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隔”与“不隔”的探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02
张媛
一.词源学考证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境界说”中一组对立而并存的审美概念,在
《人间词话》刊出稿中,“隔”与“不隔”就出现了九次之多。
王国维虽以之
作为评词的术语,然并未给出明确清晰的界定。
要了解这对概念,先要探源其
本义。
“不隔”是一个复合词语,它是由否定动词“不”和形容词“隔”所组
成。
要知“不隔”之义,必先知何为“隔”。
经笔者查证,甲骨卜辞、钟鼎文
中并无“隔”字,“五经”中亦无“隔”字,《论语》《孟子》《老子》《庄
子》也未出现“隔”字。
仅在《荀子》中出现了“坚白同界之分,隔也”之
说。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隔,障也。
形声,从阜,鬲(gé)声。
”2清代
郝懿行《尔雅义疏》释“障”:“障畛皆有界限之义,界限所以隔别也”。
3可
见,“障”和“隔”皆有“分界”之意。
《说文解字》又释“阜”:“阜,大陆
山无石者”,4即指无石的土山。
清代康殷《文字源流浅说》分析“阜”,“代表
山崖、石壁、高阜之形”,多用于“指各种地形,如险、阻、隔、障……”5隔,
从“阜”,表示与地势高低上下有关。
由此推知,“隔”的最初本义是指能起
到分界、阻断作用的类山体的地形。
随着语言的演变,才把起到间隔、阻拦、
分界的物体都称作“隔”。
而由此出发,汉代以后的诗词曲赋中,则引申出更
丰富的含义。
概略分析,“隔”之义主要有如下几种:
(1)表“障”之义,如:
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
——
—张衡《西京赋》6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7
(2)表隔绝、断绝之义,如: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8
(3)表不相合之义,如:
至于士庶贵贱之隔,俗以为常。
——
—颜之推《颜氏家训》9
(4)表抑制之义,如:
核小者,曰“益智”,含之隔涎秽。
——
—《广志》10
(5)作名词用,表“界限”之义,如:
褒贬不甚明,得失无大隔。
——
—唐·魏玄同《请吏部各择寮属疏》11
(6)表隔断之义,如:
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
—杜牧《阿房宫赋》12
上述所引,是几种关于“隔”之义的用法,知“隔”之义,然后知“不《人间词话》“隔”与“不隔”的探源内容摘要:王国维“隔”与“不隔”的概念,出自《人间词话》第三六、三九、四十、四一则。
由于这一组概念从理论阐释到批评实践都带有作者浓重的感悟倾向,缺乏严密的逻辑联系,导致了对“隔”与“不隔”理解的多样性,使其成为人们认识王国维词学理论的难点之一。
本文从词源学及美学意蕴生成的角度探求其理论内核。
关键词:人间词话隔不隔
016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4.02
隔”之义。
我国古代早期典籍中未见“不隔”之说,魏晋时出现“否隔”之说。
《曹子建文集·谢鼓吹表》:“臣固文子曰:不为福,始不为祸。
先今之否隔友于同忧。
”然“否隔”并不等同于“不隔”。
“否”、“隔”均指的是“闭塞不通”、“隔阂”之义,两者构成了同义复合词。
而构成这一复合词的“否”13字,则是《周易》中的卦名,有否定、闭塞之义,描述了一种天地、阴阳、君臣、内外不能融通的状态。
可见“否隔”与“不隔”所表之义大相径庭;而与“否”相对立的“泰”卦所指的“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的大和之美”,14则与王国维的“不隔”之义相通。
直到南北朝,“不隔”才作为一个独立词语出现在诗词歌赋中,早期有鲍照《赠故人马子乔诗》,“神物终不隔,千游傥还幷。
”此处“不隔”之义为相通,没有屏障;“不隔”在唐诗中出现得更为广泛,如李白《古风》十六“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
”杜甫《白水崔少府十九翁高寮三十雏》“昆仑峻恫颠,回首如不隔”。
这里的“不隔”还都不是文学理论概念,仅仅是作为独立词语出现于文学作品中。
“隔”与“不隔”作为文学批评概念的出现,是在齐梁时代。
首先进入文学批评领域的是“隔”。
萧子显《南齐书·陆厥传》中说到:“一人之思,迟速天悬;一家之文,工拙壤隔。
”15“悬”、“隔”意义相同,指距离远,比喻相差极大。
此处虽已涉及思维的问题,但还不算真正的文学批评。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外,
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川。
”16中
的“隔”则明确指创作思维不畅
现象,可算作是文学批评术语
了。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有
“晴雪满汀,隔溪渔舟”17。
此诗
句作为批评之语,“隔”当指
“分界”之义,而“隔溪渔舟”
则指一种含混而朦胧的诗境。
至
宋代,阮阅《诗话总龟》18有
“诗不着题,如隔靴搔痒”之说,
此语本于《五灯会元·康山契稳
禅师》:“问:圆明湛寂非师意,
学人因底却无明?(康山契稳禪
师)师曰:辨得也未?曰:‘恁
么则识性无根去也?’师曰:
‘隔靴搔痒。
’”19此后,严羽沿用
这一说法评诗:“意贵透彻,不
可隔靴搔痒;语贵洒脱,不可拖
泥带水。
”20皆喻用语、表意不贴
切、没有抓住本质。
到晚清,刘
熙载《艺概》用“隔”评价柳永
《雨霖铃》时说:“词有点染,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
隔
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21此处的
“隔”指由于阻挡所造成的语言
不灵动,情景不统一的创作状
态。
以上引证,虽所取意义各不
相同,但“隔”字已进入了文学
批评领域。
然而,“不隔”尚未
进入文学批评的视野。
王国维第
一次将“不隔”引入文学批评,
且不限于个别与局部的例证,而
是与“隔”构成一组对立并存的
审美概念,贯穿于其词学批评实
践之中,使之成为以“境界”为
核心的词学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
部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王国
维不是简单地使用“隔”、“不
隔”的原义或引申义,也非全盘
照搬前人的批评思想,而是在中
西文化的结合上,赋予其独特的
内涵,使之成为文学批评的经典
概念。
二.审美意蕴生成追溯
作为独立的审美概念,“隔”
与“不隔”确为王国维首创,但
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古代诗论中没
有关于“隔”与“不隔”之意的
论述,只是没有“隔”与“不
隔”的用语而已。
换言之,
“隔”与“不隔”作为理论概念,
其生成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从
历代文论可以找到其理论生成踪
迹。
陆机《文赋》论创作规律
时,就提出“意不称物,文不逮
意”22而导致的“靡应”、“不
和”、“不悲”、“不雅”、“不
艳”的五种文病,这里所谓言、
意、物之间的“不称”、“不逮”
与王国维所谓的“隔”其意相
通。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称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
秀。
”23刘氏之“隐”即追求言外
之意,而“秀”则与王国维“语
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之意相
通。
钟嵘《诗品序》对诗歌创作
“用事”及“拘泥声律”的批评,
与王国维对用事、用代字造成
“隔”的现象的批评亦是相通的;
至于钟嵘的“直寻”、“真美”
与“自然英旨”之说24,以及司
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的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论,
都可视为王国维所倡导的具有自
然真切、情景交融、意蕴绵长的
“不隔”之论的前期积淀。
欧阳
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尧臣之
语:“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
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
为至矣。
”25所倡导的直观与含蓄
相融合的表现手法,其实质就是
王国维的“不隔”。
严羽反对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
议论为诗”26,亦是反对用文字、
用才学、用议论进行诗歌创作所
造成的“隔”。
张炎特立“清
空”,即是不满用事的“凝滞晦
涩”,27而“凝滞晦涩”即是王国
维所说的“隔”。
王夫之《姜斋
诗话》卷一“身之所历,目之所
017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4.02
见,是铁门限”28,既上承钟嵘的“直寻”之说,又下接王国维的“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之论。
而王夫之引用佛学的“现量”之语,亦旨在反对“隔”,而倡导“不隔”,虽说没有用“隔”与“不隔”之语,但对王国维“隔”与“不隔”之论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冯镇峦《读聊斋杂说》:“诸法俱备,无妙不臻,写景则如在目前”29。
虽是论小说,但亦可视为王国维论词“不隔”说之先声。
朱彝尊《词综》“醇雅”之论30,反对应酬之作,王国维所谓“诗词不为美刺投赠之篇”方有可能“不隔”,应是承其而来。
与王国维同时期的况周颐《蕙风词话》指出:“真字是词骨。
情真,景真,所作必佳。
”“意不晦、语不琢,始称佳作。
”31此处的“不晦”、“不琢”即与王国维所强调的“不隔”之论不谋而合。
从以上批评中,可见出“隔”与“不隔”这组概念其审美意蕴生成的历史路径。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西方文化对王国维“隔”与“不隔”理论的影响。
专门从事王国维研究的佛雏曾明确指出,王国维“不隔”说源于叔本华艺术“直觉”论32。
所谓“直觉”或“静观”,即指审美主体为了达到对审美客体的把握,在审美观赏时暂时忘掉个体的存在,精神进入“自由”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审美观照之中。
对此,王国维在1905年《论新学语之输入》专门予以解释:“夫‘Intuition’者,谓吾心直觉五官之感觉,故听,嗅,尝,触,苟于五官之作用外加以之作用,皆谓之‘Intuition’,不独目之所观而已。
”可见他所倡导的“语语都在目前”的“不隔”理论,确是接受了叔本华直觉论的影响,并以“豁人耳目”丰富了直觉的内涵,
使之涂上了中国民族文化的重
彩。
综上所述,“隔”与“不
隔”思想,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
基础之上,经过历代层层积淀而
由王国维抉要而铸就的美学术
语,又把叔本华的艺术直观说融
入其中,它亦中亦西,但更多地
带有汉民族文化特色,既简明又
实用,言约而意长。
当然,字源
上的索解,不过为问题的认识提
供了一些历史信息,要真正掌握
这对概念的理论内涵,还必须对
其意蕴真切地感受,切实地解
读,仔细地辨析。
注释:
1荀况.《荀子》[M].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2001.
2许慎.《说文解字》[Z].南京:江
苏古籍出版社,1997.305.
3郝懿行.《尔雅义疏》[Z].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许慎.《说文解字》[Z].南京:江
苏古籍出版社,1997.304.
5康殷.《文字源流浅说》[Z].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335.
6张衡.《西京赋》[A].萧统.《文
选》[C].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
7柳宗元.《柳河东集》[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8《古诗为焦仲卿妻作》[A].徐陵.
《玉台新咏》[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9颜之推.《颜氏家训》[A]王利器.
《颜氏家训集解》[C].北京:中华书局,
1993.
10郭義恭.《广志》[A].《齐民要
术》[C].北京:农业出版社,1963.(见于
《隋书·经籍志》)
11魏玄同.《请吏部各择寮属疏》
[A].董诰.《全唐文》(第02部卷一百
六十八)[C].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杜牧.《阿房宫赋》[A].《樊川
文集》.陈允吉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13《白话易经》[M].北京:中国民
间文艺出版社,1989.96~100.
14朱熹.《朱子语录》(卷一百四)
[M].宋黎敬编.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
局,1994.2614.
15萧子显.《南齐书·陆厥传》[M].
北京:中华书局,2003.
16刘勰.《文心雕龙》[M]范文澜
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17司空图《诗品》[A].郭绍虞,
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卷
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203-217.
18阮阅.《诗话总龟》[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19普济.《五灯会元·卷八》[M].张
恩富,钱发平,吴德新编译.重庆:重庆
出版社,2008.
20严羽《沧浪诗话》[M].郭绍虞
《沧浪诗话校释》[Z].北京:人民文学出
版社,2005.
21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78.
22陆机.《文赋》[A].郭绍虞,王文
生.《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卷一)
[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170-188.
23刘勰.《文心雕龙》[M]范文澜
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4钟嵘《诗品序》[A].郭绍虞,王
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卷一)
[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308-321.
25欧阳修,姜夔,王若虚.《六一
诗话·白石诗说·滹南诗话》[M].北京:人
民文学出版社,1962.
26严羽.《沧浪诗话·诗辩》[A].郭
绍虞《沧浪诗话校释》[Z].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2005.
27张炎.《词源注乐府指迷笺释》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8谢榛,王夫之.《四溟诗话·姜斋
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
29冯镇峦.《读聊斋杂说》[A].张友
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C].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0朱彝尊,汪森.《词综》[M].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31况周颐,王国维.《蕙风词话·人
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32叔本华.《叔本华论说文集》
[M].范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作者单位:西安海棠职业学院)
018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