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市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试卷
一、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把所选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
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
共50分)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与一定的经济、政治相互决定
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④一定的文化对一定的经济、政治具有促进作用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博客”意指“网络日志”,是继E-mail、BBS、ICQ之后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
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角度,下列对包括博客在内的网络交流方式认识正确的是
A.它意味着旧的文化传播方式的彻底消失
B.它能够日益显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D.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3.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对此理解不正确
...的是
A.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B.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C.文化发展越来越成为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D.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某校通过举办“青春风采”校园文化艺术节,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B.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
C.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5.清理了野蛮的混沌,心灵才会荡起纯净的清波;扫除了愚昧的灰尘,思想才会绽放美丽的花朵。
这启示我们
A.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B.民族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
C.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文化产品
D.要积极主动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
6.《三字经》的英译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推广。
这说明
①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已普及全世界
②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③中国文化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
④文化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7.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学校都开设了汉语课程,一些国家还聘请华文教育志愿者担负汉语教学工作。
从文化的角度看,这样做
①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②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③有利于把其他国家的文化融合到中国文化之中
④有利于取长补短,实现文化的创新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④D.①③
8.中国古代建筑强调群体结构,小至四合院,大至皇室、皇城,都有一道墙,形成一种封闭自足、自成一统的意蕴。
屋与屋之间,有条件就一定要辅以亭池草木,使人不出户,不出园,就可以与自然交流,悟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
这表明,我国传统建筑
A.是不断变化发展的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落后思想
C.只有在继承中才能不断发展D.是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9.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
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
”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0.今天,缺乏人文素质,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
越来越多。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痛心的,这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③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民族文化会失去根基、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就必须坚持“守旧主义”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11.2009年中国举办“俄语年”,2010年在俄罗斯举办“汉语年”,并将以语言年的举办为契机,切实办好两国高校业已建立的俄语中心和孔子学院、探讨开设新的孔子学院和俄语中心。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俄互办“语言年”是两国
①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
②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标志着两国文化的趋同
③文化上互相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
④文化上互相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
A.①②B.①③④C.②③D.③④
12.在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诸家的思想观点相互对立、展开激烈的辩论,又相互影响,相互吸取营养,从而促进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这表明
A.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B.思想运动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C.思想运动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D.思想运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3.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
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必须大力发展教育。
这是因为
①教育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④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吉祥物“泰山童子”结合泰山“石敢当”
传说,以泰山石为核心表现内容,将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入其中,吉
祥纹与五官形象巧妙穿插,石与肢体灵活组合.造型独特,简洁大
方,形成了一个充满朝气、活泼英武、活力四射的卡通形象,是“和
谐中国、全民全运”最为直观的艺术延展。
回答14-15。
14.十一届会运会的吉祥物“泰山童子”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现
代理念结合起来,既展现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又弘扬了现
代体育理念。
这说明,文化发展应该
①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②发挥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③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④发展先进文化必须摆脱传统文化的羁绊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③
15.全球华人从“泰山童子”的主体形象和吉祥纹中读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倍感亲切。
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仍保留着基本特征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都是精华
③传统文化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延续和发展
④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6.孔子崇尚“述而不作”的原则,他的弟子曾参将其主要言论集结编纂成《论语》,从而将孔子的思想行诸文字。
如果不是他的弟子的努力,孔子的思想就可能因为缺少文本而不易广泛传播和发扬光大。
这说明
A.孔子的言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B.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会消亡
C.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发挥着巨大作用
D.儒家思想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17.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我国高度重视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这是基于
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整理文化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18.“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
作画但知临摹古人名作,或画谱之类,已落下乘;倘复仅凭耳食,随意点缀,则隔靴搔痒,更见其百无一是矣……”对上述观点正确理解的是
①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来源
③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进行文艺创作④文化创作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19.《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努力创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繁荣和发展文学艺术。
”这是因为
A.中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B.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的辉煌
C.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D、中国的文学艺术有着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20.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最久远、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
它的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综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既能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可防止灾害发生。
这体现了
A.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B.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C.中国的文学艺术在古代就大放异彩
D.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1.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
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2.“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这句话可以用来表达文化的
A.包容性B.不平衡性C.阶级性D.时代性23.“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从文化上看,“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体现了
A.我国各民族人民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B.我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C.我国的汉族文化取代了少数民族文化
D.中华文化比少数民族文化优越
24.孙中山“集毕生之精力以赴之,百折而不挠”地从事革命事业所表现出的民族精神是A.善良朴实B.爱好和平C.自强不息D.艰苦朴素2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只有在与外来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保持长盛不衰的命运。
这表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
A.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B.借鉴世界各国人民的优秀文明成果
C.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作用
二、非选择题(6小题,共50分)
26.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一段经历让你终生难忘;总有一份情感让你刻骨铭心;总有一种理想让你永不放弃;总有一种力量让你奋然前行。
材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哪些特点?优秀文化是怎样塑造人生的?(6分)
27.据说日本企业成功靠的是《论语》加算盘。
新加坡的繁荣得益于重视儒学教育,那里中小学普遍设有儒学课,讲授“四书”、“五经”。
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引住。
请回答: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及表现。
(8分)
28.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的血脉,那么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在当代中国,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亿万中华儿女责无旁贷。
(1)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分)
(2)在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6分)
29.不同特色的文化好似各种不同的美食,经过人们的调制,最终形成带有新的风味、新的特质的文化。
因此,“只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就能实现文化创新”。
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10分)
30.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德治爱民”的治国理念等,至今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和个人道德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新内涵。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
(10分)
31.针对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热衰于过“洋节’’的现象,某班同学组织了一次辩论会,正方主张“抵制洋节”:反方主张“引进洋节”。
请你参与其中一方进行辩论,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