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1 分物游戏|北师大版(2014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物游戏》说课稿
南羊学校李改敏说教材:《分物游戏》这节课出自北师大版教材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的第一课时。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了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除法的初步认识”在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比较难的教学内容。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除法是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其意义建立在“平均分”基础上的。

要突破学习除法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的具体意义。

这节课就意在通过一系列的分物活动,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的活动经验,为后面正式学习除法做铺垫。

因为平均分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学生对于平均分的理解只要求学生知道的:每份分得一样多、同样多。

学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分东西的活动,有一定的经验。

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平均分,必须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平均分并根据自身操作的体验来用语言“同样多、一样多”或会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画一画)来表述对于“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因为平均分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学生对于平均分的理解只要求学生知道是:分的一样多、同样多。

教法学法:本节课以实际操作:动手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动嘴说一说为主要教学方式,然后通过各类游戏活动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并真正意义的感受平均分的过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画一画”一系列的平均分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几个)。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会画图或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图示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动物王国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这不,小熊过生日,他为自己准备了宴会,并准备了很多好吃的食物,大家看他都邀请了谁来?
(预设:2只小猴、3只兔子、3只小狗。


怎么把这些食物分给他们呢?今天我们就帮小熊分一分。

板书课题:分物游戏
【设计意图:小熊过生日聚会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动动手,分一分。

操作学具,感知“分”的含义(猴子分桃子)
(1)请大家用卡片代替桃子,分给两只猴子。

(2)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

2、动动脑,摆一摆。

(兔子分萝卜)
师:12根萝卜要平均分给3只兔子,每只小兔子分到几根萝卜?
师:请同学们用学具来摆一摆,然后同桌两人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请学生汇报并演示。

预设:①一根一根的分的。

②二根二根的分的。

③三根三根的分的。

④四根四根的分的。

3、动动嘴,说一说。

(火眼金睛)
出示5道判断题,有平均分的,也有不是的,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4、动动笔,画一画。

(小狗分骨头)
师:我们刚才不但帮小猴平分了桃子,还帮小兔平分了萝卜,现在就用你们新学习的方法“平均分”来帮小狗分骨头吧!
出示:15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狗,每只狗分到几根?你是怎样分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分一分,画一画。

学生动手分、画,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并展示画法。

(设计意图:充分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实际操作活动,是学生体验分得过程,让学生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认识平均分。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知。

1、智慧小博士。

2、插花和分铅笔
四、畅谈收获,总结评价。

1、学生谈收获及自己表现
2、师总结:同学们我们今天主要是认识了“平均分”这位新朋友。

五、作业超市
六、板书设计:
分物游戏
每份分得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
4 2 2
12 3 4
15 3 5
(设计意图:点明重点知识,一目了然,对于数字分布,体现情境图知识情况以及平均分结果。

让学生清楚地明白本节课的要点。


《分物游戏》教后反思
南羊小学李改敏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58-59页“分物游戏”主要是通过“分桃子、分萝卜、分骨头”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动手分一分的活动,让课堂成为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训练场。

1、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请你帮助小熊给动物们分食物——分一分”这样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数的分解,找到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生长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复习——引入——新课——练习——巩固”的模式。

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讲述分桃子的故事,引出只有分的“同样多”(平均分)两个猴宝宝才满意,适时渗透数学文化思想,使学生数学思考从这里“开始”。

2、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数学思考——平均分。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传授和输出的结果,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情景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如果说以往的概念教学,教师侧重于直观演示,通过举例证明理解概念的含义,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课堂教学要有“质”的变化。

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媒介”,它对教学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教学中,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是一个难点。

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怎样分桃子、分萝卜、分骨头……还设计了变式练习,辨析“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练习,形式多样的练习,充分让学生真正理解平均分并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概念是生活现象的“数学化”,是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

针对低年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没有把现成的除法意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以后,及时设计了一些操作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摆一摆、分一分”,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体验“平均分”。

让学生在做中学,抓住不同物体的“平均分”,既培养了数感,又强化了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

与传统教学相比,整个课堂教学看似淡化了“除法的概念”教学,实际上却在“核心”处加以“引导”,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教师真正成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借助课堂教学这个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运动场”,使学生的思维由“无序”到“有序”,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力求营造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帮助学生“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

从引导开始起“跑”(分一分)——有目标的进行跑(平均分)————最后水到渠成(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不足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