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史(第五版)第05章隋唐五代时期的财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凡税敛之数,书于县门、村坊,与众知之。
2.租庸调制较之租调制的完善之处
(1)唐初对均田制和户籍制定了更完备的规范,使租庸调制有更扎实、牢 靠的基础。 (2)租庸调制中有关租、调、庸等内容的规定更为完备、具体,特别是将 隋朝的“免役收庸”的临时措施加以制度化,成为经常性的办法,百姓服 役的天数不仅明确,而且可以输绢代役,这有利于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 (3)该法对减免范围做了详细的规定,使优抚减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其中有关灾免和对少数民族的减免规定,具有稳定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财政管理体制
唐朝前期,天下财赋皆纳于左藏库,由太库寺按时向 上报告收支数额,同时,刑部的比部司则对出入数额进 行复核。上下相统,没有失漏。肃宗至德元年(756 年),京师豪将,求取无节,度支、盐铁使第五琦无法 禁抑,于是请求将租赋收入纳入皇帝私库即大盈库,以 中人主掌,达二十多年。结果“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 有司不得窥其多少,国用不能计其赢缩”,严重影响国 家财政职能的发挥。德宗时杨炎相,奏请归位,国库与 皇帝私库又分别开来。
五、其他收入
1.宣索、进俸、羡余 2.宫市 3.和籴
4.折籴和折税市草 5.屯田
6.卖官鬻爵
第五节 唐朝的财政支出
一、俸禄支出 二、军事支出 三、皇室支出 四、社会保障支出
一、俸禄支出
• 唐自玄宗开元以后,冗官、冗吏不断增加,官吏队伍急剧膨 胀,官俸支出逐渐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
• 德宗建中二年,官俸支出几乎占财政支出的50%。 • 唐朝的官俸支出规模大,不在于官吏俸禄过厚,关键是冗官
编制的机构由户部的度支郎中负责汇总,地方则由节度使、都督府、都护 府、州户曹(司户)参军主管,县则由县令及所属司户佐主管籍账事宜。
1.具体内容
(1)每丁每年缴纳租,粟二石。
(2)每丁每年缴纳调,随乡土所产,种桑之地,纳绫、绢、絁各二丈,绵三两;产麻之地,则纳布 二丈五尺,麻三斤。
(3)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若不亲自应役,则折缴庸绢,每天三尺。遇国家有事而需增加徭役时, 增加十五天的免调,增加三十天则租调全免。正役和加役合计不得超过五十天。
备,所以军事支出十分浩大。
三、皇室支出
唐朝的皇室支出包括宫室陵墓建筑费、宗教祭祀费、皇室日常生活费。日 常生活费包括膳食、服饰、乘舆、马匹、医药、娱乐等费。仅举其要者叙 述之。
唐朝初期,统治者尚称节俭,但营建宫室的费用也很浩大。 唐朝崇佛,因而以大量的财政资金去修建佛像,豢养僧尼。 至于皇室的挥霍之费亦不胜其烦。 皇帝嫔妃的挥霍更是惊人。
币税的形式。 (7)减免规定:鳏寡孤独及赤贫者免征。 (8)其他规定:原来的租庸调及杂徭等旧制全部废除。
3.两税法的积极意义
(1)两税法首次明确了量出为入的原则,把国家的财政 支出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限制赋外加赋现象的发生。
(2)两税法以资产为课税依据,扩大了纳税范围, 改变 了在租庸调制下权势之家优免赋役的不合理现象,有利于 减轻少地或无地农民的赋税负担。
三、关税
1.境内关税--桥梁税、津堰之税、踢地钱与埭程税
2.海陆国境关税之肇始——市舶课
• 对进出口货物所征收关税 • 课征内容 • 税率 • 征收程序 • 陆路国境关税
四、其他工商杂税
1.杂税:包括征商、竹、木、茶、漆等税 2.率贷与借商 3.僦柜纳质钱 4.除陌税:对商品给予或交易行为所征的税 5.间架税:按间征收的房产税 6.税僧尼
三、会计、审计与监察
会计机构设于户部,由度支郎中主管,下设计史。计 史则是主管会计的官吏。
考核机构主要是吏部,吏部尚书,掌管文选、勋封、 考课之政。
刑部中的比部设比部郎中,负责财政审计。 财政监察是行政监察的一部分。唐朝御史台中的察院
设监察御史;察院之下又设十道巡按。
四、国家预算管理
唐朝的国家预算制度承袭了汉朝的上计制度,并较汉朝的上计制度更为全 面,也更为严密。其内容包括各项账册的类别、报表编制的机构、时间、 程序、预算体制等内容。
5第 版
中国财政史
(第五版)
• 夏商西周时期的国家财政 •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 • 秦汉时期的财政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 • 隋唐五代时期的财政 • 两宋时期的财政 • 辽、金、元时期的财政 • 明朝的财政 • 清朝的财政:前期和后期 • 北洋政府时期的财政 • 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初期、抗战时期和崩溃时期
政治方面 • 改革了官制,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 精简机构,并省郡县, 裁减冗员。 • 实行府兵制,寓兵于农,节省军费开支。 • 废除九品中正制,建立科举制度。 经济方面
二、唐朝与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唐朝建立之后,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迅速恢复了封建统 治秩序和经济发展秩序,并一度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史称 “贞观之治”。
唐玄宗晚年,沉溺酒色,怠于政事,不纳忠言。天宝十四年 (755年),暴发了历时8年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国家政权, 日趋衰落,乘机崛起的地方割据势力最终肢解了大唐帝国。
五代十国时期,各个朝代,各个国家,政治动荡不安,战争连 绵不断,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这是总的情况,但是有个 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 赈济 • 移民就食 • 常平仓 • 义仓
四、隋朝的财政管理
1.财政管理机构 • 中央财政管理机构 • 地方财政管理机构 • 仓库的管理机构 2.漕运管理
3.屯田管理
第三节 唐朝的赋役
一、田制与户籍 二、租庸调制 三、两税法 四、徭役
一、田制与户籍
1.田制 唐朝前期,承隋之旧制,亦实行均田制。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式
二、租庸调制
唐初的田赋沿袭隋朝的租调制。在镇压各地的农民起 义之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正式实行了租庸调 制。这是一种复合税制,是对北魏以来租调制的发展和 完善,是粟米之征、布缕之征和力役之征的完整形式。 其中包括租、调、庸和杂徭四项内容,但这四项内容是 融为一体的,是一项制度中的四个基本点,即“有田则 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翰苑集》卷二十 二《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载《钦定四库全书》)。
第二节 隋朝的财政
一、隋朝的田制与户籍 二、隋朝的财政收入 三、隋朝的财政支出 四、隋朝的财政管理
一、隋朝的田制与户籍
1.田制
• 均田制的局限性: • 均田制不是将全国的土地进行平均分配,只是对公田和无主荒田的分配,对地主原
来占有的土地并没有触动,因而这种均田难以抑制兼并。 • 公田数量不能满足均田的需要。
两税法的积极意义
(3)两税法将原来的租庸调和其他杂征等名目全部废除,合并为夏秋两 征,简化了税制,改变了过去“旬输月送,无有休息”的状况,便利了 百姓。
(4)两税定税计钱,开创了货币计税的先例,使全国有了统一的计税标 准,便于统计和核算管理。
(5)由于两税法开启以资产为宗、货币之征和赋役合一的发展趋势,有 利于推动时代的进步,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两税法的弊端
(1)“量出为入”的原则未能有效地制止官吏的苛征。 (2)以资产为课征对象,失去了对人丁的激励作用,也助
长了奸伪之弊。 (3)“定税计钱,折钱纳物”的征收办法,容易受物价波
动的影响而增加百姓的赋税负担。
两税法的弊端
(4)“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为以后变相征发徭役提 供了依据。
(5)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更便于官吏弄 虚做假,造成各地税负不均。
(6)以税收的多寡、人口的增减考核官吏,这也会助长官吏的 短期行为。
四、徭役
唐朝的徭役与前朝大体相同,既有兵役,又有力役,此 外还有杂项徭役,又称色役,即诸色徭役之意。
1.兵役
2.力役与资课
第四节 唐朝的工商税收及其他收入
一、盐税及盐专卖 二、茶、酒、矿税及专卖 三、关税 四、其他工商杂税 五、其他收入
公布均田令。唐朝的均田制包括对一般农民的授田和对官吏授田两大类。 唐朝的均田有如下特点:
授田的范围更全面。
授田有一定次序。
允许土地买卖的若干规定,为土地兼并开了方便之门。
耕牛及奴婢不再授田。
2.户籍制度
实行均田制和推行租庸调法,都必须有明确的户籍制 度作保证,因此,唐朝对户籍制度的规定十分严密。
全国户口的核定,一是估量各户资产的多少,将全国 的民户定为九等;二是区分户籍性质,即士农工商,四 人各业。
(4)岭南各州则纳米,上等户一石二斗,次等户八斗,下等户六斗。
(5)少数民族户,一律减半交纳。北方少数民族归附者,上等户每丁税钱十文,次等户五文,下等 户免税。归附满二年者,上等户每丁交羊两只,次等户一只,下等户则三户共交一只。
(6)凡遇水旱虫霜等自然灾害,损失四成以上的免租,损失六成以上的免调,损失七成以上的,租 庸调全免。凡新附籍户,春天三月来的免役,夏天六月来的免课,秋天九月来的课役全免。周边的 外族百姓内附并于宽乡落户的,免徭役10年。奴婢放为平民的,免徭役3年。上自太皇太后、皇太后、 皇后,下至九品以上官,以及国子、太学、四门学生甚至俊士,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同籍者, 皆免课役。老者及男废疾、笃疾、寡妻妾、部曲、客女、奴婢均不课役。
冗吏过多,州、县设置过滥,致使俸禄支出过于沉重。
二、军事支出
唐初实行府兵制,大大减少了国家的军费开支,因为国家基本不必支付巨 额的养兵费,只负担将帅的费用即可。
自高宗、武后时,府兵制逐渐遭到破坏,于是陆续实行了募兵制。 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各方镇自行征兵,唐朝的兵役制被彻底破坏了。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不仅要供养大量的士兵和军官,还要支付各种军事装
三、两税法
1.产生的背景
租庸调制的难以维持是两税法产生的前提。
两税法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统治者的肆意挥霍和在财政危机时 的横征暴敛。
苛征杂敛的现象突显了税制改革的必要性,而户税、地税的 扩大,则为两税法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2.两税法的内容及利弊
(1)实行量出为入原则 (2)课税依据:按纳税人资产的多少来摊征赋役。 (3)课税主体:以各地现居人口为纳税人税。 (4)税率:全国无统一税率。 (5)完纳期限 (6)纳税形式:两税法实行定税计钱,征收中折钱纳物,有了一定货
2.户籍
• 隋朝的户籍实行输籍定样制。
二、隋朝的财政收入
隋朝的财政收入包括田赋、徭役及工商杂税等。
1.赋役
• 隋朝的田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租调制。 • 隋朝的徭役,初规定:“十八已上为丁。丁从课役”。后来改为“二十一
成丁”。
2.工商税
三、隋朝的财政支出
1.军事支出 2.官俸支出 3.皇室支出 4.社会保障支出
四、社会保障支出
1.赈灾 2.移民就食
3.蠲免 4.养老、恤贫、疗疾
5.义仓 6.常平仓
第六节 唐朝的财政管理
一、财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 二、财政管理体制 三、会计、审计与监察 四、国家预算管理 五、仓库管理 六、漕运管理
一、财政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
唐朝是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其最高统治者是皇 帝,下设中央与地方各级的统治机构。与之相适应,财政 管理机构分为中央财政管理机构与地方财政管理机构。而 中央财政管理机构包括国家财政管理机构与皇室财政管理 机构两大类。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财政
内容提要
➢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隋朝的财政 ➢唐朝的赋役 ➢唐朝的工商税收及其他收入 ➢唐朝的财政支出 ➢唐朝的财政管理 ➢五代十国时期的财政
第一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一、隋朝的政治经济概况 二、唐朝与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一、隋朝的政治经济概况
杨坚在建立隋朝以后不久,便于公元589年平灭南陈,完成 了国家统一的大业,与此同时先后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进行了 一系列的改革。
一、盐税及盐专卖
第五琦的盐法: • “就山海井灶收榷其盐,官置吏出粜”,即“民制、官收、官运、官
销”的官专卖办法。 刘晏的变盐法: • 改革盐制 • 建立常平盐制度 • 传授制盐技术 • 统一全国盐价,减少征税环节 • 建立巡院 • 建造盐仓,及时储盐
二、茶、酒、矿税及专卖
1.茶课 2.酒课 3.坑冶课
3.租庸调制存在的弊端
(1)这项制度规定,租、庸、调、杂徭的征收,只依 据身丁,不看占有土地的多少,也不看各项财产的多寡, 这就助长了土地兼并之势,而无益于抑制土地兼并,从 而加剧了贫富分化。 (2)这项制度规定了大量的免征对象,这显然有利于 官宦和地主之家,而不利于贫苦百姓。 (3)这项制度对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依存度过高, 也是其局限性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