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湖南邵阳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湖南邵阳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
1.选择题
第1题.
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显示,中华文明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区域创造了原始文化。

目前,我们已经发现的遗址数以万计,这些遗址既存在进行原始农业生产等共性特点,又能显示出不同地域间不同的文化风采。

这体现了中华文明
A: 分布广泛
B: 中原为核心
C: 多元一体
D: 源远流长
【答案】C
【解答】材料这些遗址既存在进行原始农业生产等共性特点,又能显示出不同地域间不同的文化风采体现的是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征
,C正确;
AB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第2题.
《全球通史》中记载:当时一位著名学者提醒汉朝的缔造者说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之?这位学者的主要观点应是()
A: 改游牧生活为农耕生活
B: 改武力征战为仁德治国
C: 得天下容易治天下难
D: 爱惜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案】B
【解答】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之?说明不能用武力方式治国,即只能采取仁德治国的文治方式。

故答案为B项。

该学者阐述的是治理国家的方式,排除A、D项;
材料中的观点不是讨论得天下与治天下的难易,而是关于治国方式的主张,排除C
项。

故选B。

第3题.
下列事实之间,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条鞭法规定赋税折银征收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白银货币化,C正确;
均田制是在北魏时期确立的,A排除;两税法仅推行于唐朝,B错误;
摊丁入亩的实行废除了地丁银,D排除。

故选C.
第4题.
据东汉《曹全碑》记载,曹氏家族从曹敏至曹全历五代,几乎全以孝廉入仕,从县令起步,逐步高升;曹氏族人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或家敦煌,枝叶分布,所在为雄。

这一现象反映出()
A: 察举制度在实施中弊端显现
B: 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C: 自上而下的选拔机制遭破坏
D: 地方势力膨胀动摇中央集权
【答案】A
【解答】略
第5题.
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林则徐认为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

这一认识()
A: 是闭关锁国政策引起的
B: 说明地主阶级排斥外来文明
C: 反映夷兵作战能力的缺陷
D: 说明林则徐关注世界形势
【答案】A
【解答】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表明这一认识是闭关锁国政策引起的,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第6题.
据统计,1898年严复《天演论》出版后,十多年间发行过三十多种版本,发行量居西学译著首位,天演物竞天择等新名词充斥报刊流行。

社会上有以《天演论》为教材的,有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的,有以竞存、适之等为字号的。

这一现象说明
()
A: 维新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 《天演论》思想契合了时代的特点
C: 近代国人具有推崇译著的猎奇心态
D: 西学的广泛传播促进了民族觉醒
【答案】B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日益严重,而《天演论》所蕴含的思想对国人起到了警醒作用,因此译著及与其有关的新名词广为流行,《天演论》思想契合了时代的特点,故B项正确;
A项符合史实,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
推崇译著的猎奇心态不是材料所强调的,故C项错误;
一本书的发行情况不能说明西学的广泛传播,故D错误。

故选B。

第7题.
20 世纪的中国有三次历史性巨变。

它们指的是()
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②国民革命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③港澳回归
④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⑤改革开放开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A: ③④⑤
B: ②④⑤
C: ①④⑤
D: ③④⑤
【答案】C
【解答】
第8题.
图中的粮票,在我们生活中的消失表明()
①计划经济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②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③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④是我国货币使用形式的巨大进步。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答】本题考查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可知,粮票在我们生活中的消失表明,计划经济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以
①②③是正确的选项;④选项粮票不是货币使用形式,排除.
故选D.
第9题.
1539~1563年,葡萄牙学者巴洛斯写成《亚洲史》,书中提道:我现在画出了一种航海家所不知道的海岸和中国庞大领土的内部地图,插入我所著的地理书中,这都是从中国地舆书中录下的中国全部情况,均以游记体裁加以详载,此书由中国带回。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 葡萄牙是入侵中国最早的西方国家
B: 葡萄牙人已能绘制出完整的世界地图
C: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 葡萄牙人开辟了欧洲通往东方的航线
【答案】C
【解答】结合所学,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时期,葡萄牙学者把中国地奥书中录下的中国插入自己绘制的地图中并带回欧洲,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故C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最早,排除A;
材料反映辟时期,葡萄牙学者把中国地舆书中录下的中国插入自己绘制的地图中,无法体现绘制出完整的世界地图,排除B;
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故选C。

第10题.
积极进取的企业家们认识到,在外国的土地上存在着有利可图的机会,于是绕开政府的规定向海外出口机器和核心技术。

此外,欧洲和北美的商人尽其所能学习英国的工业技术,把英国专家吸引到他们的土地上。

出现这一情况的根源在于()
A: 企业家精神推动技术创新
B: 英国不愿意共享核心技术
C: 英国阻滞世界工业化进程
D: 利益需求推动工业化传播
【答案】D
【解答】A.企业家的精神不是促进材料中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

B.英国不愿意共享核心技术和材料的现象是冲突的。

C.英国并没有阻碍世界工业化进程。

D.之所以当时的资本家要出口机器和技术,从根本上来讲是要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

但客观上却促进了英国工业技术的传播。

第11题.
17世纪与18世纪发生的英国、法国、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最大的相似点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

可见这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本质特征是()
A: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B: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 实现民族独立
D: 向民主法治化国家过渡
【答案】D
【解答】根据材料内容17世纪与18世纪发生的英国、法国、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最大的相似点是关于‘权利’的诉求或‘人权’的伸张可知,他们共同的本质特征是实现向民主法治化国家过渡,D正确。

A项不符合美国,B项不符合英国,C向不符合英国、法国,排除ABC三项。

故选D。

第12题.
1949年10月,联邦德国不惜付出承认萨尔区国际化的代价,加入了旨在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

11月,联邦德国政府又同美、英、法三国占领军事长官签署协议,取得同外国发展领事关系和参加国际组织的权力。

联邦德国的外交成功主要得益于()
A: 经济实力较为强大
B: 冷战前沿国家的角色
C: 主动牺牲局部利益
D: 对东欧采取中立态度
【答案】B
【解答】在外交领域,联邦德国是欧洲冷战舞台上的耀眼之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它充分利用自己冷战前沿国家的角色,采取入盟西方的外交原则。

题目提供的材料就是这一外交原则的表现,故选B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成为战败国,经济遭受重创,故A项错误;
在题目提供的材料中,主动牺牲局部利益仅仅是一个方面,不全面,故C项错误;
题目提供的材料均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体现不出与东欧的关系,D项排除。

故选B。

第13题.
北宋时期,四川地区交子的发行规则是每隔三年发行一次新纸币(称界),规定百姓以旧换新,保证市面流通的交子总量和准金比率不变。

熙宁五年(1072年),中央政府命令四川地区多发行一界交子且不收回老一界交子。

这表明当时北宋政府()A: 积极满足市场货币需求
B: 利用纸币攫取民间财富
C: 力促四川地区商业繁荣
D: 推动全国货币制度改革
【答案】B
【解答】根据材料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次发行新币却没有及时回收旧币是为了通过增发纸币缓解财政压力,但是这是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滥发纸币势必会导致通货膨胀,故B项符合题意;
A项将此次纸币增发归类为经济行为,但是材料体现的是政治行为,故A项错误;
C项不符合纸币增发的原因,故C项错误;
D项不符合纸币增发原因的阐述,故D项错误。

故选B。

2.论述题
第14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1949~195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的因素,又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长。

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发展生产,提高国力,改善民生,突出唯物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

1956~1966年间的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

铁人精神、鞍钢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时代精神反映了这一时期核心价值观的魅力。

该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示范性作用,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

1978~1992年间,逐渐形成了以共同富裕、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为
核心的价值观,从而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回归社会主义的正常轨道。

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五讲四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等教育活动。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日益进入深水区,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渐趋复杂,党和国家对原有的社会价值观不断进行重新整合和创新发展;直至党的十八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采用了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如主题教育、体验式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现代媒体平台运用等方式。

——摘编自韦冬雪、陈元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迁探
要》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时代变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化进行探究,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作简要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任选两个时期的史实加以阐述,做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背景的反映。

阐述:1949~1956年间,即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正处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关键时期;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最终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因此,该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核心价值观教育也体现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特征。

1978~1992年间,即改革开放初期。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拨乱反正,使社会发展从文革的无序状态重回正轨。

这一时期经济不断发展,民主法制得以重建与完善,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尤其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所出现的新问题,如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传入等,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与教育充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总之,社会核心价值观与教育是时代特征的结晶与反映,也服务于时代的发展需要。

示例二
论题: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阐述:1956~1966年间,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注重用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与普及,突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时代精神,展现榜样示范性的作用。

这些核心价值观鼓舞和激励了广大工农群众和科技工作者。

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达到新水平。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通过现代化、综合化、信息化的形式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

通过这些教育活动推动了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人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度不断提高,基层民主制度建立和完善。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人心,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推动广大人民积极投身建设富强民主
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的新风尚正在形成。

总之,不同时期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服务于时代的发展需要,有力的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进步。

【解答】据材料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得出,所述为不同时期我国社会核心价值教育的发展演变,可以从纵向来看,突出社会核心价值教育的发展演变的时代性,即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背景的反映。

依据材料所给的史实加以论证。

也可以从社会核心价值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方面确定主题,即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即可。

3.材料分析题
第15题.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周世宗对城市商业采取较为自由的政策,如允许在开封汴河
(注:指大运河中段。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内容之一就是东京汴河上舟楫连樯的景象)两岸建立邸店。

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服务和娱乐行业,令商人、卖艺者及其客人一城市居民成为城市的最重要部分……
(1021年时)加上约40万人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开封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

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

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材料三考察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总的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1949~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阶段;
(二)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
(三)1966~1978年,是城市化停止发展时期;
(四)1978年至今,是城市化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各个阶段城市化状态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原因:大运河密切了经济交流,交通便利;政府对商业管理的松动
(抑商政策松动);开封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人口众多。

(2)社会问题:贫富分化严重;公共设施不完善;疾病和瘟疫流行。

认识: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应注意环境保护。

(3)原因:1949~1957: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1958~1965: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冲击,1966~1978:文化大革命的破坏;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工业化
发展。

【解答】
(1)北宋开封繁荣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和材料中的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1021年时)加上约40万人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等信息分析得出。

(2)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英国富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

对城市化的认识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化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应注意环境保护等等方面来回答。

(3)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各个阶段城市化状态的主要原因,应当联系所学,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重大经济政治的政策措施来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