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认知视角的读写结合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2019年33期总第473期
高等教育研究
ENGLISH ON CAMPUS
基于社会认知视角的读写结合研究
文/陈 娇
根据过去近四十年的研究结论,读者运用作者意识(author awareness)来提高阅读理解,作者也会在写作中运用读者意识(audience awareness),从而可以写出更好的作品,多项研究表明,作者如果考虑读者的需求,可以提高写作质量,提高作者的读者意识与其写作水平发展成正相关。
许多社会认知研究在阅读
和写作研究中使用自我报告、有声思考和访谈的方法来收集数据。
下面的部分将从社会认知方面详细介绍研究阅读和写作关系的两个主要途径:
一、作者意识的研究 (Author awareness studies)
Nelson(2008)认为,熟练的阅读者倾向于阅读作者,他们
的推理和假设以及作者意识都会影响他们对阅读的理解。
研究根据Rubin(1984)的观点,社会认知是一个术语,它意味着
考虑他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假设他们想从阅读活动中获得什么的能力。
社会认知视角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概念化为发生在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从这个角度出发,研究者通常调查作者在写作时如何思考读者的需求,以及读者如何通过考
虑作者的背景,从而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正如Shanahan & Tierney(1991)所提到的,从这一角度出发的研究通常强调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沟通,将阅读与写作关系视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谈判互动。
根据这一观点,我们不能把阅读和写作分开来看,因为读者和作者都参与了这个交流的过程。
从社会认知视角进行的研究已经有三次较为全面的综述
(Tierney & Shanahan, 1991;Schriver, 1997;Shanahan,2015)。
目标的进度进行及时调整,从而实现学习计划构建的最终目的。
具体做法有:线上微课预习 + 课堂案例讨论;小组头脑风暴 + 分组辩论;影视作品欣赏 + 跨文化概念辨析;相关话题微电影制作等等。
以第五单元的讨论活动为例,课本上提到一条“Golden Rule(金科玉律)”:Do unto others what you would
have them do unto you.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思考,在中文里是否有对应的或类似的表达。
一般情况下,学生会想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当然英语的这条人际交往的规则相对于中文的来说是一个事物的另一面,即它的大意是“你对别人做的是你想要别人对你做的”。
以往多数学生如果没有教师的提醒,可能止步于此,但鉴于元认知的学习策略,会让学生习惯性地结合单元主题去进一步思考。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Expectations and Intercultural Encounters,因此,学生就会自觉地与知识点的解析进行融会贯通,该章节的知识点有提到Projected cultural similarity(投射文化相似性)这个概念,其大意就是人们往往会习惯性地认为别个文化背景的人,其所思所想与自己的类似;这也正是许多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可能都会犯的错:“想当然”。
如此一来,学生才会理解为什么我们视为金科玉律的人际交往准则在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可能不是恰当的遵循原则。
在教学中,多次强调“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wareness”,即时刻提醒自己要具备清醒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要能够跳脱出冲突现场,以一个尽可能客观的视角去解读场景,明白世界的多彩和不同;鼓励学生摆脱思维窠臼,善于奇思妙想,勇于表达自我;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补充相关的拓展性阅读或影视材料。
总之,作为核心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元认知策略能使人在自身思维过程中产生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对认知过程实行自我反省,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对于时刻要清醒意识到世界文化“和而不同”的跨文化交际学习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Lockard J., Abrams P D., Many W A. Microcomputers for Twenty-first Century Education(3rd)[J].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4:204-209.
[2]刘儒得,陈琦.多媒体环境下元认知过程的研究[J].心理学动态,2000,8(4):1-5.
[3]薛兰华.元认知理论下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7):141-142.
[4]赵勇.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9,6:153-155.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大多数学校的读写教学是分开的。
然而,20世纪80年代是读写分离式教学和读写结合式教学研究的分水岭。
经过近四十年的研究,英语语言国家已经形成了关于读写结合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在该领域,广泛而多样的研究不仅关注于阅读和写作在共享知识与认知理论方面的结合,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阅读与写作在社会认知层面的联系,即开始考虑社会因素对于读写整合的影响。
这些研究的基本观点是:如果存在读写联系,学生们可能会被结合了阅读写作的教学模式所激励,从而提高学习成效。
因此,本文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对读写结合进行了介绍,以期对我国的阅读与写作教学提供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社会认知视角;读写结合【作者简介】陈娇,女,回族,云南昆明人,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教育心
理学。
4
2019年33期总第473期
高等教育研究
ENGLISH ON CAMPUS
表明,作者意识是在不同学科中发展起来的。
Geisler(1991)观察了哲学家们使用专业策略阅读的情况,发现这些哲学家通过作者意识来确定阅读主题所在的位置。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科学家身上,他们的阅读往往带有分析作者情况的策略。
Bazerman(2015)专注于物理学科,发现研究中的物理学家采用作者归因来同步某个专家的研究积淀,或者与其他专家在其研究领域所做的事情进行对比。
作者意识帮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找到了新的发展。
在文学学科方面,Graves和Frederiksen(1991)通过有声思维的方法发现,熟练的读者具有一种以作者为中心的阅读模式,同时他们也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却很少注意作者,缺乏作者意识。
这些研究表明,以作者为中心的阅读方式是专家阅读的特
点,他们的阅读方式与以事实为目的进行阅读的学生截然相反。
那么,当读者从事实驱动的阅读转向更复杂的阅读时,有效的模式到底是什么呢?Shanahan的研究(1991)表明,作者意识往往来自学生的社会经历。
具体来说,年龄较大的学生(13岁)比年龄较小的学生(7岁)更有可能拥有作者意识,他们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构建了更多的作者背景知识。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关于作者意识的研究都集中在高中生或大学生身上,因为他们已经对作者有了清晰的认识。
实证研究还表明,作者意识并不总是为清晰地理解文本提供积极的支持。
例如,一项实验研究采用作者自我参照和第一人称写作风格来统计文本中涉及的作者意识(Nolen, 1995)。
从而发现在理解文本方面做得很好的读者潜意识塑造了可见的作者,并认为作者意识极大地支持了他们的文本理解。
然而,对于那些难以理解文章意思的学生来说,可见的作者反而被认为是一种阅读上的障碍。
也就是说,作者意识提高了读者可能会指责作者文本复杂性的可能,但是当作者情况不那么明显的时候(学生难以塑造可见作者时),他们应该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去理解文本。
以上研究表明,作者意识通常有助于熟练和高级别的读者来阅读文本,但对于低年龄或不熟练的阅读者则可能造成相反的阻碍作用,因此,在高中、大学阶段的语言教学中,有意识地使用和培养读者意识是符合该领域理论研究成果的。
而在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理解社会认知因素对于读写结合可能的负面影响,从而慎重选择教学模式。
二、读者意识的研究 (Author awareness studies)
读者意识指的是作者为读者而写作的意识,即作者考虑读者
需求并进行创作的过程,包括作者考虑读者对作者所写内容的理解、误解甚至反对(Nelson 2008)。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在读写结合领域成为研究对象,八九十年代,社会认知角度的读写结合研究开始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主流方向。
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作者在写作时思考读者的能力。
几十年来,对读者意识的研究远远多于对作者意识的研究。
从这一角度进行的研究往往以学科语篇(d i s c i p l i n a r y
discourse)为研究对象。
例如,对于学术文本,如研究论文写
作,受众通常是该领域的知识分子。
因此,作家们采取了对应的
方式与这些专家读者建立关系。
在研究读者意识方面,注意学科和体裁的差异是很重要的,Hyland (2001) 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在强调了读者意识的重要性方面,他指出:“读者总是可以反驳某种主张,他们在作者创作这些主张时扮演着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角色。
” (Hyland, 2001, p.549)。
他还指出:“作者要想让人信服,其论点必须预见到读者的期望、阅读时存在的困难和他们可能的反应,因为作者试图寻找一种平衡,即他们作品重
要性、独创性和确定性与读者可能的信念或困惑之间的一种平衡。
”(Hyland, 2001, p.531)。
最近关于读者意识的研究结果与以前的研究结果相当一致。
学者们不断验证,在规划阶段考虑读者的需求大大提高了作文的质量(Green & Sutton, 2003)。
为读者着想的能力可以通过写作来培养。
对应的教学干预有助于更好地完成说服性写作和更好地进行反驳性写作(Moore & MacArthur, 2012)。
然而,不同年龄层的孩子看待读者的方式是不同的。
具体
来说,年长的学生似乎更经常地强调读者意识,因此会在社会
认知层面的读写结合教学中,比年轻的学生受益更多,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更善于将这种意识转化为他们作文中的进步。
(Sato & Matsushima,2006)。
一项发展研究(Lindgren, Leijten, & Van Waes, 2011)比较了10岁、14岁和专业作家。
调查发现,年轻作家的读者意识非常模糊,相比之下,14岁的较为年长作家的读
者意识更清晰,但仍需要更多的训练,以使他们的写作适应读者的需求。
对于专业作家,也就是本研究中的成年人来说,明确的受众意识和有效回应读者期望的技巧都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质量。
然而,尽管学生可以通过读者意识来提高现有写作篇章的表现,但这很难迁移到其他写作篇章的提高上(Moore & MacArthur,
2012)。
显然,该领域研究还需要对任何有效的读者意识干预措施地带来的长期影响进行纵向跟踪研究。
三、社会认知视角读写结合研究的局限性
社会认知角度的读写结合开辟了读写结合研究的新方向,也
在该领域另外一个方向,即基于共享知识和认知过程的读写结合研究基础上迈进了一步,更多地考虑了社会因素对读写教学的影响。
然而,很多从这一角度出发的研究,都是通过判断被研究对象的整体写作质量或阅读分数,从而得出结论,这些研究成果并不是通过研究作者/读者意识的主要特征来得出结论的。
因此,这些研究与该领域基于共享知识和认知过程的研究实质上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此外,这些研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有声思考法,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成果的大范围推广运用。
再者,从这一角度进行的研究大多缺乏对读写结合不同要素的清晰描述,也缺乏时间上的纵向跟踪研究,从而无法证明如学习者的年龄增长等因素对于读写联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Rubin, D. L.. Social cognition and written communication [J]. Written Communication,1984,1(2):21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