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药用植物园建设实践研究——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药用植物园建设实践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药用植物园建设实践研究——以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药用植物园建设实践为例
作者:张丽珍,陈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21期
张丽珍,陈钢
(广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学与工程技术系,广西桂林541001)
摘要:药用植物园是校园的一部分,园区建设过程中始终以校园整体作为参考点,充分发
挥植物园的生态学和美学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在校园美化与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之
间找到契合点,实现“植物园与校园和谐共长”的建设目标。
在药用植物园的园区设置、植物
物种规划及其建设、功能区建设中很好地体现了文化性和科教性,更好地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工作。
关键词:药用植物园;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144-02
作者简介:张丽珍(1979-),女,广西贵港市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学教学与生物工程研究。
植物园是一个涉及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体,是活植物的收集区,并对植物进行
记录管理,使之可用于科学研究、植物资源保护、植物展示和教育的机构[1]。
我国有药用植物一万多种,相当一部分除药用外,还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对于许多高校来说,设置并建设好药
用植物园,可以很好地融药用植物收集、展示、研究、观赏为一体,也可以集教学、科研、科
普教育于一体,在高校校园建设与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来说,如何结
合地域特点,打造既有地域特色,更具有良好的生态学和美学功能,能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的
校园药用植物园,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一、药用植物园建设理念和目标
目前许多高校特别是一些农林、生物、医药类高校几乎都有一定面积的植物园,以专业教
学和植物科学研究为主要功能,但或多或少存在着规划理念与内涵模糊、建设理念和目标定位
不清晰等问题。
2007年,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提出了全球植物园管理及公众教育、可持续地
利用植物多样性———植物园研发的模式及协作等专题[2],因此,校园药用植物园的建设过程,应该充分考虑其建设理念和目标,既要充分考虑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也要站在“环境育人”高度思考,让“植物园与校园和谐共长”,而不是最后变成校园荒芜的一角。
植物园既可以承
担相关药用植物品种收集、植物教学、植物生物技术科技示范和科学普及的功能,也能够实现
美化校园环境、营造校园文化功能。
空间上实现了校园和植物园的重叠,在功能上相互渗透,
还使管理、技术人员一体化,让校园绿化管理人员也从事植物园建设,既节约了人力,又能确
保植物园的地位和经费。
在植物园的具体建设过程中,需要清晰地表达其文化艺术性和科教实
用性。
所谓文化艺术性就是要求体现校园文化,促进育人氛围和营造校园环境有机交融。
通过
对植物种类、色彩、造型和布局的艺术处理,构建一个错落有致、合理搭配、富有韵律的景观
世界。
科教实用性是指一方面便于师生进行实习实训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也具有相应的教育
意义,是学生理解艰苦办学、努力奋斗的重要场所。
二、药用植物园建设过程与内容
1.园区设置、植物物种规划及其建设。
根据高校药用植物园规划的理念与目标,既按照不
同植物分类系统进行分类,体现植物进化关系,也按照功能划区,突出相应的教学科研功能,
同时也要讲究园林的美学功能,做到错落有致、既反映一种整体美观,也充分考虑植物园本身
的特点和特色。
每个功能区分别种植有起示范作用的药用植物品种,体现出“生态种植、示教
结合、和谐美观”为特色的植物园基本框架。
同时,为能更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和科普教育以
及可持续发展等需要,需要尽量增加植物种类。
2.功能区建设。
功能区的建设水平从总体上反应了一个植物园的建设水准。
一般而言,可
以划分为特色药用植物保护区、生产实验区、生物技术培育区和引种栽培区四大功能区。
特色
药用植物区是植物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校园植物园的特色和亮点。
主要展示广西珍稀、独特的药用植物品种,通过对特色药用植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引种栽培,并进行种质资源收集、
迁地保存、繁育、驯化和利用,变野生为栽培,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产实验区是进行实
习实训教学的主要场所。
在这里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栽培研究,观察药用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
药用植物嫁接、摘采、施肥、撒药、除虫等试验和操作。
重点突出其实习实训的教学实验功能。
生物技术培育区是利用生物技术育苗的主要场所,应建有防虫大棚,用来作为组织培养试管苗
的练苗场所,同时也是生物技术育苗的主要教学研究场所。
引种栽培区用于种植保存从别的地
方获得的珍稀苗木。
既进行引种研究,也是种质收集保存区域,需要做重点保护,防止误栽误采。
所有分区在空间上都做到整体规划,同时结合园区的地势与周边环境,并做好空间预留,
以便未来进一步发展。
3.药用植物园的内涵建设。
①管理建设。
管理建设的好坏决定药用植物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首先需要建章立制,做好植物园的管理规定,对园区教学使用、科研使用、日常维护和管
理等方面制定具有可执行性好的规定。
照章运行,并取得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其
次需要建立责任人制度,做到园区的各项事务均有人负责。
②内涵建设。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
发展,现在获取照片图像和视频的技术越来越便捷。
为了扩大植物园在校内的知名度与影响,
利用活植物、植物标本、植物制品、文字、图片、声像和网络等手段,向大学生宣传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科学思想,以提高大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3],可以将园区里面的各种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过程甚至科研过程拍成图片或者视频上传到校园网络里,让更
多的同学了解、认识甚至喜欢药用植物园,从而扩大植物园的影响。
植物园的美学功能建设也
是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既体现在建园之初的美化设计,也体现在后续的使用过程管理的点滴,包括初夏秋冬不同季节园区美景的记录与展出、园区生态的和谐与完整、同学们在园区里的学
习与休闲等等,都是其美学功能的组成部分。
三、药用植物园的教学科研功能完善与统一
1.完善其教学功能。
植物园是以调查、收集和栽培多样化的植物,服务科学研究和公众教
育等为主要功能的[4]。
大学植物园的使用建设离不开教学使用。
首先,将药用植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部分内容发在植物园里进行,研究表明,植物园的教学主要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5],相当于将课堂移到了植物园里进行,并借助多元化的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对新知识的思考与反思。
这样一来,相关专业大学生就能认识和了解并有效使用植物园,并可以将部分管理权限按
年级或者班级交给学生。
其次,学生也能更好地在园区里开展相关观察、实验或小科研,在
“做中学”,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既有效的利用了园区,使得教学相长,同时,
也在使用园区的同时更好管理园区。
2.完善其科研平台功能,以科研促进植物园建设。
大学药用植物园既是一个植物学教学的平台,同时也是一个收集、研究药用植物的科学研究平台,为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者提供科研条件。
因此,强化其科研平台的作用也有助于植物园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
加强生物类实验室与植物园的联系,为实验室预留出相应的实验地方,从而为植物园科研教学项目的设置与教学实践提出参考意见,并将优秀的科研或教学项目更多的推广到植物园,以科研促进植物园的建设。
3.加强植物园之间联系。
加强植物园之间联系交流可以共享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
通过交流,可以学习植物园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方法,同时,也可以相互交换种质,丰富植物园的品种,实现资源、技术、人才共享,提高植物园的整体作用。
四、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药用植物园建设实践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药用植物园建立于2005年,是学校化学化工系重要的生物技术实训基地。
伴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建设植物园的步伐也大大加速,现在药用植物园品种繁多、错落有致,尽显郁郁葱葱,充满了生机与和谐。
药用植物园是校园的一部分,以校园整体作为参考点,充分发挥植物园的生态学和美学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科优势,保护和研究更多的珍稀药用植物,增加植物种类、解决罕见植物的引种等问题。
在短短8年时间里,药用植物园收集500多种药用植物,并加强了各功能区的细化建设,同时加强与桂林各高校植物园的交流与合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交换品种、互通有无;加强对珍稀特色药用植物的引种栽培和保护等多方面研究,挖掘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逐渐成为桂林师专美丽校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教学方面,药用植物园是药用植物学、生药学等课程的主要教学园地。
同学们在这里了解和掌握了药用植物基本知识,对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分类、药效药性有了更好的直观理解。
在科研方面,教师利用园区进行药用植物园开展药用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园区还开展校友对植物园树木进行认养、认捐和认建项目,既能充分利用校友和社会资源,有效建设植物园,也丰富了植物种类。
另外持桂林师专药用植物园在建设过程中,也与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师大生命科学院、桂林医学院药学院等兄弟单位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有效促进了植物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蔡邦平.植物园的发展及其社会意义[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3 ):169-72.
[2]粱琼,黄宏文.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植物园的作用[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7,22(3):255-258.
[3]陈进,李大光,廖景平.透过三个植物园探索中国植物园科普发展历程[J].科普研究,2009,22(4):81-83.
[4]顾姻.盛宁.植物园与国家发展[J].植物杂志,1994,(1 ):9-10.
[5]SandersD. Botanic Gardens:“Walled,Stran ded Arks”or Environmentsfor Learning? [D].Brighton:University of Sussex,2004.。