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路与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3
学习版
摘 要: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条件,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就学校体育文化的特征、功能及现阶段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新的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学校体育文化 特征 功能 思路与方法体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是身心文化。
当今社会的体育,除发展知识、技能和体力外,还把人的情绪、态度、理想也作为教育的重要领域。
学校体育文化是指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一部分。
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学校内体育开展的情况。
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整体,作为这个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最有力的催化剂,时常会成为校园文化的重头戏。
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学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地方。
学生需要的是求实创新,不断进取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氛围,感受各种文化熏陶,增强体质,提高审美情趣,学校体育文化起着显性和隐性的重要功能作用。
健康功能:当代学生担负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就难以适应将来的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社会,更难以承担起祖国建设的光辉使命。
通过校园体育,能够提高学生对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只是和科学健康的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另外体育运动还有助于减少学生的负面情绪,使人们感受到生命之美和大自然之美,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增强自我意识,促进个性的发展,并且大大的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育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暗示性和渗透性。
各种体育场馆、设施等物质景观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着学生,并使之逐渐内化为行为、习惯、意识的教育过程。
比如,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
校园体育文化所产生的效应,无疑会使学校成员自觉地将自己与学校融为一体,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产生激励、进取、催人向上的教育力量。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教育观念落后,课程内容陈旧。
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体育教育在教育思想上始终把体育教育当成是体育锻炼,把体育混成普通的体育锻炼。
其教学目标始终围绕着增强体质来进行,只强调了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未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课程内容陈旧,课程设置单一,忽视了体育人文社会以及体育锻炼有关的人体科学等知识的教授,教学过程中不能把理论知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课外体育活动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
课
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教育的延伸的补充,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体育观念、体育习惯的体育能力形成的最后阶段。
目前大多数学校对学生课外活动的管理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具体表现为:体育组每年都有计划,有目标,但大部分都停留在纸上或者办公桌上;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结构不合理,职能也不明确。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方法: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校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中的中坚力量。
学校体育文化开展的成功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
因此,培养一支造诣深、人文素质好、责任心强、作风正、对学生起表率作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教师的教育理念、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个人的性格、气质和作风,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
因此要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倡导教师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教学思想,这是能否长期持久的开展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关键所在。
加强课间操与课外体育活动管理。
课间操与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
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的空间广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吸引广大学生参加。
它的灵活性、选择性,能较好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兴趣爱好、不同基础水平学生的不同要求。
课外体育活动既可以完成体育技能、体育素质的练习,又能活跃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促进学生体育活动积极性的提高。
我们把单一的课间广播操练习改变为形式多样的大课间操活动,项目由年级组、班级制定,项目有跳绳、羽毛球、板羽球、毽子等。
每天下午半小时体育活动课,是操场上最热闹,最开心的时刻。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
体育竞赛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表现。
校园体育竞赛具有娱乐性、对抗性和挑战性特点,深受师生们的喜爱。
让参与者体验到了运动的乐趣,观看者也融入到体育活动之中,也能体验运动的乐趣。
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每学年,每学期体育活动计划,一些项目已经成为一项传统赛事,例如校运会,素质运动会、全校的跳绳比赛,年级篮球、排球、乒乓球、广播操、拔河比赛等。
年级、班级组织的擂台赛、友谊赛、对抗赛既有个人项目,也有集体项目,学生参与率100%。
各班积极投入赛前训练和开展比赛,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体现了学生团结,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
学校把各类各级活动纳入到教师、班级的考核之中。
如组织活动的次数、参加人数、成绩、纪律、安全等等。
严格按制度执行,责任到人。
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
改变以往评价体系,把学生的参与率、名次、纪律、体育知识、体育习惯、态度、提高层次等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
照顾个体差异,重视过程、态度和进步幅度。
学生的体育成绩优秀率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综上所述,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学校体育教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路与方法
■文/孟祥宇
184
学习版目前,随着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实施,我们的教学工作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我们体育教师可以发现班级“体育后进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所谓“体育后进生”是指学生体育品德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的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如何对“体育后进生”进行转化教育,是我们教师一直努力改变的教学目标。
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谈谈自己的点滴看法和体会:
一、班级“体育后进生”的“个性”心理特点中众所周,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学生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它也是初中学生从不成熟到成熟、不定形到定形的关键阶段。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发现初中学生思想都比较活跃,情绪也比较偏激,他们时刻要求进步。
但是,他们的课堂组织纪律性比较差,自控能力也较差。
大部分初中生都有创新意识,喜欢接受新生事物,善于与别人交往,但是不能持之以恒,缺少艰苦奋斗精神。
他们希望学有所成,有所作为,但是往往知难而退,缺乏实干精神。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班级“体育后进生”除了具有同年龄青少年一般的心理特征外,还具有以下“个性”心理特点。
1.体育学习动力不足。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发现他们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仅停留在对课堂教学结果的需求上。
2.学生缺乏体育运动积极的情感体验。
由于学生们体型较胖、力量较差等原因,导致体育成绩较低,体验不到肌肉活动带来的积极感受。
从而使这些学生主动进行锻炼的努力不够,体育成绩提高的比较慢。
3.学生体育锻炼意志品质薄弱。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意志品质比较薄弱,缺乏毅力怕苦怕累,对持续时间较长、单调的项目(如:长跑)难以坚持。
学生们缺乏勇气,担心体育运动练习中出现伤害事故,所以在体育运动练习时总是束手束脚。
4.学生的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发现班级“体育后进生”大都有性格内向的特点。
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比较差,有时举足失措,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往往遇到困难总是知难而退。
5.学生的心理矛盾,情绪不稳。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发现班级“体育后进生”有自卑、逆反、闭锁、
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特点。
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并时时处于矛盾之中,他们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他们意志比较薄弱,自制力比较差。
二、教师注意对班级“体育后进生”的转化教育1.教师注意尊重信任、正面引导学生体育运动。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个班级“体育后进生”特殊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成为班级“体育后进生”的知心朋友,以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激发他们体育运动的兴趣。
我们教师要应该时刻记住,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他们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针对他们不同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身体素质等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宣传体育锻炼对他们自身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自身不利因素的困扰,提高自觉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我们教师要多鼓励表扬,从肯定成绩入手,引导学生克服困难。
2.教师注意关心爱护、表扬激励学生体育运动。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发现班级“体育后进生”在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时,往往付出了极大努力而收效甚微,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失落感。
因此,我们教师应以宽厚、博爱、敏锐之心去理解、关心班级“体育后进生”,不要轻易给他们戴上班级“体育后进生”的帽子。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分清情况,不要随意批评和指责学生,要倍加关心和爱护学生,与他们交朋友,经常鼓励和引导他们,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对今后的学习充满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切忌不能损伤他们的自尊和自信,要注意表扬和批评艺术,对他们宽容但不能放纵,严格但不能苛刻;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我们教师都应及时给以肯定和恰当的表扬,使他们及时了解自己体育锻炼的结果和进步的情况,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唤起获得成功的愿望,促进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体育锻炼技术。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还要充分发挥他们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善于抓住班级“体育后进生”转化的时机,及时进行鼓励,激发他们要求进步的热情,并且要在表扬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对班级“体育后进生”的要求,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扬,如此循环往复使其不断地进步。
(单位: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朗县中学)
初中体育教学中对“体育后进生”转化教育的探讨
■文/尼玛彭多
育的延续和补充,作为学生特殊的“生活圈”,它将成为解开人际交往的心理防线,对建筑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推进素质教育起着特殊的作用。
学校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播,从课程论的角度看,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同样具有的获取
知识、能力、素质的意义,可以把它看成一种教育活动和自发的学习活动。
校园应该充分利用体育文化的时代性和先导性,使广大师生向着健康、娱乐、竞技的生活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华楠.校园文化学.[M] 北京.联合出版社.1993.
[2] 潘丽萍.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J].体育文化导刊.2002,3.(单位: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镇第二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