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小学苏少版三年级美术上册《分分合合》说课稿范文-推荐word版 (6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小学苏少版三年级美术上册《分分合合》说课稿范

一、说教材:
苏少版美术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分分合合》,在教材中是单独的
一课,建议课时为一课时,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中的包含构成意识的造型游戏,课标中指出,这类课程“知识目标要求概括造型艺术语言的要素和原理;能力目标要求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这将是教学中教师最应该
注意的关键点;情感态度目标强调了体验乐趣产生兴趣,并形成一定的价值态度。

P57”具体到本课的内容:通过将一种几何形进行巧妙分解,再从新组合成有趣的图形,来培养学生的图形概括能力,学习用简洁的平面图形来表达具象或抽
象的事物。

表面上看起来它和拼贴画一样,但是两者有一个根本的区别:拼贴
画不是对一种形状的完整分割,也不要求分割下的所有块面都用上;而本课的“分”是从一个形状的整体着眼,“合”是要求把分出的每一块都用上,这就
需要对图形有很强的概括和预见能力,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
要设置一个梯度。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课标精神和本课的具体内容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与技能目标:直观地感受和认识各种常见的基本形,了解生活中的物体由各种基本形组合而成,初步认识具象形和抽象形。

掌握常用的分割、组
合的基本方法,并能巧妙地用这些方法来设计、表现生活中的物体。

2、过程与方法目标:激发学生用各种基本形去观察、描绘生活中的不同物体的兴趣,培养对形的审美感受力。

引导学生在自由分割组合、边拼摆边设计
修改和完全的设计创作过程中体验创作的愉快,感受一个完整的创作过程。


过比武大会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有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让学生用几何形概括生活中的物体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在让学生自由分割组合、边拼摆边设计修改和
完全的设计创作中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感受到自己的创造力,树立善于思考,不断更新、突破自我的意志品质和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点及落实方法:掌握几种基本的分割和组合的方法,并能
用几何形分割组合成抽象或具象的画面。

从课前预热到学生作业,循序渐进地
安排了三次小练习(拼摆七巧板、其它几何形的分割和自由拼摆、边拼摆边构思修改)和一次大练习,使本课重点得到落实。

四、说教学难点及化解方法:
1、学生很容易把它做成剪贴画(不能用上剪下的每一块,贴的时候会重叠)。

为此我设计了七巧板游戏,自制独特五巧板自由拼摆,拼摆后适当二次分割修
改三个小练习,以保证学生不和剪贴画混淆。

2、在让学生自由分割组合、边拼摆边设计修改和完全的设计创作中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掌握创作的方法、体验创作的乐趣。

为化解这一难点,我创设
了比武大会的情境,安排七巧板、自制五巧板的游戏,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引导
学生发现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习得方法,体验过程。

五、说学法:
三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许多几何形,并能够把生活中的物体简单地概括成
几何形体的组合。

一、二年级的时候他们就学过《拼拼搭搭》之类的剪贴画,
可以引导学生把两者对照起来,吸收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区别两者之间的不
同点,否则学生很容易把它做成剪贴画(不能用上剪下的每一块,贴的时候会重叠);同时,学生们十分熟悉的七巧板游戏和本课的学习内容的要点是完全一致的。

利用学生原有经验中的这样两点,学生将能很好地把这样一个新知识纳
入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本课在重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力的同时,唤醒学生的创新能力,寓教于乐,玩中学,使学生对枯燥
深奥的创作设计产生浓厚的兴趣。

六、说教法:
美术课程标准中对这一类课型给出的教法建议是:“选择适合中年级儿童
年龄特征的游戏,给予儿童一些材料,启发儿童对材料进行直观感受,引发联想;然后让儿童以个人或小组形式,根据想象进行制作;还可以在制作的基础上
进行装饰……p71”结合本年龄段学生的已有经验、学习特点及本课的重难点,笔者采用这样的教法:首先在七巧板游戏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本课作业的
基本规则,引出本课知识点(分割方法的探讨),并感受学习的乐趣,接着让学
生在其它几何形上用探讨出的分割方法制作一副独特的七巧板,并用它自由拼摆;在拼摆的过程中再次引导学生悟出创作的方法——二次分割,并渗透知识点(组合的方法,具象形和抽象形);最后让学生在大量创意作品的欣赏中进入完整的构思创作阶段。

整个教学设计遵循寓教于乐、循循善诱和层层递进的教学原则,最大的亮点是1、始终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自主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2、
在创设的游戏般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整地体验整个创作的过程,这
种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习得对学生整个的美术学习、甚至其它学科的学习都是
极为有益的。

七、教学过程:
课前预热:课前老师让学生拿出桌上的七巧板,自由地拼摆,要求是七块都用上,看看能拼摆出什么。

(这是一个学生们都喜欢的游戏,设计这样的课前预热是怕学生受以前拼贴画的影响,作业中不能用上剪下的每一块。

因此一开始就让学生在练习时用上每一个部分,在游戏中掌握它拼摆的基本要求。

)
一、导入
(在课前预热的基础上,提问学生)
师:七巧板游戏好玩吗?你知道这么神奇的七巧板的基本形是什么吗?
生:正方形
师:你还认识哪些几何形
生: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
(创设情境:考考你)
师:真不简单,老师可要考考你们是不是真的认识,你能看出这些图形是由哪些几何形组成的吗?
(课件出示第一组图片,三角形的山,圆形的太阳……)
师:你还能从生活中找出这样的几何形组成的物体吗?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回忆几何形和分析图形组合的基础上,学会概括生活中的物体。

由再认到再现,符合心理学的逻辑。

二、讲授新课:
1、(出示课件中的第二组图片,图片内容是简单的由方形分割后组合成的图形)
在这些图片中你最喜欢哪一张,它是由什么几何形变出来的,怎么变的?
这一环节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组成这一形象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推断出它的设计过程。

2、让学生思考都是以方形为基本型,七巧板能拼出这样的图形吗?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两种不同的分割方法:直线、曲线。

让学生思考还有怎样的分割方法(折线),并示范作一个折线的分割,板书出这三种分割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