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
炎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足踝创伤性关节炎采用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60例足踝创伤性关节炎患
者平均分入研究组(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和参照组(开放性手术治疗),对
比治疗结果。
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研究组治疗后AOFAS、ADL评分优于参照组且功能优良率高于参照组(P<0.05)。
结论:采用
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足踝创伤性关节炎;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效果
引言:人体中具有较多关节,其中踝关节十分重要,其在关节活动中(前屈、旋转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旦踝关节发生严重的损伤,就会导致足踝创伤性关
节炎的发生,韧带损伤严重或骨折发生后,踝关节发生相应的改变,如力线对位
不良和踝关节不平整,以及加大了关节软骨的磨损和踝关节稳定性差等,均是导
致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
足踝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早期会出现多种临床症状主要表
现为内翻畸形、外翻畸形、行走时疼痛严重、活动受限等,严重的情况下患者还
有可能出现正常行走功能丧失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老年人患有该病的几率较大,早期治疗过程中可采用保守治疗方法,而晚期常采用踝关节融合术或置换术进行
治疗,两种手术方法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前者相对于后者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
体现在费用低、操作简单、耐受程度低以及效果良好等方面。
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微创技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的治疗中,关节镜的应用
愈加广泛,且获得良好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分析微创踝关节融合术的效果,研究
中选择对照模式,获取相关结果后作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21年10月-2022年10月从本院选择60例患者分入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
疗的研究组和开放性手术治疗的参照组,各组30例患者。
所有患者的最小年龄
35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42.28±9.47)岁,资料之间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选入参照组的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开放性手术治疗方法,选择外侧
作为手术的入路,将患者的相关组织逐层分离,使腓骨充分暴露,对腓骨进行截
断处理,位置为踝关节水平近端2cm处,之后进行移除,对胫骨远端关节面进行
截除,采用摆动锯完成,与胫骨长轴尽可能地保持垂直,与此同时,对距骨表层
的软骨以及下骨进行水平截除,之后进行充分冲洗,对截骨量进行分析,确定是
否需要植骨,保持踝关节外旋、外翻及背屈角度,分别为5-10°、0-5°及0°。
对距骨前缘和胫骨前缘进行对齐处理,之后完成后足力线的确认,选择6.5mm松
质骨螺钉2枚打入跗骨窦处,之后进行确认,若无异常则进行常规缝合,并选择
引流管置入,同时对手术部位进行固定,采用石膏完成,患者接受手术后给予常
规治疗。
选入研究组的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具体方
法如下:明确手术切口位置,以前内侧入路和前外侧入路为宜,将关节镜置入并
进行踝关节腔的探查,对关节颞部的软骨进行全部清除处理,采用刨削刀和刮匙
完成,针对软骨下骨进行凹陷钻取,采用球磨钻完成,并进行冲洗,之后将止血
带松掉,对融合面的出血情况进行了解,观察是否有点状出血情况,对踝关节采
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并检查固定的满意度,之后选择空心钉(6mm以上)2
枚从胫骨远端打入距骨,完成后进行冲洗和缝合,并采用石膏固定。
所有患者接
受手术后,一个半月避免负重。
手术完成7周后,指导患者接受康复训练,并定
期复查,在此期间检查循序渐进的原则。
1.3观察指标
1.3.1手术指标
在患者接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进行观察,主要包括手术操作时间和住院时间,统计相关数据后完成两组之间的比较。
1.3.2治疗前后ADL和AOFAS评分比较
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ADL和AOFAS评分评价,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状态越好,统计相关数据后进行比较。
1.3.3比较功能优良率
依据患者的AOFAS评分对功能优良率进行评价,优(评分处于90至100分之间)、良(评分处于70至89分之间)、差(69分及以下),记录优良例数后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无论是计数资料n(%),还是计量资料(x±s);均采用SPSS 23.0计算机软件统计和分析,数据记录后分别进行检验,t检验组间计量资料,X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
组间如果存在显著差异则说明(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后手术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接受治疗无论是手术操作时间,还是手术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手术指标(x±s)
组别例数手术操作时
间(min)
住院时间(d)
研究组3066.54±1.258.22±2.66
参照组3079.22±2.2211.13±3.19 t12.689 3.067
P值<0.05<0.05
2.2不同方法治疗前后比较AOFAS、ADL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OFAS、ADL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发生改善且优于治疗前,其中研究组优势高于参照组(P<0.05)。
见表2。
表2不同方法治疗前后比较AOFAS、ADL 评分(x±s,分)
组别例数AOFAS评分ADL评分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研究组3045.15±
1.34
92.57±
3.25
46.14±
3.13
90.03±
4.41
参照组3045.25±
1.45
82.14±
2.58
46.66±
3.44
80.33±
4.11
t0.2359.5210.18710.165 P值>0.05<0.05>0.05<0.05 2.3不同方法治疗后比较2组功能优良率
两组功能优良率相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3。
表3不同方法治疗后比较2组功能优良率(n/%)
组别例数优良差优良率
研究组301710327
(90.0%)
参照组301181119
(63.33%)
X2 4.687
P值<0.05
3 讨论
踝关节周围有较为密集的血管和神经分布,且有丰富的韧带和肌肉,这种情况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难度增加治疗成功的关键是合理的选择手术入路。
目前临床中常采用外侧入路和前入路两种方式。
就前入路而言,能够将整个踝关节显示出来,但无法将外踝和内踝显露。
就外侧入路而言,其能够将踝关节关节面更好显露出来。
在实际手术中操作人员需要对患者的下肢力线加强注意,与跌状面保持中立位为理想位置,冠状面外翻5°,保持与对侧肢体轻度外旋相同。
此次研究过程中对足踝创伤关节炎采用微创踝关节融合术进行治疗,且获得了良好效果。
该治疗方法属于新兴技术,应用后具有较多优点,不仅能够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还能够减少患者的创伤和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
研究过程中研究组患者的整体效果与参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对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的治疗,采用微创踝关节融合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还能够促进患者的功能提高,对生活质量提升有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硕.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15):58-60.
[2]霍纪宝,刘新江,范会军.微创经皮空心螺钉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20(06):56-57-58-59-60-61.
[3]张春,刘娴.关节镜下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02):49-51.
[4]邬夏荣,杨辉.微创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足踝创伤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19,32(2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