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基础(第2版 附微课视频)——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统计学基础课程设计

统计学基础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理解统计学的定义、作用和基本术语;(2)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方法;(3)熟悉频数分布、图表制作、概率计算等基本统计分析方法;(4)了解统计学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场景。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2)能够运用图表、公式等工具解决实际问题;(3)具备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4)学会如何提出统计问题、假设检验和制定预测模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交流分享的良好品质;(4)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学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统计学基本概念:统计学定义、统计学的基本术语、统计学的作用;2.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整理方法、数据的清洗;3.描述性统计分析:频数分布、图表制作、概率计算;4.推断性统计分析: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5.统计软件应用:Excel、SPSS、R语言等统计软件的使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统计学的本质;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会将统计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3.实验法: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交流分享,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统计学教材,如《统计学原理》、《应用统计学》等;2.参考书:提供相关统计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和论文,供学生拓展阅读;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辅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知识;4.实验设备:配置统计软件和计算机,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
统计学基础(第2版 附微课视频)——课程标准

《统计学基础》课程标准一、前言(一)课程性质关键词:课程地位、主要功能、与其他课程关系《统计学基础》是高职高专财务会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为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提供方法论。
(二)课程设计思路关键词:课程设置、标准、模块、学时本课程是以行业专家对财经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任务驱动、就业为导向,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设计的。
课程包括四个模块:认知统计、统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统计资料分析的基本指标、统计资料分析方法。
课程设置是从认知统计入手,以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为主线,最后撰写分析报告。
课程根据上述过程和内容安排设定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的培养。
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在工作任务引领下,以教师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学生实训、学生实践、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展开教学。
在加强课堂教学中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同时,应加强教学的实践和实习环节,对于相对数、平均数、标准差、方差、抽样误差、区间估计、相关系数、回归直线方程、假设检验等实用性内容应加强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要求学生做学结合、边学边做,以培养学生胜任统计业务操作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统计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该岗位实际运用需要,并为学习掌握其他相关专业主干课程做好铺垫。
本课程建议学时为72学时。
二、课程目标关键词: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会计专业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学习其它专业课和从事统计工作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统计学基础》教案

应用场景
市场调研、医学研究、经济预测 等领域。
06
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方法
时间序列构成因素及模型建立
1 2
时间序列的构成因素
包括趋势因素、季节因素、循环因素和不规则因 素。
时间序列模型的建立
通过识别时间序列的构成因素,选择合适的模型 进行拟合,如移动平均模型、指数平滑模型等。
3
模型参数的估计与检验
数据整理与展示技巧
• 绘制统计图表,如直方图、折线图等。
数据整理与展示技巧
数据展示
对图表进行合理布局和美化,提高可读性 。
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根据数据特征选择 柱状图、饼图、散点图等。
添加必要的标题、标签和说明文字,帮助 读者理解图表内容。
03
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集中趋势度量指标
01 算术平均数
《统计学基础》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数据收集与整理 • 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 • 概率论基础知识回顾 • 推断性统计分析方法 • 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方法 • 指数编制与应用实例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统计学定义及作用
统计学的定义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呈现 数据的科学。
通过图形或统计量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 为后续统计分析提供基础。
04
概率论基础知识回顾
事件、概率及运算规则
事件
在一定条件下,并不总是发生的结果 称为事件,常用大写字母A, B, C等表 示。
运算规则
包括加法公式、乘法公式、条件概率 、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等。
概率
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称为事件A的 概率,记作P(A)。概率的取值范围在 0到1之间,即$0 leq P(A) leq 1$。
应用统计学(微课版 第2版)全书教案1-8章全

1.1.4 统计学的学科体系现代统计学是一门多分支的科学。
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将统计学科划分为理论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两个大类,统计学学科体系如图1.1所示。
图1.1 统计学学科体系1.2 统计研究的特点、方法和作用1.2.1 统计的含义所谓统计,顾名思义就是统而计之,即汇总分析。
具体指根据研究目的和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客观事物或人类实践活动的数据资料进行调查、整理、分析的过程。
统计学则是研究如何对社会总体的数量特征和规律进行描述、推断、认识的一门学科。
1.统计活动统计活动也称为统计实践、统计工作,是指根据统计目的及要求,利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研究客观事物或者活动的数据资料进行调查、整理、分析的过程。
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是基本的统计活动,所提供的统计资料包括原始统计资料、整理结果和分析结论。
统计活动一般按照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和统计资料的开发利用这几个阶段依次进行,如图1.2所示。
是非曲直的背后,引导学生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统计是静止的历史,历史是流动的统计。
统计虽然不能创造历史,但用数字真实记录了历史的发展。
作为一项社会实践,也是一部人类生活和斗争的历史,更是社会文明积累的结果。
统计学发展史中蕴含着大量做人的道理,统计学的发展和完善是众多统计学者和研究者孜孜不倦不断探索的结果,了2图1.3 统计方法体系图1.2.4 统计的作用与职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统计职能将越来越重要。
统计已由单纯的统计信息搜集整理职能转变为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统计部门已成为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和国民经济核算的中心,成为国家重要的咨询和监督机构。
统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咨询、监督三大功能上。
具体表现为:①为党和政府各级领导机构决策和宏观调控提供资料;②为企业、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提供依据;③为社会公众了解情况,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供资料;④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⑤为国际交往提供资料。
统计学基础(第2版)——教案

学
过
程
(1)
案例引入:通过案例《见证奇迹》,引发学生思考,在完成一项调查之后,怎样进行数据的整理?以什么形式展示整理的结果?
一、数据整理的程序
1、数据预处理
2、数据分类或分组
3、图表显示
二、统计分组
1、统计分组的概念
2、品质数据分组
3、数值型数据分组
单项式分组
组距式分组
4、统计分组的形式
三、频数分布
教
学
过
程
(1)
案例引入:通过《2016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部分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可以用于描述研究对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指标有哪些?这些指标的区别是什么?
一、总量与相对量的测度
1、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的含义、计量单位、种类
2、相对指标
相对指标的含义、计量单位、种类
小结:内容回顾,PPT要点回放
3、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
小结:内容回顾,PPT要点回放
课后练习:7.3.4习题与实训
教学后记
任务解析
任务八时间序列分析与预测(8学时)
教学目的
和要求
本任务的目的是学习如何反映变量在较长时间内的变动特征和变动规律以及如何进行外推预测,通过学习,要求了解时间序列分析的意义以及时间序列的影响因素,掌握时间序列的图形描述方法和指标描述方法,掌握常用的时间序列外推预测方法,掌握季节变动规律的测定方法及预测方法。
一、统计数据的来源
1、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
什么二手数据?如何正确使用二手数据?
2、统计数据的直接来源
数据收集的方式:
普查
统计报表简单随机抽样
抽样调查(重点讲)概率抽样等距离抽样
统计学基础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石家庄经济学校《统计学基础》课程整体设计方案一、课程定位与设计1.课程性质统计学基础是会计电算化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程,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统计学的基础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2.课程设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统计学基础是职业基本能力课程,培养学生拿到统计职业资格上岗证,适应统计岗位工作,操作技能达到本专业上岗标准。
从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出发,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目标。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文法、实训法、演示法、顶岗综合培训等方法的组合创新,实现教与学的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达到“做中教”,“做中学”的效果。
本课程4学分,总课时64课时。
二、课程教学目标会计专业应该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活动,了解并运用统计的相关知识,掌握统计的基本技能并养成热情真诚、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品格,为上岗就业作好准备。
1、能力目标:1)能熟练运用统计数据进行数据采集操作流程;2)掌握常用的科学统计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描述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和变动规律;3)熟练掌握应用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数据传输及处理的方法及操作流程;2、知识目标:1)掌握统计学基本原理及作业过程;2)理解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实质;3)掌握统计数据采集(野外采集、室内采集)的方法及流程;4)了解统计数据管理的内容及方法;3、素质目标:1)注意培养严谨求实、勤奋动手实践的学风;2)加强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统计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的目的在于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提供基本的认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一般了解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国家统计的职能、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统计学基础(第2版 附微课视频)——课程标准

《统计学基础》课程标准一、前言(一)课程性质关键词:课程地位、主要功能、与其他课程关系《统计学基础》是高职高专财务会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为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提供方法论。
(二)课程设计思路关键词:课程设置、标准、模块、学时本课程是以行业专家对财经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任务驱动、就业为导向,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设计的。
课程包括四个模块:认知统计、统计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统计资料分析的基本指标、统计资料分析方法。
课程设置是从认知统计入手,以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即: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为主线,最后撰写分析报告。
课程根据上述过程和内容安排设定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的培养。
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在工作任务引领下,以教师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学生实训、学生实践、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展开教学。
在加强课堂教学中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同时,应加强教学的实践和实习环节,对于相对数、平均数、标准差、方差、抽样误差、区间估计、相关系数、回归直线方程、假设检验等实用性内容应加强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要求学生做学结合、边学边做,以培养学生胜任统计业务操作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统计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该岗位实际运用需要,并为学习掌握其他相关专业主干课程做好铺垫。
本课程建议学时为72学时。
二、课程目标关键词: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会计专业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学习其它专业课和从事统计工作提供数量分析的方法。
《统计学基础》教案

《统计学基础》教案《统计学基础》教案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考核方式:考试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统计学基础》是经济管理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也是未来进行社会实践的重要工具。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熟悉统计工作的基本程序,了解重要的统计指标的含义与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着力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专业素质:1.熟悉并系统的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以后的社会实践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2.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联系现实,能正确认识和解读我国的重要统计数据;3.将统计学知识学以致用,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以下非专业素质方面得到提高:1.树立好做统计工作的信心;3.提高实事求是、用数据说话的能力;2.提高运用理论,观察了解、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统计概述一、教学要求1.了解统计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及中国统计学科的发展;2.理解统计数据的类型、统计学的特点、统计学的分科;3.掌握统计学的四种研究方法;4.掌握统计学总体、总体单位、样本等基本概念。
二、教学重点1.统计数据及类型;2.统计学研究的四种方法;3.统计学总体、总体单位、样本等基本概念。
三、教学难点1.对不同类型统计数据性质的理解;2.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四、课时安排本章安排课时。
五、教学内容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课时)一、统计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一)政治算术学派1.创始人2.主张(二)国势学派1.创始人2.观点(三)数理统计学派1.创始人2.贡献(四)社会统计学派1.代表人物2.观点二、中国统计学的发展简史第二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科学性质(课时)一、统计数据及其类型(一)定类数据(二)定序数据(三)定距数据(四)定比数据二、统计学的特点三、统计学的分类(一)描述统计学(二)推断统计学四、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统计学与哲学的关系(二)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第三节统计学的研究方法(课时)一、大量观察法二、统计描述法三、统计推断法四、统计模型法第四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1课时)一、总体、总体单位和样本(一)形成总体必须具备的四个特性二、标志和变量三、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一)统计指标的特点(二)统计指标的分类1.按内容分2.按作用和表现形式分3.按在管理上所起的作用分(三)统计指标体系六、主要概念1.统计学2.统计数据3.总体、总体单位、样本4.标志、变量5.统计指标6.指标体系第二章数据搜集一、教学要求1.了解统计数据的来源;2.理解桌面调查的特点;3.掌握原始数据搜集的方式、特点;4.掌握调查的三种方法;5.掌握调查方案的内容、调查问卷的结构;6.掌握调查问卷的设计程序;7.掌握调查问卷的提问方式、问题的排列顺序。
最新统计学基础(第2版)——教案

《统计学基础》(第2版)教案一、教案说明二、学时分配三、各章节内容任务一认识统计(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本任务学习的目的是对统计有一个总体的认识,通过学习,要求了解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基本的研究方法,了解统计工作的基本流程,了解统计数据的基本分类,掌握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1)统计学的学科性质;(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3)统计数据的分类;(4)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教法设计本任务是统计学开篇,应结合实例讲解,多提问,多与学生互动。
教学过程案例引入:通过案例《统计助力Tesco实现公司价值》,引发学生思考,统计有什么用?统计可应用在哪些领域?一、统计的内涵1、统计的含义2、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2、统计工作的四个阶段3、统计数据的类型二、统计的基本职能三、统计研究的方法四、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五、常用统计应用软件小结内容回顾,PPT要点回放,课后练习 1.7 习题与实训任务解析教学后记任务二数据收集(4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本任务学习的目的是对数据的来源以及获取数据的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学习,要求了解二手数据的来源及二手数据的评价,掌握原始数据的收集方式与方法,能够根据调查任务编制统计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
2017年9月19日四年级上解决问题专项练习促销问题1、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多少钱?2、每棵树苗24元,买3棵送1棵,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多少钱?3、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
176元最多能买多少这样的树苗?4、一条裤子原价80元,五一期间商场举行优惠活动,买三送一,爸爸用原来买3条裤子的钱买裤子,每条裤子便宜多少钱?5、每瓶饮料3元钱,买5送1, 45名学生每人一瓶,要买多少平饮料?需要花多少钱?6、文化用品商店搞促销活动,钢笔14元一枝,买5赠2,一次买5枝,每枝便宜多少钱?7、我有1859、新华超市对某品牌的牛奶进行促销。
王阿姨带260元最多可以买几箱?还剩多少钱?10、四(1)班的同学为看望福利院的小朋友筹集了215元钱,最多可以买几个布娃娃?还剩多少钱?11、李老师用了200。
《统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基本情况表二、课程性质《统计基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偏重于方法论和应用性的学科。
它系统介绍了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调查研究提供理论、原则和方法。
统计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与其他管理学科与经济学科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作为必不可少的工具类、技能型的基础学科。
经济主管部门企业各管理层的工作,都离不开统计理论的指导、统计方法的应用,为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的教学及应用方法的训练。
三、课程目标(一)素质目标1.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能够应用统计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二)知识目标1.了解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的性质、特点、调查的种类和方法;2.掌握统计分组和变量数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3.掌握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度量;4.掌握概率及概率分布的基本知识;5.掌握样本均值、样本比例、样本方差的抽样分布、林德贝格—列维中心极限定理;6.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会进行一个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7.了解几种常见的价格指数、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的构建思路和常用综合评价指数;8.掌握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会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技能目标1.具备较强的数据搜集、整理、分析、解释的能力;2.具有假设检验能力,能够进行一个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3.具有统计指数的计算能力,能进行常见的价格指数、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4.具有统计指标的计算能力,会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的计算,会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的度量;5.具备抽样与抽样估计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1.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统计学基础教学计划

《统计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统计思维能力,能读懂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了解社会经济统计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数据搜集、整理、分析、解释的能力。
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社会经济统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以及数量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熟练掌握经济问题的统计数量分析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法
1、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是《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不论是理论讲授还是案例分析,都离不开课堂讨论的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提倡课堂讨论,讨论中各种观点的相互碰撞,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明显提高。
2、案例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案例演示能够较好地引导课程内容的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加深对统计理论的理解。
通过对不同内容案例的运用能达到普通说教所无法做到的效果,如通过违法案例的警示作用,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意识。
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其表现形式生动活泼。
三、教学进度安排。
《统计基础知识》教学教案

根据需要展示的数据类型和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数据可视化工具,如
Excel、Tableau、Python等。这些工具各有优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选择。
05
描述性统计分析
Chapter
集中趋势的描述指标
01
02
03
均值
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数值 的个数,用于表示一组数 据的中心位置。
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 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用于统计学中的中心位 置测量。
要求
学生应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 讨论,按时完成作业,达到规定 的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与重点
内容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数据的收集与整 理、统计图表、集中趋势与离散程度 、概率与概率分布、抽样分布与参数 估计、假设检验等。
重点
数据的描述性分析、概率与概率分布 、抽样分布与参数估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
采用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抽样误差
由于抽样导致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 参数之间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
参数估计的方法与步骤
点估计
用样本统计量直接作为总体参数的估 计值,例如用样本均值估计总体均值 。
参数估计的步骤
确定估计对象、选择合适的估计量、 计算估计量的值、给出区间估计和置 信水平。
区间估计
在点估计的基础上,给出总体参数的 一个可能取值范围,并给出该范围的 可信程度。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统计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和发展趋势,以便跟上时代步伐。
在后续学习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THANKS
感谢观看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统计基础知识》教案

统计基础知识教案Ⅰ、导入新课、课程介绍、课程要求Ⅱ、讲授新课§1-1统计的含义与特点一、统计的含义1、含义:包括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方面的内容。
(1)、统计工作: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单位对各方面的数据资料进行采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活动过程。
(2)、统计资料:即统计信息,是统计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的总称。
(3)、统计学:是阐明如何去采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是人们统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
2、三者的关系:(1)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2)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是以对客观事物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
三、统计研究的特点(一)数量性(二)总体性(三)质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某事物的数量表现,而且是与一定的质密切结合起来的。
(四)社会性(五)变异性Ⅲ、课堂小结1、统计的含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3、统计研究的特点Ⅳ、课外作业1、简述统计的含义,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2、统计的三大职能是什么?3、统计总体的特点有哪些?【课后记】:本课程概念较多并且比较抽象,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难理解,讲课时应该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物,多举例。
Ⅰ、课前复习1、知识点复习2、课前小测验•(1)统计的含义包括、和•————三方面的内容。
•(2)统计学属于科学。
Ⅱ、讲授新课四、统计的三大职能例如:我校为了解学生的健康情况,进行学生体检,有一位同学的乙肝体检结果如下:项目结果参考范围乙肝表面抗体 + 阳(+)阴(-)(一)信息职能(二)咨询职能(三)监督职能五、统计工作的过程(一)统计设计(二)统计调查(统计数据采集)(三)统计整理(统计数据整理)(四)统计分析(统计数据分析)(五)统计预测(统计数据提供和管理)六、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一)大量观察法(二)统计分组法(三)综合指标法(四)经济模型法(五)统计推断法§1-2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一)概念1、统计总体:是统计所要研究的对象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所构成的整体。
统计学基础电子教案

统计学基础电子教案第一章:统计学概述1.1 统计学的定义解释统计学的概念和作用强调统计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1.2 统计数据的类型介绍分类数据和数值数据的区别展示如何收集和整理统计数据1.3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介绍总体和样本的概念解释随机变量的概念及其分布第二章:描述性统计分析2.1 图表展示数据介绍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常见图表展示如何使用图表来展示数据特征2.2 数值描述数据介绍均值、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解释方差、标准差等离散程度的度量2.3 概率分布函数介绍离散概率分布和连续概率分布的概念展示如何计算和应用概率分布函数第三章:概率论基础3.1 随机事件及其运算介绍事件的并、交、补等基本运算解释事件的独立性和互斥性3.2 条件概率和贝叶斯定理介绍条件概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解释贝叶斯定理及其应用3.3 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介绍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的概念展示这些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第四章:推断性统计分析4.1 估计总体参数介绍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的概念展示如何计算置信区间和假设检验4.2 假设检验方法介绍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如t检验、卡方检验等解释假设检验的步骤和判断准则4.3 回归分析基础介绍线性回归和多元回归的概念展示如何进行回归分析并解释结果第五章:统计软件应用5.1 统计软件介绍介绍常见的统计软件,如SPSS、R、Python等强调统计软件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5.2 数据导入和预处理展示如何将数据导入统计软件并进行预处理介绍数据清洗和转换的基本方法5.3 数据分析实例通过实际案例展示如何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强调分析结果的解读和应用第六章:概率分布和概率密度6.1 离散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详述二项分布、泊松分布、负二项分布等常见离散概率分布教授如何使用概率质量函数(PMF)来描述这些分布6.2 连续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解释连续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函数(PDF)探讨正态分布、指数分布、均匀分布等常见的连续概率分布6.3 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介绍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概念展示如何通过变换得到新的随机变量的分布第七章: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7.1 假设检验原理复习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详述零假设、备择假设和检验统计量的定义7.2 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介绍t检验、卡方检验、F检验等展示如何选择适当的检验方法并进行数据分析7.3 置信区间的估计解释置信区间的概念和构造方法探讨如何根据样本数据估计总体参数的置信区间第八章:线性回归分析8.1 一元线性回归介绍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和估计展示如何评估模型拟合度和预测效果8.2 多元线性回归探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构成和估计方法介绍如何处理多重共线性问题和进行变量选择8.3 回归分析的应用强调回归分析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将回归模型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第九章:时间序列分析9.1 时间序列的基本概念介绍时间序列数据的类型和特点强调时间序列分析在预测和决策中的重要性9.2 平稳性和自相关性解释平稳时间序列和非平稳时间序列的概念探讨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应用9.3 时间序列模型介绍自回归模型(AR)、移动平均模型(MA)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展示如何建立和预测时间序列模型第十章:统计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10.1 统计学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分析医学研究中统计学的方法和工具通过案例展示如何统计分析医学数据10.2 统计学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探讨统计学在经济预测、市场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展示如何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经济数据10.3 统计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介绍统计学在心理学、教育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强调统计学在不同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第一章:统计学概述1.1 统计学的定义统计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它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学基础》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所属分院:会计金融分院
制定人:危磊
合作人:周剑华
制定时间: 2014-9-15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设计
总体目标:
《统计学原理及实务》是会计类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程。
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知识;熟悉一些常用的重要理论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为专业核心课程《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提供方法论。
除此之外,该门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全国统计从业资格考试接轨,以便学生获得统计职业资格上岗证。
能力目标:
通过统计调查和整理、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时间数列等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教学,学生能运用所学相关统计、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根据国家《统计法》《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处理包括统计图表、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水平指标分析、速度指标分析、因素分析、抽样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等业务。
最终使得学生所学的技能整合成类化经验,真正成为技能型人才。
知识目标:
学生应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活动,了解并运用统计学基础的相关知识,掌握处理统计基本业务的能力。
通过实训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统计工作的过程。
让学生首先学会统计设计、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计算分析资料,最后撰写分析报告。
从而使学生对统计工作的整个流程得到一个全真认识,使学生掌握统计分析方法,提高解决经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素质目标:
●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调查能力
●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运用统计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勤学好问、诚实、严谨、细心的治学态度
●逐步树立运用统计参与管理的观念和意识
三、课程内容设计:
四、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五、课程进程表
六、考核方案
1、考核评价及方式
根据该门课程的特点,学生课程考核方法采用结构分数制,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20%+期中成绩×50%,其中:
平时成绩考核办法:以量化为准,具体衡量指标为平时作业的完成态度、次数和质量,上课听讲、发言以及给老师提教学意见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
期中考试考核方法:以布置的统计调查实践项目的完成情况为准,视调查完成的质量好坏,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
期末成绩考核办法: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电脑自动评分,所考内容以课程为中心,以上课所讲和所要求的内容为主。
评价分值见下表:
2、教学过程评价
(1)教学评价的标准应体现任务引领型课程的特征,体现理论与实践、操作的统一,突出过程评价与阶段评价,结合课堂提问、实践和实训活动、阶段测验等进行综合评价。
(2)强调目标与评价和理论与实践目标一体化评价,教学评价的对象包括学生知识的掌握、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质等情况,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对所要达到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评价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在评定时给予鼓励。
七、教学材料
1、教材的编写与选用
(1)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以统计所涉及的各项工作为主线,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核——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和企业对统计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以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必需够用为度,不追求理论的深度与难度。
(3)教材在内容上应既实用又开放,即在注重统计实际操作能力训练的同时,还应把统计业务操作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融入教材,以便教材内容更加贴近实际。
在形式上应适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文字表达要深入浅出,图文展现应图文并茂。
(4)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处理统计业务的综合职业能力,教材应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技能训练
(5)建议教材应介绍EXCEL的统计功能。
(6)选用教材:《统计学原理》,王苹香,危磊主编,ISBN:9787115286277,2012年9月第一版。
2、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常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可开发并应用一些直观且形象的挂图、幻灯片、录像片,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理解、接受课程知识和业务流程。
(2)教师通过教学软件以及多媒体设备等,充分利用计算机实训室设施进行教学。
(3)充分运用本课程网络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从单一走向多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拓展成为可能。
(4)与社会职业教育结合,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统计从业资格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