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秦岭早古生代碱性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秦岭早古生代碱性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机制:研究进展
与展望
赖绍聪;杨航;张方毅
【期刊名称】《地质学报》
【年(卷),期】2024(98)3
【摘要】南秦岭地区在早古生代经历了大规模且持续性的碱性岩浆活动,其丰富的碱性岩石记录为探索深部地幔物质组成、壳内岩浆演化过程以及地球动力学演化机制提供了珍贵的地质载体。
文章基于团队近期对于区域上典型碱性岩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和成因机制探讨,旨在对南秦岭早古生代碱性岩浆的源区和演化过程进行全面地约束。
南秦岭早古生代碱性岩石类型主要包括一套成分从碱性玄武质向粗面质变化,呈双峰式分布的碱性火山-侵入岩组合,以及少量与碱性硅酸岩(角闪辉石岩、正长岩)-碳酸岩共生杂岩体。
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显示这些碱性岩具有相同的地幔源区,其中演化程度较低的镁铁质端元记录了南秦岭早古生代交代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事件,交代介质主要为硅酸盐熔体。
演化程度较高的碱性岩端元(粗面-正长岩、碳酸岩)来源于初始镁铁质组分的岩浆分异过程,其中粗面-正长岩类主要受到以长石和单斜辉石为主的分离结晶作用控制。
中生代热液交代过程主要记录在北大巴山东部和武当地块西南缘的早古生代碱性岩体中,热液交代作用促进了碳酸岩杂岩体中稀土元素的富集成矿。
副矿物年代学和独居石Nd同位素特征反映了热液可能形成于岩体本身的再活化事件,晚三叠世秦岭地区的造山运动可能对此过程具有促进作用。
【总页数】30页(P799-828)
【作者】赖绍聪;杨航;张方毅
【作者单位】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北秦岭西段早古生代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2.南秦岭竹山地区早古生代碱性岩浆活动及其相关铌稀土成矿的若干认识
3.北秦岭五朵山I-S型花岗岩成因及其对北秦岭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约束:来自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的证据
4.南秦岭地块紫阳地区早古生代岩石圈伸展规律、动力学机制及基性岩墙成因
5.南秦岭黄羊山贫矿碱性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及其与成矿岩体的对比研究:对区域稀土成矿的指示意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