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专项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专项训练

一、历史解释素养的概念与能力水平划分

1.概念: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2.概念内涵分解

(1)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4)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3.历史解释素养的能力水平划分

二、历史解释素养在高考中的考查体现

1.考察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

(1)考察历史观对历史解释的影响:历史解释必定是在一定史观指导下进行了无论历史解释者有意或无意、承认或者不承认,都是如此。“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有什么样的历史解释”,而在我国,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就是我们进行历史解释的“前提”。

(2)考察时空概念对历史解释的影响:注意,“时间观念”不仅指的是真实性的年代、时期,还包括了史实性的历史的开端、历史的分期、历史的线索等。后三者,则因为史学家的立场、学术背景等因素导致观点各异,要求学生对此做出基于史实的历史解释。

(3)考察不同史料对历史解释的影响

(4)考察历史学家个人因素对历史解释的影响

任何正直的历史学家研究历史都一定会基于并忠于历史史实,但由于个人不可避免受所处时代和个人学术背景等因素制约,其对历史解释必然带有主观色彩,全国卷还没有对此直接考察过,本专题后命制了这样的模拟题。

2.“历史解释素养”能力考查解析

本目上文讲述了高考对影响历史解释的主要因素的考察,侧重于史学研究方法,下面具体解析高考对“历史解释素养”能力考察水平的案例。鉴于上海卷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故引用较多上海历史试题来进行解析。

(1)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水平一:能够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解释)

关键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每小题 4分,共12小题共48分)

1.帝王陵寝的朝向和皇帝生前做操问政一般都是坐北朝南。但秦始皇陵和秦陵兵马俑军阵的排列都面向东方。对秦始皇陵的朝向有别于厚是帝王陵寝的解释中最合理的是

()

A.后世王朝都是自北而南统一全国

B. 坐西望东是秦人相沿已久的习俗

C.秦始皇仰慕东方儒家代表的先进文明

D.秦始皇对六国故地展示强大威慑力量

2.敦煌壁画,被誉为墙上博物馆图一图,二是两幅反映唐代河西地区生产活动的壁画,这反映出当时河西地区()

A.从农耕经济向游牧经济的全面转轨

B.已经是全国性发达农耕区

C.农牧业经济呈现出并行发展的趋势

D.成为中西方文明交流桥梁

3.钱穆说:“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平贫最弱的一环,专从政治制度上来看,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陈寅恪则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形成上述反差强烈的观点根本原因是()

A.历史评价难有统一标准

B.宋代历史面向复杂多样

C.史学家强烈的个人倾向

D.宋朝是承上启下的朝代

4.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以后,清朝开始修明史。凡是投降清朝的,像洪承畴这些人通通列入《贰臣传》;相反,对抵抗清朝的像史可法,这些人全部列为忠臣,老百姓抵抗死了的统统记名,大规模的表彰。这反映出()

A.满族贵族的忘恩负义

B.满汉民族矛盾的消除

C.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

D.汉族官僚地位的上升

5.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传统价值标准可以归结为四条:以农民为主体的群众运动;暴力革命;反对外来侵略;反对封建主义。评价以下历史事件,上述四条标准都符合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6.学者邓实在1902年撰文,批判中国三千年来竟无一卷契合“历史真精神”的历史著作,“其有则朝史而而非国史;君史耳,而非民史;贵族史耳,而非社会史。”喟叹:“中国史界革命之风潮不起责,则中国永无史,无历史则无国矣。”这表明,邓实倡导“史学界革命”旨在()

A.提高史学地位

B.激发民族认同

C.复兴儒家道统

D.引进西方史学

7.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政府颁布的76项主要经济法规中,有54项颁布于袁世凯当政时期,超过总数的70%,内容包括工商矿业、农林牧渔、交通运输、银行金融、权度、税则、经济社团等方面。这些法规条例的颁布()

A.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

B.有利于现代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

C.改变了中国对外资的依附性

D.表示袁世凯赢得了广泛政治认同

8.下图是中共报刊在某一历史时期的三年中发表的部分社论。这些社论适合研究()

A.北伐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

B.土地革命时期的中美关系

C.抗日战争后期的中美关系

D.

解放战争后期的中美关系

9.下图为米谷在1949年发表一副漫画,它揭示了()

10.毛泽东在对《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的批语和修改》中指出:“不能设想,社会主义制度在各国的具体发展过程和表现形式,只能有一个千篇一律的格式。”从这一思想出发,毛泽东撰写了

()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联合政府

C.论十大关系论

D. 人民民主专政

11.20世纪80年代,不少美国人认为“对美国资本主义的唯一最大的威胁来自另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即日本”。这主要是因为()

A.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一度超过美国

B.推行“脱美返亚”的外交方针

C.与美国的经济摩擦日益加剧

D.终结了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

12.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一课后,对苏联建设中存在严重问题归

纳出了以下观点:①发展方式粗放;②经济结构畸形;③城乡关系长期紧张;④经济激励机制僵化。同学们自上而下填写表格“观点”一栏,正确的填写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③①

D.②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中后期的一条鞭法名义上应把丁银摊入田亩征派,但实际上丁银并未废止,仍照地丁双重标准征派。顺治初年,由于土地兼并,农民逃亡,丁银无法落实;再加上富户转嫁负担,编审不公,致使“穷民有寸土全无而受丁银之累者;富户有田连阡陌而丁银与穷户相等者,苦乐不均”,不断激起农民反抗。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规定以前一年全国丁银额为准,以后新增人丁概不多征。康熙五十三年,御史董之燧正式提出在全国范围“统计丁银,按亩均派”的建议。经广东、四川两省试行之后,雍正元年终于决定“于雍正二年为始,将丁银均摊地粮之内”。所谓“摊丁入地”,即“将丁银随地起征”,“丁谣与地赋合而为一”。

--- 据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雍正帝调整赋役制度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调整赋役制度的历史作用。(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