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高中语文新教材上册:第一单元 课时测评试卷2[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X学院/院校/高校
高中语文课程
课件·教案·讲义·检测·
20 ~ 20 学年第学期
课程名称语文
专业
班级
授课教师
XXX学院教务处制
教案编写说明
一、教案的规范化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规范教案管理,特制定教案编写说明。
二、教案的编写规范
1.教师上课要有完整的教案,按照课程教案编写要求书写或以Word文档编制的纸质教案,不能以课件幻灯片的打印稿代替纸质教案。
2.从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每位教师的教案,应加装统一格式的封面和首页后,每学期装订成册。
(推荐文本格式附后)
3.由于课程类型(医学、公共文化课)、教学内容的差异,教案编写的具体格式可根据学科特点进行修改,但必须包含以下主要要素:
(1)教学目的(教学目标):即教学中体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和“章节的目标”及预期达到的效果。
(2)教学内容:是指通过对教学大纲、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的研析,确定课程教学或课堂教学知识信息的总和。
(3)教学重点、难点:本部分是指该课程或该章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和加强学习的知识点。
(4)教学进程组织与设计:是根据教学目的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教具及现代教学手段)、师生互动、学时安排、板书设计等的设计或选择。
(5)课前预习: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必须先预习教材的内容及复习与该章节有关的已学过的知识,以便更好理解新内容。
(6)课后实施情况及分析:是对课程教学中知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评价;某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应用;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教学效果等课堂教学过程情况的总结与分析,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
课程概要:(课程教案首页)
课时优案2沁园春·长沙(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写景抒情,下阕主要是回忆往事,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诗中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之中的情景与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诗人在,充分显露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
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其爱国之情,在文中展现得。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蹉跎岁月水深火热弦外之音淋漓尽致
B.峥嵘岁月生灵涂炭弦外之音酣畅淋漓
C.峥嵘岁月水深火热字里行间淋漓尽致
D.蹉跎岁月生灵涂炭字里行间酣畅淋漓
答案 C
解析①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
根据语境,应选“峥嵘岁月”。
②水深火热:比喻百姓生活异常艰难痛苦。
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生灵,指百姓、人民。
前文语境中有“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故用“水深火热”。
③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
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没有明说的意思。
根据语境“充分显露”可知,应选“字里行间”。
④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
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
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语段强调“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故用“淋漓尽致”。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热血青年
B.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C.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D.正是需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
答案 B
解析注意句子成分关系和句间的逻辑顺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B.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成为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C.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成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D.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答案 C
解析原句有三处错误:一是“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多层定语语序不当,据此排除B、D两项;二是“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
文字’的血性青年”逻辑顺序不当,据此排除A项;三是“最后”后缺少动词“成为”,排除A项。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阕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诗句是“,”。
(2)《沁园春·长沙》下阕起到过渡作用的诗句是:“,”。
(3)《沁园春·长沙》中体现“书生意气”的诗句是:“,,”。
(4)李白《行路难》中“,”两句,表现了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一样的豪情壮志。
(5)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都写到了天空与水中的生物活动的情状,毛泽东“独立寒秋”,看到的是“,”,范仲淹则是在春和景明中看到“,”。
答案(1)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1.[鉴赏诗歌的形象]词的上阕主要写景,作者主要选取了哪些典型景物?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答案(1)上阕主要选取了层层叠叠的群山、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层林、清澈见底的湘江、争相行驶的百舸、搏击长空的雄鹰、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等景物,进而由点到面,拓展到生机勃勃的万物。
(2)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视、俯瞰,由点到面,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2.[鉴赏诗歌的语言]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是本词的一大特点,试仿照示例完善下面的表格。
精妙用词分析鉴赏
万.山红遍.“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
层.林尽染.(1)
漫.江碧透.“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
百.舸争.流“百”字写舸之多,“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2)
鱼翔.浅底“翔”字本来是形容飞鸟盘旋的状态,用在这里描写鱼在水中自如游动的神态,形象生动。
里色彩浓重,活画出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
(2)“击”字准确地描写了雄鹰展翅的迅猛有力、拍打翅膀的矫健以及勇猛的雄姿。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试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本首词上阕。
答:
答案词的上阕写秋景,打上了词人鲜明的情感烙印。
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词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
(找出词中景)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不是“悲”“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
(分析景的特点)因为词人要抒发的是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这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本词就是这样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
(知人论世,把握诗歌情感)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忆秦娥·娄山关①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②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2月[注]①“忆秦娥”是词牌名。
“娄山关”又名太平关,遵义市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交界处,古称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红军经娄
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宾之间渡过长江;但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直到傍晚时分,才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
这一仗意义重大,战斗结束不久,毛泽东即写下这首不朽之作。
②漫道:莫道。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两句,极其简炼地介绍了娄山关之战的时间与景候特点,营造了一种壮烈的抒情氛围。
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两句,以“碎”形容马蹄声,表明马蹄声急而低;以“咽”描绘不怎么嘹亮的喇叭声,暗示了战斗的壮烈。
C.下阕“真如铁”三字,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突出了夺取娄山关这一战役的艰难。
D.本词以景结笔,极有情味。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这既是真实写照,也让人联想到红军战士的鲜血,流露出无尽的感伤。
答案 D
解析“也让人联想到红军战士的鲜血,流露出无尽的感伤”错。
“如海”“如血”,虽感苍凉,更觉遒劲;虽感凄清,更觉豪健。
它展现出了红军不畏艰险、胸怀博大的崇高形象。
2.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主题思想?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
答:
答案本词描写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解析注释是分析本词主题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抓手,由此入手,结合词句不难分析出战争场景的“紧张激烈”和作者气度之从容不迫、胸怀之博大,再简要结合作品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