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茉莉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药剂筛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3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44卷第3期
Mar. 2024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Vol.44, No.3
收稿日期 2023-03-14;修回日期 2023-05-15
基金项目 广西农业科学院科技发展基金(No.桂农科2021JM112,No.桂农科2022JM80);科技先锋队“强农富民”“六个一”
专项行动(No.桂农科盟202412)。

第一作者 孙明艳(1992—),女,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花卉真菌病害及防治技术,E-mail :****************。

通讯作者 卜朝阳(1966—),女,硕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主要从事花卉栽培及育种,E-mail :**************。

一种茉莉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
特性及药剂筛选
孙明艳 刘可丹 李春牛 李先民 喇燕菲 卜朝阳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 广西南宁 530007)
摘 要 在广西横州市发现一种茉莉叶部炭疽病病害,明确其病原菌种类,并对其开展生物学特性和有效杀菌剂筛选研究。

通过病原菌分离纯化、致病性鉴定与形态学观察,运用MEGA v.10.1.5软件对代表菌株HL6-1构建基于ITS 、ACT 、CHS-1、TUB2、GAPDH 和ApMat 多基因测序结果的系统发育树,明确该菌株为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 ,菌株气生菌丝绒毛状,菌落初为白色,后变为深灰色,有橘色孢子团的产生;分生孢子无色,整体长椭圆形,单胞,平均大小为14.58 μm×5.97 μm ;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培养温度为28℃,最适pH 为7,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筛选有效杀菌剂,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咪鲜胺的抑菌效果较好,EC 50值均小于1 mg/L 。

关键词 茉莉;炭疽病;病原鉴定;生物学特性;毒力测定
中图分类号 S435.13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2008/j.issn.1009-2196.2024.03.008
Identification,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Fungicide Screening of Pathogens
Causing Anthracnose in Jasminum sambac
SUN Mingyan LIU Kedan LI Chunniu LI Xianmin LA Yanfei BU Zhaoyang
(Flowers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ning Guangxi 530007, China)
Abstract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affective fungicide screening studies were performed to clarify the pathogenic
bacterial species of jasmine leaf anthracnose disease in Hengzhou city, Guangxi Province, China. Through the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he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icity and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 a phylogenetic tree, based on the sequencing results of ITS, ACT, CHS-1, TUB2, GAPDH, and ApMat, was constructed for the representative strain HL6-1 by using MEGA v.10.1.5 software, and it was clarified that the strain was Colletotrichum siamense, which is an anthracnose fun-gus of Siam. The aerial mycelium of the strain was fluffy, and the colonies were initially white and then became dark gray with the production of an orange spore mass; the conidia were colorless, had an overall long ellipsoid shape, and were single-celled, with an average size of 14.58 μm×5.97 μm. The results of bi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cultivation temperature of this strain was 28℃, the optimal pH was 7, the optimal carbon source was glucose, and the optimal nitrogen source was sodium nitrate. Finally, the mycelial growth rate method was used for indoor virulence determination to screen for effective fungicides,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yraclostrobin, phenyl ether metronidazole, and imidacloprid were more ef-fective at inhibiting the fungus, with EC 50 values less than 1 mg·L –1.
Keywords Jasminum sambac ; anthracnose;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oxicity test
茉莉(Jasminum sambac )是木犀科素馨属多年生常绿或半常绿小灌木,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观赏、食用与药用价值,可用于花茶加工、香精提取等。

炭疽病是茉莉常见的一种真菌病害,同时也被认为是导致花量减产的主要真菌性病害之一,该病
会导致叶片病斑、顶梢或枝条枯死[1-2],发病严重时会影响植株生长与花蕾发育,在生产上成为影响茉莉花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目前学界关于茉莉病害的研究较少,关于茉莉炭疽病的大部分研究成果集中于发病特点、症状、防治。

普遍认为:茉莉炭疽病在种植区普遍发生,发病时间集中在
2024年3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44卷第3期
- 42 -5—8月,属于高温高湿型病害。

植株长势欠佳、园区排水或通风不良等因素均可促进炭疽病的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形成叶斑,造成病叶脱落,有时也危害嫩梢、枝条和花蕾[3];可利用咪鲜胺水乳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或百菌清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3-5]。

Wikee 等[1]报道称,在越南发现的茉莉炭疽病病原主要有Colletotrichum trunca-tum 、Colletotrichum siamense [1]。

Sun 首次报道在我国发现炭疽菌C. siamense 引起茉莉炭疽病[6]。

目前国内未见关于茉莉炭疽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防治药剂筛选等方面的报道。

开展茉莉炭疽病病原菌种类鉴定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并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筛选有效杀菌剂,为生产上科学防治茉莉炭疽病提供理论基础,对于保障茉莉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在2020年5—10月期间,于广西横州市校椅镇、横州镇的6块茉莉种植园取样,在同一园区内采集3份样品,共采集18份样品。

每份样品采集距离间隔200 m 以上。

取样完成后,当日内完成病原分离工作。

DNA 提取试剂盒购买自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2×Master Mix 与2000 marker 购买自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引物与基因测序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完成。

病原菌分离、纯化等使用的培养基为Potato Dextrose Agar (PDA )。

供试药剂98.3%咪鲜胺(Pro-chloraz )原药、97%苯醚甲环唑(Difenoconazole )原药、97.8%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 )原药、97%戊唑醇(tebuconazole )原药、95%甲基硫菌灵(thiophanatemethyl )原药、98%百菌清(chlo-rothalonil )来自于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病原菌分离及纯化 记录、拍摄样本的发病症状及其特征。

在叶片样本的病斑与健康交界处切取 3 mm 2左右的组织,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的酒精处理10 s 后,用2%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1 min ,再用无菌水冲洗3次;稍晾干后,将消毒后的组织接种于PDA 平板(d =9 cm )上,置于28℃的生化培养箱(上海一恒)中暗培养;待菌
丝生长2 d 后,依据菌落形态与分离率,挑选代表菌株进行菌株纯化。

1.2.2 致病性测定 采用柯赫氏法则,对代表菌株开展致病性测定。

首先配置孢子悬浮液,即在PDB (Potato Dextrose Broth )培养基上接种代表菌株,在28℃、转速为180 r/min 的恒温摇床(上海紫人)上震荡暗培养3 d ;待产孢后,添加0.1% Tween-20的无菌水洗脱孢子,采用血球计数板测定孢子悬浮液浓度,将孢子悬浮液的孢子浓度调节至1×106个/mL ;随后,选取健康的茉莉叶片,采用75%的乙醇进行表面消毒后,再用无菌水清洗、晾干,将消毒后的叶片置于经无菌水湿润的灭菌玻璃皿上。

用无菌接种针轻刺叶片表面,每张叶片刺伤4处,每处8个点,形成直径4 mm 的圆形,每个接种点铺上直径5 mm 的无菌圆滤纸,滴10 μL 的孢子悬浮液,作为实验组;每个接种点滴10 μL 的无菌水为对照组,每个处理重复3次。

实验组与对照组共同置于28℃光照培养箱(12 h 光照,12 h 黑暗)保湿培养5 d ,记录观察症状。

对出现典型病斑的叶片再次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及纯化、形态学与分子鉴定,确定代表菌株为致病菌。

1.2.3 病原菌形态学鉴定 将致病菌菌株接种在PDA 平板上,放置于28℃培养箱暗培养7 d ,记录菌落形态特征;随后同条件继续培养7 d ,产孢后用显微镜(日本奥林巴斯)观察分生孢子,记录分生孢子的形态并测量大小(n =100),计算平均分生孢子大小。

1.2.4 病原菌分子鉴定 依据DNA 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提取致病菌的DNA 。

PCR 扩增在25 μL 反应体系中进行,依次加入两对引物各(10 pmol/L )1 μL ;DNA 模板1 μL ;2×Taq PCR Master Mix 25 μL ;ddH 2O 19 μL ,混匀后按不同的引物需要的扩增条件进行PCR 扩增;运用1%琼脂糖凝胶电泳对PCR 扩增产物检测,检测合格后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分别用ITS (核糖体转录间隔区序列)、ACT (肌动蛋白基因)、CHS-1(几丁质合成酶A 基因)、TUB2(β-微管蛋白基因)、GAPDH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和ApMat (apn2和MAT1-2-1基因间隔区序列)6种引物(表1)进行测序。

孙明艳 等 一种茉莉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药剂筛选
- 43 -
表1 引物信息
基因
引物
引物序列
ITS1 TCCGTAGGTGAACCTGCGG ITS [7]
ITS4 TCCTCCGCTTA TTGA TA TGC ACT-
512F A TGTGCAAGGCCGGTTTCGC
ACT [7]
ACT-
783R TACGAGTCCTTCTGGCCCA T
CHS-
79F TGGGGCAAGGA TGCCTGGAAGAAG
CHS-1[7]
CHS-
354R
TGGAAGAACCA TCTGTGAGAGTTG
T1 AACA TGCGTGAGA TTGTAAGT TUB2[7] Bt2b ACCCTCAGTGTAGTGACCCTTGGC GDF1 GCCGTCAACGACCCCTTCA
TTGA GAPDH [7]
GDR1 GGGTGGAGTCGTACTTGAGCA TGT AM-F TCA TTCTACGTA
TGTGCCCG ApMat [8]
AM-R CCAGAAA TACACCGAACTTGC
1.2.5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接种供试菌株到PDA 培养基平板上,置于28℃的恒温箱中暗培养7 d ,用直径5 mm 打孔器在菌落边缘的圆周上打孔,制成菌饼;将菌饼置于PDA 平板中央,黑暗条件下分别于4、10、15、20、25、28、33℃培养,7 d 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每个处理组重复3次(下同);用1 mol/L 的HCl 和NaOH 调制PDA 培养基的pH 值至3、4、5、6、7、8、9、10、11,将菌饼置于上述9个处理的PDA 平板中央,置于28℃暗培养;以察氏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用葡萄糖、甘露醇、乳糖和淀粉等不同碳源等量代替基础培养基中的蔗糖,制成平板,接种菌饼置于平板中央,于28℃暗培养;同样将察氏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基,使用硝酸钾、磷酸氢二铵、尿素、氯化铵等氮源等量代替基础培养基中的硝酸钠,接种菌饼置于平板中央,于28℃暗培养。

运用Excel 软件分析数据,采用Duncan 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1.2.6 病原菌室内毒力测定 选择6种化学药剂对病原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

准确称取一定量的原药,将丙酮溶解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甲醇溶解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甲基硫菌灵、百菌清分别配制成10 mg/mL 母液;取4 mL 母液溶解于6 mL 无菌水中,稀释为4 mg/mL 的药剂溶液;取4 mg/mL 的药剂溶液5 mL 加入到冷却至50℃左右的195 mL 的PDA 培养基中,充分混匀后用移
液枪吸取14 mL 培养基倒入直径9 cm 的培养皿中,制成含100 mg/L 杀菌剂的培养基;对4 mg/mL 的药剂溶液进行梯度稀释,分别制成含10.00、1.00、0.10和0.01 mg/L 杀菌剂的培养基。

以相同方法制备含等量丙酮或甲醇稀释液的PDA 培养基为对照。

将供试菌株接种至PDA 培养基,置于28℃暗培养3 d 后,用直径5 mm 的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取菌饼,接种至含不同浓度杀菌剂的培养基中央,于28℃下暗培养48 h ,每个浓度处理3次重复;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各药剂浓度处理的平均抑菌圈直径,并计算个各处理组的抑菌率。

抑菌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100%[9]。

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毒力回归方程数据分析,将药剂浓度换算成对数值作为自变量x ,以抑菌率的几率值作为因变量y ,建立毒力回归方程,通过毒力回归方程计算各药剂抑制中浓度(EC 50)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病特征与病菌形态特征
发病早期阶段,茉莉叶片上出现中心呈浅棕色的不规则斑点,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形深褐色病斑。

将样品分离后,依据分离率结果选取菌株HL6-1作为代表菌株。

代表菌株HL6-1的菌落初期为白色,后变为深灰色,气生菌丝绒毛状,菌落表面干燥蓬松,边缘光滑整齐,14 d 后在菌落上出现橘红的孢子团。

分生孢子透明、单胞,整体呈长椭圆形,两头为圆形,平均大小为14.58 μm× 5.97 μm (n =100)(图1)。

2.2 致病性测定结果
运用针刺法将代表菌株HL6-1的孢子悬浮液离体接种于茉莉健康叶片,5 d 后产生病斑(图1-F ),病斑平均大小为4.5 mm×5.5 mm ,后逐渐扩大,而对照组不发病。

从接种后发病的叶片上重新分离病菌,经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和ITS 测序结果,确定重新分离的菌株与代表菌株一致,符合柯赫氏法则,因此确定HL6-1为致病菌。

2.3 病原菌分子鉴定
提取致病菌HL6-1的DNA ,以该菌的DNA 为模板,扩增ITS 、ACT 、CHS-1、TUB2、GAPDH 和ApMat 基因,经测序得到上述基因序列。

基于
2024年3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44卷第3期
- 44 -
6种基因测序结果,用MEGA V.10.1.5软件构建同源性系统发育树(ML 树),见图2。

菌株HL6-1与模式菌株ICMP18578、CBS125378聚在同一分
支,支持率为99%。

结合上述的形态学特征与上述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可明确致病菌HL6-1为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 。

A 、B. 茉莉炭疽病田间症状;C. 菌落正面;D. 菌落背面;E. 分生孢子形态;F. 致病性测定。

图1 Colletotrichum Siamense 形态特征与致病性鉴定结果
图2 基于ITS 、ACT 、CHS-1、TUB2、GAPDH 和ApMat 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孙明艳 等 一种茉莉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药剂筛选
- 45 -
2.4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2.4.1 不同温度对HL6-1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将菌株HL6-1接种在PDA 平板上,置于不同梯度温度环境下暗培养7 d 。

结果显示,在4~35℃条件下菌丝均能生长(图3)。

在4~28℃,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菌丝生长速率显著加快;在28~32℃的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28℃时,菌株HL6-1菌落直径为75.6 mm 。

可见在28℃下,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与其他温度培养下的菌落直径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

因此认为,28℃是暹罗炭疽菌HL6-1的最适宜生长温度。

图3 不同温度对HL6-1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2.4.2 不同pH 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将菌株HL6-1置于不同pH 条件的PDA 平板下培养7 d 。

结果(图4)显示,在pH 4~11条件下均能生长,而菌株在pH 3的PDA 平板中培养,不能形成明显菌落。

其中,pH 为5~8时,菌丝生长速率最快,与其他pH 的环境相比,其菌丝生长速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pH 为7时,菌落直径为78.7 mm ,菌丝生长速率最快,之后随着pH 的升高或降低,菌丝生长速率逐渐下降。

由此可见,pH 对该病原菌生长的影响不明显,但总体而言,弱酸、弱碱与中性的环境比强酸、强碱环境更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

图4 不同pH 对HL6-1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2.4.3 不同碳源、氮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如
图5所示,菌株HL6-1在葡萄糖、蔗糖、甘露醇、乳糖和淀粉等5种碳源环境下均能生长。

暹罗炭疽菌HL6-1对碳源利用效率依次为:葡萄糖>甘露醇>淀粉>蔗糖>乳糖,其中,对葡萄糖的利用率最高,甘露醇次之,平均菌落直径分别为60.02、55.24 mm ,二者显著优于其他碳源培养的结果(p <0.05)。

因此,葡萄糖、甘露醇利于该菌落生长。

图5 不同碳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菌株HL6-1在硝酸钠、硝酸钾、磷酸氢二铵、尿素、氯化铵5种氮源环境中均能生长(图6),其对氮源利用效率依次为:硝酸钠>硝酸钾>磷酸氢二铵>尿素>氯化铵。

其中,硝酸钠为暹罗炭疽菌HL6-1最适氮源,培养7 d 后,平均菌落直径为72.76 mm ,其菌落边缘整齐,气生菌丝蓬松且旺盛,相较于其他氮源环境,促进效果极显著(p <0.05);而采用氯化铵培养时,菌落最小,平均菌落直径为33.24 mm 。

可见硝酸钠对菌丝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而氯化铵对菌落生长产生抑制效果。

图6 不同氮源对HL6-1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2.5 病原细菌室内毒力测定
6种化学杀菌剂对病原菌HL6-1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

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的抑菌效果较好,EC 50值均小于1 mg/L ;其中又以吡唑醚菌酯的抑菌效果最强,EC 50值为
2024年3月 热带农业科学 第44卷第3期
- 46 -表2 不同药剂对HL6-1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 毒力回归方程 相关 系数(R 2
) EC 50/(mg·L –1
)咪鲜胺
y=0.697 7x +5.0174
0.981 3 0.944 1 苯醚甲环唑 y=0.645 0x +5.06220.978 5 0.800 8 吡唑醚菌酯 y=0.486 7x +5.22480.981 2 0.345 2 戊唑醇 y=0.372 9x +4.57150.988 3 14.098 9 甲基硫菌灵 y=1.187 4x +3.1930
0.944 8
33.251 5
百菌清
y=0.269 6x +4.4172
0.832 3 145.057 8
0.345 2 mg/L ;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对病原菌菌丝的抑菌作用较强,EC 50值分别为0.800 8、0.944 1 mg/L 。

百菌清对HL6-1病原菌菌丝的抑菌作用最差,其EC 50值大于100 mg/L 。

3 讨论与结论
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4~35℃环境条件下HL6-1病原菌均能生长,适应温度范围广,且在28℃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最快,这与香花油茶[10]、百香果[11]对温度适应范围、病原菌最适宜生长温度基本相近,符合炭疽病在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下能大规模发病、能在南方地区顺利越冬的规律特点。

HL6-1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pH4~11环境下均能生长,可见pH 环境对该病原菌生长的影响不明显,该菌株在弱酸性或碱性环境下也能快速生长。

HL6-1培养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与谢美华等[12]对紫果西番莲炭疽病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一致;以氯化铵为氮源时,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与胡永亮等[13]对铁皮石斛炭疽病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一致。

6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HL6-1对各药剂的敏感性大小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戊唑醇>甲基硫菌灵>百菌清。

其中,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的EC 50值均小于1 mg/L 。

前人研究表明,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对柱花草[9]

草莓[14]
的抑菌效果较好,
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但关于3种室内毒力测定效果较好的杀菌剂,目前未完成田间防效测定。

同时,研究发现,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 也会导致茉莉叶片产生病斑[15],后期有待进一步加强田间药剂筛选的相关研究。

广西地区高温多雨,雨热气候时间长,利于茉莉花生长的同时也适合炭疽菌的快速繁殖和传播,田间应用推荐以预防为主,不同种类的化学杀菌剂或是配合生物杀菌剂交替使用,可有效降低病原菌产生抗性的风险;同时,加强水肥管理、修剪等措施,以抑制炭疽病的发生。

开展相关研究有利于保障茉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通过在广西横州市校椅镇、横州镇6块茉莉种植基地采集疑似茉莉炭疽病病叶,开展病原菌分离、鉴定,获得12份培养性状大小一致的炭疽菌,依据分离率结果选取分离菌株HL6-1作为代表菌株开展致病性鉴定,确定代表菌株HL6-1为致病菌。

显微镜下菌株HL6-1分生孢子无色,整体呈长椭圆形,两头为圆形,单胞,平均大小为14.58 μm×5.97 μm ;利用ITS 、ACT 、CHS-1、TUB2、GAPDH 和ApMat 基因的序列对菌株HL6-1进行分子鉴定,基于上述多基因测序结果,运用MEGA V.10.1.5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依据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结果,确定菌株HL6-1为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 ,与Wikee [1]在越南发现的茉莉炭疽病病原菌结果一致。

参考文献
[1] Wikee S, Cai L, Pairin, N. Colletotrichum species from Jas-mine (Jasminum Sambac )[J]. Fungal Diversity, 2011, 46(1), 171-182. [2] 陈玉森, 叶乃兴. 茉莉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五)——茉莉炭疽病[J]. 福建茶叶, 2012, 34(5):31.
[3] 杜婵娟, 杨迪, 潘连富, 等. 我国茉莉病害的发生种类及综合治理[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 48(17): 167-171. [4] 陈少萍. 茉莉栽培与病虫害防治[J]. 中国花卉园艺, 2019 (2): 22-24.
[5]
覃丽萍. 广西茉莉花病害调查及主要病害的病原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技术研究[D]. 南宁: 广西大学, 2005.
[6] Mingyan S, Chunniu L, Xianmin L, et al. First report of
Colletotrichum siamense causing leaf spot on Jasminum sambac in China[J]. Plant Disease, 2023, 107(7): 2 225. [7] Weir B S, Johnston P R, Damm U. The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pecies complex[J]. Studies in Mycology, 2012, 73(1): 115-180. [8]
Sharma G, Kumar N, Weir B S, et al. The ApMat marker can resolve Colletotrichum species: a case study with Mangifera indica[J]. Fungal Diversity, 2013, 61(1): 117-138. [9]
郑金龙, 李秋洁, 易克贤, 等. 9种杀菌剂对柱花草胶孢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 热带农业科学, 2015, 35(2):
孙明艳 等 一种茉莉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药剂筛选
- 47 -
66-69.
[10] 廖旺姣, 韦维, 邹东霞, 等. 广西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
鉴定及生物学特性[J]. 西南农业学报, 2022, 35(6): 1 340- 1 347.
[11] 冉飞, 陈佳, 莫飞旭, 等. 百香果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及
室内药剂筛选[J].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42(4): 1 080-1 085. [12] 谢美华, 杨金奎, 李雪玲, 等. 紫果西番莲炭疽病病原菌
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30(6): 1 358-1 363.
[13] 胡永亮, 白学慧, 陈玉芹, 等. 铁皮石斛炭疽病病原鉴定
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 中国森林病虫, 2019, 38(2): 11- 16+21.
[14] 唐冬兰, 唐泉, 蒋立奔, 等. 6种杀菌剂对2种草莓炭疽病
菌室内毒力测定[J].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50(12): 106-113. [15] Wei G, Yong W, Haiyan B, et al. First report of Corynespora
cassiicola causing leaf spot on Jasminum sambac in China[J]. Plant Disease, 2020, 105(2): 501.
(责任编辑 林海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