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2019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模拟卷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益阳市2019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模拟卷一)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C.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D.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对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旅人前行的路)
B.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到达,登上)
C.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

(指声音响亮明朗
D.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这里指婴儿出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如果他慷慨无私
....,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B.为打通这条路,他将老树的树干砍伐后,刨根问底
....地挖掘起来。

C.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
....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D.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
....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4.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忍受,艰苦支持)
B.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
..他的时日还长。

(伴随,陪同)
C.我们俩形影不离,语文老师管我俩叫“合二而一
....”。

(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
D.那棵树的阴影
..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

(比喻不愉快不顺利的事情)
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2017春晚上演了众多精彩小品,如《真假老师》《提意见》《为您服务》,这些笑中有泪的喜剧让
观众在抑扬顿挫
....的故事中,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B.此前,特朗普公然撕破脸,磨刀霍霍
....和中国打贸易战。

中方不愿打贸易战,也不怕打贸易战。

C.专利战已成为手机巨头们的一种竞争利器,在国外“战场”上,苹果、三星、高通等科技巨头之间的
专利大战打得如胶似漆
....。

D.只有你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命运才舍得把美好的事物回馈给你。

即使是碰上从天而降的幸运,也一
定是妙手偶得
....的结果。

二、名句名篇默写
6.古诗文、名句积累与运用
(1)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子罕》)
(2)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渔歌互答,此乐何及。

(岳阳楼记)(3),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4)乡居的日子是一钵闪烁的黄金,行云飞鸟是一幅绝美的图画。

吴均《山中杂诗》
“,”,鸟飞云动,展现了山居之情趣;陶渊明《饮酒》(其五)
“,”,日落鸟还,传达了归隐之悠然。

(5)奉献什么?奉献是李商隐的“,”的坚贞不渝,奉献是龚自珍的
“,”的人生态度。

三、诗歌鉴赏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次北固山下”中的“次”的意思是______,“乡书何处达”中的“书”是______的意思。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______的思想感情,颈联通过景物描写暗示了______,蕴含自然理趣。

四、综合性学习
8.七年级一班正举行课本剧演出活动。

请你根据剧情为主持人写一段串联词,将下面两个节目串联起来。

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不超过60字。

第三个节目课本剧《皇帝的新装》演出结束……
串联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欣赏第四个节目《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由第二组同学演出。

五、文言文阅读
9.文言文阅读(11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2分)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吾日三省吾身③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人不知而不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颜回身处“陋巷”,对此,他的态度如何?(用原文回答)这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4)如果从文中选出一个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你选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10.根据学习的文言课文内容,完成小题
《马说》《爱莲说》与《富贵不能淫》
[甲]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丙]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露
B.可爱者甚蕃.蕃:多
C.香远益.清益:利益
D.威武不能屈.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居天下之.广居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年且.九十
C.此之谓.大丈夫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濯清涟而.不妖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A.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管理它,喂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B.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C.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挥舞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D.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沟通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三段文字都通过某一载体发表了作者的观点。

甲文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的控诉,乙文赞美了君子的高洁品质,丙文赞美了“大丈夫”的美德。

B.三段文字都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甲文先叙述再议论,乙文采用对比,两文运用了排比,议论有力,振聋发聩。

C.三段文字都概括了描写对象的具体特征。

甲文中千里马有千里之能却被埋没,乙文中莲出淤泥而不染,丙文中的大丈夫富贵不淫、贫贼不移、威武不屈服。

D.三段短文都用词精妙。

甲文用“安求”表达疑问语气,写出了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乙文用“独爱”写出了作者对莲的喜爱,丙文用“淫”“移”“屈”写出了大丈夫之所以成为大丈夫的三个方面。

六、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秋思
梁衡
①十月里有机会到吕梁山中去,一进到山的峰谷间,秋浓如酒,色艳醉人。

长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真不知道大自然原来是这样换着时装。

这山,原该是披着一件绿裳的吧,而这时,却铺上了一层花毯,那绒绒的灌木,齐齐的庄禾,蔚蔚的森林,成堆成簇,如烟如织,一起拼成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大图案。

②这花毯中最耀眼的就是红色。

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浸了个透。

你看那殷红的橡树,干红的山楂,血红的龙柏,还有那些红枣、红辣椒、红金瓜、红柿子等,都珍珠玛瑙似的闪着红光。

最好看的是荞麦,从根到梢一色娇红,齐刷刷地立在地里,远远望去就如山腰里挂下一方红毡。

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

山坡上偶有几株大杨树矗立着,像金色的大扫帚,把蓝天扫得洁净如镜。

镜中又映出那些松柏林,在这一派暄热的色彩中泛着冷绿,更衬出这酽酽的秋色。

金风吹起,那红波绿浪便翻山压谷地向天
边滚去。

登高远望,只见紫烟漫漫,红光蒙蒙,好一个热烈、浓艳的世界。

③我奇怪,这秋色为什么红得这样深浓。

林业工作者告诉我,这万山一片在春之初本也是翠绿鹅黄,一色新嫩。

以后栉风沐雨,承受太阳的光热,吸吮大地的养分,就由浅而深,如黛如墨;再渐黄而红,如火如丹。

就说这红枣吧,春天里繁花满枝,秋时能成果的也不过千分之二三,要经过多少场风吹雨打、蜂采蝶传,才得收获那由绿而红、一粒拇指肚大的红果。

这当中浓缩了造物者多少的心血。

那满山火红的枫叶则是因为她的叶绿素已经用完,显红色的花青素已经出现。

这是一年来完成了任务的讯号,是骄傲与胜利的标志。

④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

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

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火,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

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

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眺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

一个人只要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充实。

我站在秋的山巅,遥望那远处春天曾走过的小路,不觉想起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我想,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人,都请来这大自然的秋色中放眼一望吧,她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点缀.______:__________
②憧.憬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②段中着力描绘秋色。

①作者笔下的秋色有什么特点?
②作者在本段先说“坡坡洼洼,全都让红墨浸了个透”,后来又说“点缀这红色世界的还有黄和绿”,前后是否矛盾?请说明理由。

3)文中的保尔指的是苏联作家______(填作家名)的名著______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4)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作者描绘了春与秋的特点及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写一段描绘“夏”或“冬”的文字。

12.阅读《故乡》,回答小题。

①故乡,是一幅秘藏的圣符,是一座精神的殿堂。

②儿时的故乡,留给我更多的是一份苦涩的记忆。

冬天,穿着用人力车外胎做成的“皮草鞋”,鞋面用几根皮条串联,双脚常常被冻得僵硬麻木,捂上一层稻草,才会感到暖和一点。

夏天,圆月在天时,我们就得起床,打稻挑谷直到中午田水发烫;下午挑粪插秧种出满田星星,“嗡嗡”的蚊子“亲吻”着肌肤,蚂蟥总是在腿上吃得滚圆……缺吃少穿、终年劳累的生活压得我直不起腰背。

我曾一次次爬上高高的山冈,久久眺望山外的世界;一次次诅咒过贫穷的故乡,发誓要找一个幸福快乐的地方。

③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逃难似地离开了故乡,终于完成了乡下人到城里人的转换。

除了探望父母回家小住几天外,我很少回去。

故乡的山水日渐模糊,故乡的星光日益陌生。

④记得有一年,因病修养期间,儿时的玩伴把我接回故乡小住了一段时间;乡亲们用古铜色的脊背,背我走过村前的木桥,张家大妈王家阿婶端来了飘香的饭菜,董家大叔吕家兄弟送来欢声笑语……啊,在温馨甜蜜的故乡,我的每个毛孔都自由地舒张,每个细胞都享受着抚爱;我的整个灵魂得到了洗濯,心胸变得澄澈。

⑤于是,我发现,尽管我已身为城里人,但对故乡依然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留恋。

而且这种留恋深藏心底,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消失,反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

静静的村庄、浩瀚的蓝天、悠悠的白云、潺潺的小溪、窄窄的小桥构成了故乡诗意的轮廓,也构成我的精神家园。

⑥我梦想着退休后回归故乡,安享与乡亲们“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

正当我为建房选址、设计忙得
不亦乐乎时,却传来家乡要筑水库的消息,网上甚至流传出了库区的三维地图。

忽然,我有一阵被掏空般的晕眩,一种被连根拔起的痛感。

原来,故乡的根已经深深扎入我的心田。

我曾走过一个又一个城市,换了一个又一个岗位,心里却一直茫然:梦还有多久?路还有多远?短暂停留,这才发现,惟有故乡的方向能让我内心踏实,安定。

⑦为此,我特地回了趟家乡。

一路上我在想,故土难离是国人的传统,安土重迁更是国人的习惯。

在乡亲们的心底,故乡的脐带真能一刀剪断?
⑧可奇怪的是,乡亲们表现得比我想象中要平静得多。

不过,偶尔也会感受到两种不同的心境:老人们还幻想着修建水库的选址可以修改;年轻人却关心着水库什么时候开建……
⑨天近黄昏,我在村头流连。

四周是那样恬静,暖风吹拂发丝,花草散发芬芳,沿着小径,慢慢地、慢慢地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依恋,就像暮霭一样越来越浓,直到月华照亮了我的泪眼。

⑩故乡是一首诗,一首越吟越舒心、越吟越思念的诗。

而明天,故乡就要变成一片泽国;而明天,乡亲们也将要搬离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

⑪今后,我只能梦回乡关!
(有删改)
1)请从内容和结构上简要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2)请结合全文赏析第⑩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面对故乡即将被淹的现实,老人和年轻人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心境?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文章开始写“我”一次又一次地诅咒故乡,后又写“我”因为故乡建水库即将被淹而痛苦,这样的安排是否矛盾?为什么?
七、作文
13.走进自然,阳光、泥土、野花……哇,好香!推开家门,爸爸的饭菜,妈妈的唠叨……哇,好香!一杯奶茶,一本新书,一个自由的午后……生活中,到处充溢着沁人心脾的芬芳。

请你以“哇,好香”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要求内容具体充实,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6.(1)匹夫不可夺志也(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3)醉翁之意不在酒(4)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三、诗歌鉴赏
7.1)(旅途中)停留书信,信件
2)思念家乡时光流逝
四、综合性学习
8.示例:在谎言被天真的孩童揭穿后,一场闹剧也该闭幕了。

现在让我们欣赏古希腊的寓言故事,体会爱慕虚荣、妄自尊大者的尴尬。

五、文言文阅读
9.1)①通“悦”,愉快②自我检查,反省③越过,超过④生气,发怒
2)①温习旧知识就可以有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成为老师了。

②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的话,要加以改正。

3)回也不改其乐,体现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不慕荣华富贵、淡泊名利等意思相近即可)(2分)
4)写出一个句子得1分,理由2分。

10.1)C
2)D
3)B
4)D
六、现代文阅读
11.1)①zhuì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②chōng向往。

2)①作者笔下的秋色具有热烈、浓艳的特点。

②不矛盾。

作者写“黄”和“绿”,采用的是衬托的手法,突出秋色的热烈、浓艳。

3)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烈日炎炎,万物竞长,夏韵给人的是奋发之情,是拼搏,是奋斗,是远航时的执着。

12.1)内容上:交代了自己“逃离”故乡的途径与时间,及成为城里人后对故乡日益陌生,与后文对故乡的留恋不舍形成对比。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诅咒故乡、发誓离开”的情节;引出下文“我重回故乡及心理变化”的叙写。

2)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乡亲们与家乡的联系比作脐带。

生动形象地表明故乡对于乡亲们来说有难以割舍的关系。

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明自己不希望也不相信乡亲们会割断与故乡的联系,同
时表达了对故乡的不舍与留恋之情。

3)老人:生于故乡、长于故乡,已经习惯了故乡的生活,对搬离之后的未知生活心怀担忧,加之故土难离、安土重迁的情感理念,所以不希望离开。

(情感、理念)年轻人: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一颗改
变嘉兴贫瘠落后的面貌;二可借此机会,走出乡村,改变现状。

(改变故乡、改变自己的机会)
4)这样的安排,体现出“我”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故乡的思念。

七、作文
13.范文:
哇,好香
清风撩起素帘,露出天中大片的红云。

微风涌进,满屋的墨香四处逃逸。

我深吸着这让我迷恋的空气,
又缓缓吐出,耳畔只剩书页不安翻动的声音。

我凝视着泛黄的书页,里面扑出一股醇香。

恍然间,身边只剩一片空白,空气中仍夹杂着淡淡的墨香。

我怔怔地向前探索着,我在寻找着什么?抑或是,什么在呼唤着我?空白的世界让心闷得慌。

我不语,
脚下缓缓地走着,那股醇香仍在我身边流转。

突然,那片刺眼的白浮出模糊不清的文字,我大惊,脚下加快了步伐:是它吗?是它!那是我寻找的东西!迷蒙的雾遮了我双眼,但我仍马不停蹄,深吸着潮湿夹杂着陈香的空气,心头为之一震,匆匆向未知走去。

雾渐渐消散,前头露出一角盎然的绿。

我大喜,向它奔去!却突然间,耳边传来刺耳的蝉鸣,我猛然抬起头,发现一切都没有变,南柯一梦罢了。

空气中的墨香愈发浓,窗外红云已不知所踪,却见紫云悠然飘着。

有时候,梦与现实只有一线之差。

好比庄周梦蝶,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
周?真真假假,孰知?我擦去心中的杂念,悠悠升起一句话:不变的是,一路伴我的书香。

读书好比品茗。

一壶好茶,有的人拿它解渴,两三口便见杯底,浑然不知其味;有的人慢慢品尝,细细
地斟酌,送入口中阵阵清香,其间味道多变,真让人回肠荡气啊!读书亦是如此,把读书看作是任务的人,我并不认为他会读出多少味儿来。

静下心,抛开世俗之事,捧一本书,其乐亦无穷!
在我不长不短的人生之道上,伴着我的,是淡淡的书香。

读书之乐,读书之趣,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书,如一条幽静的小路,把人引入一片辽阔的天空;书,如一片蔚蓝的海,让人沉溺在这片蓝中;书,
如一只小小的萤火虫,给在漆黑中迷途的人指引…带给我的,是一个纯净的世界,一片自由的天空,还
有那让人心静的芳香。

读书,读的不仅是文字,更多的,读的是一种心境,一种素养。

哇,好香,愿我携着一路书香,向那未知勇敢地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