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届 二轮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 专题卷 (全国通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 届二轮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专题卷(全国通
用)
1.(2016·高考全国卷Ⅲ)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解析]鹰的迁入会使黄雀数量减少,导致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使蝉的数量减少,A项错误;生态系统中流入生产者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化学能,细菌产生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项错误;鹰的迁入增加了营养级,增加了能量消耗的环节,C项正确;能量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流动,鹰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鹰的迁入不会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项错误。

[答案] C
2.(地方卷重组)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2015·海南,25D)
B.在如图所示的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二者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小于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2012·海南,19改编)
C.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2015·江苏,9D)
D.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2013·四川,6B)
[答案] B
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有6条食物链
B.该食物网中浣熊与蟾蜍只是捕食关系
C.蝗虫和老鼠在不同食物链中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若老鼠全部死亡,对狼的影响比猫头鹰显著
解析:选C。

该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A错误;该食物网中浣熊与蟾蜍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B错误;蝗虫和老鼠在不同食物链中都属于第二营养级,C正确;若老鼠全部死亡,对
猫头鹰的影响比狼显著,D错误。

4.(2017·临沂高三质检)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
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0%
C.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A2+B2+C2+D2)
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选A。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W1=A1+B1+C1+D1=A1+B1+C1+A2+B2+C2+D2,A项错误;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第一营养级同化量×100%=(D1/W1)×100%,B项正确;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为D1=A2+B2+C2+D2,C项正确;由于每个营养级都损失了大部分能量,则能量沿营养级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项正确。

5.
如图代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其中甲、乙、丙、丁和戊均代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由此可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型正确的是()
解析:选A。

能固定太阳能的是生产者,因此,甲为生产者,乙、丙分别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丁为分解者,戊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结合碳循环,可知在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之间是双向箭头,再根据食物链甲→乙→丙,可知A项正确。

6.如图是一个食物网,假如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2/5来自鼠,1/5来
自蛇,那么鹰若要增加20克体重,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A.900克B.500克
C.200克D.600克
解析:选A。

当能量传递效率为最大值即20%时,消耗的植物量最少。

鹰经兔途径消耗的植物量为20×(2/5)÷20%÷20%=200(g);鹰经鼠途径消耗的植物量为20×(2/5)÷20%÷20%=
200(g);鹰经蛇、鼠途径消耗的植物量为20×(1/5)÷20%÷20%÷20%=500(g),共计消耗植物量为200+200+500=900(g)。

7.(2017·潍坊统考)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若将C的食物比例
由A∶B=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则该生态系统能承
载C的数量是原来的()
A.1.875倍B.1.375倍
C.1.273倍D.0.575倍
解析:选B。

设C的能量为x,则当食物比例为A∶B=1∶1时,消耗A的能量为x/2×10+x/2×10×10=55x,而当食物比例为A∶B=2∶1时,消耗A的能量为2x/3×10+x/3×10×10=40x,所以调整比例后生态系统承载C的数量为原来的55/40=1.375倍。

8.如图中a、b、c、d代表四种类型生态系统金字塔,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某些水域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为b型
B.c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10%
C.森林生态系统的数量金字塔也可能为d型
D.在某些特殊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也可能为倒金字塔形
解析:选D。

某些水域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可能大于浮游植物,其生物量金字塔为b型,A正确。

c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48/596×100%≈8.1%,小于10%,B正确。

森林生态系统中乔木等植物(第一营养级)的数量可能比以植物为食的昆虫等动物(第二营养级)的数量少,捕食以植物为食的昆虫等动物的第三营养级的数量可能比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少,其数量金字塔为d型,C正确。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因此,能量金字塔不会呈倒金字塔形,D错误。

9.(2016·高考全国卷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A项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可反复利用,B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C项正确;人类消耗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过度消耗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项正确。

[答案] B
10.(2015·高考全国卷Ⅱ)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A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

B项,当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时,能量不是没有输入和散失,而是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C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项,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 B
11.(地方卷重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2017·江苏,24B)
B.害虫数量对其天敌鸟类数量的影响一定存在反馈调节(2014·广东,2④)
C.降雨量对土壤动物存活率的影响一定存在反馈调节(2014·广东,2③)
D.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2011·江苏,20A)
[答案] C
1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弱
C.恶劣环境条件下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
解析:选D。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正确。

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就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相对较弱,B正确。

恶劣环境条件下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少,群落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一旦被破坏,也不容易恢复,恢复力稳定性也弱,C正确。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错误。

13.(2017·高考江苏卷)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

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选D。

生态建设工程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丰富度,使群落结构复杂,增加生态系统的类型,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态功能),但不一定增加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B、C项正确,D项错误。

14.科学工作者对引起某水库水华的有害藻类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

并绘制了如图曲线,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氮浓度越高硅藻生物量越高
B.磷浓度越高硅藻生物量越高
C.磷对藻类繁殖的影响大于氮
D.硅藻的繁殖与温度和溶氧量无关
解析:选C。

图中磷浓度为0.05 mg/L曲线数据显示,当氮浓度大于1 mg/L时,随着氮浓度的增加硅藻生物量下降,A错误;当氮浓度为1 mg/L,磷浓度为0.05 mg/L时,硅藻生物量大于磷浓度为0.08 mg/L时硅藻生物量,B错误;当磷浓度为0.1 mg/L时,氮浓度从0.5 mg/L 增加到2 mg/L,增加了4倍,而硅藻生物量从106增加到107,增加了10倍,但是当氮浓度为2 mg/L时,磷浓度从0.01 mg/L增加到0.1 mg/L,增加了10倍,而硅藻生物量从105增加到107,增加了100倍,且实验中的磷含量远远低于氮的含量,可见磷对藻类繁殖的影响大于氮,C正确;硅藻是一类具有色素体的单细胞植物,其繁殖时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其有氧呼吸的进行也与溶氧量有关,D错误。

15.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与这种稳定状态无关的因素是() A.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
B.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C.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
D.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选A。

当生态系统发展达到平衡后能够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整体生物量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具备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B、C、D项正确;大量物种更替阶段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能保持相对稳定,A项错误。

16.(2017·长沙一模)反馈调节有助于生物的平衡稳定,下列有关反馈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神经调节中不存在反馈调节
B.人体激素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
C.高等动物渗透压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
D.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维持依赖于反馈调节
解析:选A。

反馈调节普遍存在于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A错误;人体激素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和血糖调节中都存在反馈调节,B正确;当高等动物的渗透压发生改变时,机体通过相关调节,使渗透压恢复正常状态,该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C正确;生态系统稳定性调节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D正确。

17.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ATP和ADP的相互转化保证了细胞能量供应的稳态
B.细胞凋亡对维持多细胞生物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起关键作用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D.生态系统处于稳态时,物种组成还会发生变化
解析:选C。

ATP和ADP之间快速、持续的相互转化保证了细胞的能量供应,A项正确;细胞凋亡可以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等,从而保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态,B项正确;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可以升高血糖浓度,两者为拮抗作用,C项错误;生态系统处于稳态时,环境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物种组成也可以发生变化,D项正确。

18.回答以下有关生态学的问题:
(1)(2015·全国Ⅰ节选)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2)(2015·全国Ⅱ节选)假设某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则在该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3)(2016·全国Ⅲ改编)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大于(3)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的温度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有利于土壤有机物的积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故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一般不会太长19.人类在生物环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其描述的是种群数量特征中的____________。

最近政府实行的放宽二孩政策会通过____________影响人口密度变化。

(2)围湖造田与退耕还林是人类对环境影响的两种不同情况,这两种情况对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影响分别是____________。

(3)食品工厂向河流排污,导致鱼类因为缺少________________而大量死亡使水体变浑浊,但是在村庄附近的河流又保持清澈见底,这依赖于该河流的____________能力。

(4)调查表明,近年来高山冰川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打破了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平衡。

答案:(1)年龄组成提高出生率(2)降低、提高
(3)氧气自我调节(4)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