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3.2.2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作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一、单项选择题
1. (2019·河北邢台月考)南宋郑樵在论及《诗经》中指出,风者,出于风土,大概小夫贱隶妇人女子之言;雅者,出于朝廷士大夫,其言纯厚典则,其体抑扬顿挫,非复小夫贱隶妇人女子所能道;颂者,其辞严,其声有节,以示有所尊。

据此可知( )
A. 《颂》成为祭祀文章的典范
B. 《雅》是《诗经》的核心内容
C. 《风》没有太高的文学价值
D. 《诗经》具有浓厚的尊卑色彩
2. (2019·河北张家口摸底调研)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而《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

两者都( )
A. 描写了古代官场的腐朽与黑暗
B. 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 反映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D. 表明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
3. (2018·湖北武昌5月调研)唐长孺先生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中认为,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

据此可知( )
A. 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说明历史问题
B. 历史研究应该得到文学作品印证
C. 《桃花源记》体现了东晋社会矛盾与生产关系
D. 《桃花源记》是研究东晋社会经济的一手史料
4. (2018·河北邯郸一模)唐代,朝廷有依照诗名而取士的惯例。

王维、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为乐工或宫人传诵而流闻于上”,从而被加官晋爵。

这说明( )
A. 底层百姓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B. 商品经济推动唐诗世俗化
C. 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
D. 科举制度促进唐诗的繁荣
5. (2018·广东惠州调研)清初小说《姑妄言》曾写道:“你道这好儿子不送去念书,反倒送去学戏,是何缘故?但他这昆山地方,十户之中有四五家学戏。

以此为永业,恬不为耻。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 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 经济发展推动观念转变
C. 小说成为文学主要形式
D. 民众需求促进戏曲兴盛
6. (2018·广东茂名二模)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而来,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

“说话”分为四家:小说(以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演说佛书)、讲史(讲述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

这反映出宋代( )
A. 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
B. 世俗文学成为文化主流
C. 传统礼教受到较大冲击
D. 城市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7. (2019·河南中原名校联考)李泽厚在《美学论集》中指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隐忍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

”这一论断( )
A. 强调了明代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色彩
B. 肯定了清代小说体现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
C. 是对宋词元曲所反映时代特色的概括
D. 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世俗化、大众化趋势
8. (2019·山东青岛期初调研)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1字体在《史记》中有过翔实记载
B. 图2字体是研究先秦历史的珍贵资料
C. 图3字体整齐稳定,平衡对称
D. 图4、5字体唐朝才开始出现
9. (2018·福州一中)甲骨文的“法”字,由去、水、鹿三部分构成,“法”字最早来源于母鹿产仔季节动物迁徙的启发。

由此可以推断“法”字最早的本质内涵是( )
A. 参天察地天命所归的正义思想
B.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办事准则
C. 关注人类生命共同体的生存之道
D. 古先民长期野外活动的生命感悟
10. (2018·河南濮阳二模)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

上官仪、房玄龄、杜如晦、贺知章、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等,也有书法作品传世。

这反映了唐朝()
A. 书法与诗歌得到同步发展
B. 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
C. 中原文化带动全国文艺进步
D. 是文人画派形成的奠基时期
11. (2019·湖北重点中学期初)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

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

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B. 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 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D. 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
上表为汉字“王”“父”“夫”“族”在《说文解字》中的注解。

这主要反映了( )
A. 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 父系血缘关系开始受到重视
C. 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D.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二、非选择题
13. (2018·安徽最后一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文学作品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提取上表中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可以从唯物史观角度,也可以从其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对两个时期城市经济或文学发展状况加以说明。

14. (2018·湖南衡阳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故宫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在前,为阳)和内廷(在后,为阴)两部分,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

故宫全部宫殿,建筑造型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星(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

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

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

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据百度百科等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转而追求整体的和谐与稳定,力求对称,并将设计与美感效果建立在数学和透视学的基础上:多数建筑通过基本的几何形体来创造出理想的比例。

在建筑设计及建造中大量采用(罗马时期的)梁柱系统与拱券结构混合应用;大型建筑外墙多用石材;色彩以白、灰、米黄为主色调,朴素淡雅;在方形平面上加鼓形座和圆顶;穹窿顶采用内外壳和肋骨。

这些,都反映出结构和施工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结构、建筑风格是全新的,其中还包含了这一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

广场在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早期空间多封闭,转向开放。

——张亦林《浅谈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艺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故宫与文艺复兴建筑在建筑艺术上的差异及产生这种差异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方建筑艺术差异的看法。

第二讲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 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风”“雅”“颂”的艺术手法代表不同的阶层,反映《诗经》具有浓厚的尊卑色彩,D 项正确。

2. B【解析】依所学知识可知,《桃花源记》反映了人们饱受战争苦难,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未涉及官场的腐朽与黑暗,故A项错误;依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桃花源记》反映了当时战乱情况下,民众对于世外桃源的向往,而明清时期的《西游记》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黑暗,因此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形象,故B项正确;据材料,“《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体现出民众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而《桃花源记》只是对于和平的怀念,而未涉及公平正义的追求,故C项错误;据材料“《西游记》则塑造了敢于反抗斗争的孙悟空形象”体现出等级观念受到极大冲击,而《桃花源记》只是对于和平的怀念,而未涉及等级观念的冲击,故D项错误。

3. C【解析】文学作品经过了艺术加工,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不能“直接”说明历史问题,故A项错误;虽然有言文史不分家,但并不等于历史研究一定要被文学作品佐证,故B项错误;题干中“桃花源隐喻的是躲避赋役的农民在豪强率领下逃入山林脱离政府控制的情况,而‘桃花源’中土地实际上被豪强占据,随其逃入的农民成为豪强的依附性人口”,推知东晋时期政府与豪强、豪强与依附民之间的矛盾,故C项正确;研究东晋社会经济的第一手资料还是时人的经济记载和经济方面的考古材料为最佳,故D项错误。

4. 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唐朝取士的现象而非百姓文化水平的提高,故A项错误;明清小说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逐渐世俗化,故B项错误;由材料“王维、白居易和元稹等著名诗人,都是先在市井里诗名鹊起……从而被加官晋爵”可知市民推崇的民间诗人可以取得功名,说明市民价值取向影响了政府行为,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唐朝取士的现象而非科举制度,故D项错误。

5. B【解析】从题干和所学知识无法得出清初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历史上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主要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不送去念书,反倒送去学戏……十户之中有四五家学戏。

以此为永业,恬不为耻”说明清初昆山地区学戏的人家比较多,并以此为谋生。

清初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传统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故B项正确;题干中说的小说中昆山地区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并不能由此说小说成为文学主要形式,故C项错误;题干中说“十户之中有四五家学戏。

以此为永业,恬不为耻”主要是说明人们观念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农业为主,重农抑商,商人地位提高,传统读书取仕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故D项错误。

6. D【解析】“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而来”可知说书艺术起源于唐代,故A项错误;“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的以此为生的‘说话人’”无法判断当时的主流文化的情况,故B项错误;“小说(以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演说佛书)、讲史(讲述前代兴废争战之事)、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没有反映批判礼教的内容,故C项错误;“说话”的受众为市民,其兴起意味着市民阶层的扩大,故D项正确。

7. B【解析】根据材料“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隐忍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这表明清代的小说是对社会现实的描写、揭露和批判,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风格,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此时小说是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的信息。

故选B。

8. B【解析】图1字体是甲骨文,《史记》无法得知,故A项错误;图2字体是金文,是先秦时期青铜器物的一种文字,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社会有重要的价值,故B项正确;图3字体是小篆,是秦朝统一后使用的文字,因为其书写不容易,在民间很快被隶书所取代,故C项错误;图4、5字体属于楷体,三国时已经开始流行,故D项错误。

9. B【解析】“法”字最早来源于母鹿产仔季节动物迁徙的启发,没有提及“正义”思想,故A项错误;到一定季节母鹿产仔要进行迁徙,这是“道法自然”的结果,现代意义上的“法”意指标准、规范,人们必须按照“法”来行事,即体现了天
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办事准则,故B项正确;到一定季节母鹿产仔要进行迁徙,这是动物的生存之道,但不是关注人类共同体,故C项错误;“长期野外活动的生命感悟”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10. B【解析】 A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属于书法家,同时“……等人的作品记录在《全唐诗》里流传于世”得出:部分文人重视诗书审美追求,故B项正确;题目并未牵涉地区之间与全国之间的文艺进步,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人画是指书法和绘画合为一体的新形式,题目牵涉的是作诗之人也同样擅长做书法,与文人画不相符,故D项错误。

11. 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昆曲不适应人们的文化需求,所以清中叶以后日趋衰落,故D项正确。

A、C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2. D【解析】材料中讲述的是汉字中“王”“父”“夫”“族”均为象形文字,注重象形而非注重意境,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文解字》对相关汉字的注解中只是“父”和“夫”体现了父系血缘关系,但是“王”和“族”并非强调的父系血缘,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述的是相关汉字的象形特征,体现了相应的含义,不能说明中华文化的内聚性,故C项错误;材料中讲述的是汉字中“王”“父”“夫”“族”在《说文解字》注解含义,其中均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父系血缘和宗法制以及君主制的相关特点,所以是反映了汉字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载体,故D项正确。

13. 示例一:
论题:唐宋文学与城市经济。

说明:《卖炭翁》中“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描述反映出唐代对市场交换行为存在严格的时空限制;《望海潮》中“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菱歌泛夜……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描述则反映出宋代市场分散于宅屋之间,经营时空不再受限制。

这说明宋代政府放松对城市的市场交换行为的直接管理,宋代城市经济更加繁荣,唐诗宋词的内容反映了这一时代特色,说明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以上说明包括史料实证、史料解释、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示例二:
论题:市民生活与文学发展。

说明:唐诗《卖炭翁》在形式上整齐划一,讲究格律,题材偏重政治主题。

宋词《望海潮》的句式参差不一,句法灵活多样,以个人的感受描绘了杭州的繁荣。

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的增加,词更容易抒发情感,适应了市井的生活需要,这说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以上说明包括史料解释、唯物史观) 14. (1)差异:①故宫为群体组合,注重平面构图,讲究中轴对称,整体风格是工整、内敛(或庄重、威严);文艺复兴建筑注重单体的建筑艺术效果,空间上垂直扩展,整体风格是外向、开放。

②故宫主要是土木制品,采用框架式结构;文艺复兴建筑材料主要是石质制品,采用围柱式、拱券式结构。

③故宫建筑色彩以红、黄、绿、蓝为主色调,鲜艳夺目;文艺复兴建筑色彩以白、灰、米黄为主色调,朴素淡雅。

④故宫讲究天人感应的宗教神秘主义,文艺复兴建筑则讲究反神权至上的世俗生活气息。

⑤故宫秉承传统,千篇一律,变化很小;文艺复兴建筑则不断创新,风格不断变化。

背景:①经济方面:中国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并迅速发展。

②政治方面:中国专制主义强化,控制越来越严;欧洲资产阶级壮大,革命形势不断高涨。

③思想方面,中国理学僵化、保守;欧洲人文主义发展,追求个性解放和开放进取。

④外交方面:中国闭关锁国,与世界隔绝;欧洲对外扩张,推动世界联系加强。

⑤科技方面: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出现集大成式的总结而少创造;欧洲科技则在实验基础上进行理性探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2)看法:①这种差异是由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文化心理与时代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②故宫反映了中国建筑的传统和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的等级森严和君权神授,而文艺复兴建筑则反映了欧洲建筑文化的特色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基础上的个性解放和积极进取的世俗倾向。

③建筑艺术的发展既要坚持民族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能学习外来建筑文化的合理因素,并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大胆探索,推陈出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