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生化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氧法一般要求BOD:N:P为l00:5:1,而厌氧法
的BOD:N:P为l00:2.5:0.5,对氮、磷缺乏的工业废 水所需投加的营养盐量较少。 (4)有杀菌作用 厌氧处理过程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可以杀死废
水和污泥中的寄生虫卵、病毒等。
(5)污泥易贮存 厌氧活性污泥可以长期贮存,厌氧反应器可以 季节性或间歇性运转。
2.1 温度条件
各类微生物适宜的温度范围是不同的,
一般认为,产甲烷菌的温度范围为25-60℃。
在35℃和53℃上下可以分别获得较高的消化
效率,温度为40-45℃时,厌氧消化效率较低。
据产甲烷菌适宜温度条件的不同,厌氧法可 分为常温消化、中温消化和高温消化三种类 型。
温度对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
产气量(L / L . d )
厌氧生物处理法缺点:
(1)厌氧微生物增殖缓慢,因而厌氧设备启 动和处理所需时间比好氧设备长; (2)出水往往达不到排放标准,需要进一步 处理,故一般在厌氧处理后串联好氧处理;
(3)厌氧处理系统操作控制因素较为复杂。
(4)厌氧过程会产生气味对空气有污染。
2 厌氧法的基本原理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 厌氧微生物(anaerobic microbes)(包括兼氧微生物) 的作用,将废水中的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成甲
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The Anaerobic Processes
1 概述 2 厌氧法的基本原理 3 厌氧法的工艺和设备
1概述
污水厌氧生物处理的发展过程 早期发展 1881~1950年 第二代厌氧反应器 1955年开发了厌氧接触法新工艺,标 志 着现代厌氧反应器的开端。 第三代厌氧反应器 1980年Switzenbaum等推出了厌氧附着 膜膨胀 床反应器(AAFEB),还有厌氧流化 床(AFB)。
2.4有机负荷
在厌氧法中,有机负荷通常指容积有机负荷,简称 容积负荷,即消化器单位有效容积每天接受的有机 物量(kgCOD/m3· d)。 对悬浮生长工艺,也有用污泥负荷表达的,即kg COD/(kg污泥· d)。 在污泥消化中,有机负荷习惯上以投配率或进料率 表达,即每天所投加的湿污泥体积占消化器有效容 积的百分数。 由于各种湿污泥的含水率、挥发组分不尽一致,投 配率不能反映实际的有机负荷,为此,又引入反应 器单位有效容积每天接受的挥发性固体重量这一参 数,即kgMLVSS/m3· d。
化粪池
化粪池用于处理来自厕所的粪便污水。广泛 用于不设污水厂的合流制排水系统。例如,郊区 的别墅式建筑。 下图是化粪池的一种构造方式。
3.2厌氧滤池
厌氧滤池(anaerobic filter又称厌氧 固定膜反应器,是60年代末开发的新型高效厌 氧处理装置。 滤池呈圆柱形,池内装放填料,
池底和池顶密封。
古菌的特点
形
态:薄、扁平、直角几何形态; 谢:特殊的辅酶,代谢多样性;
细胞结构:组分特异性;含有内含子; 代 呼吸类型:多为厌氧; 繁殖速度:比细菌慢; 生活习性:适应极端环境。
古菌的分类
按照生活习性和生理特性分为三大类: 产甲烷菌,嗜热嗜酸菌,极端嗜盐菌 《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分为五大群: 产甲烷古菌,古生硫酸盐还原菌, 极端嗜盐菌,无细胞壁古生菌, 极端嗜热硫代谢菌
第一阶段:酸化阶段,最显著的特征是液态污泥的 pH值迅速下降。污泥中的固态有机物或污水中的大
分子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油脂、蛋白质等,
在无氧环境中降解时,转化为有机酸、醇、醛、水
分子等液态产物和CO2、H2、NH3、H2S等气体分子,
气体大多溶解在泥液中。转化产物中有机酸是主体。 低pH值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NH3的溶解产物 NH4OH有中和作用。
简单的糖类、淀粉、氨基酸和一般的蛋白质均
能被微生物迅速分解,对含这类有机物为主的
废水,产甲烷易成为限速阶段。
甲烷菌的微生物学特征
简介:甲烷菌属于古菌中的一类。
古 菌 (Archaeobacteria)与原核生物
极其接近。研究利用基因分析手段(DNA的
G+C%,16SrRNA碱基顺序比较)发现,有 一些特点与真核生物相同。
厌氧生化法的优点:
(1)应用范围广 因供氧限制,好氧法一般适用于中、低浓 度有机废水的处理,而厌氧法适用于中、高浓 度有机废水。 有些有机物对好氧生物处理法来说是难降 解的,但对厌氧生物处理是可降解的,如固体 有机物、着色剂蒽醌和某些偶氮染料等。
(2)能耗低
好氧法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供氧,曝气费用随着
2.5厌氧活性污泥
厌氧活性污泥主要由厌氧微生物及其代 谢的和吸附的有机物、无机物组成。 厌氧活 性污泥的浓度和性状与消化的效能有密切的 关系。性状良好的污泥是厌氧消化效率的基 础保证。 厌氧活性污泥的性质主要表现为它 的作用效能与沉降性能。 故在一定的范围内, 活性污泥浓度愈高,厌氧消化的效率也愈高。 但也不是越高越好。
8 有机负荷 产气量 4 3 2 1 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温度(℃)
有机物负荷 (g/L.d)
6 4 2 0
2.2 pH值
每种微生物可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活动,产酸 细菌对酸碱度不及甲烷细菌敏感,其适宜的pH 值范围较广,在4.5-8.0之间。 产甲烷菌要求环境介质pH值在中性附近,最适 宜pH值为7.0-7.2。 在厌氧法处理废水的应用中,由于产酸和产甲 烷大多在同一构筑物内进行,故为了维持平衡, 避免过多的酸积累,常保持反应器内的pH值在 6.5-7.5(最好在6.8-7.2)的范围内。
厌氧微生物附着于填料的表面生长,当废
水通过填料层时,在填料表面的厌氧生物膜作
用下,废水中的有机物被降解,并产生沼气,
沼气从池顶部排出。
废水从池底进入,从池上部排出,称升流式厌 氧滤池; 废水从池上部进入,以降流的形式流过填料层, 从池底部排出,称降流式厌氧滤池。
填料可采用 拳状石质滤料, 如碎石、卵石 等,也可使用 塑料填料。
有机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厌氧法不需要充氧,
而且产生的沼气可作为能源。
废水有机物达一定浓度后,沼气能量可以抵偿
消耗能量。研究表明,当原水BOD5达到1500mg/L时,
采用厌氧处理即有能量剩余。有机物浓度愈高,剩
余能量愈多。 一般厌氧法的动力消耗约为活性污泥
法的1/10。
(3)氮、磷营养需要量较少
(acetogenic bacteria)和产甲烷细菌(methanogenic
bacteria)的联合作用完成。参与消化的细菌,酸化
阶段的统称产酸或酸化细菌,几乎包括所有的兼
性细菌;甲烷化阶段的统称甲烷细菌。
新的研究成果阐明厌氧消化经历四个阶段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
在产氢产乙酸细菌的作用 下,第一阶段产生的各种 有机酸被分解转化成乙酸 和H2,在降解奇数碳素有 机酸时还形成CO2。
2.3氧化还原电位
无氧环境是严格厌氧的产甲烷菌繁殖的最基 本条件之一。产甲烷菌对氧和氧化剂非常敏 感,这是因为它不象好氧菌那样具有过氧化 氢酶。 氧是影响厌氧反应器中氧化还原电位条件的 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挥发性有机酸的增减、pH值的升降以及铵离 子浓度的高低等因素均影响系统的还原强度。 如pH值低,氧化还原电位高;pH值高,氧化 还原电位低。
厌氧法的影响因素
控制厌氧处理效率的基本因素有两类: 一 类是基础因素,包括微生物量 (污泥浓度)、营 养比、混合接触状况、有机负荷等; 另一类是 环境因素,如温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有
毒物质等。 产甲烷细菌是决定厌氧消化效率和
成败的主要微生物,对于一般工业废水,产甲
烷阶段是厌氧过程速率的限制步骤。
3
厌氧法的工艺和设备
按微生物生长状态分为厌氧活性污泥法 (anaerobic activated sludge)和厌氧生物膜法 (anaerobic slime); 按投料、出料及运行方式分为分批式(batch)、 连续式(continuous)和半连续式(semi-continuous); 根据厌氧消化中物质转化反应的总过程是否在 同一反应器中并在同一工艺条件下完成,又可分为 一步厌氧消化(one stage digestion)与两步厌氧消化 (two stage digestion)等 厌氧活性污泥法包括普通消化池、厌氧接触工 艺、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等。
复杂的大分子、不溶性有机 物先在细胞外酶的作用下水 解为小分子、溶解性有机物, 大分子有机物然后渗入细胞体内,分解产 生挥发性有机酸、醇类、醛 类等。这个阶段主要产生较
水解
细菌的胞外酶
高级脂肪酸。
水解和溶解的有机物
酸化 产酸细菌
产甲烷细菌将乙酸、乙 酸盐、CO2和H2等转化 为甲烷。 H2,CO2
有机酸、醇类、醛类等 /
2.6搅拌和混合
通过搅拌可消除池内梯度,增加食料与
微生物之间的接触,避免产生分层,促
进沼气分离。
在连续投料的消化池中,还使进料迅速
与池中原有料液相混匀。
在传统厌氧消化工艺中,也将有搅拌的
消化器称为高效消化器。
搅拌程度与强度要适当。
2.7废水的营养比
厌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按一定的比例摄取
第二阶段:气化阶段,由低分子的 有机酸经微生物作用转化为气体, 气体类似沼泽散发的气体,可称沼 气,主体是CH4,CO2也相当多, 还有微量H2、H2S等,因此气化阶 段常称甲烷化阶段。
与好氧过程的根本区别在于不以分子态氧作为 受氢体,而以化合态氧、碳、硫、氮等作为受氢 体。厌氧生物处理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化学过程, 依靠三大主要类群的细菌,即水解产酸细菌 (fermentative bacteria)、产氢产乙酸细菌
乙酸化 乙酸细菌
乙酸
甲烷化 甲烷细菌
甲烷细菌
CH4
CH4
此过程由两组生理上不同的产甲烷菌完成,一
组把氢和二氧化碳转化成甲烷,另一组从乙酸 或乙酸盐脱羧产生甲烷,前者约占总量的l/3 后者约占2/3。
上述三个阶段的反应速度依废水性质而异,在 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和脂类等污染物为 主的废水中,水解易成为速度限制步骤;
3.1普通厌氧消化池
普通消化池又称传统或常规消化池 (conventional digester) 消化池常用密闭的圆柱形池,废水定期 或连续进入池中,经消化的污泥和废水分别 由消化池底和上部排出,所产沼气从顶部排 出。 池径从几米至三、四十米,柱体部分的 高度约为直径的1/2,池底呈圆锥形,以利排 泥。 为使进水与微生物尽快接触,需要一定 的搅拌。常用搅拌方式有三种:(a)池内机械 搅拌;(b)沼气搅拌;(c)循环消化液搅拌。
厌氧生物滤池的特点及改进:
在厌氧生物滤池中,厌氧微生物Fra bibliotek部分 存在于生物膜中,少部分以厌氧活性污 泥的形式存在于滤料的孔隙中。 厌氧微生物总量沿池高度分布是很不均 匀的,在池进水部位高,相应的有机物 去除速度快。 当废水中有机物浓度高时,特别是进水 悬浮固体浓度和颗粒较大时,进水部位 容易发生堵塞现象。
烷(methane)和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等物质的
过程,也称为厌氧消化(anaerobic digestion) 。 对批量污泥静置考察,可以见到污泥的消化过 程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固态有机物先是液化,称液 化阶段;接着降解产物气化,称气化阶段;在常温 下,整个过程历时半年以上。
传统的厌氧消化理论为两阶段理论
碳、氮、磷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工程上主要
控制进料的碳、氮、磷比例,因为其他营养
元素不足的情况较少见。
厌氧法中碳:氮:磷控制为200-300:5:1为宜。
2.8有毒物质
包括有毒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一
些阴离子等。对有机物来说,带醛 基、双键、氯取代基、苯环等结构, 往往具有抑制性。 有毒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与处理系 统的运行方式、污泥驯化程度、废 水特性、操作控制条件等因素有关。
螺旋桨(机械)搅拌的消化池
循环消化液搅拌式消化池
高温厌氧消化需要加温, 常用加热方式有三种: (a)废水在消化池外先经 热交换器预热到规定温 度再进入消化池; (b)热蒸汽直接在消化器 内加热; (c)在消化池内部安装热 交换管。
普通消化池的特点是:
可以直接处理悬浮固体含量较高或颗粒较大 的料液。 厌氧消化反应与固液分离在同一个池内实现, 结构较简单。 缺乏持留或补充厌氧活性污泥的特殊装置, 消化器中难以保持大量的微生物细胞。 对无搅拌的消化器,还存在料液的分层现象 严重,微生物不能与料液均匀接触的问题。 温度不均匀,消化效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