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篇】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篇】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1.课外阅读。
大自然的声音
每当闲暇时,我便会回味在森林公园感受到的音乐篇章,陶醉在那奇妙的天籁中。
步入山林,处处可闻溪水的哗哗流动声,好似一首奇妙的歌谣,又像一首婉转的古曲。
随着水声,人仿佛在仙境中漫游,有一种羽化登仙的感觉。
溪水流到细处,“叮咚”之声不绝于耳,又如一串风铃在摇曳撞击……
在山林中行走,风将绿油油的树叶当成千万个琴键,一阵吹拂,万键齐鸣,奏响一首高雅的“管弦乐交响曲”,真是大自然的欢快赞歌啊!树林里,还不时地传出一阵阵簌簌的声音,原来是可爱的小猴子,它们挂在树枝上,吱吱叫着。
每一只猴子的叫声都不一样,小猴的声音又细又高,大猴的声音又低又沉,此起彼伏,相互应和,似纵情歌唱,又似细语倾诉。
在小溪边戏水,你会听见“叽吱、叽吱”几声叫,那又是什么?啊,是那在溪边嬉戏的一群水鸟。
只见那对大鸟吐出一串串音符,一高一低地唱和着,好像在歌唱幸福的生活,又似在赞颂这美好的家园。
远处,有人对着崖壁大喊,回声如涟漪般荡漾开去,渐行渐远,跨过高山,飘向大海。
多奇妙啊,这边的呐喊,到了那边变成了娓娓细语。
真想再次游走山林,听悦耳动听的交响乐,听大自然的美妙乐章。
(1)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和________。
(2)文中作者写到的大自然的声音包括____。
(多选)
A. 流水声
B. 风吹树叶声
C. 猿猴鸣叫声
D. 水鸟戏水声
(3)找出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写在下面。
________
(4)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当你走进大自然,你还会听到哪些声音呢?试着写一写吧!
________,是大自然的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比喻;溪水的流动声;一首奇妙的歌谣;一首婉转的古曲(2)A,B,C,D
(3)真想再次游走山林,听悦耳动听的交响乐,听大自然的美妙乐章。
(4)雨;演奏家;淅沥淅沥,是小雨的轻柔抚摸;哗啦哗啦,是大雨的强烈击打。
【解析】【分析】(1)本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
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考查照应句。
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
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好词语、句子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同时注意观察,此题会迎刃而解。
故答案为:(1)①比喻;②溪水的流动声;③一首奇妙的歌谣;④一首婉转的古曲;(2)ABCD;(3)真想再次游走山林,听悦耳动听的交响乐,听大自然的美妙乐章。
(4)①雨;②演奏家;③淅沥淅沥,是小雨的轻柔抚摸;哗啦哗啦,是大雨的强烈击打。
【点评】(1)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要求会判断写作时会应用。
(4)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分析题中所给的句子结构,按要求填写内容即可。
2.课内阅读。
小蚂蚁们从四面八方的草丛里走拢来了。
当他们重新聚到奶酪旁边时,蚂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你吃掉它吧!”
大家又干起活来了,劲头比刚才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去了。
(1)蚂蚁队长是怎么处理那点儿奶酪渣的?请你在选文中写出相关句子。
(2)为什么蚂蚁们的“劲头比刚才更足”?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3)你喜欢蚂蚁队长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蚂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你吃掉它吧!”
(2)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队长没有把奶酪渣据为己有,值得信赖。
(3)喜欢。
因为他没有搞特殊,是个值得信赖的好队长。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
故答案为:(1)蚂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你吃掉它吧!”
(2)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队长没有把奶酪渣据为己有,值得信赖。
(3)喜欢。
因为他没有搞特殊,是个值得信赖的好队长。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课内阅读。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
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
(1)第1自然段的意思是()
A. 先生认为不懂就问是对的,同意讲解书中的道理。
B. 先生感觉学生年龄太小,认为他们没必要知道书中的道理。
(2)孙中山向先生提出问题,挨打了没有?先生是怎么做的?
(3)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是否赞同孙中山说的话。
当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你会怎么做?
【答案】(1)B
(2)没有。
先生很详细地讲解了书中的道理。
(3)我赞同孙中山说的话。
我也会像孙中山一样,不懂就问。
【解析】【分析】(1)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再结合选项判断。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3)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B
(2)没有。
先生很详细地讲解了书中的道理。
(3)我赞同孙中山说的话。
我也会像孙中山一样,不懂就问。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读小伙伴的习作,学方法。
(二)
茉莉花开得越多越大,香味也就越浓郁。
微风吹拂,飘来阵阵清香。
我总喜欢摘下几朵茉莉花放在床头,让阵阵清香伴我入睡。
(1)请把文中描写荣莉花的香味的句子画上横线。
(2)读了这段习作,我知道观察事物,除观察形状和颜色以外,还可以观察________。
【答案】(1)茉莉花开得越多越大,香味也就越浓郁。
微风吹拂,飘来阵阵清香。
(2)气味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茉莉花开得越多越大,香味也就越浓郁。
微风吹拂,飘来阵阵清香。
(2)气味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读例文,完成练习。
(三)
我知道“王子”想去那儿干什么,它喜欢同火车赛跑。
每次都是它输,可它从不在乎。
每当有火车开过来,“王子”都以为能跑赢它。
等到跑不动了,它便冲着远去的火车汪汪叫上几声,不知是允许火车开走呢,还是骂了火车一顿。
(1)这段话写的趣事是()。
A. “王子”敢跟火车赛跑
B. “王子”敢对着火车叫
(2)“王子”真有趣,请仿照文段写一种动物的趣事。
【答案】(1)A
(2)略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结合选项判断。
(2)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A;(2)略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模仿时言之有理即可。
6.阅读绘本《爱心树》的故事梗概和绘本选页示意图,然后回答问题。
(一)故事梗概
从前有一棵大树,它喜欢上了一个男孩。
男孩每天都会跑到树下捡树叶、编王冠,想象自己是森林之王。
男孩还常常爬树、荡秋千、吃苹果、跟大树捉迷藏。
玩累了,他就在树荫里睡觉。
男孩爱这棵树,非常非常爱它,大树很快乐。
日子一天天过去。
男孩逐渐长大了,大树常常感到孤寂。
有一天,男孩来到树下,大树说:“爬到我身上来吧!荡秋千、吃苹果,到阴凉里玩一玩吧!”男孩说:“我已经长大了,不爱爬树玩了。
我想买些好玩的东西,你能给我一点儿钱吗?”大树说:“把我的苹果拿去卖掉吧。
”男孩把苹果全都摘走了。
大树很快乐。
男孩好久都没有来了,大树很难过。
有一天,男孩回来了,他说:“我需要一幢房子保暖。
我要娶妻子,生孩子。
你能给我一幢房子吗?”大树说:“森林就是我的房子。
但是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下来去盖房子。
”男孩砍下树枝,盖了一座房子。
大树很快乐。
男孩又有很长时间没来看望大树了,当他终于又回来的时候,大树高兴得说不出话来了。
男孩说:“我需要一条船,驾着它到远方去,你能给我一条船吗?”大树说:“把我的树干砍断,用它做船吧。
”男孩把树干砍断,做了一条
船,驶走了。
大树很快乐,但心坎里却有些……
又过了很久,那男孩又来了。
大树说:“非常抱歉,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了,我现在只是个老树墩。
”男孩说:“我现在需要的实在不多,只想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坐,好好休息。
我太累了。
”大树尽量把身子挺高:“来吧,孩子,坐在我身上休息吧。
”于是男孩坐下了,大树很快乐。
(二)绘本选页示意图
(1)这个故事中有两个人物:________和________。
(2)请把下列事件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重新排一排。
①大树只是个老树墩,让男孩坐下来休息。
②大树让男孩砍掉树枝去盖房子。
③大树让男孩摘掉苹果去买好玩的东西。
④大树让男孩砍断树干做一条船。
()→()→()→()
(3)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你认为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请你写出来。
(4)看到孤零零的树墩,你会对文中男孩提出什么建议?请写在下面。
【答案】(1)大树;男孩
(2)③;②;④;①
(3)示例:大树心坎里有些难过,因为男孩要去远方了,大树很不舍。
(4)示例:做人不能贪得无厌,不能一味索取,要懂得感恩,懂得回报。
【解析】【分析】(1)、(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考查补写省略的内容,一般要注意补写的内容与所给出的内容一致,要联系上下文,注意语句通顺。
(4)结合短文内容,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大树、男孩
(2)③;②;④;①
(3)示例:大树心坎里有些难过,因为男孩要去远方了,大树很不舍。
(4)示例:做人不能贪得无厌,不能一味索取,要懂得感恩,懂得回报。
【点评】(1)、(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补写省略的内容的能力。
(4)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7.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
初夏,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
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小城的公园更美。
这里栽着许许多多榕树。
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树叶密不透风,可以遮太阳,挡风雨。
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总是坐满了人。
小城的街道也美。
除了沥青的大路,都是用细沙铺成的,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好像踩在沙滩上一样。
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十分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
这座海滨小城真是又美丽又整洁。
(1)从选文第1自然段的中心句可以看出,庭院的主要特点是()
A. 树多
B. 桉树多
C. 亚热带树木多
(2)选文中提到“小城的公园更美”,还提到“小城的街道也美”。
你能仿照这两句话来给第1自然段加一个这样的句子吗?
(3)选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________作用。
()
A. 首尾呼应
B. 承上启下
C. 总结概括
(4)读了选文之后,你能感受到作者对这座海滨小城充满了什么样的情感吗?
【答案】(1)A
(2)小城的庭院很美。
(3)C
(4)作者对小城充满了热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考查拟定小标题。
阅读短文第1自然段,梳理段落概括出段意,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3)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4)把握思想感情,解答本题应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1)A
(2)小城的庭院很美。
(3)C
(4)作者对小城充满了热爱和赞美之情。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段落小标题的能力。
(3)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4)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8.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大声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
”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流利)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
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细心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
(1)选出括号里正确的词语。
(大声厉声)________问道(一字不漏流利)________地背了出
听得很________(细心认真)
(2)请用横线画出孙中山回答同学的话,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
(3)从选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A.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多读自然就明白了书中的道理。
B. 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要问,只有多读多问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C.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答案】(1)厉声;一字不漏;认真
(2)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同意。
因为学习就是要动脑思考,勤学好问,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多的本领。
(3)B,C
【解析】【分析】(1)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
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回顾课文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厉声、一字不漏、认真
(2)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同意。
因为学习就是要动脑思考,勤学好问,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多的本领。
(3)BC
【点评】(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9.课内阅读。
“咕……”小狗学着杜鹃叫,“咕……”
它那天试了,第二天、第三天又试了。
一个星期过后,它已经学得相当不错了。
小狗真高兴,心想,我终于会叫了,现在别人再也不能取笑我了。
就在那几天,人们开始打猎了,树林里来了很多猎人,里面还有百发百中的神枪手。
哪怕是一只夜莺,他们也会给打下来。
一个枪法很准的猎人经过那里,听见树丛中传来咕咕的叫声,就举枪瞄准,“砰!砰!”连开了两枪。
幸好没打中。
子弹擦过小狗的耳边,就像连环画里画的那样。
小狗拔腿就跑。
它很诧异:那个猎人准是发疯了,竟然对狗开枪!
(1)仿写词语。
百发百中(ABAC式)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写了小狗的两次心理活动,请你写出相关句子。
(3)选文主要写了什么?___________
A. 小狗学会了杜鹃叫。
B. 小狗差点被猎人打死。
C. 小狗学会了杜鹃叫,差点被猎人当作杜鹃打死。
【答案】(1)自言自语;自由自在
(2)小狗真高兴,心想,我终于会叫了,现在别人再也不能取笑我了。
它很诧异:那个猎人准是发疯了,竟然对狗开枪!
(3)C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
从给出的词语“”来看,是ABAC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三个字是一样的。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自言自语、自由自在
(2)小狗真高兴,心想,我终于会叫了,现在别人再也不能取笑我了。
它很诧异:那个猎人准是发疯了,竟然对狗开枪!
(3)C
【点评】(1)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10.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回答问题。
镜头下的西沙
蔡旭
蓝的是海。
一望无垠的蓝。
波澜壮阔的蓝。
心潮澎湃的蓝。
蓝得耀眼。
蓝得神秘。
蓝得深厚、丰富、五光十色又层次分明。
蓝得无可比拟,也许是世界上最蓝的蓝。
蓝得不可相信,如梦如幻如酒的梦之蓝。
绿的是岛。
是星罗棋布般撒在南海上的岛屿与礁盘。
浮在蓝色大海中的睡莲和翡翠。
是野生的抗风桐、羊角树、灌木丛,人植的椰子树、木麻黄。
是令人心醉的生命的色彩,及沁人肺腑的空气和风。
白的是家。
唐宋的遗址。
明清的古庙。
现代的商店银行水产站办公楼,盖着中国最南端邮戳的邮局。
还有海捞瓷,早在隋唐年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沉落海中的不可改写的历史。
斑斓绚丽的是生物的世界。
海底里绽开着各种各样的花朵的珊瑚。
沙滩
上检不完奇形怪状的贝壳。
在水中成群结队地穿梭在金枪马鲛鲨鱼石斑及叫不出姓名的热带鱼类。
在天空盘旋飞翔千鸣万啭的鲣鸟暗绿绣眼和名目繁多的燕鸥。
还有,就是红色了。
那是海上日出喷薄的壮丽。
五星红旗在晴空中迎风飘扬的庄严。
捍卫祖国神圣领土与海疆的决心和热血。
以及,我们每当看到听到讲到想到西沙时,那颗激动不已的心。
(1)在文中横线上加上合适的标点。
(2)镜头下的西沙,________的是海,________的是岛,________的是家,斑斓绚丽的是生物的世界。
(填颜色)
(3)将词语与对应的解释连一连。
星罗棋布________ 事物的花样或名称非常多。
成群结队________ 形容人或动物很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
名目繁多________ 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4)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填序号)
A.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B.美丽富饶
①镜头下“蓝、绿、白、斑斓绚丽”这些颜色,让你感受到了西沙的________。
②红色的海上日出、五星红旗、决心和热血,以及激动不已的心,让你感受到了________。
(5)本文的每个自然段分别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横线画出来。
【答案】(1)都是顿号
(2)蓝;绿;白
(3)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
;形容人或动物很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
;事物的花样或名称非常多。
(4)B;A
(5)每段第一句话。
【解析】【分析】(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此题是根据意思找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结合选项确定答案。
(5)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都在句首。
故答案为:(1)①、、、②、、、③、、、
(2)蓝、绿、白
(3)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形容人或动物很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事物的花样或名称非常多。
(4)B、A
(5)每段第一句话。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本题考查的是词义与词语搭配的能力,在于平时的理解、积累和识记。
(5)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