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精品学案4新闻阅读变式探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后面的题目。(原文略) ⑴为什么“我爸是李刚”会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
酒后肇事,还口出狂言,这就引起了网友的极大愤慨 与关注。“我爸是李刚”成为网络热词反映了广大网民对 权力滥用的反对与憎恶,对社会正义与公平的期盼。
⑵探究“我爸是李刚”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示例一:权力已经完全改变了部分下一代的世界观和行 事准则。从这个肇事的“官二代”身上,我们看不到一点正 常人应该拥有的起码的人性,看不到一点现代人该拥有的对 法律起码的尊重。在肇事者看来,大概只要“我爸是李刚”, 任何游戏规则都可以随便更改。
①牛羊的眼光就是一种物质化的眼光,功利化的眼光。②文 中以此来比喻只追求物质利益,只想找到世界上一种有用的价值, 而不去追求审美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
⑸于丹认为,一个人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和勇敢才能多一点审美的眼光?
①有足够的生命的勇气和辽阔。②让自己的生活有诸多格局。 ③内心有一种从容悠游,一往情深。④要有痴迷的性情,要有赤 子之心。
⑶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 文中画线部分做简要分析。
将青霉素称为“仁慈的东西”,因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 命;将车称为“仁慈之车”,因为它快速运来了药物,体现 了作者对小女孩即将得救的喜悦,对人们的爱心的赞颂。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语言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题干已经明确了答题的方向,就是以画线部分为依据来证实本 篇新闻的语言与一般新闻语言的不同,而是含有作者感情的。 所以,找出可以看出作者情感趋向的词语,并加以分析即可。
①说明昆曲这一古老艺术自身的美丽。②说明于丹与昆曲的 联系,引出访谈内容,为下文作铺垫。
⑵纵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
①昆曲在今天为什么不受欢迎。②于丹对昆曲的阐述能否为 观众提供机缘。③人们是否需要给生活一点审美。④是什么使得 社会上充满着牛羊的眼光。⑤怎样才能使人们具有审美的眼光。 (答出4点即可)
解析:新闻导语是新闻的重要部分,它概括新闻的主要内 容,统领全文。 ⑶新闻主体部分有三个章节,请给一二节各拟一个小标题, 每个在20字以内。
①经济转型给危机城市带来“新生”;②城市从来就与 乡村密不可分。
解析:能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语言简洁准确即可。
⑷从这篇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 了哪些弊端?结合文本谈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学案4 新闻阅读变式探究
本考点是近年新课标高考中的热点,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重 要内容。2010年高考,全国共有5套题目考查了实用类文章的阅 读,其中山东和广东考查了新闻。其中,山东已经连续两年考查 这一文体。可见,新闻阅读是高考热点题型,主观题为本考点的 经典题型。
本考点选文具有规范性,内容具有进步性,敏感的政治字眼 一般不予涉及。赋分约18—25分,在试卷中所占比例极大。
解析:本题在文意上要求对文本中的语言进行分析理解,但有 探究的要求,其中修辞的特点在本题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例如“河 流”“两岸”的内涵,一方面理解语言发展是一种历史规律,不可阻挡, 另一方面我们要规范语言的发展,不能听之任之。另外,考生还可 以联系自己在生活中对语言运用的实际体会来解答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⑸题。(原文略) ⑴开头部分写兰馨大戏院演出昆曲《长生殿》的盛况及于丹的表现, 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⑷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 你的理解。
①对生命的尊重。②世间有大爱。③在战争的年代对人性、 爱的关注与渴盼。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要注 意题干中“社会价值”等提示语,在“生命”“人性”“爱”等方面选择 一个探究即可,还要注意注释的作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原文略) ⑴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CD) A.这篇新闻报道没有对上海世博会的盛况作过多交代,而是通过典 型案例和专家评论着重探讨了世博会提出的问题,使文章更具深度。 B.随着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如何转型,这既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 也是拥有许多新兴城市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 C.在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上,东西方国家不约而同地表示出对乡村 的重视,这说明城乡互动逐渐消除城乡差别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 D.世界各国城市化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中国在高速融入全球城市 化进程时,真正需要关心的问题应该是如何拥有“更高质量的生 活”,而不是GDP的增长。 E.文章通过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多处对比论述“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 既体现出这一问题的历史性,也体现出这一问题的普遍性。
⑵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 医
生都做“不你了们的”事指”帮?助获得青霉素的博士、记者和警察们, 进行电话寻找,协调各个部门,迅速找到青霉素,快速运 到医院,这是医生做不到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理解这一语句,要明确“你们”是指哪些人,“事”具体是什 么事。
示例二:这些年来我们对大学教育的缺陷越来越不能容 忍。但在一个个学生逐渐习惯挟家庭权钱的余威在校园横行 的时候,其他学生又该怎样去理解课堂里的那些教育呢?这 种恶现象如果不能依法得到惩处,无论怎样高超的教育技巧, 都难以安抚校园学子们被摧残的心灵,种种健康向善的教育 会逐渐失去应有的说服力。
热点题型 通讯、特写类文本阅读题
解析:C“消除城乡差别”不是原文中的信息。D不是不关心“GDP的 增长”,而是要摆脱“把GDP当作政绩”的惯性思维。
⑵文章开头两自然段属于新闻文体基本结构中的哪个部分? 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属于导语部分。主要作用有:内容上,介绍了上海世博 会的盛况,指出世界城市化的背景。结构上,引出本篇新闻 的要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①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陈旧)使经济发展停滞;“高消 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破坏了生态 环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人的生活质量。②转变城市 功能和经济结构;增强城乡互动;注重生态环境;转变人们 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解析: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经典题型 访谈类文本阅读题
【例2】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⑴—⑷题。[2009年高考山东卷] (原文略)
1.下面是本考点在高考中的常见题型知识树,请补填相关内容。
通讯、特写、人物访谈
1500
3个或4
18—25
解析:本题数据为近三年全国各地高考实用类文本阅 读的基本数据,仅供参考。
2.新闻类文本的考查方向主要有哪些?
⑴对新闻常识的考查,如考查新闻要素等;⑵对文 章中重要句子及词语的含义进行考查;⑶对文章整体或 段落内容的分析和概括;⑷对新闻主题、人物形象、作 者的观点态度等的理解;⑸对新闻材料运用的作用的分 析;⑹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和实用效果的探究。
⑶采访者提出“昆曲在今天不被欢迎的原因,可能就是没有机会接触”, 于丹是否同意该观点?请简述理由。
①不同意。②于丹认为,人们缺乏一种生命对社会承担之后的 轻盈潇洒,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乏一种素质,一种勇敢。
⑷于丹说:“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中那只是饲料。”那么, “牛羊的眼光”是一种什么样的眼光?文中以此来比喻什么?
⑴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①对乡愁的理解。②诗人的创作动因。③诗歌的现状与发展。 ④中文的纯洁度。
解析:这是一道非常简单的题目,要求考生在读文本时,能够 抓住说话人所谈论的话题,用比较有概括性的词句来进行概括,不 宜在这里抄写原文现成的句子。虽然本题没有字数的要求,但是如 果每一个方面文字太多,就属于不符合题意要求。
⑷第④部分中提到“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而 余
光中认为“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 流到哪随儿着去时了代”和。社请会联的系发中展文,的语纯言洁也在度不问断题发,展谈和谈变你化的,看而法对。语 言的发展不能听之任之,需要加以必要的规范。在当今社会背景 下,中文既要不断丰富和发展,更要保持其特色和纯洁度。
⑵阅读访谈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 ②为什么杨澜说“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①余光中认为乡愁并不完全由地理造成,它是历史的乡愁、 文化的乡愁,可以升华为民族的感情寄托。②这样更有悬念,给 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解析:①答案就在文中,抓住关键词句来组织答案:不完全 是……历史的……文化的……民族感情的……。答案区域很清楚, 题目很简单。②问题涉及到文学知识的理解,要求考生通过自己对 文学语言的含蓄性的理解,来理解差两个字的好处。
⑶怎样理解第②部分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文学创作的动力源于作家内心世界的冲突和体验,这正是 作家能够创作优秀作品的根本原因。②心安理得、内心世界过于 平静的人,不会产生强烈的创作愿望,也就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
解析:本题的难点在于“心安理得是幸福的”这种幸福如何理解, “心安理得”是不是作者所认同的,最后一句话“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又是何意。解答这个问题仍然要回归文本去抓作者的思想,围绕着 余光中的文学创作观来回答,最后一句话涉及到古希腊神话中的女 神,要求考生分析这句话的寓意时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2010年高考山东卷] (原文略)
⑴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时间,有什么好处? ①表明小女孩生命危急,时间紧迫。②清晰显现出援救进
展。③表明人们援救行动之快,体现了人们的仁慈和爱心。④ 给读者以时间紧迫的阅读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以时间 为顺序,体现了救援的紧张;同时,时间本身就是文章层次井然有 序的一种结构方式,突出了事件的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