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谢谢”看礼貌原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春岁月
礼貌是世界各地都非常推崇的一种交际准则,但随着文化背景的变化,有着对于礼貌原则的个性化表现。

本文将结合汉语典型的致谢词“谢谢”的使用,进一步印证礼貌原则的适用性与特殊化表现。

一、Leech 的礼貌原则
1967年,Grice 提出了对话中的合作原则,引起学者们的普遍重视。

随后的研究中,Leech 认为合作原则只能约束我们在交际中说什么和如何理解对方的言外之意,但不能解释人们为什么使用如此大量的间接言语行为。

于是他使用一套新语用原则来“拯救”合作原则,即礼貌原则。

当然,由于时代局限、文化差异等原因,Leech 的礼貌原则也并非完美。

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礼貌原则存在如下不足:
1、对于听话人重视不够
交际是双方共同进行、有来有往的。

但Leech 的礼貌原则均为对说话人言语表达方式的概括,却并未明确以听话人为着眼点的礼貌意图和礼貌效果。

2、涵盖面相对较窄
礼貌并非是任何交际中的必需品,部分交际有可能会寻求表达“不礼貌”的方法。

而礼貌原则并未将这种不礼貌的意图和行为包含在内。

二、礼貌原则在中国
最早对礼貌原则进行介绍的是刘润清(1989)。

随后,何自然(1989)、何兆熊(1989)等学者也都对其做了介绍。

随着讨论的深入,一些学者根据实际,对礼貌原则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

顾曰国的礼貌原则包括五个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等。

顾先生的分类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准则的适用性稍显弱化。

比如贬己尊人准则,当代中国社会中,人们很尊重他人,但不会像往常那样一味贬低自己。

三、关于“谢谢”及其使用
近年来,“谢谢”发展为一个高频词,但是中国人在部分情形下仍不习惯于道谢。

1、“谢谢”的使用情况以“谢谢”为关键词,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中进行检索,对搜索到的前100条对话体语料的会话含义进行分析,依据不同含义与情感对其进行分类。

(1)感谢
咳呀,谢谢大夫,现在好啦,完全好啦!
表达了真心的感谢,尤其突出了赞扬原则,尽量夸大对大夫的表扬。

(2)客套出于礼貌,我说了声谢谢,问他:“你怎么会知道我的生日?”通常而言,说话者是为了遵守礼貌原则,才使用了客套话“谢谢”。

这是对策略原则的侧重,尽管说话者并不一定真心感谢对方,依然本着应该实现他人利益的原则表达感谢。

(3)拒绝
请把论文给我吧,礼品我心领了,谢谢。

使用“谢谢”表示感谢对方帮助的意愿,但是仍然谢绝。

说话者并未真正获益,对方也没有付出,但出于礼貌原则尽量夸大自身收获和他人付出。

(4)提醒劝诫
为了您的行车安全,请系上安全带。

谢谢各位的合作!
该类用法通常用于较为正式的通知、公告等。

实质上,从听话者的行为中受益的是听话者而不是说话者,需要致谢的理由有两个:(1)该用法多出现于公共场合,且多与带服务性质的行业相关,需要文明礼貌;(2)突出强调话语中的提醒意味。

(5)讨好逢迎
真的没事儿,谢谢领导关心!
这是一位下属面对上司纯交际性的关怀时表达感激,集中体
从“谢谢”看礼貌原则
□ 范亚楠(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摘要】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加,中国人也逐渐习惯了在社会生活中常说“谢谢”,可是收到传统风俗以及语言习惯的影响,道谢习惯仍有很多保留,这一现象与礼貌原则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礼貌原则;礼貌词;道谢现了赞扬原则。

实际上,上司不需要付出努力帮助下属,下属却积极道谢,带有中国式刻意讨好与逢迎的意味。

(6)反语
檀香幼苗心里想,不理睬不行,她们还得叫叫嚷嚷,怪讨厌的,就答道:“谢谢你们的好意,我可不愿意和你们在一起!”
这样的谢谢有很强烈的讽刺性。

但是Leech 还提出了反语准则作为礼貌原则的补充说明。

用反语表达自己的情感,表面上违背配合原则,而实质上又符合配合原则,这一现象仍然包含在礼貌原则的体系之内。

2、不使用“谢谢”的情况分类
除去不讲求礼貌的状况,中国存在一种特殊情况:使用其他语言如“让您费心了”等点明对方的付出,不会直接使用“谢谢”等词。

(1)家人、朋友之间
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文明,对于土地和家族的依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取向,进而有了“圈外人”和“圈内人”之分。

对待外人应该彬彬有礼,否则就是“无礼”;对待自家人应该亲密无间,最忌讳“见外”。

因此直至现代,“谢谢”在家庭内部、朋友之间的使用频率仍然较低。

(2)为了避免被视为谄媚
“……刘姥姥千恩万谢地答应……”(《红楼梦》)
中国人不擅长直接道谢,一定要表达也是点到即止,因此置个人自尊于不顾的“千恩万谢”向来为人不齿,进而使得这一成语在部分语境中也带了一丝贬义。

总而言之,就有限的调查而言,“谢谢”有着多样的表达效果,但仍未能普遍应用,而这些多样化的“用”与“不用”都是遵守礼貌原则的表现。

关于其不同意义的形成,以及不够普遍的使用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原因进行解析。

四、原因探析1、面子理论Goffman (1967)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了“面子(face)”问题。

他认为:“脸面工作”是互相配合的。

因此人们在谈话中往往贬低自己,抬高对方。

Brown 和Levinson(1978)沿用了Goffman 的“面子”概念,认为人有两种面子:一种是正面的,希望受到他人的赞扬;一种是反面的,希望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

面子问题虽然存在于大多数地区,但儒家文化影响下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对面子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其他地区。

正是基于对他人面子的考虑,人们才严格遵守礼貌准则,夸大对方,贬低自己。

所以中国人在不需要道谢或个人没有道谢意图时也会使用“谢谢”,以此成全彼此的面子。

2、高低语境
1976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 提出了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概念。

总体而言,在高语境文化中,说话者的言语或行为的意义来源于当时的语境,说话者的言语之外往往传达了更多的信息。

而在低语境文化中,人们强调的是双方具体交流的内容,而不会对语境有更多的关注,说话者所要传达的信息一般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根据相关研究证明,中国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

这就意味着在汉语交际中,不会时刻遵守Grice 的合作原则,因为汉语赋予人们一种思维方式——不需要把所有细节一一说明,意会重于言传。

这就解释了中国人为什么不常使用“谢谢”,因为感谢也可以通过眼神、表情、手势等行为传达。

直至近些年因为中外交流的加强,中国人才渐渐习惯于把“谢谢”挂在嘴边。

五、结论
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总结整理出Leech 理论中的一些缺陷,并对中国学者针对这些问题的补充和修正做了简要整理。

同时结合词语“谢谢”,分析了其使用过程中如何多方面地体现了
>>
(下转第137页下)
2015年14
期青春岁月
礼貌原则。

最后,结合相关理论,尝试从文化学角度进一步探索礼貌原则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润清. 关于Leech 的“礼貌原则”[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7,02: 42-46,80.
[2] 徐盛桓. 礼貌原则新拟[J]. 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 1992,02: 1-7.[3] 顾曰国. 礼貌、语用与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04: 10-17,80.[4] 熊学亮, 刘国辉. 也谈礼貌原则[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03: 60-62.
[5] 丛日珍, 闫玉涛. 礼貌原则之语用分析[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01: 115-116,148.
>>
(上接第136页)
要说“有的是钱”,必然要说“有的是”。

关于“有的是”,学术界已经有不少讨论意见,较早的有张志公(1953)、丁声树(1964)、赵元任(1979)、吕叔湘(1980)等,他们都认为“有的是”属于熟语类,有“很多”的意思。

近年来又有吴忠海(1985)、谢瑛(1995)、谢英(2003)、王建军(2006)、谭代龙(2009)、刘志富(2010)、刘杰(2013)、刘凡(2013)等对“有的是”的属性、基本意义、来源、分布以及词汇化、语法化等话题作了专文讨论。

现代汉语中,“有的是”有三种基本用法,一是表示列举,如:“吃过早饭,大家陆续往旗杆院走——有的是本来就要来开会,有的是被小孩们拉来的。

”二是表示强调,如:“我们有的是咸菜,没的是馒头,这可怎么吃啊?”三是表示足量,如:“漂亮的姑娘有的是,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然而,人们在说到“有的是钱”的时候,往往过于强调表示足量的意思,而忽略了表示列举和表示强调的意思。

本文将在“有的是”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观察“有的是钱”在不同语境中的形式与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几个相关话题。

朱德熙先生认为:“有的是钱”,“表示等同,即存在的(或被领有的)东西和钱同一。

这个说法相当于逻辑上的全称判断,即:所有存在的(或被领有的)东西都是钱。

换句话说, 除了钱以外没有别的东西。

”因此,此句“则是钱多的一种夸张的说法。

”刘杰先生认为:“有的是钱”有两种停顿方式:“有的是∧钱”和“有的∧是钱”,而且两种情况下都表示钱很多。

“有的∧是钱”停顿在“有的”和“是”之间,这违反了“有的是”不能有内部停顿的规律,这是汉语的韵律在起作用,汉语的韵律单位是双音节,韵律的作用压制住了句法的规则。

”刘杰先生认识到“有的∧是钱”这一停顿方式可以表示钱很多,但并没有明确表示“有的∧是钱”可以表示列举和强调,而事实上,从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角度来说,“有的∧是钱”这一停顿方式与“有的是钱”表示列举和表示强调的停顿方式相一致,可以表示列举义和强调义。

当然,这需要特定的语境来帮助理解。

一、“有的是钱”表示列举义当“有的是钱”表示列举义时,“有的是钱”的停顿方式是“有的∧是钱”。

“有的”是“的”字结构,具有指代性,笼统地指代上文说到的事物的一部分,常几个连着用。

如:
(1)这些有的是钱,有的是粮票,有的是收据,你一定要好好儿收着。

此时,“有的是钱”有相应的否定形式,中间能插入名词性成分,“有”、“的”、“是”都不用重读。

如:
(2)它们有的是钱,有的不是钱,你别胡子眉毛一把抓。

(3)这儿有的(东西)是钱,有的(东西)是发票。

二、“有的是钱”表示强调义当“有的是钱”表示强调义时,“有的是钱”的停顿方式也是“有的∧是钱”。

“是”焦点标记,以突显强调焦点“钱”。

此时,同“有的是钱”表示列举义一样,有相应的否定形式(对举结构),中间能插入名词性成分,但“有”重读。

如:
(4)七郎道:“不是这等说,小弟家里有的是钱,没的是官,况且身边现有钱财,总是不便带得到家,何不于此处用了些?”
(5)你有的(东西)是钱,咱有的(东西)是忠肝义胆。

关于“有的是钱”的形式与意义分析
□ 于晓伟(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摘要】通过了解关于“有的是”的三种意义的研究,联系到“有的是钱”这一具体问题,结合具体语境,对“有的是钱”这一多被强调为“钱很多”的足量用法进行补充说明(列举用法、强调用法),并简单说明制约“有的是钱”表示三种意义的因素。

【关键词】有的是;有的是钱;形式;意义三、“有的是钱”表示足量义当“有的是钱”表示足量义时,“有的是钱”的停顿方式是“有的是∧钱”。

“有的是”已经词汇化,“是”的焦点标记地位逐渐减弱,最终虚化为附着成分。

如:
(6)他儿子有的是钱,管他花。

(7)她整天逛街购物下馆子,好在她家有的是钱。

此时,“有的是钱”没有相应的否定形式,中间也不能插入名词性成分,但“有的是钱”可以说成“钱有的是”,“有”和“是”都得重读。

四、关于“有的是钱”可以表示三种意义的条件
上面我们讨论“有的是钱”可以表示列举、强调、足量三种意义,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满足。

“这儿有的是钱”可以表示三种意义:1、列举义。

这儿有的是钱,有的是粮票;2、强调义。

这儿有的是钱,没的是权;3、足量义。

这儿有的是钱,尽管拿。

而“他有的是钱”就不能表示列举义,这是因为当“有的是钱”表示列举义时,“钱”指代上文说到的事物的一部分,“有的是”前后的成分应该属于同一类别,且前面成分的范围要比后面成分的范围广,一般是指示代词,如:这(那)些有的是钱,有的是粮票。

而“钱”和“他”肯定不属于同一类别。

或者,“有的是钱”前面的成分是表示处所的指示代词,属于这个处所的东西也必须与钱同类,如:这里有的是钱,有的是粮票;那儿有的是钱,有的是粮票。

“有的是钱”表面上是一种形式表示三种意义,但实际上每一种意义的形式都不完全相同,如停顿方式、重音位置、否定形式等。

在日常交际中,我们要注意区别“有的是钱”的不同意义,以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

【参考文献】
[1] 丁声树.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1.[2] 朱德熙.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3] 刘 凡. “有的是”的逻辑语义[J]. 现代语文, 2013(2).
[4] 刘 杰. 习用语“有的是”的句法语义考察[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2).
[5] 刘志富. 习用语“有的是”的词汇化[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0(4).[6] 彭 茹. “X 有的是Y”句式中“X”和“Y”的句法结构和语法性质研究[J]. 百色学院学报, 2009(4).
[7] 谭代龙. 现代汉语“有的是”的位置及形成[J]. 燕山大学学报, 2009(1).
[8] 王建军. “有的是”源流探略[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6(4).[9] 吴忠海. 关于“有的是”和“多的是”[J]. 语文学习和研究, 1985(4).[10] 谢 英. 关于“有的+VP”[J]. 语言研究, 2003(9).
[11] 谢 瑛. 试论“有的+谓词”及“有的是”[J]. 宁德师专学报, 1995(1).
[12] 朱德熙. “的”字结构和判断句[J]. 中国语文, 1978(1).
【作者简介】
于晓伟(1990—),女,汉族,山东威海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从“谢谢”看礼貌原则
作者:范亚楠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刊名:
青春岁月
英文刊名:BLOOMING SEASON
年,卷(期):2015(14)
引用本文格式:范亚楠从“谢谢”看礼貌原则[期刊论文]-青春岁月 2015(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