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西省运城市现代学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年山西省运城市现代学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蔡元培作为民国时期教育界、学术界先驱人物,其红学成果备受瞩目,出版于1917年的《石头记索隐》不仅是红学史上的标志性作品,即便置于“民国学术”经典之林,亦当之无愧。

受蔡氏基本研究思路的启发,索隐红学著作以后竟不断出现,影响较大的当数景梅九所著《石头记真谛》,出版此书正是山河破碎的前夜,作者在自序中表现出沉痛的民族情绪“不意迩来强寇侵凌祸迫,亡国种族痛突激心潮……颇觉原著者亡国悲恨难堪,而一腔红泪倾出双眸矣”,需要指出的是,《石头记真谛》只是将文本索隐当成手段,而终极目的则是为服务于民众救亡伟业。

景梅九将蔡元培以来运用《红楼梦》宣传民族主义思想的做法推向了极致,同时也将红学与政治进一步挂钩,从而推动了新索隐派向以后的红学社会历史学派理论的转型。

这就发生一个令人深思的学术命题: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的“新红学”考证派,为什么竟不能阻止红学索隐著作在整个民国时期的不绝如缕,其影响甚至还绵延至当代?这就需要将红学索隐派放到《红接梦》研究史上给以客观、辩证的定位。

应该看到,“索隐”方法的较早运用本在史学领域,如《史记索隐》等史学专著,探求本事、史料还原,还是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从文化渊源上考察,索隐派走的是“今文经学”的传统治学路数,“今文经学”对“五经”中的《尚书》《春秋》等史书的阐释有一定合理性,然而运用到文学领域如对《诗经》的解读,就有以意逆志、牵强附会之嫌。

当索隐方法引申到红学领域后,其原始出发点本想约束《红楼梦》评点、题咏、杂评家们释义的发散性,操作方式上也是指向作品情节的考证,与主流红学倡导的“回归文本”方向的努力比较接近,这无可厚非,但由于受“今文经学”治学路数的影响,这一派却很容易在解释作品时陷入误读和主观臆测。

其实不管《红楼梦》中存在多少真实的历史信息,它一旦被天才的作家所整合,就自然形成了新的意义单位,与原来的所谓“本事”已无甚关联;而当时能与蔡元培为代表的旧红学索隐派形成对垒的最重要民国时期著述,除胡适外,自然非俞平伯《红楼梦》莫属了。

这部著作属于新红学产生之初最重要的奠基代表作,于1923年在亚东图书馆出版,写这本书的起因是俞平伯与顾颉刚通信讨论《红楼梦》,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出版的《红楼梦研究》则是《红楼梦辨》的修订本,修订的原因是作者认为原书存在一些错误,即本来的错误和发现新材料而证明出来的错误。

尽管原著修订后更名再版时增加了些新篇目,但《红楼梦辨》还是一本不可回避的著作。

《红楼梦辨》初版肯定与上世纪50年代特殊时代环境下又增订再版的《红楼梦研究》思路不同,这种不同还不仅仅是删除了胡适的序言。

通过对原著初版、增订再版前后变化的细致深入考查,可以见出作者红学观念移步换形的轨迹走向。

(节选自赵建忠《影印红学要籍的学术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客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蔡元培《石头记索隐》作为红学史上的标志性作品,对后代索隐红学有很大启发,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

B. 蔡氏以后的索隐红学中,影响较大的是景梅九的作品,他的《石头记真谛》是以服务于民众救亡伟业为终极目的。

C. 因受“今文经学”治学路数的影响,索隐派易于在解释作品时以意逆志,牵强附会。

D. 民国时期红学研究至少有两大派别,他们都重视对作品情节的考证,且倡导“回归文本”。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引用景梅九自序中的话,意在证明《石头记真谛》融入了作者沉痛的民族情绪。

B. 开头讲蔡、景红学研究成就,是为探讨“令人深思的学术命题”提供前提支撑。

C. 讲“索隐”方法在史学领域里的运用,是为了与后文其在文学研究领域的运用相类比。

D. 作品一旦形成,与“本事”便无关联,这样的理论足以证明俞平伯研究的局限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石头记真谛》是景梅九受《石头记索隐》的启发而著述的,自然与它一脉相承。

B. 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的“新红学”考证派,竟未能阻止索隐派取代它而成为主流学派。

C. 以意逆志,是被写进教科书的鉴赏方法,但这种方法的局限在于易生牵强附会。

D. 《红楼梦研究》删除了胡适的序言,调整了研究思路,修正了所谓的“错误”。

参考答案:
1. D
2. D
3. B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D项,“且倡导‘回归文本’”错误。

结合“操作方式上也是指向作品情节的考证,与主流红学倡导的‘回归文本’方向的努力比较接近,这无可厚非”分析可知,倡导“回归文本”只是考证派的诉求。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
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证明俞平伯研究的局限性”错。

结合“其实不管《红楼梦》中存在多少真实的历史信息,它一旦被天才的作家所整合,就自然形成了新的意义单位,与原来的所谓‘本事’已无甚关联;而当时能与蔡元培为代表的旧红学索隐派形成对垒的最重要民国时期著述,除胡适外,自然非俞平伯《红楼梦》莫属了”分析可知,其证明的对象应该是索隐派研究的局限性。

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考证派竟未能阻止索隐派取代它而成为主流学派”错。

结合“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的‘新红学’考证派,为什么竟不能阻止红学索隐著作在整个民国时期的不绝如缕,其影响甚至还绵延至当代”“这就需要将红学索隐派放到《红接梦》研究史上给以客观、辩证的定位”及文本第三节内容分析,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的“新红学”考证派,当时依旧是最重要的主流学派。

故选B。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玫瑰花开的时候
[智利]佩·普拉多
老园丁培育出许多品种优良的玫瑰花。

他像蜜蜂似地把花粉从这朵花送到那朵花,在各个不同种类的玫瑰花中进行人工授粉。

就这样,他培育出了很多的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成了他心爱的宝贝,也引起了那些不肯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人的妒忌。

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

因为这一点,他落得了一个自私、讨人厌的名声。

有一位美貌的夫人曾来拜访过他。

这位夫人离开的时候同样也是两手空空,没有带走一朵花,只是嘴里重复嘟哝着园丁对她说的话。

从那时起,人们除了说他自私、讨人厌之外,又把他看成了疯子,谁也不再去理睬他了。

“夫人,您真美呀!”园丁对那位美貌的夫人说,“我真乐意把我花园里的花全部奉献给您呀!但是,尽管我年岁已这么大了,我依旧不知道怎样采摘下来的玫瑰花,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

您在笑我吧?哦!您不要笑话我,我请您不要笑话我。


老园丁把这位漂亮的夫人带到了玫瑰花园里,那里盛开着一种奇妙的玫瑰花,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

“夫人,您看,”园丁一边用他那熟练的布满老茧的手抚摩着花朵,一边说。

“我一直观察着玫瑰开花的全部过程。

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喷吐出的红通通的火苗。

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
“花萼细嫩,慢慢地从长长的花茎上长了出来,而花朵则出落在花枝上。

谁也无法确切地把它们截然分开——长到何时为止算是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我还观察到当玫瑰树根往下伸展开来的时候,枝干就慢慢地变成白色,而它的根因地下渗出的水的作用,又同泥土紧紧地结合起来了。

“结果我连一朵玫瑰花该从哪儿开始算起都不知道,那我怎么能把它摘下来送给他人?要是硬把它摘下来赠送给别人,那么,夫人,您知道吗,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每年到了10月,那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绽开了。

我竭力想知道玫瑰是在什么地方开始开花的。

我从来也不敢说:‘我的玫瑰树开花了。

’而我总是这样欢呼着:‘大地开花了,妙极啦!’“在年轻的时候,我很有钱,身体壮实,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为人忠厚。

那时曾有四个女人爱我。

“第一个女人爱我的钱财。

在那个女人手里,我的财产很快地被挥霍完了。

“第二个女人爱我健壮的体格,她要我同她的敌人去搏斗,去战胜他们。

可是不久,我的精力就随着她的爱情一起枯竭了。

“第三个女人爱我英俊的容貌。

她对我倾吐了许许多多情意缠绵的奉承话。

我英俊的容貌随着我的青春一起消逝了,那个女人对我的爱情也就完结了。

“第四个女人爱我忠厚善良。

她利用我这一点来为她自己谋取利益,最后我终于看出了她的虚伪,就把她抛弃了。

“在那个时候,夫人,我就像是一株玫瑰树上的四朵玫瑰花,四个女人,每人摘去了一朵。

但是,如果说一株玫瑰树可以迎送100个春天的话,那么一朵玫瑰花只能有一个春天。

我那几朵可怜的玫瑰花,就是因此而永远地凋零了。

“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拿走过一朵花。

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假如你真能把每件事物的底细明确地分清楚,假如你真能弄清玫瑰长到何时算作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的话,那么,你就到那玫瑰开花的地方去采摘吧!”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前三段叙述了人们对老园丁的妒忌与讨厌,表现了人们对老园丁的不理解,为下文表现老园丁独特、深刻的人生感悟作了铺垫。

B. 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以及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使小说人物形象生动、主旨深刻。

C. 老人把玫瑰开花的过程比作篝火喷吐出火苗,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采摘玫瑰就如同将火苗从篝火中
取出来,会断送玫瑰的生命与美丽这一道理。

D. 老园丁的感情生活之所以没有圆满的结局,是因为四个女人都只爱他的外表,不爱他的本质,就像人们只是爱玫瑰花外表的美丽一样。

8. 小说以“当玫瑰花开的时候”为题有何作用?
9. 这篇小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请结合文本谈几点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7. D
8. (1)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美好的氛围。

(2)烘托人物形象:老园丁的精心培育使玫瑰花竞相开放,花开后他从未允许别人摘走一朵玫瑰。

小说通过老园丁对玫瑰花的培育、爱护以及感悟,表现他的勤劳与智慧,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捍卫。

(3)引起对小说主旨的思考:玫瑰花开隐喻爱情或其他美好事物的存在。

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应该怎样对待美好的事物,这都是读者要思考的问题。

9. (1)对于美好的事物,需要真诚地付出,精心地培养,全力去保护。

老园丁给玫瑰花人工授粉、培育出许多品种优良的玫瑰花,并且从不允许别人从他园中摘走花。

(2)生命是一个整体,爱一个人或物,要爱他(它)的全部,而不能只看到他(它)的局部。

玫瑰的花朵和花萼、花茎、花枝、根一样,都只是玫瑰的一部分;一朵玫瑰花也只是满树玫瑰中的一朵。

爱玫瑰就要爱它的全部而非只爱一朵美丽的花。

(3)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想要自私地占有美好的事物,必定会使其残缺不全而生命短暂。

每个人都爱慕玫瑰花的美丽,但是拥有完整生命的花的美丽才能持久。

被摘下的玫瑰花因与整体分割很快会枯萎。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考查内容涉及理解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主旨等各个方面。

做此类题目,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

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D项,“老园丁的感情生活之所以没有圆满的结局,是因为四个女人都只爱他的外表,不爱他的本质”曲解文意,老园丁的感情生活没有圆满的结局是因为那些女人都只是看中了他的局部,却没有爱上他的全部,她们的爱是不完整的且自私的。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明确标题的内容,再看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小说主旨之间的关系。

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本题要求分析小说以“当玫瑰花开的时候”为题有何作用。

先看标题意思,“当玫瑰花开的时候”,点明小说发生的时间,创设故事背景,“玫瑰花开”,也渲染了美好的氛围;从小说主旨角度讲,玫瑰花开比喻了爱情或者美好事物的存在,题目引起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爱情,应该如何对待美好的事物;从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上,玫瑰花开是老园丁辛勤培育的结果,玫瑰花开后他从未让别人摘走一朵玫瑰花,小说描写老园丁培育、关爱玫瑰花以及他的生活感悟,表现他追求和捍卫美好事物,以及勤劳智慧的形象,这个题目有力的烘托了人物形象。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综合赏析能力。

考查内容涉及理解作品的内容,语言,主旨等各个方面。

做此类题目,须通读文本,明确结构,梳理情节,认真把握人物形象,通过人物形象把握,进而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最后结合题目要求认真作答。

本题要求结合小说谈解这篇小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小说中老园丁精心给玫瑰花授粉,培育了很多新品种,从不把玫瑰花送给别人,告诉我们对待美好事物,需要精心呵护,全力养护;小说中说老园丁的四段感情生活最后都没有美好结局,老园丁把玫瑰花朵和花萼、花茎等都看成玫瑰花的一部分,爱玫瑰花爱它们的全部,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爱一个事物或者人就要爱他的全部,而不能只看到他的局部;老园丁说“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我依旧不知道怎样采摘下来的玫瑰花,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这些告诉我们,想要自私的占有美好事物,必定会使它因残缺不全而生命非常短暂,采下来的玫瑰花不是完整的,会因与整体分离而迅速枯萎,爱一个美好的事物,就要爱他的全部。

3. 本大题共3小题,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0题。

遍地莲花
王臣才
(1)中国的莲花,有了周敦颐一篇《爱莲说》、朱自清一篇《荷塘月色》,便是写到了极致。

那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恬静怡然的风致,每每读来,都让人情动于衷,心仪久久。

(2)因为文章,喜欢上了莲花。

这几年南来北往,印象最深的,还数石城的莲花。

比之在园林池塘中看到的,那是完全不同的气象、不同的感觉。

(3)石城号称中国最关白莲之乡,村村有莲,户户种莲。

从横贯全县的琴江沿岸走过,坪坝上,沟汊间,看到的尽是一方方、一层层清香四溢、长势正好的莲田。

那繁星般斑斓的莲朵,碧玉般莹润的莲叶,相接相拥,绵延百余里,像一匹无穷无尽的云锦铺展开来,把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地面打扮得富丽妖娆,熠熠生辉。

莲田周边,是林草苍翠的山峦。

山脊的上方,穹庐般覆盖着辽远的白云蓝天。

听不见机械的轰鸣击打,见不到车来人往的扰攘。

万籁俱寂,洁净无尘,俯仰之间,除了莲花还是莲花。

置身在这样的环境里,纵目骋怀,你会不由得想到,在这烟尘弥漫、噪声盈耳的世界上,能有这样一方宁静的山水,一处清爽的天地,真是人间幸事!
(4)据莲农介绍,莲花最喜阳光,阳光愈足,开的愈好。

杨万里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来是其来有自的。

那阳光下的百亩莲田,鲜荷蓬勃,灿然怒放。

放眼看去,大片的莲
花似无不同,静心细品,则是风情万种,各具姿色:有的高雅,有的艳丽;有的端庄,有的娇羞;有的温婉柔媚,有的烂漫天真;有的从容淡定,有的神采飞扬。

古人喻之为“凌波仙子”,想来真是再确切不过的。

(5)石城的莲子,以色白、粒大、清香味关著称。

所谓“白莲”,指称的即是这种营养丰富的优质莲子,并非花的颜色。

全县十万亩莲田,每年大约可收九千吨莲子,而莲藕、莲心、莲花、莲叶、莲须、荷蒂等又可入厨入药,是农家收入的主要来源。

莲农老陈说,白莲品质很好,但务劳起来也是相当辛苦的。

先得适时采收,趁天气凉快,每天四点左右就得下地采摘。

采莲时,无论男女老幼,都得赤手光脚在泥水里操作,蚊虫的叮咬、莲梗倒刺的划痛是免不了的,但你都得忍着。

其次,采回的莲蓬当天就得处理,包括上学前放学后的学生娃,全家人围坐一起,剥开莲蓬,取出莲子,再一粒粒剥去外壳、内膜,捅出莲心,而后拿到太阳下晾晒,等水分挥发完,又得取回来烘烤,这中间,火候的掌握也是十分要紧的……听着他的介绍,我的脑海里突然跳出两联诗:“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6)石城是我国著名的客家族系发祥地。

晋代以降,中原士族百姓五次大规模南迁,最早便是在这方“环山多石,耸峙如城”的地界上安定下来,垦地置业,休养生息,而后随着人丁的增长和家族的兴盛,一部分人又陆续穿越武夷山,东进闽西,南下粤东,寻求新的拓展,故石城又有“闽粤通衢,客家摇篮”之称。

现在的石城县,古风犹存,从建筑风格、礼仪习俗,到饮食品类、方言土语,都可寻觅到浓郁的中原文明的古老气息。

饶有兴味的是,即使是现在,在通往各乡镇的路边,仍可以见到一座座叫“五里亭”的砖砌建筑,形似房屋,阔约三间,是乡民们自愿捐建供行人乘凉避寒、歇息打尖用的。

如今日子越过越好,交通也十分便捷,那些五里一亭的设施已失去原先的功能,有的被改做公交停车站,但它们仍完好地保留在那里,瞩目之际,常会引发人们对客家文化的种种遐思。

(7)石城还是当年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

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前夕,为击退敌人的进攻,给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集结转移赢得时间,由彭德怀、杨尚昆指挥红三军团,在这里发起历时12天的阻击战,英勇顽强、深明大义的石城人民,不仅舍身忘死地支援了这场著名的战役,而且正是在这最困难最危急的时刻,将16000名优秀子弟送去随军征战。

当我们在革命纪念馆了解到这16000名子弟最后到达陕北的,只有53名,而镌刻在烈士名录中有名有姓的,也只有4000多名时,我们的心真是被深深的刺痛了,被强烈地震撼了,客家儿女为中华文明所作出的贡献、为中国革命所付出的牺牲,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感叹唏嘘,为之动容。

(8)从展览大厅出来,在“红色主题广场”上漫步,我似乎对遍地莲花的石城多了一份思考:石城人爱莲、种莲,对莲花情有独钟,难道只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量吗?
(9)周敦颐说: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在炫富摆金、趋时媚俗的社会风气下,这位理学宗师千百年前的诘问,无疑是出了一道会让一些人颇感难堪,又让更多的人清夜扪心、深长思索的考题……
(有改动)
18.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具体而又生动地描绘了石城莲花不同凡响的气象。

B. 文中多处引用古代诗文,目的是描摹莲花的形态,赞美莲花的品格,引发读者对当今社会风气的思索。

C. 在第5段中,作者详写了石城的莲子,既突出了莲浑身都是宝的特点,也表达了对石城人民艰辛劳作的同情。

D. 第7段,作者用“列数字”的方法写出了石城人为革命作出的牺牲,对竟然有一万多名石城子弟没有被追认为烈士感到非常震惊。

E. 本文以名家颂莲的名篇总领全文,又以名家名篇的相关文句收束全文,形成了首尾呼府、圆和自然的结构。

19. 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石城的莲花“比之在园林池塘中看到的,那是完全不同的气象、
不同的感觉”?请分条概括。

(4分)
20. 结合全文,分析第6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6分)
参考答案:
18. (4分)A E
19. (4分)参考答案:①数量多②范围广③生长环境宁静、清爽④风情万种,各具姿色
(共四点,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

不分条写的只给第1条分)
20. (6分)
答案要点:
第6段写石城是客家文化的发祥地(1分),第7段写石城在中国现代史上为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1分)。

这两段为下文揭示石城白莲的精神做了铺垫(1分);白莲,寄托了石城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高洁品格的敬仰(2分);这两段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使文章显得有厚度。

(1分)
(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裴谞,字士明,擢明经,调河南参军事。

性通绰,举止不烦。

累迁京兆仓曹参军。

会史思明乱,逃山谷间。

思明故为谞父宽将,德宽旧恩,且闻诣名,遣捕骑迹获之,喜甚,呼为“郎君”,伪授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