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新背景下小学语文未来课堂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双新背景下小学语文未来课堂阅读
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新一轮“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双新”(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方案)的全面推进,不断改变着我们的语文课堂。
不但改变着教师的教学
方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体系,而且也深刻地关系到教师的智慧、潜能的开
发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理念,变革传统的教学思想,以
语言运用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任务驱动为载体,聚焦语言实践,
落实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生成高效的生态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融合;双主体教学;深度学习
面对“双新”(2022年版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方案)的全面推进,教师以语
言运用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在课堂中立足汉字根基,聚焦语言实践,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生成高效的课堂。
一、信息技术赋能,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通过运用正确合理的信息技术,我们可以重构课堂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四
维的学习平台和空间,增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感、真实性。
《威尼斯的小艇》是一
篇散文,选自五年级上册。
该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异域风情——足下万里,移步
换景,寰宇纷呈万花筒。
”异域风情,对于我们五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遥远而陌生的,而威尼斯这座位于意大利北部的水上城市离孩子们的生活较远。
同时本文的
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他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最具美国本
土特色的作家”,语言极具特色。
所以信息技术的赋能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就显得
尤为重要。
集体备课的时候,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融合策略:借助精
选图片帮助理解文字。
我们精选了二十多张能让孩子分别感受威尼斯水上城市风貌、小艇独特外形、白日繁忙景象、威尼斯夜之安宁的图片,将之穿插在课件中,让孩子在理解文字的同时,能借助图片进行有效联想。
如在处理第二自然段理解
小艇的外形时,作者用了三个比喻来形容小艇的外形,不同的比喻对应不同的外
形特点,把小艇比作新月是小艇的静态外形,把小艇比作水蛇体现的是小艇运动
的姿态美。
我们选取三种比喻物与小艇的图片做对比,让学生借助图片去体会比
喻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描写的层次。
借助音诗画突破教学重难点。
我们将本课
教学难点定在五六自然段的对比阅读以及第六自然段动静结合描写手法上。
如何
感受作家在描写威尼斯之夜时,威尼斯的半夜不是一下子就安静下来,而是一步
步由动到静地渐变:戏院散场、人群拥出、哗笑告别、小艇消散、渐渐沉寂、静
寂笼罩、沉沉入睡,需要精心设计。
学生感知文字之后,教师制作了一个图文影片,使用轮播的方式,配上适宜的音乐,加上老师的现场朗诵,让学生在音诗画
的立体体验中去感受这种变化。
阅读拓展链接,同样采取师生合作朗读的方式,
让孩子沉浸式体验这种“动静之美”,很好地为学生后面的语言建构服务。
精选
宣传视频感受异域风情。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选用了两段视频辅助孩子的课堂学习。
第一段是创设情境让孩子乘上威尼斯的小艇去感受船夫的驾驶技术与威尼斯水城
之美,使用了一段VR,让孩子仿佛置身小艇上去感受那份速度与激情。
这段视频
的选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拉近了孩子们与威尼斯水城的距离,甚至有了自
己乘坐小艇的真实体验感。
第二段我们选用的是威尼斯的官方宣传片,择取了其
中一部分,放在写作训练之前让学生观看。
宣传片的质量极高,不仅一下将孩子
们拉入到了那个异域世界,感受那份异域风情,同时也在短短一分半钟内帮助学
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为后面的写“清晨,古老的威尼斯渐渐苏醒……”提
供了最直观的素材,让它们在自己的笔下生动展现,写出具有美感、具有特色的
文字。
二、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双主体新型课堂形态
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双主体教学”,既尊重了师生的生命价值,
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探索精神。
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
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互动”教学方式更加适合新的课堂需求。
“双主
体教学”的核心是参与、互动和高效。
在进行《威尼斯的小艇》教学时,学习第
三自然段要带领孩子体会威尼斯小艇的船夫驾驶技术好。
我们不再是带孩子字斟
句酌地品读。
而是先行通过情境视频体验后,设计了一个学生的小组实践活动+
师生角色体验活动。
在这个环节,学生和教师都是学习活动当中的参与者,同时
都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体。
而这种互动课堂的创建,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更是真正指向学生发展、面向未来的一种教学探索。
三、变革学习方式,打造真实性深度学习课堂
我们在处理五、六段的学习实践环节时,努力做到学习环节能呈富有层次的螺旋上升态势,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实现认知逐渐丰满的过程。
首先让学生通过默读批注,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生活场景。
接着放手由学生漫谈感受,珍视学生的初始阅读体验,给予学生自身发展所需的空间。
再接着在教师的顺势点拨下引导学生关注两个段落在描写方式上的的不同之处,引导其通过对比阅读,自我发现,深入探索场景描写中场景时间、场景地点、场景数量、场景氛围、场景描写表现手法、场景描写句式特点等不同。
最后揭开文本写法上的神秘面纱,使学生聚焦到第六段的由动到静的描写秘妙上来。
整个学习方式依次为:自主学习(阅读鉴赏)——个性汇报(表达交流)——对比发现(深入思考)——合作学习(梳理探究)——运用表达(内化学习)。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拓展阅读乔·治桑和朱自清笔下的“威尼斯之夜”,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作家相似的描写手法,从而真正做到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学大开大合,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自主思维,让他们的自主探究学习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怎么写(写作手法)”“为什么这么写(表达效果)”。
这里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统合两段文字的教学,既省时高效,又富有感性的魅力,更富有理性的张力。
四、结语
新时代的儿童是在数字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富有个性特征的独特群体,他们思维灵活、接收多元信息快,更重视自己的真实的参与和体验,明白这一特征,就需要教师关注未来课堂环境下的教学变革。
参考文献:
[1]白生荣.“双减”“双新”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2(10):80-82.
[2]袁佳楠.未来教室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新课程,2020(2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