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胜县种植业污染及防治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2
小麦品种潜力
目前济麦22、良星66、良星
99等品种已成为德州市的主导品种,其中济麦22由于具有较好的丰产、抗倒、抗病特性,具备单产700.0kg/亩以上的产量潜力,成为德州市种植面积第一大品种。
而德州市小麦平均单产水平为547.7kg/亩,
德州市未来高产新品种的筛选和应用推广尚有较大潜力可挖。
5.2.3
小麦生产技术
近几年,德州市重点推广了
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小麦氮肥后移技术、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小麦冬春控旺防冻防倒技术、小麦生育后期“一喷三防”技术等,这些技术都具备增产5%以上的潜力,对德州市小麦生产发挥了
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部分新技术如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水浇地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旱地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旱地小麦“早深平”增产节水栽培技术等,应用面积增长幅度较慢,还有较大潜力可挖。
参考文献
[1]李福夺,傅汇艺,毕晓易,等.自然灾害对山东省粮食产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6(4):21-28.[2]赵久然,王荣焕.美国玉米持续増产的因素及其对我国的后示[J].玉米科学,2009,17(5):156-159.
[3]张世煌.中美育种经验比较[J].种子科技,2014(11):7-10.
永胜县有15个乡镇,149个村委会,乡村总户数100797户,人口375341人,劳力239628人,耕地484336亩,园地57801亩,林地2944541亩,草地1718869亩,是典型的农业大县。
长期以来,种植业的生产方式不当,已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加上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对污染的认识不到位,种植业的污染已影响着人民的生产生活。
种植业与全县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控制好种植业的污染,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才能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得到保障,才能使永胜县的农业持续、有效的发展。
1永胜县种植业污染源的影响
1.1农药污染的影响1.1.1农药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农药对人类健
康的影响与危害可分为急性危害(即农药中毒)和慢性危害。
农药进入人体后,参加人体内各种生理过程,使人体产生致命的病变,对人体的酶产生重大影响,阻碍器官发挥正常的作用,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和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
更为严重的是我国
70%的杀虫剂中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三致”作用成分。
1.1.2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影响首先表现在它对环境介质的污染,主要是对土
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影响。
据调查,喷施粉剂农药时,仅有10%左右的药剂附着在植物体上,若是液体时,也仅有20%左右附着在植物体上,1%~4%接触到目标害虫,其余40%~60%降落到地面,5%~30%的药
剂漂游于空中。
空气中的农药通过降水返回陆地,降
永胜县种植业污染及防治对策
摘要:从农药、化肥、地膜、秸秆等方面阐述了对种植业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通过强化环保意识,增施有机肥,提倡秸秆直接还田,提高土壤有基质等措施,进而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关键词:种植业;污染;防治对策
刘绍莲1李丽芳2
(1.云南省永胜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永胜674200曰2.云南省永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永胜674200)
14--
落到陆地土壤上的农药,随着降水和灌溉水在地表流失,随下渗水进入含水层,污染地下水。
1.1.3农药对鸟类种群的影响由于农田、果园、森林、草地等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给鸟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这些危害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鸟类体内蓄积的农药达到一定量时中毒致死(包括急性中毒致死)。
二是使母鸟产蛋蛋壳变薄,孵化时极易破碎,对鸟类繁殖后代产生严重的影响。
三是施用农药,对非目标生物也造成影响,使杂草与动物种群的多样性减少,并进一步影响到鸟类的捕食与筑巢。
1.1.4农药对昆虫的影响
1.1.4.1昆虫多样性趋乏化目前使用的多数杀虫剂具有广谱杀虫活性,施用后加速了农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相的贫乏化。
日本在其东北地区苹果园的调查资料表明,使用化学杀虫剂使害虫种类迅速减少, 10年后从130~180种减少到几种,同时使40多种害虫天敌销声匿迹。
1.1.4.2破坏生态系统种间平衡使用农药压低了主要害虫的虫口数量也杀伤了害虫的天敌,使原来因生存竞争而受到抑制的其他虫种变成了重要害虫。
1.1.4.3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实践证明,长期使用同一种农药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害虫抗药性的发展速度十分惊人。
据报道全世界抗药性害虫种类1948年有14种,1981年有586种。
目前,抗药性害虫数目已超过1500种。
抗药性的产生使得防治效果降低,不但需要增加药剂的处理次数,而且还会不断提高用药剂量,或者应用新的活性更强的杀虫剂。
这样必然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1.1.5农药对农产品的污染应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后,不仅寄主植物本身吸附大量农药,而且通过渗透进入植物内部,造成农药残留严重,进而对农产品产生污染,尤其是蔬菜产品残留农药将直接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1.2化肥污染的影响
施用化肥不当造成的不良影响。
化肥是重要的农用物资,对提高作物产量起到过很大作用。
但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过量化肥对土壤产生了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2.1施用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增加土壤重金属和有毒元素。
重金属是化肥对土壤产生污染的主要污染物质,进入土壤后不仅不能被微生物降解,而且可以通过食物链不断在生物体内富集,甚至可以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最终在人体内积累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环境一旦遭受重金属污染就难以彻底消除。
产生污染的重金属主要有Zn、Ni、Cu、Co、和
Cr。
从化肥的原料开采到加工生产,总是给化肥带进一些重金属元素或有毒物质,其中以磷肥为主。
1.2.2导致营养失调,造成土壤硝酸盐累积目前我国施用的化肥以氮肥为主,而磷肥、钾肥和复合肥较少,长期这样施用会造成土壤营养失调,加剧土壤P、K的耗竭,导致硝酸根中氮累积。
硝酸根本身无毒,但若未被作物充分同化可使其含量迅速增加,摄入人体后被微生物还原为亚硝酸根,使血液的载氧能力下降,诱发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严重时可使人窒息死亡。
同时,亚硝酸根还可以在体内转变成强致癌物质亚硝胺,诱发各种消化系统癌变,危害人体健康。
1.2.3促进土壤酸化长期施用化肥还会加速土壤酸化。
这一方面与氮肥在土壤中的硝化作用产生硝酸盐的过程相关。
另一方面,一些生理酸性肥料,比如磷酸钙、硫酸铵、氯化铵在植物吸收肥料中的养分离子后,土壤中氢离子增多。
许多耕地土壤的酸化与生理性肥料长期施用有关。
1.3农用地膜污染的影响
废弃的农用地膜危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破坏土壤结构,影响耕地质量和土壤的透气性、透水性;②影响作物出苗;③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养分;
④对牲畜有害,牲畜吃了带有地膜的饲料,引起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
1.4农作物秸秆污染的影响
农作物秸秆的危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益明显。
主要表现:一是占用农村土地和农民场地;二是容易引起火灾,污染大气。
2种植业污染防治对策
2.1农药污染防治对策
2.1.1完善法规管理,加强执法力度加快农药污染控制的立法工作,在国家现有的环保、农业法规基础上,尽快出台综合性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有机食品管理法规,制订农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管理标准,及时修订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要建立农药和农产品的监管体系,对农药产品和农产品都要有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严格禁止农药违规使用。
15
--
药包括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基因工程农药和激素等)、化学合成类绿色农药及合成类生物农药。
今后化学农药的发展方向是化学合成类绿色农药,即绿色化学农药,其特点是:①超高效,药剂量少而见效快;②高选择性,仅对特定有害生物起作用;③无公害,无毒或低毒且能迅速降解。
2.1.3加强技术培训,科学施用农药农民是农药的使用者,也是直接的受益者或受害者。
农民对农药知识和植保技术的缺乏,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是造成农药危害的主要原因。
通过技术培训,传授农药应用技术,提高农民素质,做到科学用药。
加强对安全、合理使用和轮换使用农药的指导,从农药剂型、用量和喷洒方法、技术、药械等进行系列改进,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降低农药在环境中的投放量。
2.1.4提高测报水平,合理选用农药加强基层植保部门的工作力度,尤其要重视对新的虫害发生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密切注视害虫发生趋势动态,及时准确发布害虫发生趋势短期预报。
做到达到防治指标用药、合理用药,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2.1.5组织实施综合防治技术应用推广,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实施好从选用良种、健康栽培到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新农药、新技术综合防治农作物病虫草鼠的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危害。
2.1.6其他对非农田应用化学农药的行为依法进行管理。
2.2化肥污染防治对策
2.2.1强化环保意识,加强土壤肥料的监测管理目前,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化肥对土壤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险。
今后应加强教育,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使人们充分意识到化肥污染的严重性,调动公民参与到防治土壤化肥污染的行动中。
注重管理,严格化肥中污染物质的监测检查,防止化肥带入土壤过量的有害物质。
制定有关有害物质的允许量标准,用法律法规来防治化肥污染。
2.2.2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是我国传统的农家肥,包括秸秆、动物粪便、绿肥等。
施用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吸收容量,增加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的吸附能力。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推广豆科绿肥,比如实行引草入田、草田轮作、粮草经济作物带状间作和根茬肥田等形式种植。
另外,作物秸秆本身含有较高的养分,比如稻草含有0.5%~0.7%的氮/0.1~0.2的磷/ 1.5%的钾以及硫和硅等。
因此推行秸秆还田也是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有效措施,从发展来看,绿肥、油菜、大豆等作物秸秆还田前景较好,应加以推广。
2.2.3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配方施肥技术是综合运用现代化农业科技成果,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以有机肥为主的条件下,产前提出施用各种肥料的适宜用量和比例及相应的施肥方法。
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可以确定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时期,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平衡供应,减少化肥的浪费,避免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
2.2.4施用硝化抑制剂硝化抑制剂又称氮肥增效剂,能够抑制土壤中铵态氮转化成亚硝态氮和硝态氮,提高化肥的肥效和减少土壤污染。
2.2.5改进施肥方法氮肥深施,主要是指铵态氮肥和尿素肥料。
在保持作物相同产量的情况下,深施节肥的效果显著;碳铵的深施可提高利用率31%~ 32%,尿素可提高5.0%~12.7%,磷肥按照旱重水轻的原则集中施用,可以提高磷肥的利用率,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对于施肥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可采取施用石灰,增施有机肥,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等方法降低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和积累,还可以采用翻耕、客土深翻和换土等方法减少土壤重金属和有害元素。
2.2.6使用长效缓释肥使用长效缓释肥可有效减少肥料流失和挥发,减少对农田和生态环境的污染。
并且形成对农作物的持续供肥,满足农作物各生育阶段对养分的需求。
2.3农用地膜污染防治对策
①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建立使用、回收的长效机制;②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废旧地膜清除回收责任制,谁使用谁回收以旧换新;③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动员农民积极参与。
2.源农作物秸秆污染防治对策
①提倡秸秆直接还田,提高土壤有基质;②利用秸秆青贮作为牲畜饲料;③秸秆沤肥。
种植业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控制好种植业产生的污染,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强化环保意识,安全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化肥,增施有机肥,提倡秸秆直接还田,提高土壤有基质等,才能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得到保障,才能使永胜县的农业长久、持续、有效的发展。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