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身体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势语body language
一、引言
语言是交际的重要手段,人类交际分为语言交际和
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通过各种身势动作,以其
独特的表现形式,像词语一样在特定语境中表达特
定含义。

非语言交际方式很多,如副语言、客体语
言、环境语言等,本文探讨与身体有关的一种非语
言交际方式—身势语。

身势语(body language)的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伯
德斯特尔(Birdwhistell)首先提出的。

他指出人的身体
各部位的运动肌的动作,器官都可以表达和交流信
息、感情、态度—“身体即信息”。

身势语包括目
光语、手势、身体姿势、面部表情、举止动作、触
觉等若干方面。

“艾伯特、梅拉比安发现,一个信
息产生的影响,只有7%是语言的、38%是噪音的(包
括语调的抑扬顿挫和其他声音),55%是非语言
的”。

[1] (p10)“伯德斯特尔教授也认为,面对面
语言交际成分不到35%,65%以上的沟通是以非语
言的方式进行的。

”[2] (p22)因此可以说,对话语含
义的推导和理解不仅仅只依赖于话语自身的言语
特征,还要观察和透析说话人的非语言的体态特
征。

语言与非语言同时运用是在任何一种文化中极为
重要的表现形式。

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
脸色。

”无声语言在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身势语和语言一样都体现显著的社会文化特征。


方面,在一个特定的民族传统文化里,身势语所表
达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违反某种“定势”极易引
起交流中断或误解;另一方面,一个特定民族传统
身势语的内涵也处在一个动态的,不断微调的过程
中。

在信息科技发展的今天,身势语内涵的变化也
在不断“刷新”。

二、身势语的特点
人类祖先在劳动中最早依靠各种手段与姿势来相
互间协调动作与交往,因此身势语实际上是最原始
的交往手段。

人类是在漫长的非语言交际后,才逐
步学会语言交际。

人类社会用非语言交际手段表达
思想与情感有着悠久的历史,知识由于受到科学的
限制,很少有人对此进行系统研究。

在交际过程中,身势语和语言在思想中融为一体,共同表达具体的
内容。

身势语赋予思想符合说话时场景的独特性,语言使这种独特的思想符合社会交际的形式标准。

身势语把无形的思想与心理形象直接转化成动态
的感觉、视觉形象,达到语言交际难以取得的效果,语言与伴随的身势语在表达同一思想的过程中融
为统一的言语行为。

我们只有同时观察语言和身势
语两个方面,才能成功交际。

这就赋予了身势语独
特的作用。

身势语可能是人类所共有的、先天的,也是无意识
或下意识的。

如不满时会皱眉,困乏时会打哈欠,含羞时会脸红,愤怒时爱咬牙。

身势语也可能是后天习得的。

由于人们生活于不同
的语言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身势语。

这些身势语都是模仿才能习得,如我们看到影视剧
中,信教人画十字表示祝福、祈祷。

年轻人总会模
仿这个动作,当他们祈祷成功时。

总的来说身势语
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普遍性
是指身势语作为视觉手段,有着普遍的共性。

不同
民族的人民有许多相同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


笑表示欢喜、高兴和快乐的心情,用哭表示悲哀、难过或不知所措。

低头、脸红、甚至眼光不敢与人
交流、不敢正视,表示羞愧、内疚或歉意。

鞠躬、行礼,表示致敬、服从或归顺。

将中指或食指叉开、或将双臂叉开、构成v形,表示争取胜利的决心或
表达获得胜利时的喜悦,已为各国人民普遍接受。

(二)多义性
是指相同的身势语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
义,从而代表不同的交际功
能。

正如我们说的一词多义现象,因为词在具体的
交际中只表示一个意义,但这并不影响人们交流思
想。

确定身势语在言语交际中的具体意义的主要依
据是交际的具体情景或上下文。

它包括话语的客观
环境(交际者双方、时间、地点、原因、交际双方
的特征,如声调、姿态等)请看以下例子:“刘光
准教授曾把俄语身势中耸肩,总结了8个意义,即:
(1)惊讶、困惑不解;(2)鄙视、厌恶;(3)不理解;
(4)否定;(5)对他人意见或决定的让步;(6)不愿参与争论;(7)不愿解释自己的行为或他人
的行为;(8)束手无策,早已预料的必然结
果。

”[3](p65)
(三)反义性
是指人们一边说话,一边使用与说话含义相矛盾的
身势语。

在这里,语言手
段传达的字面意思,不是真正要传达的信息。

而非
语言手段(身势语)传达的反义,才是真正要传达
的信息。

身势语的这种反义性,具有表现“口是心
非”,甚至“言行不一”,即语言的表面字义与身势
语反应的深层含义是不同的,矛盾的、甚至相反的。

例如:人们常把伸出的滩开的手掌与诚实、忠实联
系起来,因此,如果说谎时滩开手掌就是一种相矛
盾的身势语。

(四)约定性
是指身势语可以人为的约定。

俗话说“行有行风,
帮有帮俗”。

我们常见的交通手势、体育裁判手势,以及聋哑人使用的手语,都是经过人们精心设计而
产生的,其通用性比较广泛,规范程度较高,可以
说是规范化的身势语。

有些身势语的含义,要根据
特定场合确定,甚至是双方临时约定的特定含义。

一般来说,愈是临时约定的,适应面愈窄,局外人
是难以领会的。

(五)真实性
是指身势语存在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区别。

人们在
使用身势语时,自觉的与不自觉的界限也很难划
分。

就大多数而言,不自觉的表情动作居多,不自
觉的身势语是下意识的,是身体受外界刺激的本能
反应,因此,愈是无意识的,表现人的真实感情愈
强。

用口语交流思想,语义总是受到语言环境的制
约,在书面语中语文要受上下文影响,身势语除独
立表情达意外,总是伴随口语出现,起到制造语境
的作用。

我们常看到这样情况:在电影电视中看到
一对恋人,姑娘一边用手轻轻地捶青年男子的背一
边说:“我真恨你!你真坏!”这样情况下,口语
则成了反语,甚至比“我特别爱你”还更富有感情。

甚至“打”的动作和口语配合,就是“打是亲,骂是
爱,”的表现。

四、身势语的功能
“身势语之所以能成为有效的交际手段,这是因为
身势动作代表人的意义,而且是约定俗成的。

某种
姿势表达某种含义已成为公识。

至少在相同的文化
背景中人们是这样理解的。

”[4](p51)
人们的身势语很丰富。

有人认为(Samouver,1981),各种姿势的数量高达70万个。

由此看来,身势语
在人类交际中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

下面从两个方
面进行阐述。

(一)身势语的表情功能
是指人们的内心情感在身体动作上的体现。

情绪和
情感的总称叫“情”。

或“感情”。

自古以来,人
们对情绪的生理机制就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

柏拉
图认为,勇生于胸,肉生于肝。

人们在进行交际时
往往以面部表情和眼部动作,如微笑、蹙眉、握拳、拍手、跺脚等,来表示我们的态度,传递我们的感
情,而最能表达感情的莫过于面部表情和眼部动
作。

所以我们常常将脸和表情相联系。

“人的喜、
怒、忧、惧、爱、恶、欲、;谓为…七情‟”。

[5](p289)
至于“七情”,解说也不一致,儒家说的“七情”包
括:喜、怒、哀、惧、爱、憎、欲。

德国心理学家
冯德提出了情感的三度学说,把情感分为愉快—不
愉快;激动—平静;紧张—轻这三种度量。

“《诗经》中《卫风.硕人》,描写美人的形象用
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把庄姜的一颦一笑,眼
光流动都能传情达意的神态描绘出来。

《楚辞》中
《九章.少司命》有句云:…满堂今美人,忽独与余
目成‟。

这里的…目成‟,也就是眉目传情”。

[6](p29)
由于这类身势语,往往沟魂摄魄,令人心动神摇,用这种身势语表达感情,比有声语言更耐人寻味,所以,人们对身势语的运用历久不衰,尤其是正在
热恋中的少男少女,似乎更偏爱身势语。

有人说“实
际上爱情的萌芽几乎全部由身势语组成。

爱情萌发
在羞涩,显得举止拙笨,毛手毛脚,一派孩子气,哪怕已过不惑,受爱支使,也会年轻二十,……此
理男女通用,没有例外。


就面部表情而言,眼神尤为引人注目。

透过眼神,可以窥测人的喜怒哀乐。

人的情绪集中体现眼神
上。

当人高兴时眉开眼笑,愁闷是眉头不展,悲泣
时以泪洗脸,愤怒时怒目圆睁。

皱眉表示不满,瞪
眼表示生气或无可奈何。

男女之情也可通过眼神传
递,即所谓“以眉言,以目语”,或“眉目传情”。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嫣然一笑,回首凝眸的“媚眼”,目光一瞥,回视胸窗的“情眼”,
情绪呆滞,凝眸不动的“定眼”,沉思遐想,目光
下沉的“呆眼”。

面部表情是丰富的。

面部的许多动作都有情感意
义。

例如:耸耸鼻子表示震惊或诧异,蹦着脸表示
不高兴,挠腮抓耳表示慌乱,焦急,撅嘴表示生气。

面部笑容也包含许多情感内容,如有会心的微笑,有阴险毒辣的奸笑,有纵情的狂笑。

还有皮笑肉不
笑等等。

通过身体的其他动作也能表达情感,如跺脚,表示
生气。

当人的身体微微倾向对方伴随着微笑时,表
示出热情和兴趣;微微欠身点头表示感谢;身体后
仰表示若无其事,背朝别人,表示不屑理睬。

(二)身势语的指代功能
是指通过人的手势、姿势和其他动作向别人传递明
白无误的消息。

如中国人开会是举右手,表示要求
发言,表决是表示同意。

口语直观、形象,口语能
描绘体态动作;身势语可以代替口语传情达意。


果用口语说:“时间到了,咱们走吧!”这个意思
用身势语也可表达,那就是看一下手表,指一指表
盘,作一个“走”的手势。

用身势语表达既有强调作用,也有指示作用。

例如:1、“John‟s car was broken on his way home and he thumbed a ride。

约翰的车在回家的路上坏了,他竖
起拇指要求打车。

(在美国公路旁,常可以看到有
人伸出一只手臂,四指握拳,拇指向上或同时向外
晃动,这是要求搭车的表示,希望司机停下车让他
免费搭乘一段路。

)”[7](p26)
2、“Bill invited Jane to dinner and asked her what kind of food she liked,but she merely shrugged her shoulders.贝尔
请珍妮吃饭,问她喜欢吃什么,但她只是耸了耸肩。

(shrug one‟s shoulders杂爱此句中表示“无所
谓”、“没关系”,相当于“it makes no difference to
me .”)这两句中我们可以看到身势语的指代功能”。

[8](p26)
3、一个人犯了错误以后,一面检讨,一面以沉痛
或后悔的表情表明自己的心情和态度。

身势语伴随
话语、对话语起着强调或指代的功能,它们相互依
附、相互支持以取得预期的良好交际效果。

身势语
和话语同时或先后进行,它能使语言表达更生动、更形象、语义信息更大、更清楚。

五、身势语的文化内涵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长期从事社交活动中人们行为方式的研究。

他指出身势语具有
言语无法传达的交际功能,甚至人的衣饰、气味也
能显示许多微妙的信息。

下面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
阐述。

”[9](p34)
(一)目光语
聪明,是指一个人智力发达。

聪,原意是听觉灵敏,明,原意是目光敏锐。

如果一个人两眼无神昏暗迟
钝,就显得愚蠢,如果一个人眼睛雪亮充满活力,就给人以聪慧精明的印象。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
窗口”,在社会交际中人们的眼神自然流露出内心
的情感。

在英语中表达“看”的动词如:see, read,
notice, look, watch等等。

词组有:an evil eye(狠毒的
眼光),eye for eye (以眼还眼)be all eyes(极注意
地看着)cast sheep‟s eyes at sb.(对某人做媚眼)。

汉语
中也有这样的词汇:挤眉弄眼,愁眉哭脸、暗送秋
波等等。

美国人在和你交谈时,一般习惯看着对方
的眼睛,习惯用眼光打量对方,认为这是自信、有
礼貌的表现,并且认为这是为人诚实的标志;反之
则被认为是不诚实、蔑视、恐惧、冷淡或心不在焉、内疚等等,美国人的经验是“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s.”(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
人。

)而在中国,盯着别人看是很不礼貌的,一些
东方文化甚至禁止妇女注视男子的眼睛。

而为了表
示尊重,男子也不好直接注视对方。

中国、印度和
日本都有不同程度的逃避现象。

阿拉伯文化非常重
视目光的接触,他们喜欢面对面交谈方式,因为肩
并肩时目光的接触受到了限制。

(二)手势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话,那么“手是行为
语言的嘴巴”。

手,受手腕、胳臂的支配,还可做
出挥手、招手、摆手、两手摊开等典型动作,表示
不同的意义。

“《左转. 宣公四年》记载一个故事:
…楚人献鼋于郑灵公。

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
味‟……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

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这一段…染指‟的故事,是说宋子公能通过自己的手指颤动与否,预见有没有异味可吃。

这种特异功能不一定人人都有,但遇到美味佳品,人们动动手指,想拿过来享受享受也无可非议。

可见手势也可以反映人们的感情和欲望”。

[10](p69)英语中有“cross one‟s fingers”表示祈求成功。

“thumb a ride”即站在路边,用拇指向上,其余手指紧握的手势,意思是表示希望搭顺路车。

利用手和手指可以组成各种简单的形状,表达思想,传递信息。

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

日本人的拇指代表“老爷子”,小指指示“情人”。

中国人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转圈,表示动脑筋,美国人和巴西人则表示发疯。

美国人常用手指接触太阳穴或前额来表示某人聪明、有头脑,而中国人对这一手势的通常理解是“这人头脑有毛病”或者“这
人真愚蠢”。

但表示“丢人”的意思时,中国人伸出食指,用指尖在自己的脸上划几下,美国人则伸出两只手的食指,手心向下,用一个食指擦
另一个食指的背面。

中国人在表示十分惊愕或知道自己做错事后会伸舌头(尤见于女性和小孩),而美国人朝别人伸舌头则表示对此“不屑一顾”。

美国人竖起食指靠近嘴唇,示意对方安静,中国人用这个手势示意孩子们安静。

对年龄大点的学生,则用自己沉默的注视,表示“请安静”的意思。

中国人习惯用食指给人指路,在英语文化中,这是不雅观,也不尊重别人的手势。

中国人招呼是手心向下,美国人招呼人过来则手心向上,手指翻动。

随着西方影视作品传入中国,我国的许多年青人也借用了西方人的手势。

(三)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形体动作中最能表现人的情绪的非语言行为。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人们内心的各种情绪不可避免地会从面部反映出来。

人们可以用语言来编谎话骗人,但内心的情感是难以用面部表情来掩饰的。

人的面部表情如此丰富,发出信息如此之多,以致于在各种语言中形成许多表示面部表情的身体语言的成语。

它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

“例如,英语中有…pull a long face; be all smile; grin from ear to ear; foam at the mouth; pick up one‟s ears; cock one‟s nose‟等,都是面部表情的真实写照”。

[11](P79)心理学家们指出,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表情展示规则”,这些规则限定人们在某时某地应如何表现自己的情绪。

这一点在不同文化中有比较大的差异。

笑,一般是表示高兴和友好。

在汉语中就有表达“一笑了之”、“别当一回事”“没关系”、“我们也常干这种事”等。

可是沙特阿拉泊的一个部落里认为:笑是最不友好的表示,谈恋爱则要“不苟言笑”,因为只要笑一笑就算吹了。

在中国和讲英语的国
家,微笑一般是表示高兴和友好。

但在某些场合,尤其是当别人处于很窘迫或尴尬的时候,中国人的笑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

他们认为这是对他们的嘲笑,其实中国人的笑只是叫他们别当回事。

真诚的微笑是心理健康的标志,能发出真诚微笑的人总是乐意帮助别人,愿意分担他人的忧伤,减轻他人的痛苦,也愿意与人分享快乐,这种共同分享的感觉,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征。

东方人比较含蓄,感情不轻易外露,不象西方人,尤其是拉丁语系人那样,可以看到七情六欲的展现。

中国人习惯用面部来掩饰感情,而不是显露感情。

中国有句俗语“给人脸色看”,更将面部表情运用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察言观色”与“ to read one‟s face”便成了跨文化
交际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强有力的肢体语言、示意动作每时每刻无所不在。

(四)姿势
洛伊德曾写道:“没有一个普通人能真正保守秘密。

如果他的嘴唇保持沉默,他会用手指谈话,浑身上下总会有背叛者把他出卖。

”这实际是指人的姿势、态度等身势语传递了更多被掩饰的信息。

由于后天习得的许多形体语言具有可控性,因此,一个人可能成功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从而显得平静和克制,然而他却没有意识到,紧张和急切的迹象正从他的身体姿势中泄露出来。

下面是不同国度的姿势差异。

英国人将两臂交叉放在胸前表示旁观或不准介入,恰似中国的“袖手旁观”;美国人着重随意与潇洒的个性,常常大大咧咧地坐下来或是站着时一幅松松散散的样子,而在中国,人们讲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人际交往中举止得当才会显出对别人的尊重,所以当某美籍外教上课时做在课桌上,中国学生的惊讶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五)空间距离
“罗伯特.安德列写过一本书,名叫《领域的必要性》。

在这本书里,他追踪这种领域感,从动物界到人类世界,讨论了鸟、鹿、鱼、猩猩……等动物划分领域,以及防卫的方法。

发现有些动物的领土是暂时的,常随季节而变迁,有些动物的领土是永久固守的。

安德列认为:…人类的领域感是得自遗传,并且是根深蒂固而不易改变的‟”。

[12](p87) “美国西北大学的人类学家爱华.霍尔教授,在研究人类个人空间与人际关系亲疏有关,而且把一般人常用的四种不同距离的界限加以划分,划分为(1)亲密的;(2)私人的;(3)礼貌的;(4)一般的”。

[13](p8)
(1)亲密的距离(intimate distance)—所谓亲密就是可有身体上的接触。

也就是说,一般接触点或距离由16cm到45cm才算亲密。

(2)私人的距离(personal distance)—霍尔教授把私人距离定为45cm至121cm之间。

朋友间非正式接触,两个熟人在街上遇见,他们停下来聊天也常采用这种距离。

(3)礼貌距离(social distance)—近的礼貌距离
在120cm至210cm之间,这种距离通常是人们处理
非个人事务时采用。

远的礼貌距离则在200cm-300cm
之间,通常用于较为正式的社交和业务往来。

(4)一般的距离(public distance)—这是正式场合
公开讲话的距离。

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人离得太近,总要
保持一定距离。

西方文化时时注重个人隐私,东方
人“私”的概念相对来说较薄弱,所以美国人和日
本人在一起交谈时,往往出现十分有趣的场面,仿
佛日本人在不停地“进攻”,美国人在不断地“撤
退”,实际上他们都只不过要占据对自己适应的、
习惯的交际距离。

阿拉伯人和日本人,喜欢大伙人
聚集在一起。

不过阿拉伯人喜欢靠近他的友伴,感
受对方的肉体和气味,而日本人在他们很亲近时仍
旧保持拘谨和超然,他们虽然碰到对方,但其间仍
有严格的界限。

阿拉伯人的那种拥抱的习惯很令美
国人讨厌。

中国人比较讲求合伙性,在公交汽车上、电梯里等拥挤的公共场所,人们摩肩接踵、肩肘相
抵的情景随处可见。

这种情形对一些西方国家的人
来说则是难以容忍的,当他们靠近别人的身体时,往往会立即向对方道一声“对不起”以示自己并非
有意侵犯别人的空间领域。

例如:德国人对侵犯距
离的理解是以视觉为区分界限。

在他们看来,只要
你被对方看见,对方就算打扰了你。

这些都说明不
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领域都有各自的固定模式,从而构成无数的文化差异,让空间的使用具有了更
为丰富的文化功能。

六、结语
随着新世纪全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民族的交
往日益频繁,非语言交际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宽
阔。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在社交中,不了解不
同国度民族的习俗,而错误地运用身势语,就容易
造成误解,甚至犯忌,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的时候。

跨文化交际成败的关键在于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坚
持不懈地排除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和文化偏见的
干扰,正确对人,正确待己,相互尊重,平等交往。

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这篇文章
的研究目标在于使更多使用外语的人,在说某种语
言时能够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
的意思,使交流更为顺畅。

目前,非语言交际的系
统理论尚未完全形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和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加强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势在必行,前景可观”。

[1
4](p38)
参考文献
[1]刘玄恩.刘永发.实用体态语.[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5年1月第10页,
[2]张治英.英汉身势语的语用特征及文化差异.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七期. 第22页.
[3]史菊桂.身势语简说. [J]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
学报2001年,第一期,第65页.
[4]况新华.曾剑平. 身势语—非语言交际.k [J]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五期.第51页.
[5]陈庆荣.英汉身势语的语用功能及文化差异.
[J]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第19期. 第
289页.
[6]同[1],第29页
[7]王燕. 英语中一些常见身势语的含义. [J] 大学英语1999年,第9期. 第26页
[8]同[7],第26页
[9]张建青. 浅谈身势语. [J] 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2004年,第34页.
[10]同[1],第60 页
[11]陈丽英. 身势语的文化差异. [J] 龙师专学报2002年,第四期.第79页.
[12]同[1],第87页
[13]安琦. 李坤.跨文化交际中的身势语. [J] 赤峰学院学报,2005年,第三期,第8页.
[14]程同春. 语言交际与身势语.[J] 外语学刊2005年,第123期第3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