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法解不等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形结合解不等式
宜都市一中王从志
纵观2008年高考试卷,关于不等式的命题重点考查不等式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

预测在2009年的高考试卷中,考查不等式的命题仍将主要考查“三基”。

而准确求解不等式是解决不等式相关问题的基本功。

因此,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根椐不等式能成立、恰成立及恒成立等问题的特点,选择各类不等式问题的最佳解法。

类型一:简单不等式的解法
例1:解下列不等式:
2 (1).2
x x x
->
1 (2). -3<<2
x
【解析】:(1)解法一(公式法)
原不等式等价于x2-2x>x或x2-2x<-x 解得x>3或x<0或0<x<1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x<0或0<x<1或x>3﹜
解法2(数形结合法)
作出示意图,易观察原不等式的解集为﹛x︱x<0或0<x<1或x>3﹜
第(1)题图第(2)题图
【解析】:此题若直接求解分式不等式组,略显复杂,且容易解答错误;若能结合反
比例函数图象,则解集为
1
|
2
x x
⎧⎫
>
⎨⎬
⎩⎭
1
或x<-
3
,结果一目了然。

例2:解不等式:1||x x
≥ 【解析】作出函数f(x)=|x|和函数g(x)=1
x 的图象,
易知解集为01∞⋃∞(-,)[,+)
类型二:解含参数不等式问题
例2变式:解关于x 的不等式:
||a
x x ≥ 分析:此题若直接求解,需对x 和a 的取值分情况讨论,易混淆。

结合绝对值和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很容易得到
(1)a>0时,解集为a ∞(,+)
(2)a=0时,解集为0(0∞⋃∞(-,),+)
(3)a<0时,解集为,a ∞-(-)
练习:1、.|1||1|0x x +--≥解不等式 
【引导学生归纳、比较诸如分类讨论、平方法、几何意义法,数形结合等不同等价转化方法,并相互展示交流。


2、变式练习:如果将以上不等式右边不为0,以上哪些方法更佳 例如:
.|1||1|32x x +--≥
解不等式 。

除了分类讨论、几何意义等方法外,以下函数
转化、数形结合方法可供参考:
【解法1】令2(1)()|1||1|2(11)
2(1)x g x x x x x x -<-⎧⎪=+--=-≤≤⎨⎪>⎩
令()32h x =,分别作出函数g(x)和h(x)的图
象,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3[,)4+∞ 【解法2】原不等式等价于|1||1|32x x +≥+-
令3()|1|,()|1|2g x x h x x =+=-+
分别作出函数g(x)和h(x)的图象,易求出g (x )和h (x )的图象的交点坐标为37(,)44
所以不等式|1||1|32x x +--≥的解集为3[,)4+∞
【解法3】 由|1||1|32x x +--≥
的几何意义可设F1(-1,0),F2(1,0),
M(x ,y ),若
1232MF MF -=,可知M的轨迹是以F1、F2为焦点的双曲线的右支,其中右顶点为(,0),由双曲线的图象和|x+1|-|x-1|≥知x≥.
3、探究深入:如果以上不等式右边不为具体数值,而是一个参变量m,怎样解关于x 的不等式:|1||1|x x m +--≥
解析:结合函数y=|1||1|x x +--的图象,易知
(1)当m>2时,解集为Φ
(2)
m 22[
,+)2m -≤≤∞时,解集为
(3)m<-2时,解集为R
4、等价转化:若关于x 的不等式|1||1|x x m +--≥分别满足(1)解集为空集(2)解集非空集 (3)解集为R ,求m 的取值范围。

这个问题实际上包含了高考不等式常见的三大类型(能成立问题、恰成立问题和恒成立问题)中的两种。

类型三:不等式恰能成立问题、恰成立问题、恒成立问题。

例3:若不等变2
-2x -2ax+62≤≤恰有一解,求实数a 的值
引导分析:此题若解不等式组,就特别麻烦了。

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形就会容易得多。

图解:
由图象易知:a=2或者a=-2 例4、若不等式
21log ,(0,)2a x x x <∈对恒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此题直接求解无从着手,结合函数
21y y=log 0,2
a x x =及在()上的图象 易知,a 只需满足条件:
0<a <1,且11log 24a ≥即可从而解得
1[,1)16a ∈ 专题小结
数形结合解不等式是历年高考重点内容之一。

有效借助“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所说:“数缺形时少直觉,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