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古代寓言的特点和价值。

2、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包括字词理解、句子翻译等。

4、引导学生从寓言中汲取智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如“度”“坐”“反”等。

(2)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理解寓言的故事情节。

(3)领悟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能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2、难点
(1)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深入体会寓言的寓意。

(2)引导学生将寓言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和表达
方式。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和寓意进行详细讲解,帮助
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寓言中的人物行为和寓意,激发学生的
思维。

4、比较法:对比两则寓言的异同,加深学生对古代寓言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一些短小而富有深意的故事,它们用简单的情节传递着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七年级古
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一起去感受古代智慧
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三)疏通文意
1、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翻译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圈画出来。

2、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例如:
(1)“度”在文中出现多次,“先自度其足”中的“度”读“duó”,意思
是“量”;“吾忘持度”中的“度”读“dù”,意思是“尺码”。

(2)“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这句话中的“反”同“返”,意思是“返回”。

(四)理解寓意
1、引导学生思考:《郑人买履》中的郑人为什么买不到鞋?
学生讨论后明确:郑人过于死板,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
导致买不到鞋。

2、那么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教师总结: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的人,告诉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不能迷信教条。

3、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刻舟求剑》。

(1)楚人为什么找不到剑?
因为他不懂得船在移动,而剑却不会跟着移动,他的想法太愚蠢。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拘泥固执、不知变化的人,告诉我们要用发展
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墨守成规。

(五)比较阅读
1、让学生比较两则寓言的异同。

相同点:
(1)都是古代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

(2)都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来传达深刻的道理。

(3)都对人物的愚蠢行为进行了讽刺。

不同点:
(1)故事内容不同,一个是买鞋,一个是找剑。

(2)所讽刺的对象略有不同,郑人是因循守旧,楚人是墨守成规。

2、组织学生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郑人和楚人的行为?
(六)拓展延伸
1、让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古代寓言故事,并说说其中的寓意。

2、布置作业:
(1)背诵《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

(2)根据自己对寓言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寓言的特点和魅力,学习了《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明白了要灵活变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道理。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汲取寓言中的智慧,不断成长。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将寓言中的道理应用到生活中,让古代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