节点 1
δ ia = − 1
0 节点 i 是路段 a 的终了节点 否则
路段与路径连接矩阵
节点邻接关系矩阵 Z 表示各节点邻接哪些节点(有路段直接相连) I×I矩阵(I = 节点数) i行j列元素 δ j = 1 节点 i 与 j 之间有路段存在
i

否则
三、交通网络模型

三、交通网络模型
建模过程 确定建模对象道路及交叉口; 利用电子地图、CAD图等确定各节点的坐标(经纬度); 每个节点和路段赋予编号; 建立节点及路段属性数据; 建立连接矩阵。
路段与节点连接矩阵
节点邻接关系矩阵
8
三、交通网络模型
几个问题的处理 虚拟节点 发生吸引点 (Centroid,质心) 域外的发生吸引点
二、交通网络规划
评价指标 道路总长度:建设费用 平均距离:任意两点间 绕行率(非直线系数) 效益 g ij = si s j / d ij 投资效果:单位道路长度的效益
推销员路径
汉密尔顿回路
5
二、交通网络规划
评价结果
连接方式 总长度 (km) 平均距离 (km) 绕行率 效益 (千人)2/m 推销员 汉密尔顿 最短树 外延树 路径 回路 153.4 14.3 2.33 112.8 743 162.0 10.8 1.84 130.8 802 192.7 50.4 10.2 65.0 335 212.1 48.7 9.67 65.5 308 完全图 现状 路网
二、交通网络规划
中国: 快速路:快速疏解跨区域的长距离交通,提 高路网总体容量和疏解能力 主干路:承担跨区域长距离或较长距离交通 次干路:为快速路和主干路承担交通的分流 和集散,兼具交通和生活两种功能 支路:为地区或地块的出入交通服务 构成城市路 网主骨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四章 问题研究 城市交通如何疏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四章 问题研究 城市交通如何疏堵

-11-
问题研究 城市交通如何疏堵
材料研究
强强化化练练习习
交通拥堵指数是根据道路通行情况设置的综合反映道路网拥堵情 况的概念性指数。下图为山东省某城市市区连续两日同一时段交 通拥堵指数变化对比图。读图,完成3~4题。
-12-
问题研究 城市交通如何疏堵
材料研究
强强化化练练习习
3.下列时间段,该市汽车平均时速最高的是( ) A.15日10:00—12:00 B.16日10:00—12:00 C.15日16:00—18:00 D.16日16:00—18:00 4.城市过度拥堵会促使部分居民向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转移,转移 的主要方向是( ) A.由国内到国外 B.由国外到国内 C.由市区到郊区 D.由农村到城市
-14-
材材料料研研究究
强化练习
1.城市交通拥堵形成的原因 (1)宏观层面:城市交通拥堵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交通供给与交通需 求之间的不平衡。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日益增加, 但相应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发展相对缓慢,且受地域等的影响,道路 不能无限扩张。 (2)中观层面:城市交通拥堵源于交通管理水平与城市交通快速发 展的不匹配关系。交通拥堵是世界各国城市面临的严重问题,发达 国家对城市交通拥堵研究较早,基础理论也更为成熟,然而也没能 从根本上解决拥堵问题。 (3)微观层面: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车流量突然 增大,形成交通瓶颈,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上下班高峰时段;二是道路 突发事件造成道路交通容量减小或吸引过多的交通容量而引起交 通拥堵,如交通事故或大型活动等事件的发生。
-3-
问题研究 城市交通如何疏堵
材材料料研研究究
强化练习
2.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措施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途径有两条:一是控制城市交通需求量,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1)国外发达国家交通拥堵的治理经验 一是鼓励和发展公共交通,如东京城市轨道交通网四通八达,极为 便利,降低了私家车的出行量;二是加快发展城市交通基础配套设 施,建立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管理水平;三是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降低出行率。 (2)我国交通拥堵的治理措施 首先,实施中心城区非营业性客车牌照额度竞拍制度,实施小客车 限购,控制交通需求的过度膨胀;其次,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 绿色通行;最后,道路拥堵收费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手段,通 过征收道路拥堵费能促使一些在高峰时间行驶的车辆转入非高峰 时间行驶。

城市交通出行行为与出行特征分析

城市交通出行行为与出行特征分析

城市交通出行行为与出行特征分析城市交通出行行为是指城市中居民和游客的出行方式、出行频率以及出行目的等方面的行为,它对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的分析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市民的出行需求,为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的方式多样。

在城市中,人们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交通方式进行出行,例如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工具(公交、地铁等)、小汽车以及网络约车等。

每种交通方式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人们在选择交通方式时会受到出行距离、时间、费用、个人偏好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研究数据显示,步行和公共交通工具是城市居民最主要的出行方式,而小汽车的使用率逐渐增加。

其次,出行频率和出行距离也是城市交通出行的特征之一。

根据研究数据显示,居民的日常出行频率较高,主要集中在早晚高峰时段。

这与人们的工作、学习时间以及日常生活的需要有关。

此外,随着城市的扩展和交通网络的完善,人们的出行距离也在不断增加。

许多人选择在城市周边购买房屋,然后每天经过高速公路通勤到市区工作。

这种长途通勤的方式也给交通规划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另外,出行目的也是城市交通出行行为的重要特征之一。

人们的出行目的多种多样,例如工作、学习、购物、娱乐等,不同的目的会影响出行方式和出行时间。

例如,工作出行往往集中在早晚高峰时段,而购物和娱乐出行则更分散在白天和晚上的其他时间段。

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出行也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重要出行方式之一。

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交通出行行为和特征,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交通出行的数据和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研究。

通过统计和分析数据,可以发现不同交通方式的使用率、出行频率以及出行距离等情况。

通过问卷调研,可以了解市民对不同交通方式的态度和满意度,发现出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城市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提供参考,促进城市交通系统的改善和优化。

《交通运输经济学》

《交通运输经济学》

《交通运输经济学》《交通运输经济学》教学⼤纲⼀、课程基本情况1.课程名称:交通运输经济学;Economics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2.课程代码:A3530393.学分/学时:1.5/244.课程类別:必修/学科专业基础课程/3年级(上)5.适⽤专业:交通运输6.先修课程:《⾼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交通运输⼯程学》7.参考教材:贾顺平.交通运输经济学.北京:⼈民交通出版社,2011.8.教学安排及⽅式:本课程共计12次授课,其中课堂理论教学11次、单元测试1次。

9.开课系部:交通运输系10.撰写⼈:武倩楠11.撰写时间:2016.712.修改时间:2017.3⼆、课程的总体要求1.课程对应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1(⼯程知识):能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交通运输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法。

毕业要求6(⼯程与社会):能够熟练运⽤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解决交通运输中的问题。

毕业要求10(交流与沟通):能够理解交通运输经济学与交通出⾏及交通⽅式选择之间的相互关系,利⽤交通运输经济学的知识分析出⾏需求及出⾏特征。

毕业要求11(项⽬管理):能够了解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特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构成,理解交通运输的资源配置、规划的本质与特征、交通运输规划制度,掌握建设、经营、移交模式(BOT),移交、经营、移交模式(TOT),公共部门与私⼈企业合作模式(PPP)。

2.课程的教学⽬标(1)掌握交通与运输的异同、交通与运输的关系、交通运输的含义、交通运输的产业属性,了解交通运输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交通运输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2)掌握需求函数与需求曲线、需求数量与需求的变化,掌握需求价格弹性及其计算、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其他需求弹性,熟练运⽤效⽤与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偏好与⽆差异曲线、预算约束下的消费者均衡等理论⽅法。

(3)掌握供给函数与供给曲线、供给数量与供给的变化,理解供给价格弹性与类型、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掌握⽣产要素与⽣产函数、短期⽣产分析、长期⽣产分析、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第四章 城市道路网规划

第四章 城市道路网规划
在道路的不同部位三部分的宽度有不同的要求。 红线不是一条直线,道路红线实际需要的宽度是变化的。
路网等级结构规划的指导原则
远近分 离原则
• ——不同 距离出行 者的需求
通达分 离原则
• ——穿越 与到达交 通的需求
通过性 可达性
快速路
主/次 干路
集散道 地方道
路网等级结构规划的指导原则
远近分 离原则
• ——不同 距离出行 者的需求
通达分 离原则
• ——穿越 与到达交 通的需求
快慢分 离原则
• ——不同 交通方式 的需求
容量调 控原则
• ——减少 低效运行 的需求
功能划
分原则
•——减少 公共空间 功能与交 通功能冲 突
第三节 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及影响因素
一、路网基本模式及其优缺点
1. 路网基本模式划分
对人口在50~200万的大城市,可根据城市的用地形状和交通 需求确定是否建设快速路。快速路可呈“十”字形在城市中心区 的外围切过。
(1)城市快速路
快速路
我国的城市道路分类
(2)城市主干路 • 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骨架网络,主要用于城市分区之间的联
系,承担中远距离的交通出行任务。 • 主干路上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应当分道行驶,交叉口的机动车与
城市各类各级道路占地面积与城市总用地面积之比,是路网间 距与道路红线宽度的综合指标。用%表示。
(3)人均道路面积 城市人口的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单位为m²/人。车均道路面积
是道路用地面积与服务车辆的比值,单位为m²/车。
•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道路广场 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8%~15%;
大; ② 一条路上行驶着机动车、非机动车; ③ 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的混合,或者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

第5章 城市交通出行需求

第5章  城市交通出行需求
确定可供个人选择的交通方式选择集。
11
5.2 交通出行需求结构
在此基础上,比较交通方式特性,分析交通方式广义 费用,依据个人购买力和出行偏好,感受交通方式相对吸
引力的强弱,从而做出出行方式的选择。
12
5.2 交通出行需求结构
出行需求 否 可否替代 出行决定 是
交通方式选择集
· · · · · ·
②可以用较少的样本标定出模型的参数; ③可以选用与个人决策相关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 个人或家庭的出行决策过程; ④模型具有较好的时间转移性和地区转移性; ⑤可以对多种交通规划、交通政策进行效果评价。 非集计模型克服了以往传统的集计建模方法的缺点,并适应了交通 规划目的多样化的特点,在交通需求预测领域中不断地得到推广应用。
对非必要性需求的调节与控制就成为交通需求管理中 最常见的一部分,也是见效最快的一部分。
6
5.1 交通出行需求特征
(3)交通出行派生的动态与静态交通需求
动态交通是指车辆与人的流动,而静态交通则主要是指车辆的停 泊一般来说,动态交通量的增长会同时伴随静态交通需求的增长:
一方面,车辆保有量的增加必然导致基本停车位需求量的增加;
位置移动可以通过交通运输服务供给商的服务来完成,也可以由消费 者自行完成。
交通出行本身不是目的,通过出行完成在目的地的各种任务才是 其最终目的。在该种意义上,交通出行需求被作为派生需求来处理。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时间缩短,生产性目的的出行呈减少倾 向,自由时间增加,消费性目的出行将呈现增加的倾向。
交通方式特性 (车速、费用、舒适度)
出行特性 (距离、 目的) 交通方式广义成本分析
网 上 购 物
家 庭 办 公
个人出行偏好 交通方式相对吸引力分析

城市交通发展政策解读

城市交通发展政策解读

城市交通发展政策解读在当今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交通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等问题,各国都积极推行城市交通发展政策。

本文将对城市交通发展政策进行解读,讨论其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和作用。

1. 城市交通发展政策的背景和目标城市交通发展政策是针对城市交通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划和措施。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交通拥堵、尾气排放、交通事故成为了困扰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重要因素。

城市交通发展政策的目标是保障市民出行需求、提高交通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2. 推行城市交通发展政策的重要举措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包括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和举措。

首先,控制机动车增长。

通过限制机动车的数量、提高汽车购买成本和使用成本等手段,有效控制机动车增长,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其次,发展公共交通。

提升公交、地铁、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和服务水平,为市民提供便捷、快速的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使用。

此外,推广非机动出行方式,如鼓励步行、骑行和电动车出行,减少对传统燃油车的依赖。

3. 城市交通发展政策的影响和作用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对城市交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减少交通拥堵。

通过控制机动车增长、完善交通网络等举措,有效减少了交通拥堵程度,提高了交通效率。

其次,改善交通环境。

减少车辆尾气排放和噪音污染,改善了城市空气质量和居民居住环境。

此外,提升居民出行体验。

发展公共交通和非机动出行方式,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方式,改善了出行体验。

4. 城市交通发展政策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城市交通发展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交通规划需要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在城市规划中,要将交通规划纳入整体规划,避免交通问题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

其次,投资和资金的限制是制约城市交通发展的因素之一。

需要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交通建设和运营的资金保障。

此外,需要加强法规和执法力度,确保政策的有效执行和规范运行。

第四章 交通需求分析

第四章 交通需求分析

第四章交通需求分析4.1前言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作为交通规划的核心工作之一,其目的是建立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的相互关系模型,进而预测不同的土地利用布局下的交通流量,为规划提供决策的依据,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4.1.1交通需求分析的内容运城市交通需求分析包括居民出行分析、暂住人口变动分析、对外交通枢纽交通分析、客运交通分析、货运交通分析、城市货运交通需求分析、城市客运交通需求分析、路网流量预测八部分。

重点对居民出行分析、对外交通、客运交通、货运交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结合对外交通枢纽、客运交通、货运交通等资料分析的结论,对未来规划道路网的可能交通量分布状况进行描述和评价。

4.1.2交通需求分析遵循的原则交通涉及到城市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因素,进行交通需求分析应遵循如下原则:·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客运出行基本交通特征规律·与土地利用相互配合·反映政策的敏感性4.1.3交通需求分析的基础交通需求分析是对城市的未来状况进行定量描述,能否正确地把握城市交通发展的规律,取决于对现状交通资料的了解程度,以及对未来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的合理结论。

本次交通需求分析建立在如下基础:·城市总体规划·道路基础资料、交通量调查统计分析·有关运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资料·相关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与道路工程专项规划资料4.1.4交通需求分析的年限预测分析年限保持与运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致,近期为2005年,中期为2010年,远期为2020年。

4.2 居民出行分析运城市居民分为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现状暂住人口比例较小,根据以往在各地进行的居民出行调查经验表明,暂住人口和常住人口出行特征虽有所差异,但差别不大,同时,考虑到暂住人口的发展,到2020年,暂住人口的交通特征将与常住人口趋于一致,尤其在对交通设施的使用上。

本次需求分析中,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按同一交通特征考虑。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管理复习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管理复习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管理复习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管理第一章城市轨道交通概论1、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指服务于城市客运交通,通常以电力为动力,轮轨运行方式为特征的车辆或列车与轨道等各种相关设施的总和。

它具有运能大、速度快、安全准时、成本低、节约能源、乘坐舒适方便以及能缓解地面交通拥挤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等特点,常称为“绿色交通”。

2、城市客运交通体系可以分为:公共交通、准公共交通、私人交通公共交通:常规公交(无轨电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其他);轨道交通(轻轨、地铁、市郊铁路、其他);辅助公交(旅游车、单位客车);特殊公交(轮渡、索道)准公共交通:出租小汽车、合乘小汽车私人交通:自行车、步行、小汽车、摩托车3、轨道交通的分类一:按基本技术特征分类(1)市郊铁路:又称为通勤铁路,是连接城市市区与郊区以及连接城市周围几千米甚至更大范围的卫星城镇或城市圈的铁路,服务于上下班的乘客,一般站距较长,对疏散中心城市人口到周围卫星城的作用十分明显。

运量每小时可达60000—80000人次。

(2)地铁铁路:地铁是由电气牵引、轮轨导向、车辆编组运行在全封闭的地下隧道内,或根据城市的具体条件,运行在地面或高架线路上的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单向高峰小时断面流量30000—70000人次。

(3)轻轨交通:是指以有轨电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电气牵引、轮轨导向、车辆编组运行在专用行车道上的中运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每小时单向载客运量10000—30000人次。

(4)独轨交通:是车辆或列车在单一轨道梁上运行的城市客运交通系统。

每小时单向5000—20000人次。

(5)自动导向系统(AGT):是一种通过非驱动的专用轨道引导列车运行的轨道交通。

(6)有轨电车:最大小时流量15000人次(7)磁悬浮列车:依靠电磁吸力或电动斥力将列车悬浮于轨面上,实现列车与地面轨道间的无机械接触,再利用直线电机驱动列车运行。

交通需求管理概述

交通需求管理概述

交通需求管理概述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交通需求管理成为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交通需求管理进行概述,包括定义、目的、原则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二、概念定义1. 交通需求交通需求是指人们出行时对交通系统所需的服务,包括交通量、通行时间、交通速度和交通服务的质量等。

2. 交通需求管理交通需求管理是通过对交通需求进行引导、调控和管理,以实现交通系统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目的与原则1. 目的交通需求管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减少交通拥堵和排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 原则交通需求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 用户导向:以满足市民出行需求为中心,提高交通服务的质量和用户体验。

- 综合协调:通过研究综合交通需求,设计合理的交通方案,协调各交通方式之间的运营。

- 风险管理:针对交通需求的变化和不确定性,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 公平公正:确保交通服务均衡分布,照顾特殊群体的需求,避免交通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配置。

四、实施策略1. 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交通需求管理的基础。

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人口增长趋势,科学、合理地规划交通网络和交通设施,为未来的交通需求做出合理的布局。

2. 减少车辆需求•鼓励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和覆盖范围,降低乘坐成本,增加市民对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的选择和使用率。

•发展非机动交通:建设自行车道、步行街等非机动交通设施,提供便利和安全的出行环境,推广绿色出行的理念。

3. 减少车辆出行•智能交通系统:引入智能交通系统,提供实时路况信息、导航服务等,帮助司机选择最佳路线,减少出行时间和拥堵。

•分时段出行:采取差别化交通管理措施,如限行政策、拥挤收费等,引导市民错峰出行,缓解交通拥堵。

4. 减少货物运输需求•发展物流中心:建设现代物流中心,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减少货物运输需求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影响。

城市道路交通 第四章 城市交通规划与路网

城市道路交通 第四章 城市交通规划与路网

(8)技术的发展;
(9)对目前和长远的适应性。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一般在进行交通规划时,要有以下资料为依据:
(1)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 (2)城市人口分布与增长; (3)城市路网交通量; (4)车辆保有量及其增长率; (5)城市用地规划; (6)现有路网分析; (7)规划区域的地理、气候条件; (8)城市客货运输有关调查资料。
3. 配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初步方案,提出城市客运与货运 交通的流量、流向分布图,为城市道路网规划提供依据。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交通规划步骤示意图
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
城市发展经济计划
城市各种出行数量的增长 (现状出行数量通过调查统计取得 ,出行增长数量通过推算求出)
社会经济因素
采用公共交通的客运出 行,及其在凶横市用地
境内出行:起讫点均在调查区范围之内的出行。
➢ 过境出行:起讫点均在调查区范围之外的出行。
➢ 区内出行:调查区分成若干个小区后,起讫点均在同一个小 区内
的出行。
➢ 区间出行:调查区分成若干个小区后,起讫点分别在不同小区内的
出行。
➢ 小区形心:代表同一小区内所有出行端点的某一集中点,是该小区
的交通中心,而非该小区的几何图形的形心。
1
Q11 Q12 Q13 Q14 … Q1n
Qp1
2
Q12 Q22 Q23 Q24 … Q2n
Qp2
3
Q13 Q32 Q33 Q34 … Q3n
Qp3
4
Q14 Q42 Q43 Q44 … Q4n
Qp4

… … … … … … …
n
Qn1 Qn2 Qn3 Qn4 … Qnn

第04章 城市交通出行需求

第04章 城市交通出行需求

综合利用土地,平衡工作与居住用地(不同的土地利用代表着不同的出行产生特 点); 错时工作计划,例如:灵活的工作时间、压缩工作日等。
28
4.3 交通需求管理
三、交通需求管理方法
(1)政策法规强制类措施:政策法规强制类措施是指政府通过目的明确
的规划或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来推行需求管理、引导需求消费的各类方法 和途径,具有较明显的强制性特点。
6
4.1 城市发展与交通出行需求
二、交通出行方式
私人交通出行:消费者自行完成的空间位移,这种位移动的 实现可以借助交通工具,也可以不借助交通工具。 公共交通出行:消费者通过公共交通服务供给商完成的空间 位移,这种位移动服务面向全体消费者,一般有固定的 营运线路和营运时间。 辅助公共交通出行:消费者通过特定的交通服务供给商完成 的空间位移,这种位移动服务面向特定的消费者群体, 或者没有固定的营运线路和营运时间。
交通出行需求交叉弹性:需求交叉弹性是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简称。对 任何一种交通工具的需求,无疑会受到与其竞争或与其互补的其他交 通工具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收费或价格方面变动的影响。交叉弹性 反映一种交通出行方式的需求量受可以替代的另一种出行方式价格变 化的反应程度,表示为: EPYX=
QY / QY PX / PX
18
4.2 交通出行方式选择
2、交通方式特性因素
(3)出行费用 出行费用也是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因素之一。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居 民群体,人们对出行费用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同,一般而言,低收入群 体比高收入群体的费用敏感度更高。因此,公交出行费用的降低对原 本采用自行车方式的群体的影响,远大于对小汽车出行方式群体的影 响。 (4)舒适性与便利性 舒适性是指交通工具中的拥挤程度、乘坐的舒服性、车内环境的友好 性、有无空调等因素的综合,舒适性的评价尺度难于制定,受乘客主 观感受的影响很大。便利性是人们采用交通方式的方便程度。 (5)安全性 安全性也是交通方式选择的主要原因之一。 (6)换乘次数和候车时间

高中地理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四章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高中地理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第四章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2.区域发展差异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3.交通运输方式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知识点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1.交通运输使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产品、设备、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2.便捷的交通运输缩短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使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可以辐射其他区域,甚至世界各地,从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3.发展交通运输,可以直接拉动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4.“一带一路”倡议:公路、铁路、航空、水路、油气管道,以及电网、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

知识点2:影响聚落发展1.交通枢纽吸引相关产业集聚,往往会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

2.重要交通运输线路或运输方式的变化,会引起区域内客、货运输方向和集散地的变化,从而促使商业网点甚至商业中心城市的变化。

一、交通线建设的意义(1)对交通:①缓解交通运输压力;②缩短运输距离,减少运营时间,提高运输效率;③合理布局交通线,完善交通网。

(2)对经济:①促进沿线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②加快商品流通,促进沿线商业、旅游业发展;③加强区域经济文化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④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对社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

二、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分布和空间形态的影响五、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商业网点的位置要求2.交通运输对商业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影响3.商业网点区位的判读方法。

城市交通学

城市交通学

第一章绪论§ 1.1 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一、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的属性城市规划的属性和特征城市规划是一个巨系统二、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的定义城市规划学三、城市交通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关系的系统观审视研究城市规划必须研究城市交通四、土地使用规划与城市交通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研究土地规划是前提编制土地规划要以道路网规划为依据五、市政公用系统与城市交通市政管线随道路系统布设道路横断面必须充分考虑管线布设要全面考虑管线附属建筑物六、城市环境与城市交通城市生态(水、大气、土壤、植被)城市道路与城市景观环境保护(水、气、尘、渣、噪声)§1.2 交通工程学的定义、产生发展一、交通工程学的定义:1. 美国交通工程师协会的定义:是研究道路交通规划、几何设计及交通运行,研究道路网、车站及与它们相邻接的土地与交通工具的关系,以便使人和物的移动达到安全、有效和便利。

2. 布伦敦的定义:交通工程是关于交通和旅行的计测科学,是研究交通流和交通发生的法则的科学。

3. 交通工程学定义:交通工程学把道路、车辆和人以及与此三者有关的环境综合在统一的体系中一起进行研究,以寻求路网合理、供需平衡、通行能力高,交通事故少,与环境协调、能耗低的科学方法和措施,达到行车安全、迅速、经济、便利、舒适和低公害的目的。

4. 交通工程学学科内容的组成:综合、交叉、边缘法规(Enforcement)、教育(Education)、工程(Engineering)、环境(Environment))能源(Energy)二、交通工程学的产生和发展1. 交通工具的演变过程是促进交通变革、交通工程学发展最活跃的因素2. 交通工程学发展过程的主要标志诞生时期30 年代;形成时期40 年代;汽车化时期50 年代;交通渠化时期60 年代;多乘员化时期70 年代;(TSM)创建新交通体系时期80 年代;智能化交通时期90 年代。

交通行业智能交通出行规划方案

交通行业智能交通出行规划方案

交通行业智能交通出行规划方案第1章引言 (3)1.1 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标与范围 (4)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第2章交通行业现状分析 (4)2.1 我国交通行业概况 (4)2.2 智能交通发展现状 (5)2.3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5)第3章智能交通技术概述 (6)3.1 智能交通系统基本构成 (6)3.1.1 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 (6)3.1.2 通信系统 (6)3.1.3 控制与诱导系统 (6)3.1.4 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系统 (6)3.1.5 电子收费系统 (6)3.2 关键技术简介 (6)3.2.1 传感器技术 (6)3.2.2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6)3.2.3 通信技术 (7)3.2.4 车辆控制技术 (7)3.2.5 电子收费技术 (7)3.3 技术发展趋势 (7)第4章智能交通出行需求分析 (7)4.1 出行需求特征 (7)4.1.1 空间分布特征 (7)4.1.2 时间分布特征 (7)4.1.3 出行方式特征 (8)4.1.4 出行目的特征 (8)4.2 出行需求预测方法 (8)4.2.1 经典预测方法 (8)4.2.2 数据驱动预测方法 (8)4.3 出行需求分析结果 (8)4.3.1 出行需求总量分析 (8)4.3.2 出行需求空间分布分析 (8)4.3.3 出行需求时间分布分析 (8)4.3.4 出行需求结构分析 (8)4.3.5 特殊时期出行需求分析 (9)第5章智能交通出行规划策略 (9)5.1 规划目标与原则 (9)5.1.1 目标 (9)5.1.2 原则 (9)5.2.1 公共交通优先 (9)5.2.2 非机动车出行 (9)5.2.3 私人小汽车出行 (9)5.3 出行路径优化 (10)5.3.1 实时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 (10)5.3.2 出行路径规划算法 (10)5.3.3 出行路径推荐与诱导 (10)第6章智能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10)6.1 公共交通系统现状分析 (10)6.1.1 线路及车辆现状 (10)6.1.2 乘客出行特征 (10)6.1.3 智能化水平分析 (10)6.2 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构建 (10)6.2.1 智能调度系统 (10)6.2.2 公交实时查询系统 (11)6.2.3 智能公交电子站牌 (11)6.2.4 公交车载智能设备 (11)6.3 公交优先策略 (11)6.3.1 路权优先 (11)6.3.2 信号优先 (11)6.3.3 站台优先 (11)6.3.4 政策支持 (11)第7章智能交通管理与控制 (11)7.1 交通管理策略 (11)7.1.1 系统概述 (11)7.1.2 管理措施 (11)7.2 交通信号控制 (12)7.2.1 智能信号控制系统 (12)7.2.2 信号优化策略 (12)7.3 交通拥堵缓解策略 (12)7.3.1 疏导措施 (12)7.3.2 公共交通优化 (12)7.3.3 非机动车与行人管理 (12)第8章智能停车系统规划 (13)8.1 停车需求分析 (13)8.1.1 停车现状分析 (13)8.1.2 停车需求预测 (13)8.1.3 停车需求分布特征 (13)8.2 智能停车系统设计 (13)8.2.1 系统架构 (13)8.2.2 系统功能 (13)8.2.3 系统关键技术 (13)8.3 停车诱导策略 (13)8.3.2 预约诱导策略 (14)8.3.3 区域诱导策略 (14)8.3.4 多元化诱导手段 (14)8.3.5 智能优化策略 (14)第9章智能交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14)9.1 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 (14)9.1.1 信息采集技术 (14)9.1.2 信息处理方法 (14)9.2 交通信息发布与传播 (14)9.2.1 信息发布渠道 (14)9.2.2 信息传播机制 (14)9.3 个性化出行服务 (15)9.3.1 个性化出行需求分析 (15)9.3.2 个性化出行服务方案 (15)9.3.3 个性化出行服务评估与优化 (15)第10章规划实施与效果评估 (15)10.1 规划实施策略与措施 (15)10.1.1 实施策略 (15)10.1.2 实施措施 (15)10.2 效果评估方法与指标 (16)10.2.1 评估方法 (16)10.2.2 评估指标 (16)10.3 持续优化与调整建议 (16)10.3.1 完善政策体系:根据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相关政策,推动智能交通出行规划的深入实施。

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办法

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办法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居民 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 效管理可以提高城市交通 效率,减少交通拥堵问题。 公共交通管理与城市发展 密切相关。
城市公共交通管理的目的
提高城市公共 交通服务质量
提升服务水平,满 足市民需求
保障市民的出 行需求
确保出行安全、便 利
促进公共交通 的健康发展
引导市民选择公共 交通出行
进行调整
保持法规的及时性和适用性
根据城市发展需要 进行法律调整
随着城市发展,法规需要与之
相适应
确保法规与城市发展保持一致
推动法律与时俱进, 适应城市需求变化
及时跟进社会变革和发展趋势
确保法律规范与城市管理相互
匹配
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法 律框架
01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保证城市交通管理的有序性和合法性
02 加强执法力度
● 05
第5章 城市公共交通收费政 策
公共交通收费政策
01 公交
多种票价方案可供选择
02 地铁
特定区段可享受折扣
03 出租车
按里程计费
收费政策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制定公平的收费标 准
考虑不同群体经济承受能力
实施差异化的收费 政策
针对不同交通工具制定不同政

加强收费管理
建立监督机制
收费政策的调整与完善
未来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发展方向
科技与公共交 通的深度融合
利用科技手段提升 交通管理效率
全面推动绿色 低碳出行
减少环境污染,提 倡绿色出行方式
多元化的服务 运营模式
针对不同群体提供 个性化服务
展望
展望未来,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将继续加强,提高管理的法制 化水平,加强城市交通规划与建设,创新公共交通运营管理 模式。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改善 市民出行体验,推动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个人及家庭属性因素
人是交通方式选择的主体,因此交通方式的选择因个 人属性和家庭属性的不同而异,主要因素包括年龄、性别、 家庭收入、有无私家车等。一般而言,职业经理人、政府 公务人员的汽车使用率较高。然而,西方工业国的经验表 明,随着汽车化的发展,各种职业的人们购买家庭轿车的 比例趋于平均化,职业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逐渐减弱。 就性别而言,通常情况下,女性较男性的公共交通方式的 利用率高,男性比女性的汽车利用率高。年龄的不同使个 体消费能力与观念产生了差异,出行需求也有所不同。家 庭收入越高,汽车保有率越高,公共交通方式的利用率越 低。 36
•城市布局有缺陷 •或城市活动活力强
•交 •通 •强 •度
•大部分出行靠乘车 •大部分出行靠自行车 •大部分出行靠步行
5
•城市规模
4.1.1 城市发展的聚集效益

城市交通制约城市规模的原理
•需要 •限制
•需要 •限制
•需要 •限制

• 城 市 规 模
• 交 通 强 度
道 路 密 度

土 地 利 用 率
反映交通出行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
用交通出行需求量的变化率与消费者收入的变化率的比值 来表示。 Q / Q EI I / I
其中:EI——交通出行需求收入弹性
Q、 Q —交通出行需求量及变化量;
I、 I — 收入及其变化量;
21
4.1.3 交通出行需求
(3)交通出行需求交叉弹性:对任何一种交通工具的需求, 无疑会受到与其竞争或与其互补的其他交通工具的影响,这 其中也包括收费或价格方面变动的影响。交叉弹性反映一种 交通出行方式的需求量受可以替代的另一种出行方式价格变 化的反应程度,表示为: 式中:
31
运输能力——出行距离
32
4.2 .2 出行选择决策的影响因素

2 交通方式特性因素
不同的交通出行方式在速度、费用、舒适与方便性、安全 性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性,这些都会影响到人们的选择决策。 (1)出行速度与准时性 时间是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不同交通方 式所耗费的出行时间往往成为乘客选择的关键因素。出行时耗包 括路途行驶时间、中转换乘时间以及候车时间。另外到达时刻的 准确性,对于不允许迟到出行的交通方式选择影响很大,选择不 受交通阻塞影响的交通方式的比例就大。因此我们把准时性因素 也并入到出行时耗的范畴中。
26
4.2.1 交通出行的互补与替代
27
4.2 交通出行方式选择
4.2.1 交通出行的互补与替代
2.互补型与替代型交通出行
(1)互补或替代是针对具体起讫点的出行;
(2)出行距离对互补或替代关系有很大影响; (3)互补和替代关系受其他多因素影响; (4)城市中多方式组合的互补型作用渐趋显著。
28
4.2 .2 出行选择决策的影响因素
随机性
影响交通出行的外部因素(天气、拥堵、特殊事件等)——

来需求的随机性
24
4.1.3 交通出行需求
7.交通出行特点 (3)交通出行需求的可控性
出行需求本源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律性
基于统计学下的交通出行需求的规律性
(4)交通出行需求的替代性
(5)交通出行的外部性
交通的环境负效应 交通拥堵
25Βιβλιοθήκη 通需求的价格弹性表,反映由于公共汽车和地铁两种 公交票价变动引起伦敦交通需求变化情况。
表4-1 1991年英国伦敦城市交通需求的价格弹性
公共汽车
公共汽车 地铁 -1.318 0.356
地铁
0.897 -0.688
市郊铁路
0.193 0.211
减少出行
0.229 0.120
公共汽车提高票价对自身需求的影响要大于地铁对自身的影响。
23
4.1.3 交通出行需求
7.交通出行特点 (1)交通出行目的的多样性与异质性
社会经济活动的多样性产生了交通出行目的的多样性 需求目的决定了出行方便性、舒适性、安全性等的不同要求 出行者的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对出行的差异化要求
(2)交通出行需求的随机性
社会经济生活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化系统——带来需求的
果,相对于旅行费用而言。
表4-1 度假旅行与公务旅行的需求弹性 小汽车 度假旅行 公务旅行 -0.955 -0.7 长途公共 汽车 -0.694 -0.3 铁路 -1.2 -0.57 航空 -0.378 -0.18

相比之下, 公务旅行的需求价格弹性要小于度假旅行。
20
4.1.3 交通出行需求
(2)交通出行需求收入弹性
33
4.2.2 出行选择决策的影响因素
(2)出行费用 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群体,人们对出行费用变化的敏 感程度不同,一般而言,低收入群体比高收入群体的费用敏感 度更高。因此,公交出行费用的降低对原本采用自行车方式的 群体的影响,远大于对小汽车出行方式群体的影响。 (3)舒适性与便利性 舒适性的评价尺度难于制定,受乘客主观感受的影响很大。 一般而言,人们对舒适性的要求与收入成正比,收入越高对舒 适性的要求越高。 方便性是人们采用交通方式的便利性、容易性。 (4)安全性 (5)换乘次数与候车时间
100 %
100 % 100 % 100 %
上学
生活 工作外 出
29.9%
47.9% 8.2%
32.3%
23.6% 16.7%
2.2%
0.7% 2.9%
22.6%
13.9% 14.3%
29
9.6%
11.6% 48.6%
0.9%
1.6% 8.2%
2.5%
0.8% 1.2%
北京市历年交通出行方式构成
30
4.1.3 交通出行需求
3. 交通出行广义出行费用的计算
(1)票价费用或成本费用
公共或准公共交通方式完成的出行涉及票价费用,出行者自我完
成的出行,尽管不存在显性的票价费用,但有隐性的成本费用,如: 购车费、燃油费、停车费等。
P——交通出行的票价费用,元/人;
αi——交通出行过程中第i种 交通方式的运价费率,元/人公里; Di——第i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距 离,公里; Pj——自行出行过程中第j项成本费用,元/人。
按照一定的活动目的,顺序排列的若干次出行组成的系列出行过程
构成了出行链,其组成除了起点和终点外,还包括换乘点和出行段等要 素,体现了现代交通出行的多样性。
7
4.1 城市发展与交通出行需求
2. 交通出行方式分类
交通出行方式形态各异,大体分为三大类:私人交通出行、公共交
通出行和辅助公共交通出行。
私人交通出行是指消费者自行完成的空间位移,这种位移的实现
•P •D •O
图4-3 公共交通出行需求曲线
•Q
公共交通出行需求曲线以交通出行量为横坐标,以公交 票价为纵坐标,需求曲线的平坦程度由价格的需求弹性确定。
18
4.1.3 交通出行需求
6 交通出行需求弹性 (1)交通出行需求价格弹性 可以定义为价格每一个百分点的变化所引起需求量变化的 百分点数。 Q / Q Ep P / P 其中: Q、 Q —交通出行需求量及变化量;
Qi / Qi Eij Cj / Cj
Qi Qi
Cj Cj
Eij —— j广义费用变动引起i需求量变动的交叉弹性。
——交通出行方式i的需求量以及需求量的变化量;
——交通出行方式j的广义出行费用以及广义出行 费用的变化量;
22
4.1.3 交通出行需求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可以用来分析需求受其他交通 工具的价格影响程度。表4-1是1991年英国伦敦城市交
8
4.1 城市发展与交通出行需求
2. 交通出行方式分类
9
4.1.3 交通出行需求

1 交通出行需求的含义
交通出行需求:特指针对某种交通出行方式,在一定 的时间内,对于每一种可能的交通出行广义费用,消费者 愿意采用并能够支付的位移出行数量。

交通出行活动派生于人类的工作或生活目的需求; 交通流同样设计流量、流向、流程和流时; 交通出行需求受交通广义出行费用影响更大。
交通运输经济学
第4章 城市交通出行需求
制作: 交通运输经济学课程组
第4章 城市交通出行需求
4.1 4.2
4.3
城市发展与交通出行需求 交通出行方式选择
交通需求管理
2
4.1 城市发展与交通出行需求

4.1.1 城市发展的聚集效益

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生产过剩 城市生产 交通运输体系
P —票价及票价变化量; P、
一般而言,公交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非通勤出行需求弹 性和非高峰出行价格弹性都相对较大。从出行时间价值角度, 出行者乘坐交通工具所花费的时间价值大约是工资的一半 。
19
4.1.3 交通出行需求

一般认为公务出差的旅行需求对运价的弹性要低于以旅游 度假及探亲访友为目的的旅行。据美国学者最近的分析结
城市出现及发展的必备条件:
3
4.1 城市发展与交通出行需求

4.1.1 城市发展的聚集效益
2.城市发展的聚集效应
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城市集聚效应(Habitat Benefit),即社会经济 活动因为空间的聚集所产生的效益,是城市发展规模的函数。
4
4.1.1 城市发展的聚集效益

城市规模与交通强度的关系图
34
4.2.2 出行选择决策的影响因素
•根据调查,居民通勤出行方式选择对交通方式的方便性、快捷 性、费用等三项因素最为关注;同时,安全性也是主要考虑因素。 生活、娱乐等非通勤出行方式选择考虑因素与通勤出行存在较大 差异,除要求交通方式便捷、准时外,对舒适性也有较高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