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刘少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理论研究
刘少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同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刘少奇对新中国教育所做的有益探索,也是刘少奇对新中国教育所做的突出贡献。

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张实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完成以后,我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旧的教育体制、旧的教育结构、旧的教育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的教育实际,尤其是不能满足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接受教育的现实,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发展需要。

这就需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路子。

1958年5月30日,刘少奇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报告。

正式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主张。

他说:“我们国家应该有两种主要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工厂农村的劳动制度。

一种是现在的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现在工厂里面、机关里面八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

”“此外,是不是还可以采用一种制度,跟这种制度并行,也成为主要制度之一,就是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

就是说,不论在学校中、工厂中、机关中、农村中,都比较广泛地采用半工半读的办
法。

”1964年8月,他先后在《半工半读,亦工亦农》和《关于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问题》两文中,再次重申了这一重要观点。

二、提倡勤工俭学
刘少奇早年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而当时的育德中学就是闻名全国的留法勤工俭学基地之一。

刘少奇本人也参与了此项活动。

因此,他深知勤工俭学活动的益处。

他说: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时间”,“参加课余活动,实行勤工俭学,这是值得赞扬和提倡的好事”,“是解决学生费用困难和普及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应该“认真地加以提倡”。

他要求各地学校领导应该“把组织学生参加课余活动,提倡勤工俭学看作是今后学校教学活动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他主张在“自愿原则”、“课余原则”、“量力而行原则”、“由轻到重原则”下,“积极加强领导”,使勤工俭学活动能够“健康地更加广泛地开展起来”。

他说,这样,一方面,学生们可以“利用这种劳动所得的报酬解决自己学习费用上的不少困难,改善自己生活”,“减轻学生家庭乃至国家的负担;另一方面,通过勤工俭学活动,使学生们更加懂得‘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学习上也更加勤奋了”。

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使学生“生活过得丰富多彩”,把“长身体,长知识”与“创造财富”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平
简析刘少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刘良业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
摘要: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领导人,刘少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事业十分关注,尤其是他倡导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勤工俭学和主张毕业生到农村去等有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
想,对于当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刘少奇;教育;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农村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4)27-0005-02
. All Rights Reserved.
1.作者投稿本刊一定要寄交纸质稿件,可在寄交纸质稿件的同时附以磁盘文件或发送电子邮件。

本刊电子邮箱:***************.com,邮件“主题”一栏请注明作者姓名和论文题目,以便于检阅。

2.文章标题后另行写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和电子邮箱放在文章末尾。

3.正文前面加关键词3~8个,摘要100~300字。

4.论文第一作者应在首页地脚处写出“作者简介”,顺序如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5.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目编号。

多项基金项目依次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

该项置于论文首页地脚处“作者简介”前一行。

6.文章的参考文献,请标明主要责任者(多个责任者用逗号隔开)、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文献类型(专著、论文集、报纸文章、论文、报告等)、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期刊的刊期)、文献的起止页码。

7.来稿篇幅不宜过长,以4000字以内为宜;正文用字不要小于四号字;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三个月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即未被采用。

8.本刊对所采用稿件有文字删改权。

来稿一经刊登,即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龙源期刊网等收录,如不同意,请来稿时声明。

【责任编辑冯荣光】
衡的发展”。

他还举出汉代朱买臣、隋朝李密、元末王冕,当代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李维汉、聂荣臻等通过勤工俭学成才的故事,勉励大家要重视并做好这项工作。

三、主张毕业生到农村去首先,刘少奇阐释了这样做的原因。

他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现在都在精简机构,调整人事”,“这些机关和单位虽然可能从复员军人、中等专业学校和一部分高中毕业生中招一些职工,一部分企业可能招收一些学徒,但是数量不会很多,而是很少”。

这种现实决定了毕业生不可能全部留在城市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里。

“就全国来说,最多能容纳人的地方是农村,容纳人最多的方面是农业”。

而现在的广大农村,随着“农业的技术改革”和“农村的多种经营”的开始和逐渐深入,正呼唤着人才,正是“感到有文化的劳动力的缺乏”之际。

其次,他认为“已经得到了一定书本知识”的毕业生,只有“毅然决然地、愉快积极地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去,特别是投入到农业生产劳动中去,获得生产斗争的实际知识,使书本知识和实际知识结合起来,”才能“促进自己
的提高和发展”,使自己早日成才。

他批评了那种认为“下乡种地,就是没前途”的错误倾向,深刻地指出:“学生读书就是为了更好地就业,无论将
来是升学还是不升学,最终都必须进入社会就业。

留在城里,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就业,同样到农村去也是就业,也是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他还特别指出:基层特别是广大农村,从来就是培养人才的最好基地,她培养了像
米丘林这样的大农业科学家,富兰克林这样的大政治家,法拉第这样的大物理学家,爱迪生和诺贝尔这样的大发明家。

他还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绝大多数领导人也都来自于农村。

并不是到了农村就没有了前途。

最后,他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大中专院校要积极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求相关部门采取措施,解决毕业生到农村去的一些实际问题,鼓励毕业生愉快地到农村里去,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斗争中去,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理论和实际知识结合起来,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

刘少奇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新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

同时,对解决我国当前教育中的一些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论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
出版社,1994,3.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