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1专题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优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3.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预习检测
1.回顾——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
曾游说于齐梁间,未见用,退而与其徒著书立说,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谓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内心修养,对程朱理学影响较大。
与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被尊为“亚圣”。
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离娄》、《万章》、《告子》和《尽心》七篇。
2.检测——基础字词
给加点的字注音
数罟.()洿.池()鱼鳖.()河豚.()狗彘.()
庠.序()孝悌.()饿莩.()
整体感知
听课文朗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
1.梁惠王的困惑是什么?为什么困惑?
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3.孟子听了梁惠王的话,为什么不直接阐明意见?
我的质疑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点拨:
梁惠王的困惑: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梁惠王:河内凶(移民移粟)河东亦然。
结果:民不加多
邻国之君:不用心
结果:民不加少
2.点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
各国诸侯要拓扩疆土、问鼎天下,就要富国强兵,要富国强兵,就要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
所以各国诸侯当务之急就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人口,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口质量。
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3.点拨:用梁惠王熟悉的“战”设喻,便于启发对方,启迪对方思考。
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
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